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区三州”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2022-01-15 10:04李军辉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州三区传统工艺

李军辉,王 媛,陈 炜

(1.桂林理工大学 南宁分校,广西 扶绥 532100;2.南宁师范大学 旅游与文化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1)

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脱贫攻坚圆满收官惠农政策的延续,更是“三区三州”原深度贫困地区持续发展的政策保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12月16日印发《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要聚焦原深度贫困地区继续做好后续扶持工作,从就业、产业发展、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和完善扶持政策体系。当前,“三区三州”地区仍存在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的问题,要坚持从新时代、新特点、新任务出发,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三区三州”是原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典型,也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重点关注的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各民族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居住特色,地域和民族特色突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其丰富,其中传统工艺文化资源禀赋极高。因此,本文依据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见》和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的指导方针“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农村地区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实现传统工艺促进乡村振兴”及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以“三区三州”原深度贫困地区为调查区域,基于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和前往原重点贫困地区实地调查,在剖析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探讨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以期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原深度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实现区域振兴。

一、“三区三州”地区传统工艺基本情况

(一)“三区三州”概况

“三区三州”指西藏、四省藏区(青海藏区、四川藏区、云南藏区和甘肃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和四川凉山州、云南怒江州、甘肃临夏州,区域面积为239.3 万平方千米,占我国总面积的24.9%,居住人口为2047.86 万,仅占我国人口总数的1.47%,相比我国中部及沿海城市,具有突出的地广人稀特征。“三区三州”地处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受地理、气候影响,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世居民族以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维吾尔族、彝族、瑶族、哈萨克族、珞巴族、东乡族、羌族、保安族、裕固族、傈僳族、纳西族、独龙族、普米族、怒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为主。

(二)“三区三州”地区传统工艺主要类型

“三区三州”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传统工艺。在国家公布的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中,该区域拥有31项,占总数的8.1%;类型涵盖纺染织绣、服饰制作等12个种类(见表1)。由于封闭的自然社会环境、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三区三州”传统工艺受外界的影响较小,保持了传统工艺特有的区域性和民族特色。

表1 “三区三州”国家第一批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三)“三区三州”传统工艺特征

1.因材施艺的手工劳动制作

传统工艺制作拥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和完整的工艺流程,选用天然材料,并根据材料的形态、属性等进行手工制作。比如,色达县的藏族牛羊毛编织技艺、德昌县的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等纺染织绣采用天然的牛羊毛或者植物秸秆等,通过手工编织,制成工艺产品;泽库县的泽库和日寺石刻根据石头的属性和形态结构,通过手工雕刻出造型奇特的工艺品或者生活用品;白玉县和南木林县的藏族锻铜技艺以金、银、铜等金属为原材料,通过雕刻和敲打的手工技术生产出新奇的金属产品。

2.制作题材源于生活

在科技水平落后的社会背景下,居民通过手工技艺解决生活需求问题,方便日常生活。人们在生活的实践中,对当地易取的原材料进行加工处理,形成粗糙的生活用品,并掌握初步的技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对手工技艺不断改进,形成技术精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贴近生活的传统工艺。比如,措美县、林芝的藏族服饰制作技艺是藏族先民们为了抵御寒冷而摸索出来的加工技术;稻城县的藏族黑陶烧制技艺是藏族先民们为了解决盛放食品而探索出来的生产技术;班玛县的藏族碉楼营造技艺是先民们为了抵御野兽袭击、自然灾害和人为掠夺等现象而探索出满足生活需要的原始建筑建造技术。

3.民族与地域特色鲜明

“三区三州”地处我国西北、西南民族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地形地貌多样,各民族以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和区域特点的传统工艺文化。比如,隆子县和米林县的珞巴族服饰制作技艺与措美县和林芝的藏族服饰制作技艺存在鲜明的民族特色及地域特色,珞巴族服饰制作注重勇敢的审美观念,藏族服饰讲究精致,制作技艺强调镶嵌;西藏自治区、昌都县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藏族唐卡绘制技艺因地域不同衍生出不同的派系,西藏自治区流行勉唐画派、昌都县主打昌都嘎玛嘎赤画派、甘孜藏族自治州则强调噶玛嘎孜画派。

4.文化传承性

传统工艺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印证了各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等发展进程。“三区三州”传统工艺根植于地域性的民族文化,蕴含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信息,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不仅是简单的手工技艺的传承,更是民族文化的延续。比如,香格里拉市的纳西族造纸技艺在传承手工技艺的同时,延续了传子不传女、传亲不传外的传承文化;稻城县的藏黑陶工艺品选用藏文化符号及宗教图腾等图案来装饰表面,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二、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一)传统工艺创造性转化为生活商品,振兴乡村手工艺产业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的追求也随之改变,对生活用品的选取不再简单地遵循实用性原则,而更倾向于新奇、美观和文化内涵。传统工艺大都讲究实用性,忽略了现代人们追求的审美观。应通过“三保留二改变”(保留原有的手工技艺、保留易取生态的原材料、保留文化内涵,改变产品的外表形态、改变产品的结构功能)[1]的原则创新传统工艺,设计受市场欢迎的生活产品。首先,农户根据自己掌握的工艺技术特点,结合当代设计的理念,制作成更好满足消费群体的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是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的关键。其次,各地乡村振兴工作小组深入农户收集和整理传统工艺项目的材料、工艺、功能、样式、历史文化内涵等,通过挖掘传统工艺的生活题材,赋予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生产能够满足现代生活追求的产品。再次,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以手工产品为基础,通过现代科技进行产品质量的检测、外表的装饰,弥补手工制作的不足,做到工艺产品的二次优化,提升消费者的喜爱与接受程度,拓宽传统工艺振兴的市场。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生产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让传统工艺品走进居民的日常生活,打开市场,让乡村振兴手工艺产业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二)培训闲散农户工艺技能,激发内生动力带动就业

可持续生计理论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方面的赋权,增强个人的信心和技能更具有社会价值,更利于提升现有的收入或获得更多的盈利机会。在乡村振兴的行动中,开展传统工艺的培训,能使农户掌握一技之长,增强生存自信,发挥自身的价值,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从根本上解决生活不富裕问题。一方面,将闲散在家的农户,在遵循其意愿的基础上组织起来,以乡村振兴带头人为组织和培训的牵头人,以乡村就业工坊为培训平台,帮助其学习掌握传统工艺或相关技能,能激发农户内生动力,带动就业增收。另一方面,通过设立传统工艺研发基地,组织掌握传统工艺技术基础的农户开展理论教育或工艺实践交流,拓宽农户的视野,夯实农户的工艺技能,发挥农户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助于提升农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将传统工艺培训纳入乡村振兴工作中,对农户开展“培训+教育”的乡村振兴扶持,通过乡村振兴工作小组带头人及乡村就业工坊的培训,提高农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技能,实现农户的生活富裕和乡村的有效治理。

(三)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工作的开展是传统工艺文化振兴的有效路径之一,有助于传统工艺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同时,传统工艺复兴为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提供文化资源保障,能够更好地促进传统工艺“益贫”功能的发挥。因此,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中,应通过落实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宣传传统工艺文化魅力,强调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加强农户对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的了解和重视,并增强农户对传统工艺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实现传统工艺持续地传承发展,确保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持续性。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作为一项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落实,受到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并通过对传统工艺项目进行收集整理、宣传推广以及传承人培养等,实现了传统工艺的保护式发展,培养了当地居民对传统工艺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

三、“三区三州”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三区三州”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路径将在产业、文化、人才、生态等四方面发挥作用,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三区三州”传统工艺助力乡村振兴路径

(一)注重产业融合,形成传统工艺特色产业链体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振兴能增强乡村的吸引力,促进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生产要素向乡村集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脱贫致富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

一是加强传统工艺与农业的融合。“三区三州”应以“一村一品”工程建设为契机,强化传统工艺与农业的融合。如藏族造纸技术就地取材,所用原料以沉香、灯台树、野茶花树为主,可以推广杉木、松树、楠木种植,调整当地林业结构,为造纸技艺提供原料。又如,以傈僳族火草织布技艺为主,在推广火草、火麻种植的同时,广泛种植蓝靛、薯莨、红鸡冠花、辣椒、辣柳等经济作物,进而促进火草布制作原材料的融合与升级。

二是加强传统工艺与时尚产业的融合。“三区三州”传统工艺应在实践中不断吸收现代时尚元素,融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设计出时尚又不失传统、古朴又不失精致的民族传统工艺制品。例如,羌族刺绣传承人与时尚设计师跨界联合,采用传统的平绣、锁绣、堆绣和织绣等绣法,提取羌族刺绣中的各种纹样,制作时尚华丽而不失羌族韵味的服装、手包、鞋袜等时尚产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传承人与具有国际展出及得奖经验的设计师开展跨界合作,将现代流行元素融入传统制作技艺,设计家具、餐具、厨具、灯具等时尚家居用品,或者设计木质垫盘、鼠标、U盘、手机壳等生活用品,塑造藏族时尚品牌,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三是加强传统工艺与科技产业的融合。“三区三州”传统工艺应充分依托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设备融合,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跨境电商的崛起,“三区三州”传统工艺传承人可以依托网络与电子商务,开展传统工艺制品的销售。如开办网上商店,将木构建筑模型、刺绣制品等在网上销售,当地居民还可以从事村寨物流、产品包装、实地销售等工作,带动农民发家致富。“三区三州”传统工艺传承人可以借助3D扫描和3D打印技术,进行木构建筑模型的设计、开发与创新。依托抖音、美拍、快手等视频类平台和映客、陌陌、一直播、YY 直播等直播类平台,探索“传统工艺+视频”“传统工艺+直播”等模式,与网友交流、互动,吸引青年一代对民族传统工艺的好奇心,进而投身到工艺传承过程中[2]。

(二)探索多元化表达,展现传统工艺独特文化内涵

“三区三州”传统工艺文化内涵丰富、类型多样,不仅包括各种器物、图案、工具、符号等有形文化,还包括蕴含其中的审美意识、精神追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实践经验等无形文化,这些都可以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3]。

一是大力完善传统工艺的产品体系。当前,“三区三州”传统工艺制品以刺绣制品、服装制作、剪纸刻绘、器具制作等为主,产品制作通常是各自为营的模式,缺乏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因此,应建立丰富而有层次的传统工艺产品体系。根据产品的创新程度和难易程度,可将“三区三州”传统工艺产品划分为核心产品、外围产品和衍生产品等三种类型,其中核心产品生产沿用传统工艺流程,采用天然原材料制作,保留传统功能,是由传承人手工制作出来的文化产品;外围产品是在保留传统工艺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坚持老工、老料,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对核心产品进行一定的改良与变革,生产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衍生产品是依托传统工艺,通过授权、复制,通过变革材质或生产方式,在尊重传统工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文化产品。

二是充分展现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文化体验需求日趋旺盛。因此,可以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设计参与性、体验性强的环节,让消费者感受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如由传承人手把手教授,指导部分传统工艺爱好者进行简单作品的制作;成立DIY手工艺坊,按照消费者的需求,由消费者动手制作推出个性化、专属性、“一对一”式的私人定制传统工艺品;依托“三区三州”乡村旅游,推出传统工艺展示项目,让旅游者切身感受传统工艺魅力等。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人们与外界沟通和交流信息的重要途径,可借助网络技术、虚拟展示技术等,将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出来,吸引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如在藏族唐卡绘制技艺工坊,通过3D 动画、VR、AR 技术等,尝试对传统工艺进行数字复原,动态展示制作环节,声情并茂地展示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传统工艺APP,以游戏的方式展示传统工艺的特点与内涵,由使用者选择人物进行木构建筑营造、刺绣、纺织等场景体验,增强传统工艺的吸引力,进而萌生传承传统工艺的愿望。

三是全面拓宽工匠精神的宣传渠道。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现代化机器生产大量取代传统手工生产,传统工艺品由于缺乏市场而日渐式微,工匠的生存环境亦日趋艰难。当前,“三区三州”传统工艺的开发利用主要集中在产品开发方面,凝聚在工匠身上,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宣传与展示。因此,应拓宽宣传渠道,加强对“工匠精神”的宣传与展示,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与自豪感。

(三)坚持产学研互动,构建传统工艺传承人才队伍

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尤其是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三区三州”地区居民与外界交流日趋增强,当地青年认为这些传统工艺为“土俗”,部分村落居民外出务工,传承工艺面临传承人断层的困境,成为制约传统工艺传承与发展的瓶颈。为解决这一困境,留住后继人才,“三区三州”地区政府应积极推进传统工艺产学研互动,通过教育培养后继人才,推进传统工艺产业链、学科链、人才链的有效衔接,既为传统工艺传承培养专门人才,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与智力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其中2017 年主要面向传承工艺项目,“三区三州”地区传统工艺传承人可利用这些政策,加入到研培计划中,通过系统化学习,着力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传承能力,增强传承后劲。早在2014年,西藏大学、西藏医学院、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建设校园非遗文化示范基地,根据文化特色,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项目,比如开展拉孜堆谐、曲水牛皮船舞等项目的培训;2021年,四川工商学院探索非遗进高校,确立“五维一体”非遗长效传承保护新思路,比如开设非遗通识课和专业课程,打造“非遗文创中心”,成立非遗社团、组织非遗宣讲等。因此,在秉承传统、不失本色的基础上,应对传承工艺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在弘扬传统工艺的同时,促进当地居民创业、就业。

还应由区域政府主导,地方村委会负责成立传统工艺工作站,实行“政府+高校+企业”的模式,充分发挥高校、企业在设计、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以工作站为平台,培养一批优秀的传统工艺传承人,充分发挥这些人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并通过“传、帮、带”等多种形式,扩大传统工艺传承人群。例如,“三区三州”区域政府可以邀请四川工商学院、西藏大学、西藏医学院、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等高校的专家、学者到地方村镇开展传统工艺考察,并对传统工艺传承状况、传统工艺传承人生存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提炼藏族文化元素,梳理与改进典型工艺产品;传承人沿用传统工艺,参与产品设计与制作,企业则负责前期的产品策划、产品包装及后期的产品销售和市场推广。

(四)强调原生态保护,修复传统工艺文化生态空间

随着现代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及时代的变迁,“三区三州”传统工艺正面临着市场经济的严峻挑战和外来文化的猛烈冲击,部分珍贵的传统工艺正处于濒临消失的尴尬境地,且所依赖的生存空间——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亦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传统古建筑被拆除、传统工艺被过度开发、村寨自然环境被污染等。因此,应强调传统工艺的原生态保护,修复其文化生态空间,既为传统工艺振兴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又促进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进而为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支撑点[4]。

“三区三州”传统工艺多就地取材,选用的材料多来自于自然,因此,应加强对当地自然环境的保护。应以生态保护、生态发展为目标建立一系列协调配套的传统工艺原料保护规范,尽力保护当地的森林、植被、水质等自然资源,实施绿化工程,广泛种植松树、竹子、水稻等,提高植被覆盖率。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密切合作,对“三区三州”地区旅游开发的自然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估与计算,在旅游旺季可以采取限制游览人数等措施,保证自然环境的稳定。与此同时,“三区三州”传统工艺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化理念,应按照植物的生长规律选取材料。因此,在传统工艺发展过程中应坚持顺应生态取材,遵循生态用料,坚持人性化创造,本着对自然的敬畏,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为建设美丽乡村、创造生态宜居的生活环境贡献力量[5]。

“三区三州”传统工艺不仅依赖于自然材料,还依托于特色村寨这一特定的地理空间,因此,传统工艺的原生态保护不仅包括原材料的保护,还包括特色民居、木构建筑、村寨居民等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应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在此基础上,由藏族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牵头,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复部分破损的传统建筑,保持村寨原有的形态格局。在尊重村寨居民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精神追求的同时,利用各村镇原有公共建筑,建设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从业者恢复和弘扬传统工艺,发掘各民族文化元素,并系统性提炼整合这些元素,借助现代设计理念,重构这些文化元素;还可以在村镇外围建设传统工艺传承广场,再现工艺原始生产流程,使传统工艺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三州三区传统工艺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山西进行渔业养殖“三区”划分
高淳区人大常委会调研侨务“进三区”工作
高校艺术教育对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分析
2020 年“三区三州”职业技能大赛将在新疆乌鲁木齐举办
“三区三州”(四省藏区)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活动在迪庆举办
聚焦“三区三州”决胜脱贫攻坚
农业农村部:研究部署“三区三州”产业扶贫工作
伞兵三区海上起义的前前后后
促进中国传统工艺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