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头山上的村落——零陵大庆坪黄家湾古村落田野调查报告

2022-01-20 07:07杨金砖杨环俊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湾村黄家天井

杨金砖 杨环俊 唐 浪 李 仁

石头山上的村落——零陵大庆坪黄家湾古村落田野调查报告

杨金砖1杨环俊1唐 浪2李 仁3

(1.湖南科技学院 科技处,湖南 永州 425199;2.零陵区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3.零陵区文化局,湖南 永州 425100)

黄家湾古村落位于零陵大庆坪乡南面的半山腰上,一条经大庆坪而过的湘桂古道从黄家湾村的边沿经过。因其喀斯特地貌与地表土浅薄的原因,造成土地贫瘠且干旱严重,村民生活古来艰辛。但黄家湾村的古建筑都还保存较好,共40余栋建于清中后期或民国年间的建筑。黄家湾古村落依山势而建,保留了湘南古建的基本风格,但又有别于湘南古建。其建筑所用石材甚多,墙体基础多为三四米长的石条砌至60厘米高后,然后用青砖或小石子垒砌,硬山顶,很少见马头风火墙。室内均为木梁架结构,高为二层,每一个院落都一个或几个石板铺成的天井,做工非常精致。村民爱唱山歌,好饮茶。

古村落;古建筑群;零陵;乡村记忆

一 地理位置

黄家湾古村落位于零陵区大庆坪乡南边山上。其地理坐标为北纬N:25º54′38″,东经E:111º17′14″,海拔348.5米。与广西全州东山毗邻,处于湘桂古道与零道古路北段的连接线上。东北距零陵城区72公里,西至广西全州34.5公里,南沿零道山路,经东山瑶族乡,翻越狗婆岭上天的都庞岭山脉,经乐福堂乡、寿雁镇,至道县约75.8公里;向北步行至东安县城约65.2公里。与芬香村、赵家湾等传统村落,以及毛坪里、排家洞等古村落都相距不远。起于南海之涛的南风常常被高高的都庞岭阻隔在道江盆地,而源于西北大漠的北风从洞庭沿湘江长驱直入,直达都庞岭北麓,在此迂回停滞,形成了都庞岭两侧气候的明显差异。而黄家湾处于都庞岭北麓,每到冬天,只见山岭上的遍地冰凌,黄家湾是典型的内陆性气候。

黄家湾古村落因其建筑风格的独特、村落文化的悠久,以及规模体量的巨大,1983年被县文物管理部门列为古建筑群进行管理,2003年5月,被列为永州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申报湖南省第十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家湾古村落航拍全景图

二 自然环境

黄家湾古村地处都庞岭北麓余脉上,村落依山而建。村后的山俗称为“后龙山”,黄家湾村的后龙山上石丛林立,竹木茂盛,植被丰富,因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从而,地表土质浅薄,地下溶洞纵横交错,蓄水性很差。也正因为这一地貌特征,造成了大庆坪一带横直几十里的地表水匮乏,成为湘桂古道上的一个非常独特的“干旱死角”。

黄家湾古村落航拍总览图

所谓独特?是因为大庆坪的“干旱”并不像楼兰古城那样因常年降雨不足而出现的缺水性干旱,大庆坪的雨量非常充沛,只是由于大量的雨水从地下溶洞流走而形成的水资源匮乏。“三天不下雨,喝水皱眉头。半月不下雨,干死老黄牯。”这是民谣中对大庆坪乡干旱情况的真实写照。其实,其地下水相当充沛,在离黄家湾不远的排家洞村,就有一个地下百十米深的猫儿岩水电站,但是,若要将这地下水引至地面,则并非易事。

“水在地下涌,就是不出头。常闻叮咚响,难见井水流。”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当人力还不能征服自然时,只有适应自然。为了解决生活生产用水瓶颈问题,当地人的第一选择就是向外发展,不断迁徙。即每当村落族人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有人举家向外搬迁,即迁徙到新的地方另图发展。这种族群迁徙也形成了大庆坪人发愤图强的开拓精神。

黄家湾地处大庆平腹地,虽然得到老天的一些眷顾,但是缺水依然是他们不争的事实,他们饮用水源为其村前的连环古井,连环古井修筑于民国年间,源头在600米以外的爆井水,爆井的水源是从地下溶洞阴河喷出,老祖宗沿着田埂边全部用青石砌成一条暗渠直通连环井。

至20世纪60年代,为了彻底解决农田生产用水,在大庆坪公社书记的带领下,由山下的塘付村牵头,黄家湾村积极响应,历尽艰辛,经过数年,终于开凿出了一条1千余米长的地下岩石隧洞,将岩门前的岩洞水引至黄家湾和塘付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黄家湾的粮田灌溉问题。

然而,从岩门前引来的水,泥沙量很大,尤其是每逢下雨,浑浊如黄汤,基本上不能饮用。

在村前的山坡上,是层层叠叠,弯弯曲曲,宽宽窄窄的梯田,最大的一亩有余,小的不到一分,大大小小,林林总总,加在一起约300余亩。据村民说,平均每人有田土1.2亩左右。

耕种是黄家湾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也是解决温饱的动力所在。其次是放养牛羊,这里山青草绿,非常适合牛羊养殖,不少村民利用这一自然条件,将牛羊作为第二大经济来源。在湘桂边界有一道非常有名的菜:即“水口山牛扣”,现在已被广而称之为“零陵牛扣”。大庆坪人常戏笑曰:“零陵牛扣,实际上是大庆坪的牛,水口山的扣。”原因是大庆坪山上水草不一样,牧养出来的牛,不肥不瘦,无臊腥,无油腻,其牛皮上所含的胶源蛋白非常丰富,做出来牛扣,常常是脆而不硬,滑而不腻,膏而不黏,味道特别地鲜美。

三 历史沿革

黄家湾古建筑群属于湘桂边界上的一个山寨式村落。其地理环境与杏木园村有些类似,都建于石丛林中。但其不同的是,杏木园传统村落是建在一个田峒边沿的山坡上,而黄家湾古村落则建在半山腰上的一个山坳里,其自然环境更为恶劣。

黄家湾村村前荷塘

走进黄家湾古村,在与村民的聊天中发现,黄家湾,其实这里并没有姓黄的人家,这里的田地与山林也不与哪位黄姓人家有丝毫瓜葛。整个村落自建村以来,就全为唐姓,从没有一家杂姓。问其祖上源流,村中老者曰:“黄家湾村民,属六甲唐,与山下的塘付村唐家同宗同源”。

查《中华唐氏通谱·湖南卷》:“永州市零陵区石岩头,才叟公支,晋阳堂”目下有“远祖:释兴、释华、释晚。”“又,释兴公为一、四、七甲始祖,释华公为二、五、八甲始祖,释晚公为三、六、九甲始祖。”黄家湾的村民说,其为六甲塘之后裔,那么,其远祖应为“释晚公”派下[1]467-468。

而同在《中华唐氏通谱·湖南卷》的“永州市零陵区大庆坪乡六甲,十四裔——源公支”辞条下则曰:“始祖,十四。明末由江西吉安府吉水县鹅公大丘迁到湖南永州府零陵县排家弄老屋场。”“源公迁至上皮甸。其后裔再迁至芳田里,族裔已繁衍至21代。”[2]460

排家弄与芬香村为邻,而芬香村就与黄家湾、塘付村相距不远,那么,唐源公是否属于唐释晚公派下?还需进一步寻找文献。塘付村、黄家湾是否与排家弄老屋场有联系?也因谱牒不全而难以勘定。

之所以取名为“黄家湾”?一位长老说起了其先祖迁徙过来的故事。说当时祖先最早来到黄家湾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林。其祖先是在这里放牛,发现黄家湾这个地方不仅避风向阳,而且土地肥沃,水草茂盛,牛吃得膘肥体壮。认为这里定是一个安家置业的好地方。于是,唐庆公大约于清康熙年间从山下的塘付村搬迁至此。查山下塘付村的《唐氏族谱》载曰:“庆公,生于顺治三年,卒于康熙四十年。”显然,若以庆公的生卒年计算,在康熙年间应该靠谱。当时这里还没有地名,一位老者见其山弯、水弯、路弯、田地弯,从而取其名曰“弯加湾”。后来不知何时?叫着叫着变成了“黄家湾”。也有人说:黄家湾与其后山的枫林有关。黄家湾村的后山上为成片的枫林,每到秋霜过后,满山层林尽染,一片金黄,非常美丽。便有人以树叶之金黄之色而名之——黄家湾。亦有说,此处的山地曾是一黄姓人家所有,唐家是从黄家人手里接管过来的,故名黄家湾。孰是孰非?目前尚无文献可考。

黄家湾的下边,曾有一些田土,唐庆公搬迁至此后,经过数代人的努力,在其山坡上又新开了百十亩梯田,形成了黄家湾村今天的梯田格局。

黄家湾古村落朝向为:坐西北,向东南。依山而筑,村前为田地,村后为石林。整个古村落总建筑面积达8000余平方米。据文物专家认定,现存的建筑多为清代晚期或为民国时期所建。都以条石为基,上砌清水砖墙,内为木梁结构。其中有一个院落为三进五开间,三级马头封火墙。而大多数院落为搁檩硬山顶。六条纵巷与三条横道相连,形成村落内部的往来互通。每个宅院都是高墙环围,通过耳门与巷道相连,若关上耳门,便严若城堡一般,外人无法进入。在巷道的2米高的墙壁上,不时见到一二个内宽外窄的长方形的小孔,其高尺余,其外宽常不能容纳一拳。这是防御孔,也是点灯孔。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当贼子出现在村子里时,屋子里的人便用长矛通过此孔向外刺杀,让贼无处可逃。而在平安的夜晚,此孔则是放置油灯的地方。昏暗的夜晚,在墙孔上放置一盏油灯,室内室外都照得通亮,给行人以光照,给村民以温馨,给村子以祥和。

四 古村宅院

走进黄家湾村,在其进村的最中心位置有一个半月型的池塘,池塘大小不及一亩,但非常精致。四周用大块石料砌成,池中种有荷莲。仲秋而后的斜阳,穿过树梢,照在古村的马头墙上,消融在有些古旧的荷塘中,青色的条石,枯黄的荷叶,还有几支熟透的莲蓬,与荷池后的青砖灰瓦相映成趣,构成了黄家湾古村落的静谧之美。

像这种村落前的荷池或水塘,在江南传统村落中非常普遍。古代人认为水聚财,讲究风水的传统村落前总有一口月牙形的荷塘。其实,这口池塘的功能有三:一是彰显村落的风景之美,二是增添族人的风水财运,三是消防安全的蓄水之需。

不过,在土地十分珍贵的都庞岭上的零道古道上,在石头缝里辟石拓土的黄家湾村,其祖先在谋划村落时,仍能留出大半亩空地,砌成池塘,种上荷莲,以保证四季有水,可以想见其祖先对人居环境的看重和对消防问题的关切。

黄家湾古村落依山势自然坡度向上伸延,没有非常中规中矩的中轴线,但基本上沿村口池塘为中心,由五条纵向小巷子向后龙山延伸。从高空俯看,整个村落布局规范整齐。每条巷道长70来米,而宽窄不一。最宽处达2米,而窄的地方只有1.2米左右。巷道都用青石块砌成,横向有四条通道,通过院落的耳门与巷道相连,形成整个村落之间的互通走廊。通过横向过道,在村子里走动穿梭,无论天晴下雨都不会弄脏鞋裤,体现了族群方便的村落建构理念。横向过道比纵向巷子要窄,其宽只有1.0-1.2米。

但从目前的俯视图片中可以看出,在黄家湾古村落的主体建筑群中,有四栋新式钢混结构的三到四层的平屋,杂错其间,感到非常突兀。然而,时代在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在提高,住房条件也必将不断地加以改善。如何让原有古建得以最大限度的保护与不遭破坏,同时又让村民的日常生活与居住条件得以与时俱进的改善?这的确是一个两难选择,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现实课题。

纵观黄家湾村的40余栋古建,虽风格各异,宽窄不一,但从建筑结构形式上基本可分为三类:即上下两进一院型,一进两厢一院型,独栋无院型。但保存最多的为前两类宅院。

(一)上下两进一院型

所谓两进一院型,即上下两栋构成一个整体宅院。下面以唐国龙宅为例,进行详细介绍。

唐国龙宅位于村前荷塘前的左边,其院落东南方向的前照壁邻近荷塘边沿大致1米左右。前照壁1米以下全用大块方石垒成,方石上砌一顺一丁式的实心青砖。在离地2米高的地方开有两个直径约60厘米的砖质圆窗,院内通过圆窗可以方便地观察到院外的动静,但院外很难看清院内情况。前照壁高7.2米,上盖青瓦,为搁檩平脊,无翘角。

在前栋的檐柱与金柱间设有檐廊,檐廊的两端开耳门,耳门宽约2米,对开双门。耳门上有门罩,下为石条门坎。从耳门入,檐廊宽达2.6米。在檐廊的前方为前院,前院的照墙上未开中门。反水处是一个天井,用大块的长条石砌成,呈半“回”字型。天井前与照墙相接,后与前栋相连。天井两边为厢房,厢房向檐廊方向开门,地面比前栋略低20厘米。厢房结构犹存,而墙斜基倾,瓦片脱落。木架腐朽。

前栋为五开间,中为明堂,两侧为厢房,每间厢房均从中间隔断各分成两个次间。前栋纵深8.76米,屋脊高度为7.6米,前檐高5.2米,后檐高5.6米。在黄家湾很有意思的是,厢房后面的次间不仅从内厅进入有一道木门,而且在外墙上还直接开设了一扇小门。前栋为翘角硬山顶,用青瓦堆叠而成。外墙的墙角沿线粉白灰泥,并勾线造型,形成三层弧线,增强了院落的美感。

黄家湾古建筑群内部天井图

前栋中厅与后栋天井间为可拆卸的隔扇门窗。穿过隔扇门,即到后栋天井,天井两边为耳房,耳房外侧的围墙高于耳房的屋脊,耳房的后檐水从外墙中间穿出,上盖青瓦,为硬山顶。天井四周用大块青石条砌成,非常规整,石条边沿有浅浅的花纹图饰。天井与后栋间有50厘米左右,由两级石阶相连。在天井正前的台阶上有两个石水缸,有一个水缸还蓄着满满的一缸水。有一个水缸的边缘被磨得有些发亮发光,可知这个水缸已有些历史。

黄家湾古建筑群里的石水缸

黄家湾古建筑群里的“回”字型石天井

后栋的檐廊处同样开有双扇耳门,在耳门的门楣处有向外突出的门罩,门罩下有一方型白框,白框内肯定曾有图画或文字,但目前只剩斑驳的白框。后栋的耳门较前栋的耳门要窄一些,门宽只有1.5米。后栋外墙为三级马头封火墙,第一级高度为6.3米,第二级高度为7.2米,第三级高度为8.5米。后栋屋脊与第三级马头墙的高度基本齐平。

黄家湾古建筑群耳房花格窗

后栋纵深9米,宽11米。共六开间,中为厅,两边为厢房。正厅前部为祖堂屋,设神龛。神龛之后为倒厅,倒厅两侧为侧房。侧房面积每间11平方米左右,较正堂两侧的厢房面积略小。厢房、侧房、檐廊都装有楼板。檐柱间的梁枋以卯榫相接,雀替与牛腿非常简洁,没有过度的雕饰。木雕装饰主要集中在隔扇门窗上,精到细腻,技艺超群,方寸之间,牢笼百态,尺幅之中,包罗万象。所雕图案逼真至极,其姿态传情炉火纯青。有报春的画眉,有祈福的麒麟,有飞舞的凤凰,有开发结籽的荷莲,彰显出黄家湾村的先祖们对“福禄寿喜”“人丁兴旺”“夫妻思爱”“家庭和睦”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殷切寄托与重大关注。

黄家湾村花格门窗涤环板上的花鸟图案

黄家湾古建筑群花格窗上的木雕图

黄家湾古建筑群局部图

(二)一进一院型

除了上下两进一院型,其一进一院式宅第在黄家湾也较为多见。所谓一进一院式,即前院有两间厢房,厢房分两边倒水,一边落入天井,另一边流至墙外。中为天井,天井前为照墙,照墙上通常只有窗而没有开中门。但也有的前面不是照墙,而是门厅。结构上较正屋浅窄,但宽度上是一致的,三开间。反水处门厅,两侧为次间。

在门厅与正堂之间是天井,天井较大,呈“回”字型,四周皆用石条砌成,天井后为正堂。正堂前常常放置1-2个石水缸。正堂太师壁后为倒厅,正堂两侧为厢房。正堂两侧为两排穿斗式梁架,每排有五根木柱。除木柱支撑檩条之外,还在木柱穿枋上另外加立瓜柱支撑檩条,多为五柱七瓜。

黄家湾古建筑群梁架

宅院的大门开在正屋两边侧的檐柱与金柱之间。每侧开有两个耳门,前面的耳门较大,通常为双门对开,门框上方有向外突起的二重堆塑门罩。靠近屋后边耳门开在倒厅的厢房上,此门较为窄矮,多为单门,无门罩。屋内的装饰依然重点在花格门窗上,偶尔也见到雕刻精美的雀替与牛腿,这在大庆坪一带非常稀见。

一进一院式以唐延清宅院为典型。据唐顺英老人介绍,唐延清生于1932年,其所住的宅院最早为一地主家的宅院,共有建筑面积为195平方米,位于村口荷塘的左侧。以长石条为基,上砌一眠一斗的清水砖墙,在砖墙上盖小青瓦,单檐硬山顶。

唐延清宅与其他宅院最大的区别:该宅院建有门厅,门厅墙上开有一道大门,大门门柱、门槛、门梁全由长石条砌成。门宽1.4米,门高2.3米,门眉石横梁厚30厘米、高30厘米、长1.8米。反水门厅为三柱三开间,进深3米,柱高5米,横长11.4米。但从门厅的外墙用砖,明显感觉与正屋的青砖不一致,且墙垛与正屋的硬山顶也不一致,而是悬山顶,可以断定门厅曾被重新翻修过。

门厅与正堂之间为一石板铺成的天井,天井中间的石板长2.9米,宽2.5米。石板外为天井沟。天井两侧为厢房,厢房深3.8米,宽2.8米。天井与正屋之间有40厘米层差,铺二级石阶。

石阶之上为正屋檐廊。檐廊宽1.5米,檐廊的两端为耳门非常奇特,均向内凹进1.2米,双向对开,木质门框,下铺石条门槛,门框高2米,宽1.5米,在门眉上方有青砖突起的简易门罩。村民称这样的门为“躲水门”。

正屋为五柱七瓜,三开间,中为明堂,两侧为厢房,厢房的房门开在檐廊上。正堂深4.1米,宽5.4米,正堂中柱高6米。明堂设神龛,神龛后为导厅,导厅深2米,导厅两侧为次间,次间的侧墙上各开有一道简易小门。正屋为“人”字形硬山顶,屋檐角小弧度向上翘起,在屋檐的墙际线涂白灰泥,并饰以三道弧线,以增强其美观。

像这类的宅院有:(1)唐佳清宅,建于清代,建筑面积206平方米;(2)唐金能宅,建于民国,建筑面积179平方米;(3)唐兆平宅,建于清代,建筑面积223平方米;唐乃刚宅,建于清代,建筑面积220平方米。

建于民国时代的几栋楼房,明显地表现出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的审美趣向。西方元素主要表现在外窗的设计上。外窗不再是传统建筑上的圆形或方形,而是上圆下方,并且在窗的外沿加以堆塑,使其边缘形成多层弧线。

五 价值评估

据该文物管理部门专家认定,黄家湾古建筑群系明末以来续修建而成,至今已有200-400余年的历史,目前保存基本完好的有40来座,总面积5300余平方米。整个建筑群落建造年代清晰,布局结构相当精致,因地制宜,依山而建,宽窄尺寸虽有所别,但建筑风格、框架结构基本一致。一米以下的墙基全部采用大块青条石筑砌,青砖灰瓦马头墙,美观大方,精致典雅,而又经久耐用。三级封火马头墙高出屋脊一米以上,不仅有效地阻隔院落之间的火害,更是增强了村落的美感。

黄家湾古村落的第二大特点就是充分利用苍天赐予的丰富石材资源。墙基、柱础、门楣、天井、台阶、水缸、巷道里路面,池塘四周的塘堤,皆为石料。假若说,杏木园古村是一座古头城,那么黄家湾古村落,则是一座石头馆,可谓是穷尽万象,辉丽万有,让人惊羡。

黄家湾古村落的第三大特点是其原居民的原真性的保护。其与杏木园村的最大区别,同样是40余栋古民建,杏木园传统村落里只有一户居住,其他建筑基本上荒废下来,无人打理。而黄家湾则有近半数的古建内至今仍有人住着,仍原真性的居住环境与原生态的生活习俗。

黄家湾古村落利用率之高,保存面积之大,村落人气之旺,建筑艺术之高,在湘桂古道上十分稀见。

六 环境要素

黄家湾古村落处于后龙的山腰处,后龙山为一个典型的石头山,山上怪石林立,形态各异,不可名状,甚为异奇。蜿若游龙,奔如骏马,卧似睡虎,行如熊罴,望如猴猿,或面目狰狞,或奇峰突起,沙场奔马,走兽齐鸣;或若鹤鸟觅食,蟠龙潜行,不动声色,静若仙境。岩石之间多竹树,有银杏,有香樟,有红枫, 有梓木,有石楠,寒霜之后,叶子落满一地,脚踩上去,发出“吱吱”清脆的响声。岩石上长出一层青苔,仿若铺了一层绿地毯似的,手摸上去,湿漉漉软绵绵的。尤其是那条长达一二里的长龙似的石壁,宛如一道石城墙,掩隐在树林丛中,围绕在村落的边沿,守护着黄家湾这个美丽的村落。

黄家湾村后山上的长龙型石墙

黄家湾村最老的祖屋,位于村落的西北角,接近于石城。老祖屋为一进一院型建,中为祖堂屋,悬挂一块清嘉庆年间的“乡国景仰”大匾。早几年因一次电起火,焚毁殆尽,今留下石基残痕。

七 村风民俗

黄家湾村,民风纯朴,喜饮好客。每有空闲,村民常聚在一起喝“砸茶”,唱山歌,讲故事。

由于黄家湾地处都庞岭上,一带取柴方便,其做饭烧水的灶十分简单,只是在火房的地面架起一个铁撑架,放上锅子,即在下面生火做饭炒菜,不像别处一定要做一个非常标准灶台,将做饭做菜的锅子一个个稳稳地扣在里面。

走进黄家湾村民的家中,看其大家围着火炉烧水煮茶的场景,如似一场小型的篝火晚会,红红的火苗,从黑黑的锅边向上扑腾,直接熏烤着挂在高处的腊肉、干笋、土茶,以及各类包好的种子。火炉边的櫈子通常很矮,比过去的蒲垫高不了多少,不论关系亲疏,不谈地位高低,也不论贫穷富贵,只要放下身段坐在火炉边,就成了最尊贵的客人,炉火映照在客人的脸上。

黄家湾的“砸茶”与益阳的擂茶、蓝山的油茶的制作工艺不一样。“砸茶”是用新鲜的生姜、茶叶、黄豆、盐巴和树腊等放在一个铁锅里,铁锅架在火炉上,用一个木锤不断地敲打锅里的生姜、茶叶、黄豆等,并来回翻炒,等茶料炒香后,再加水烧煮至沸腾。再由主人一碗碗地分给各位。

端上这碗滚烫滚烫的“砸茶”,扑鼻而来的姜香与甘绵悠长的茶香,让人顿时精神爽朗,胃口大开。尤其是在喝茶的同时,席中的歌手唱起了当地的喝茶歌,歌词优美,歌声婉转,尽表主家的欢迎之意。一首首山歌,一碗碗“砸茶”,原汁的茶味,原声的山歌,伴和人间的烟火,在黄家湾的古村落萦绕回荡,这场面古朴而原始,自然而欢快,有若置身于人间仙境,淡忘了身世浮名,淡忘了时间早晚,也淡忘了恩怨情仇,一碗“砸茶”,放空了所有杂念,胸襟从此开阔起来。这一切让城里人看来,仿若就是梦境。

黄家湾人之所以爱喝“砸茶”,这可能与其地理环境有关。黄家湾地处半山腰上,山里森林密布,气候湿润,山里瘴气非常严重。而“砸茶”里主要成分为生姜,生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去湿解毒的功效。从而,黄家湾人养成了喝“砸茶”的习惯。

八 采访札记

2019年11月30日下午,胡功田、张官妹、杨金砖、彭涛凯、杨环俊等人驱车前往大庆坪黄家湾古村落,进行第一次调研。发现该村地处都庞岭余脉的半山腰中,山上植被丰富,属典型喀斯特地貌,黄家湾自然村属枫木山行政村,共3个生产队,300来人,全部唐姓,属六甲唐迁徙过来。村民以耕田为业,辅以林地经济。虽然离大庆坪镇政府不到二三公里,但因其位居半山上,进出村里不是很方便,因此,这里依然是世外桃源。黄家湾古村落与杏木园村一样,是建石头丛中的传统村落,自其建以来,已有三四百年历史。其村落的最大特色就是所有房屋大多都是用石头垒成。因此,走进黄家湾,就像走进一座石头垒成的古城。村民的生活虽已进入电气化的网络时代,但其生活习性仿若依旧停留在遥远的过去,“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村民无一不是处在“怡然自乐”的桃源世界。在调研中得知,300来人的村中年龄最大者96岁,80岁以上者有10余人。

2021年2月24日下午,胡功田、张官妹、杨金砖、唐浪、周胜等第二次来到黄家湾村,在村民唐国松的引领下,对村中历史建筑与村后的石林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勘察。尤其是黄家湾村的饮水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黄家湾村的饮用水主要来自岩门前的一股泉流,该水30%流进黄家湾村,70%分给山下的塘付村。塘付村与黄家湾村原本同姓同宗,都是六甲唐。但是为水的问题,近年来常常闹得有些紧张,这里需要政府有关部门进行适度的调解。

2021年5月15日,唐浪、杨金砖等第三次在大庆坪社区秘书陈嫒妹的陪同下,再次走进黄家湾,采访了唐顺英和唐国英两位老人,两位老人都非常热情,很乐意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尤其是人称“花姐”唐国英老人,年过七十,而精力充沛,口齿伶俐。她住在黄家湾的弟弟家,是这一带有名的山歌高手,见人遇事,张口而出,无需思索,不仅字正腔圆,而且妙趣横生,其思维之敏捷,声音之宏亮,谁都不相信她已是耄耋之年的老者。在采访闲聊过程中,她随口而出,以山歌的形式为大家唱了不少咏赞当下乡村振兴、农村生活现状的即兴段子。真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快乐“花姐”。

[1]唐高武,唐德绵,唐文樵,唐嗣德,编著.中华唐氏通谱·湖南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7.

K921

A

1673-2219(2021)06-0053-07

2021-07-10

国家档案局科技项目“零陵历史文化档案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0-B-014)子课题“零陵古村落的乡愁追忆”阶段性成果。

杨金砖(1963-),男,湖南东安人,编审,研究方向为潇湘文学与文化。

(责任编校:潘雁飞)

猜你喜欢
湾村黄家天井
运橙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执恋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支部有决心致富有信心
张蕴馨、李晓、谭婷婷、黄家琪作品
A New Species of the Genus Achalinus from Huangshan,Anhui,China (Squamata:Xenodermidae)
一定要留个天井
目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