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颈动脉CT血管成像脑动脉强化的相关体质因素

2022-01-25 04:17杨烁楠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23期
关键词:头颅颈动脉硬化

杨烁楠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放射科 北京 100070)

在影像学检查中,头颅CT灌注及头颅血管成像是常用方式,影响检测结果的原因与患者的体质量、疾病等因素,在注入对比剂时,对比剂浓度以及注射速度也会影响成像效果。对患者的头颈血管进行扫描的影响因素较容易控制,优于肝脏部位,可以在数秒内完成CT检查,使医生获得纯动脉期相。但是对患者的头颈动脉进行检查时,由于组织层次较多,对比剂的峰值不能持续较长时间,静脉回流速度较快,不同个体之间对比剂到颈动脉的延迟时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无法准确估计延迟时间。不同患者的颈动脉血流速度不一致,会使医生无法准确估算对比剂通过颈动脉的时间[1]。人体颅内血液再循环的时间较短,会导致邻近颈动脉的颈内静脉过度显示,对颈动脉斑块造成影响。在制定对比剂使用方案时,多种因素都会限制对比剂使用量,因此需要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对检查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得到最佳对比剂使用方案,控制扫描时间[2]。因此本文对近期接受影像学检查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妥善的对比剂注射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接受头颅CT灌注及头颅血管成像检查的6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患者年龄为38~86岁。排除标准:①有运动伪影患者;②其他原因导致成像模糊的患者。纳入标准:①患者不存在动脉瘤或者动脉畸形的情况;②患者均知情同意本试验。

1.2 方法

使用的设备型号为GE Revolution CT。扫描范围为患者的颅底至颅顶。对比剂注射方案:高压注射器经肘正中静脉注射对比剂碘海醇(350 mgI/mL),总量48 mL,流速5 mL/s,注射对比剂后以相同流速注射0.9%氯化钠溶液30 mL,扫描参数:设备相关参数设置为管电压80 kV,管电流150 mA,启动造影剂后延迟5 s开始扫描,分两组每组8期进行全脑灌注,前8期每间隔1 s扫描1 s,后8期每间隔2 s扫描1 s,组间隔时间为2 s,总用时39 s,DFOV为25 mm×25 mm。

图像后处理:采用迭代重建技术ASIR-V,选取40%,层厚和层间距均为5 mm,图像传到GEaw 4.7工作站,启动软件CT Brain Stroke得到时间-密度曲线变化以及MTT、CBV、CBF以及TTP。根据时间-密度曲线图计算达峰时间以及达峰阈值。然后收集患者的个人资料包括体质量、体质量指数等数据。

图像分析:所得图像均由放射科专业诊断医师进行分析,将存在运动伪影以及成像模糊的患者排除在外,对患者头颅灌注检查能覆盖的范围进行观察分析,包括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将存在动脉畸形导致不能清晰显示的患者排除在外[3]。

1.3 观察指标

对比患者的各项体质因素;探究不同因素对成像效果的影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本次的所有数据,计量资料用(± 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患者的一般因素与动脉强化程度的相关性患者各种因素与动脉强化程度的相关性为:体表面积(r=-0.675,P<0.005)>体质量(r=-0.5495,P<0.005)>体质量指数(r=-0.1235,P<0.005)>身高(r=-0.3244,P<0.005),与心率无相关性(r=-0.0255,P>0.05),见图1,将68位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根据所得数据,可以获得表1详细数据。

表1 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s)

表1 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 s)

图1 病患的身高(A)、体质量(B)、体质量指数(C)、体表面积(D)、心率(E)和动脉强化程度的相关性

3 讨论

颈脑血管疾病作为常见的中枢神经疾病,患者在患病后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对患者常用的检查方式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但是这种检查方式会对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而且检查所需的费用较高,而CT血管成像检查,属于无创检查技术,可以有效检查出患者的病变位置。

颈脑动脉一旦发生病变很容易导致患者出现脑缺血以及脑梗死等情况,导致患者发生颈脑动脉狭窄的影响因素较多,动脉粥样硬化、炎症等因素均有可能使患者发生病变,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而且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也在逐年递增[4]。动脉粥样硬化作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会使人体的动脉发生明显的异常,颈动脉作为脑循环主要的供给血管,能够为患者脑部提供70%以上的血流量,而且颈动脉也是脑动脉的上游血管,一旦发生硬化很容易影响患者的脑血流供应。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资料可知,发生脑梗死患者的颈脑动脉硬化概率高于无脑梗死患者。

为提高对患者的诊断质量,需要进一步探究造影质量与体质因素之间的关系。头颅CT灌注及头颅血管成能够有效检查出患者的头颈部血管病变,在成像检查时很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制定最合适的对比剂注射方案,调整扫描参数,得到清晰的成像[5]。在常规检查时,为使人体血管中对比剂浓度维持在适宜范围内,需要以较快的注射速度注射较大的对比剂剂量,得到用于诊断的图像。在理想状态下,对成像质量产生影响的因素与启动时间以及对比剂使用量等因素有关。在制定扫描方案时,如果扫描方案不合理,很容易造成患者的上腔静脉以及锁骨下静脉等位置出现对比剂残留,最终形成伪影,使正常的头颈动脉成像被干扰。而且由于颅内血液循环时间较短,如果没有在适宜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扫描,很容易造成患者的颅内静脉窦显影异常,使正常的图像诊断受到影响。在实际图像诊断工作中,在成像时使用的对比剂以及流速都是固定数值,这样会造成个别患者出现对比剂使用过度或者使用过少等情况,对比剂的使用量过多会导致患者的头颈血管出现强化过度的情况,使诊断结果的准确性受到影响,也没有满足对比剂最优化使用的原则[6]。

在头颅CT灌注及头颅血管成像检查时,需要对技术参数进行调整,患者的颈动脉密度应当高于软骨组织以及骨组织,对患者动脉周围的组织进行检查时,包括腺体、颈静脉等位置,应当不强化或者少强化,使颈静脉与本低密度不会出现重叠的情况。对肾功能不全者进行检查时,应当尽可能减少患者对比剂的使用,防止患者发生肾病。但是根据相关研究资料[7],一部分患者在过度减少对比剂用量后,会出现血管造影不明显的情况,使影像学检查质量受到影响,因此如何在满足检查需求的同时,减少对比剂的使用量,对临床检查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对患者进行头颅CT灌注及头颅血管成像检查,可以得到清晰的脑血流动力学,对接受检查的患者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患者的身体因素与动脉强化之间的影响最大因素为体表面积,与心率之间没有明显关系,但是在实际检查工作中计算患者体表面积较为复杂,可以根据患者的体重计算对比剂的使用量。对动静脉的达峰值进行计算,两者相差6.26 s,因此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检测仪器的准备时间以及扫描时间应当<6.26 s,得到更为清晰的成像。

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分析,根据相关研究结果,颈动脉斑块的高发位置为颈内动脉起始部以及颈外动脉等位置,导致患者产生斑块的原因与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血流动力学有关,该部位受到机械损伤后,会使内膜损害加重,从而在粗糙区域中沉积大量的脂蛋白等物质,最终造成粥样硬化斑块。而且涡流血液中的物质大量迁移,这些物质在血管壁上缓慢积累也很造成粥样斑块。颈动脉狭窄作为导致脑梗死的主要因素,会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造成血栓。此外,多数斑块存在出血以及动脉壁坏死的情况,也会很容易发生脱落导致同侧颈动脉发生栓塞。将动脉粥样硬化的不同阶段进行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非钙化、混合斑块以及钙化这三个阶段,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的加剧,会导致血管不断缩小,影响正常的血流供应。对患者进行血管造影检查是发现患者颈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方式,血管造影检查属于有创检查,而且不能对病灶位置进行全面的检查,无法准确预测脑梗死。但是随着多层螺旋CT的出现,强大的处理工作站可以对目标血管进行有效的检查,通过对血管的二维、三维分析,可以使医师清晰观察患者的动脉情况,了解斑块类型,提高对患者颈脑动脉的诊断质量。

在本次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次研究的样本量较少,无法更好地体现两两相关性。而且对比剂的使用量仍然需要进一步实践探究,影响对比剂到达头颈血管延时扫描时间的因素较多,在本次研究中对比剂的剂量、浓度、注射速度以及注射部位固定,没有深入探究上诉因素对患者心功能等方面的影响。

综上所述,根据本次数据对比结果,合理地调整对比剂的使用量,可以实现碘高效流速,通过自动跟踪技术获取对比剂血管内转运时间,并在注射后使用0.9%氯化钠溶液进行冲刷,可以得到较为优异的血管成像。为减少对比剂影响,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表面积以及体质量进行对比剂用量估算,提高成像质量。

猜你喜欢
头颅颈动脉硬化
郭亮:“甘愿为党献头颅”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油菜花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嵇康·绝响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