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探析

2022-01-12 23:55汪晓琴陈爱梅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

汪晓琴 陈爱梅

摘  要: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且紧迫的意义[1]。目前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学生掌握的断折性共在,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与低并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被动性同行。因此,需要高校领导统筹建立全方位文化育人体系,高校教师要做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率。并且,新时代大学生要增强自觉性,做文化自信的自学者。唯有高校领导、教师、学生上下齐心、共同发力才能做好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工作。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2)01-0-03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具体指对在5 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2]。新时代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他们能否坚定文化自信,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与繁盛。高校是文化育人的主阵地,要使新时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要对他们进行文化自信培育。

一、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重要性

(一)大学生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民族之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期盼实现的梦想。从“根”追溯,中华民族的复兴即对中华文化的复兴。因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作为支撑。新时代大学生是最富有生机、活力、创造力的时代新人,也是最能见证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的一代。他们厚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土壤中,吮吸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养分,接受着党和人民的栽培,使他们逐渐茁壮成长为能担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兵”。党和人民把实现“中国梦”的接力棒交到时代“新兵”手中,他们当义无反顾地接过传接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高等教育的目标指向

高校是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阵地。大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育时代新人,那么高校所培育的能堪当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到底“新”在哪里。新就“新”在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新就“新”在要传承创新泱泱中华文化;新就“新”在要继承发展波澜壮阔的革命文化;“新”在要践行历久弥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概言之,高校所培育的时代新人“新”就“新”在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保持自信。因此,高校要始終坚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培养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时代新人。换言之,高校要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指向,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最终达到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实践目标。

(三)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是其自我成长的现实需要

新时代大学生渴望通过文化自信培育来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新时代大学生是正接受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滋养的青年,具有一定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通过学校的文化教育,最终成为一个能堪当时代大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或技能运用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百年前,正是那个时代想挽救民族于危亡之中的有志大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而今时间的年轮进入了新时代。虽然大学生人亦不同,但是那个时代青年的爱国精神传承了下来。新时代大学生自知身肩民族复兴之重任,争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更应该自觉加强文化自信培育。

首先,大学生渴求增强自我的思想定力。在多元文化环境之下,新时代大学生在大是大非面前尚缺乏辨别力,渴望通过学校的文化素养熏陶提高自身的文化判断力、鉴别力,以便在面对多元思潮的纷扰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御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蚀。其次,大学生期盼强劲自我的发展动力。新时代大学生尚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不断在社会主义文化的浸润中坚定理想信念,激发他们持之以恒学习和实践的动力。最后,大学生希望激活自我创新活力。大学生深知需不断积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文化知识以激活自我的创新活力。新时代大学生希望通过高校的文化润泽,激活他们让中华文化“活起来”的创新活力,激活他们让革命文化“火起来”的创新活力,激活他们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起来”的创新活力。

二、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

(一)培育内容的丰富性与学生掌握的断折性共在

文化自信包括泱泱中华文化、浴血奋战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孕育下的先进文化。因此,其培育内容的丰富性是不证自明的。但部分大学生对培育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一方面,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文化易自我满足。部分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文化,易出现略懂一点就觉得自己学“饱了”、学“够了”的自我满足现象,不愿意继续去深入领会其蕴含的深层精神内涵和价值意蕴。另一方面,摄取内容碎片化,难以形成系统的文化框架。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底,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9.27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达8.73亿[4]。随着“快文化”的飞速发展,学生通过短视频所获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文化大多是“片断式”的,难以形成系统的文化结构,故易出现文化接受的断折性。

(二)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高与低并存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多数高校教师政治素养较高,有较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且奉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对学生进行正向的价值观传导。学生接受智育技育时,大多数高校教师会把知识和技能升华到价值观上去,引导学生心怀报国之心、报国之志,增长报国之技,把个人的远大志向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联系,为国之强盛添砖加瓦。但也存在少部分教师较为缺乏政治素养,课堂上只是填鸭式教学,缺乏对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的引导,存在智育和德育不匹配现象。

(三)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与被动性同行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通过学校教导、学生自我约束,逐渐形成学习、政治、思想、行动自觉的重要时期。部分学生能较为主动地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文化的培育,学习上较为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部分使大学生能较为主动地站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场上思考问题,做到政治自觉、思想自觉。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思想自觉最终都要转为行为实践。部分学生能做到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文化各类活动,做到行动自觉。但也存在部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民族文化比较淡漠,不乐学、不善学、不屑学现象突出,故其政治、思想、行动自覺性会相对较差。

三、如何培养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

(一)高校要建立全方位的文化育人体系

第一,高校要做到“人人育人”。高校是固本培元、以文化人的主阵地,高校领导层要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充分调动学校各个职能部门对大学生进行文化自信培育,让大学生在校园的每个场所,都能被教师的文化素养所陶染,进而逐步坚定文化自信。

第二,高校要做到“时时育人”。学校要发挥课上和课下文化育人作用。课堂上教师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文化的知识传授,课下注重举办各类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的实践活动。形成课上课下协同推进文化育人机制,给时代新人营造以文培元的学习、实践氛围,让学生在学校成人成才的各个阶段都能感受到文化培育。

第三,高校要做到“处处育人”。利用好学校宣传平台,进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的宣传。高校可以推出一批既有深度又接地气、政治性、思想性、价值性、艺术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资源,在教学楼、行政办公楼、学校餐厅、学生公寓等众多人口聚集场所定期播放,让马克思主义资源在校园内“活”起来,甚至是“火”起来,从而逐步陶染学生的理想信念。

第四,高校要与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高校确实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阵地,但也不能忽视社会家庭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浸润作用。一方面,高校可与社会共同搭建良好的文化环境。诚如社会和高校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学生进行大力宣传。用在校学生的真人真事潜移默化地感染更多新时代大学生,让大学生以此为榜样,自觉践行良好的价值观。另一方面,高校要与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学生产生社会关系的特殊社会环境,同时也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第一场所,高校要与家长形成共同的培育机制。诚如学校邀请拥有良好家风的家长到校进行家风宣讲或者各个班级评选出优秀家风代表在各自班级社交群进行交流学习,带动更多家长和学生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传承下去,把老一辈的革命精神发扬下去,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下去。

(二)高校教师要做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率

打铁还需自身硬,高校教师需在学养和信仰上给学生做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率,练就过硬的政治本领。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储备要不断充实。要了解世界社会主义史,还需深知近现代斗争史,更需要熟悉改革开放史。只有教师知识视野够广,才能在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文化知识有疑惑之时给予较为准确的解答,同时高校教师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加坚定自我的理想信念,给大学生做好坚定文化自信的表率。其次,善用多种思维方式。高校教师要善用多种思维方式来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诚如运用创新、辩证、历史等思维等来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文化,让学生感受其中蕴含的规律和价值,进而坚定文化自信。最后,学养要够深。高校教师要随时警觉在课上课下、网上网下传递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否一致,不可做“双面人”,做到知行统一地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引路人。欲人无疑,必先自信。只有育人工匠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文化自信才能浇灌出理想信念坚定的“花朵”。高校教师要自觉强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在主流文化的大是大非面前,必须保持头脑清晰、信仰坚定。这样,高校教师讲课才能讲得有底气,讲得明白,讲得透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文化的理论,才能引导学生真正爱学、真正懂得、真正信任、真正践行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亲吾师,才能信吾师道。一个有浓厚政治情怀的高校教师,会用其历久弥坚的信仰濡染其学生,让学生也逐渐坚定文化自信。

(三)大学生要做文化自信的自学者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新时代大学生要深知,知是行的开始,需自觉扎实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华文化、“四史”的理论知识。同时新时代大学生要需要深知行是知的结果,在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把所学付诸行动。争做理想信念坚定、有时代所需之技能且勇于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自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新时代大学生了解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世界观及其方法论,才能更好地以知促行。恩格斯曾告诫后来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为后世提供的是方法论,具体运用需要结合本国的国情创新性转化与发展。增强文化自信的首要前提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指导。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文化、历久弥新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应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才能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了让其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中理解中国文化,坚定中华文化之自信。让新时代大学生明白正是党和国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才得以重获新生,革命文化才得以让中华儿女的精神力量由被动转为了主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在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有了更多创造活力。

自觉学习中华文化,坚守文化自信之“源”。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历史久远的华夏文明就是文化自信的“源”,给予了文化自信深厚的历史底蕴。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学生会被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情怀所触动,会被岳飞的“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的家国情怀所打动,会被文天祥的“男儿千年志,吾生未有涯”的报国之志所激励。上下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新时代大学生十足的底气和自信。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之“源”,就要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四史”,践行文化自信之“流”。“四史”即“流”,它具体包括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党史可以了解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峥嵘岁月中如何从最初的上海石门库、嘉兴的红船发展到如今能够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执政大党;学习新中国史,可以让人们领略到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如何在水火中挽救民族危亡;学习改革开放史,可以让人们深切领会到敢为人先、艰苦创业的时代精神;学习社会主义发展史,可以让人们深知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如何实现从空想变为现实、从一个到多个的跃升。在学习“四史”的过程中,新时代大学生会深切感悟到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无数仁人志士上下求索才换来了中国共产党,无数革命先烈的流血牺牲才换来了新中国,换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此,新时代大学生应当珍惜来之不易的新时代,勇担民族复兴之大任,不辜负党和人民寄予的厚望。

四、结语

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新时代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生军,因此高校加强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十分紧迫的战略意义。高校要强化学校文化育人作用,建立全方位的文化育人体系;高校教师要做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引路人,自觉发挥表率作用;高校大学生要自觉坚定理想信念,主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文化知识,把所学促成实践,践行在祖国山河的建设中。相信,不久的将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会在一代代时代新人心怀报国之志、增长报国之技能中转化为现实。

参考文献:

[1]葛伟阳.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环境、困境及路径[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2):103-106.

[2]荣开明.论文化自信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2):21-26.

[3]雒树刚.牢牢把握“四个文化”[J].毛泽东研究,2018(5):14-22.

[4]刘波.习近平新时代文化自信思想的时代意涵与价值意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8(1):97-104.

(责任编辑:董维)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