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研究

2022-01-15 10:04黄小露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南宁市居家养老

黄小露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教育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8)

人口老龄化现在已成为中国不可避免的现实,南宁市也面临由此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本文根据南宁市现阶段的人口结构与家庭结构特点,结合该市老年人养老需求,采用PEST 分析法,探寻南宁市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应对养老发展困境。

一、相关概念的厘清

(一)传统的养老模式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之一。在我国,尊敬老人、赡养老人自古以来就是孝道,是道德的至高点,正如《王制》所说:“养耆老以致孝。”因此一家人敬老、养老系大孝,从远古的西周到现在,家庭养老的习俗一直延续,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强大的文化基因之一。

社区养老,即整合社会各种资源,给社区辖区内的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基本生活照料照护的养老服务。

机构养老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一整套包括饮食起居、清洁卫生、文化娱乐、助医等生活护理、健康管理与医疗康复等综合性服务的专业养老模式。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养老模式创新

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介于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之间的新型养老模式,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借助智慧养老管理系统,向社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内容的新型养老模式。该模式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既保留传统家庭养老的形式,又能利用社区智慧平台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提供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养老服务,符合我国传统养老与老龄化社会的需求。

二、南宁市老龄化现状与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一)现阶段南宁市老龄化特点

1.60岁以上老人总数量增加,老龄化程度加剧

以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60 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10%,或是65 岁以上人口的占比达到7%的国家或地区,可被认定为步入老龄化社会。2010 年到2019年南宁市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及其比例如图1所示。

图1 数据表明,南宁市60 岁以上人口占比常年在14.4%至16.7%之间,社会人口结构在逐渐呈现老年状态,按国际通用标准衡量,说明南宁已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同时,南宁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老年人口规模大,出现未富先老的特点。

图1 2010—2019年南宁市60岁以上人数及比重

2.老年抚养比逐年提高,进入人口负债期

老年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也称为老龄人口抚养系数,简称老年系数。南宁市人口抚养比如图2所示。

图2 2010—2019年南宁市抚养比

图2中相关计算公式如下:

老年抚养比(ODR)=(60 岁以上人口数/劳动年龄人口数)* 100%。

未成年抚养比=(18 岁以下人口/劳动年龄人口数)* 100%。

总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未成年抚养比。

抚养比通常被作为判别人口红利的首选指标,目前一般把抚养比小于50%作为进入“人口红利期”的标准。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友华以1957年瑞典生命表作为标准人口,提出以53%作为人口红利、59%作为人口负债的判别标准。南宁市的总抚养比在2012年之后一直高于50%,2019年更是高达66%。人口抚养比偏高,说明本市青壮年劳动力的抚养任务很重,同时也说明南宁市人口已经过了人口红利期,进入人口负债期。人口抚养比是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指标,直接度量了社会劳动力的养老负担。南宁市老龄人口抚养比从2010年到2019 年间平均值为24.5,表明大约4 个劳动力就要抚养1个老人。老年人口系数越大,说明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社会负担也会随之加重。因为它会使政府和社会在保障老年人口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等方面的支出增大,从而减少社会积累,给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压力。

3.家庭规模变小,出现少子化、空巢化现象

图3 数据表明,南宁市的家庭户均人口数从2000年平均3.93人下降到2020年的户均2.63人,家庭规模在变小。这源于一胎制的计划生育导致低生育率以及子女外出求学工作或成家分户,使得小家庭成为主流模式。人均户数不到3人,说明相当部分家庭成了空巢户或单身户。家庭规模变小、无子化、空巢化的出现,导致传统家庭代际养老功能减弱,传统养老依靠家庭代际反馈,父母抚养子女、儿女赡养父母的互利互惠模式发生变化,社会化养老模式必然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这是不可逆的趋势。

图3 2000—2020年南宁市三次人口普查户均人口数

(二)南宁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分析

1.追求更专业化的医养结合服务

伴随着南宁市社区服务体系的日趋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已成为重要的养老模式之一。笔者所在课题组在调查中发现,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项目中,上门看病服务需求最大,需求率为36.23%;其次是上门做家务,需求率为13.65%;排在第三的是康复护理,需求率12.03%。心理咨询、聊天解闷、健康教育服务、日间照料、助餐服务的需求率均在10.02%左右;助浴服务、老年辅助用品租赁需求较低,需求率分别为4.48%和3.68%。由此可见,医疗服务应是今后南宁市社区养老服务建设的重点。老人对健康医护的专业化需求体现在三个层次。一是针对健康老人的预防需求。希望居家社区有权威的卫生机构开展公益性的健康讲座咨询,有定期身体健康检查以及重点疾病筛查的安排。二是针对患病老人的家庭护理需求。希望社区有专门咨询或问诊的健康康复机构以及有针对半自理的老人一对一的上门家庭护理。三是针对失能老人的特护需求。希望社区能提供轮椅、特制马桶、家庭特制床等居家设备以及家庭医生的定时上门巡诊。可见,对于老年人而言,拥有健康的身体是他们从事一切活动的基础,老年人希望能够在社区快速便捷地得到专业化医疗团队的医养服务,这是老年人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需求。

2.心理需求日益凸显

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社交能力的弱化,老年人的自信心会降低,心理自卑感会加重,需要更多的倾诉和陪伴,他们比年轻人需要更多的情感沟通。退休之后,老年人由工作角色进入了退休角色,与过去生活断层产生的被边缘化的心理不适感更需要排解。空巢与独居的老人数量增多,孤独导致的心理抑郁与空虚也会导致老人对精神慰藉的需要更强烈,需要老年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开展活动,对老年人进行心理辅导,以满足老人情感上的倾诉需求及心理疏导。

3.精神养老的诉求逐步提升

根据调查数据,南宁市中89%的老人表示晚年更需要“精神陪护”和“精神关怀”。“精神养老”倍受60 年代低龄老人的关注,60 后被称为“新一代老年人”,他们退休后,比40、50 年代老人有更多的实现自我目标的精神追求。他们更希望通过参加丰富的文娱社交活动拓展人际圈,通过老年教育学习琴棋书画等技艺,通过旅游陶冶情操,通过撰写个人回忆录等不同方式,来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综上,老年群体的实际需求就是医疗健康有保障、心理问题有排解方式、家庭亲情和睦沟通、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满足,助老和养老基建设施齐全丰富。目前,南宁市存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等情况,导致养老服务资源供给不足,专业养老人才匮乏,养老服务质量不佳,老人对提供的养老服务满意度不高,从而造成了养老需求与供给失衡的养老服务痛点。

三、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成为未来主流模式的PEST分析

“智慧养老”是走出养老困境的必然趋势[1],根据养老服务业的特点结合智慧养老发展趋势,现分别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因素进行PEST 的宏观分析。

(一)政策环境

近些年,国家各部委纷纷制定产业政策和做出规划,支持“互联网+”养老服务业的开展,在政策上大力推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的发展。2012 年最早提出“智慧养老”理念,2013 年全国老龄委专门成立了“全国智能化养老专家委员会”,为我国智慧养老服务事业与产业发展把脉导航。2015 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2017 年,《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 年)》提出并发布《开展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的通知》,加快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2019 年4 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互联网+养老”和“智慧养老院”的核心方针,对智慧养老做了规划部署。2020年,基本形成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2]。这些政策、规划、制度成为推动智慧养老行业的合力,意味着智慧养老已经开始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成为智慧养老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经济环境

产业经济发展,行业需求旺盛。养老行业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智慧养老模式发展的经济基础。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60 岁以上全国老人共2.6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18.70%,人口老龄化进一步加深,但同时也促进了“银发经济”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养老消费能力的提升,成为助推智慧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2020年1月,工信部、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在联合主办的健康养老产业发展大会上公布,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近3.2万亿元,根据该产业近三年的复合增长率超过18%计算,2022年的智慧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6 万亿元以上。我国老年群体数量庞大,智慧养老健康用品与服务消费需求巨大、产业链条长、覆盖面广,发展空间大。智慧养老行业的产品与服务所产生的经济价值,也会转换为国家的财政税收,反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三)社会环境

我国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行的老年人口数量剧增及养老服务业劳动力短缺的发展趋势,使智慧养老服务的供给将经历“可选”到“首选”再到“必选”的变化过程[3]。智慧养老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探索中的一种新的现代养老模式,要想让这种模式有效解决传统养老模式的各种问题,就必须遵循两条原则。第一,真正以“老人为本”,把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放在首位。第二,充分借力高科技的智能化与信息化,为老人提供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这就需要在社会全面营造“适老环境”。可喜的是,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上到国家层面,下到地方政府、各行业,开始逐渐意识到营造老年宜居环境以及适老化改造的重要性,加快社区适老环境建设及老年居家智能改造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各地纷纷推进社区居家适老化改造,在旧城社区改造中侧重扶持老龄宜居项目,为小区楼房安装电梯,在新社区建设中增加智能养老配套设施,为社区医院搭建医养信息平台等,以及各种智慧养老产品开始走进老年家庭,以上所有这些实践都是我国适老环境建设中理念适老、政策适老、科技适老的进步,是实现智慧养老的重要社会支持条件。

(四)技术环境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5G 等新技术的驱动下,智慧养老技术和服务不断尝试为老年群体在医疗、健康、安全、生活等方面“科技赋能”。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指出,智慧养老“可以精准满足老人的个性化的专业服务需求”[4]。信息化平台可以整合线上线下养老服务资源,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精准识别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菜单式养老方案,让养老服务更加便捷。

伴随着科技发展,各种智能养老产品通过数据采集、人脸识别、物联网等科技手段和终端产品,实现无感化的安全管控,为智慧养老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可能性,为老人提供了更多人性化的服务。“智慧餐台”可以点温暖套餐,智能机器人可以提供陪伴,智能水表、门磁感应等智能化适老化科技产品让养老居家服务更加便捷。智能手环、可穿戴的监控器等智能设备能记录老年人的“身体机能”数据,并在危险情况下发出预警和预处理。而“无感化”智慧产品的出现,在满足安全管控的同时,可以减少老人的约束感和束缚感[5]。

四、南宁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一是基本的养老服务体系形成。2016 年,南宁市成为广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核心区,2018 年下发《南宁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取得新突破。同年出台《南宁市建设智慧养老服务平台项目实施方案》,智慧养老建设启动。

二是南宁市已搭建有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该综合平台包括养老服务监管平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养老机构管理信息化平台,2018 年12 月投入使用,开始推动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2019年底,该平台基本覆盖了南宁市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并与市民政局实现了部分数据的互通共享。

三是2019年推进“智慧南宁”建设,把智慧养老服务综合平台与“爱南宁”APP 衔接,逐步完善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

(二)劣势(weakness)

政府未有完整的智慧养老服务与产业配套政策出台。平台使用率低,惠及对象数量少。2019 年起,政府购买平台服务项目的对象仅惠及60周岁以上需要介护介助的低保、失独等五类困难老年人,截至2019 年底服务对象共计1.2 万人。市民对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知晓率低,老人参与度小,尚未实现所有社区居民共享智慧养老。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不能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存在数据孤岛现象。

(三)机会(opportunity)

一方面,南宁市成为全国全区先行的养老服务业改革高地,先后被列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以及广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核心区,2020 年9 月列入全国新增14个长护险试点城市[6]。另一方面,有中央专项资金支持。2018年5月,南宁市被确定为中央财政第三批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获得3124万元试点资金支持。产业资本开始重视南宁市的智慧社区养老产业布局。

(四)威胁(threat)

南宁市的老年抚养比逐年增大,给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带来很大的经济压力。同时,仍存在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服务质量有待提升,老人的社会化养老观念转变较慢,老年群体的养老消费意愿不强,接受信息化能力较弱等现象。

五、构建“3+6”具有南宁特色的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基于南宁市老龄人口结构、经济实力、民族传统习惯等因素,本文认为,南宁市应积极探索南宁特色的“3+6”的智慧社区养老模式,借助现代养老设备的技术以及大数据的信息整合优势,从政府、社区、家庭三个层级,实现政治、经济、养老三个“赋能”,构建以福利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人文化等“六化”特征的南宁市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以此作为南宁市产业结构转型的契机或抓手,有效推进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政府层面要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加强顶层设计

1.树立智慧养老前瞻意识,提升社会治理能力

政府在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中,应体现出社会治理的大智慧,避免“隧道视野效应”。智慧社区养老中的“智”,即“智能化”,善于借力于现代高科技养老中的智能化、信息化,实现养老服务的高效便捷。社区智慧养老中的“慧”,即“管理的智慧”,体现的是社区治理能力,善于抓住养老问题的重点难点,解决养老服务需求的痛点。智慧养老有三个优势:一是大数据的收集存储,二是需求发现与智慧化决策的结合,三是实现服务从供给端精准投放到需求端。根据前文分析的南宁市的人口结构及老龄化特点,未来的南宁市必然面临老人数量规模逐年提高、人口红利消失、养老护理劳动力短缺、新一代老人养老需求多样化、养老供给错位等多种问题。智慧养老可以实现养老服务由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的转变,通过大数据实现资源整合优化。养老业涉及面广,牵一发而动全身,政府作为养老公共服务的供应主体及主导者,应具有前瞻意识,充分发挥社会治理的智慧,重视养老服务中的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不能回避责任与困难,抓住南宁市养老服务的痛点问题,善于借力现代养老科技的智能优势,在财政、人力、资源整合等方面统筹布局,积极推进智慧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2.发挥政策资源优势,完善智慧养老的配套支持政策

由于历史传统因素,政府目前仍是最大的养老公共服务品的主体提供者。政府能够提供的就是政策资源优势,在宏观层面做好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指导与行业制度支持。当前,南宁市应尽快制定出专门的、配套完整的智慧养老相关政策,推动智慧养老产业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市政府可以根据南宁市“十四五规划”中的重点任务,结合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全面推进健康南宁、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的规划目标,制定出可行的智慧养老产业政策、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行业规划,在此基础上从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智能化产品开发、智慧养老服务试点建设、发展远程监控服务等四个方面来完善配套政策,全面指导南宁市的智慧养老建设。

3.创新智慧养老建设资金的社会化融资渠道与体制

南宁市当前智慧养老服务建设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财政收入、福利彩票收入以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无法满足大规模建设的资金需求。这就需要积极创新养老融资渠道与体制,鼓励、吸引社会力量加入智慧养老建设中来。首先,应充分发挥市场培育作用,尤其要加大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财政支持力度,在抵押担保、风险补偿、财政贴息、税收优惠以及奖励机制等方面,应该做到民办养老机构与公办养老机构同等待遇。其次,可以引入实力雄厚的金融机构,加大对智慧养老建设的资金支持。可通过设立政府主导型担保基金等方式,加大信用支持,撬动更多的信贷资金支持智慧社区养老产业的发展。再次,要合理统筹智慧社区专项资金分配。对于智慧养老的硬软件项目所需资金投入,要善于做加减法。应从老人的实际需求出发,不片面追求居家养老项目的数量化,对于虚夸不实用的智能养老设备做投资减法。对于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系统的完善、智慧养老普惠共享项目的建设,以及居民养老服务需求中社会最关心的医养结合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宣传推进。

4.完善一体化的南宁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一体化”,就是指统一部署,各部门协同一致,实现资源共享。首先,政府应投入资金完善南宁市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子平台功能,把呼叫服务系统、医疗服务系统、康复系统、社会参与支持系统、互助系统等资源整合进来,建立无缝连接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信息系统。以社区为单位,尽快完成南宁个人居家养老数据采集,把60 岁以上所有老人的数据库纳入社区居家信息服务平台。分析老人的数据,根据他们的实际服务需求,优化资源分配,最终提供精准菜单式养老服务,实现智慧养老的全民惠普。

其次,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要建立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的协同机制,以及养老服务相关信息的政府部门之间共享、政府与社会共享机制。要提升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避免出现各部门的“信息孤岛”。南宁市政府应成立专职的智慧养老智能部门,发挥牵头作用,规定其他部门尽快实现与智慧养老信息服务平台的对接时间节点,规范工作流程,确保养老数据的互通与共享。只有在信息完整、沟通顺畅的基础上,才有可能真正形成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提升行政效能,避免互相推诿,实现政府的管理转型。

(二)社区层面要推进医养康改革

1.制定医养划分标准

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居家护理的先进经验,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划分“医养照料”界限,利于医保经费的合理统筹使用。把需要长期生活照料和基本医疗服务照顾者界定为“养”,将需要医护人员提供专业化服务者界定为“医”[7]。对老年人进行科学分流,需“养”的人员可以入住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需“医”的人在完成身体自理能力等级评估后,经过分级诊疗进入社区卫生医院或养老机构。

2.扩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发展“医养康”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主要的功能是提供社区居民家庭保健与健康管理,这一服务定位太窄。应把其作为社区医疗老年康养护理的主阵地,扩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内容,加大培养全科医生,充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专业医护队伍中,增强医疗业务能力。首先,“医”指的是应扩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日常医疗服务项目,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信息网络对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收集社区老人的身体健康数据,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针对低龄自理或半失能老人,根据病情及老人就医需求及时诊断治疗,对于一些高危人群复杂病情社区卫生中心实行转诊制。其次,“养”是针对社区中老人的日常健康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根据社区老人的服务需求,以大数据为终端,为他们定制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如营养膳食指导、慢性病健康指导等,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干预体系。再次,“康”即康复理疗。要积极发展南宁市的中医药特色,把具有中医护理资质的养老机构内嵌入社区养老服务中,为老年人提供养生保健、医疗康复的护理服务。

(三)家庭层面要培育适老环境

1.营造敬老爱老助老的家庭氛围,帮助老人树立现代养老观念

居家养老仍然是南宁市社会的主流,除了减轻社会成本,还可享受家庭亲人的照顾与亲情关怀,加强中华孝老文化宣传,让老年人在家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结构的变化,老年人自己也要适应时代变化,转变以家庭养老作为唯一养老选择的传统观念。提前做好养老规划,打好经济基础,适应社会化趋势,依据身体情况变化选择最佳的养老模式,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养老智慧。

2.帮助老年人树立现代消费观念,推动“银发智能经济”的发展

随着南宁市空巢与独居的老人逐渐增多,合理使用智慧养老产品,恰当的居家“适老环境”改造是有必要的。所谓“适老环境”,是针对老年人身心随着年龄渐长、机能衰退而进行的适合老人功能需求的环境设计与改造。从日本等国的经验看,重视适老环境的建设,把它上升到国家战略是日本成功应对日趋严重老龄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适老化环境建设有利于增进老年民生福祉,还可提升老年人生命生活质量,让老人实现从养老到享老。当前家庭结构中的少子化、空巢化已经呈现,所以需要家庭成员帮助老人逐步树立现代的消费观念,在经济承受能力范围内完成老人适老环境的营造。应大力添置智慧养老产品,如帮助老年人提高信息化能力的老年在线教育,提高老年人各种文艺活动技能的在线课程,人性化的可陪伴老人的天猫精灵,智能宠物、智能扫地机等智能居家设备,不仅可以起到安全预警和实时防护的作用,满足老人居家的安全健康要求,还可以满足老人与家人、社会的情感社交联系需求,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增强幸福感。因此,推动宜居适老化建设也是推动银发智能经济发展的引擎,让老人既可以接受社区便捷智慧养老服务,又可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

3.树立积极老龄化理念,打造幸福居家、智慧享老的人文氛围

积极老龄化就是要树立老年人不是社会负担而是社会财富的理念。积极老龄化概念是世界卫生组织于2002年提出的,它的核心理念是独立、参与、尊严、照顾和自我实现,提倡国际社会应保障老年人口提高生活质量,保障老年人口可以健康参与社会发展,并发挥出最大效用,获取最大收益。这一概念后来成为国际社会应对老龄化问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原则[8]。南宁市应大力构建老年人参与社会的支持系统,以人文之情尊老爱老,挖掘老年人自身潜力,有效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供老年人再就业机会,打造老年人幸福居家、快乐养老的氛围,利用南宁市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优势,以一湾背靠东盟十国,位处东西陆海通的独特区位优势,吸引全国各地资本,发展银发经济,创造出老年人口红利,通过发展老年产业经济来推动南宁市第三产业的升级转型。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家庭养老及社区养老的单一模式已不能满足南宁市老人的有效养老需求,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可解决当下养老供需矛盾和服务质量不佳的问题。当前南宁市要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搭建养老信息化综合平台,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提供生活照料、养老护理与医疗保健服务,构建便捷安全、舒适高效、健康人性的一体化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实现智慧治理,提供优质养老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猜你喜欢
南宁市居家养老
养老生活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民主路小学
Sam’s Family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