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共和国知青史同行的书目
——“知青专题书目”的编制与分析

2022-02-01 02:30朱盛镭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书目知青图书

朱盛镭 谷 俊 张 刚

(1.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上海 200060;2.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学院,上海 200233)

自从有知青上山下乡,便有知青图书的产生。据查询,最早的知青图书可追溯到1949年中共解放区东北书店出版的书籍,以及青年团组织编写的书籍,①资料数据来源: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知青图书数据”。从中可隐约感应到新生政权的时代呼唤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起步脉动。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主要出生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经历了共和国的建设与发展,经受了其中的曲折与磨难。知青与共和国共同成长,与共和国的命运紧密相连。知青是共和国历史的见证,知青为共和国创造了历史,作出了贡献[1]。因此,知青图书,特别是展现其概貌的专题书目,不仅是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的史料组成部分,同时其作为知青史料的重要部分,更是学界研究和认识共和国知青史的文献基础。

书目之为用,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面,为研究者提供整体意义上的文化发展脉络和知识学术图谱,具有学术方面的价值。特别是某些专科专题书目的编制,更有明确的学术功能指向,其编纂成果历来受到专业研究者的青睐,将其视之为基础性质的学术史料[2]。然而,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以来知青图书出版与印刷的丰硕成果,知青群体写书、出书热,以及目前“井喷”般出现的各类知青图书,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知青学界缺少一部详瞻的为知青学术研究服务的“知青专题书目”。因此,为解决知青研究的学术瓶颈,抢救和整理知青史料、还原共和国知青上山下乡历史真相,编制基础性质的学术史料——“知青专题书目”势在必行。

一、知青图书及其书目的基本状况

编制“知青专题书目”面临情况:一方面,丰富的知青图书资源构建了自足的“知青专题书目”内容;另一方面,知青图书由于量大、面广、散碎、隐匿、变化大,还包括大量的民间自印书,导致“知青专题书目”编制在实践上的重重困难,也注定进行“知青专题书目”的编制,包括书目搜集、数据库输入、调查与分析所耗费的工作量巨大。“知青专题书目”的编制是一项牵动和调运全国知青之精力,动用和耗费社会各界众多资源的繁复的研究工程,必须精心策划和安排。

(一)知青图书总体状况及其评估

知青图书与知青群体紧密相连。在人类史上,似乎很少有一个议题像知青问题那样,能引起大规模群体和众多个人的主动关注,并倾情这一议题的写作和出书。知青群体和个人积极地写书、出书,记录、保存和研究当年知青岁月及其“后时代”发展,充分体现了知青这一代人深厚的知青情结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以及他们对历史、对社会和对后代负责的崇高责任感。

知青图书数量巨大、种类丰富,且时间跨度长。据2014年检索,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中外文知青图书文献(包括内部研究文本)约有1 500多种;上海图书馆收藏的中外文知青图书文献(包括内部研究文本)约有1 200多种; 美国、加拿大等北美地区许多大学的东亚图书馆馆藏不少知青图书文献[3]。此外,国内各地兴起的知青文献馆也在不断搜集、整理和收藏知青图书。目前,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资料中心已搜集到的知青图书有2 500多种。

然而,知青图书由于出书时间、地点和版本的分散性,以及书名与内容关系的复杂性等种种原因,使人难以较全面地掌握知青图书的全貌。尤其是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民间自印书,更是难以了解的盲区。因此,开展“知青专题书目”编制前,必须明确其图书界定、收录范围、种类与版本(文本)、时间跨度与划分、体裁分类、著录项以及标引说明等。

(二)知青图书的界定与搜集范围

1.知青图书概念的界定

对于知青图书的界定,学界尚存争议。目前,主要有“作者论”“题材论”和“作者、题材双重决定论”三种观点,换言之,即“知青写、写知青、知青写知青”等三种观点。所谓“作者论”,是指知青作者的创作,而创作内容并非一定是以知青内容为题材;所谓“题材论”,是指知青作者或非知青作者所写的以知青内容为题材的作品;所谓“作者、题材双重决定论”,是指知青作者所写的以知青内容为题材的作品[4]。基于上述讨论,“知青专题书目”所遴选图书条目是依据“题材论(写知青)”概念界定的。考虑到知青图书内容的实际情况,还兼顾其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两大方面,即所界定的知青图书是指内容全部或有一定比例数量,或虽然比例数量不大但其学术与社会影响极大的叙述、描写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过程及其在农村、边疆的生产、生活、生存、学习等情况(还延续到“后知青”情况)的图书,以及当年专供知青学习用的教材资料和实用资料。

2.关于图书搜集范围

“知青专题书目”是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图书出版管理规定》,①根据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第36号令颁布的《图书出版管理规定》指出,图书是指书籍、地图、年画、图片、画册,以及含有文字、图画内容的年历、月历、日历,以及由新闻出版总署认定的其他内容载体形式。同时结合知青图书具体特点,认为知青图书主要包括书籍、画册、图片、教材、地图、日历等,但不包括电子图书和杂志、报纸。按图书馆馆藏目录,“知青专题书目”包括国内正规出版图书(含党政部门,如地方党史办、政协主持编著的内部图书)、境外正规出版图书和民间编写自印书三大类,其中后两类的数量巨大,也是学界最关注的领域。

(三)“知青专题书目”编制策划

1.关于“知青专题书目”的起点与阶段划分

知青图书的出版起步于从中共领导的东北日报社发行科分化出来的东北书店及其分店,其是解放区最为重要的出版主体。经查询,知青图书最早版本出自1949年东北书店以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各地组织。如1949年由章炼烽编著、东北书店出版的《五四运动与知识青年》等书籍。

为有利研究,参照学界讨论观点,对“知青专题书目”进行历史分期的时间段划分。学界的倾向性意见是上山下乡的“三阶段论说”和“两阶段论说”,即将上山下乡分别划分三个历史时期和两个历史时期[5]。但这些时期划分没有完整包括“后知青时代”的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知青专题书目”的编制,涵盖共和国70多年的图书出版,将其全期划分为5个历史分期:1949—1965年、1966—1981年、1982—2000年、2001—2012年、2013—2021年及以后。这样的划分和编排,主要是考虑共和国这5个历史分期宏观环境下的知青群体情况变化,以及所形成的知青文化不同特色,让研究者和读者感受“知青专题书目”所反映知青群体所处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发展变化,以及知青群体与共和国同命运的时代脉络,同时也是为了方便研究者查阅和分析。

2.关于“知青专题书目”的体裁分类

知青图书体裁种类繁多复杂,有的很难区分和归类。经过对大量图书的阅读调查,确定“知青专题书目”的图书体裁分为8种形式:纪实(含通讯报道、回忆纪事、图文记录等)、教育(含基础知识、文化知识等)、实用(含农、林、牧、渔业技术,农药、化肥、农机知识,以及医疗卫生手册等)、时政(含语录、社论、宣传资料、政策文件等)、文学(含小说、散文、诗歌、剧本、报告文学等)、学术(含论文、专题研究、档案、日记、书信、史料、口述史、专题文献等)、艺术(含美术、摄影、音乐、书法、戏曲、电影、群众文艺等)、综合(含多体裁文集、纪念册等)。

3.关于“知青专题书目”著录信息确定

在编制知青专题书目时,对如何确定相关条目著录中的一些基本信息,很感困惑。对其相关著录项的完整程度,各图书馆的书目与各出版社的书目彼此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有的追求简略,虽近似目录,但包容度很大;有的追求翔实,并附文摘,但不适合书目编制出版。况且由社会民间提供的大量知青图书信息或线索,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信息交叉和信息缺失,很难兼顾统一。例如,关于图书价格项,早期的知青图书有的已成为文献文物,原书标注的价格已无意义;关于图书文摘项,国内出版、境外出版与自印的各种图书提要编写形式各异,不规范统一。最后通过调查、分析、权衡,确定其“最大公约数”,即“知青专题书目”著录信息包括:书名全称(含副标题)、编著者及编著方式、出版机构、体裁和出书年份等5要素,并部分编注说明或标引。同时为了弥补缺憾,另开辟了重点知青图书的全文本原样扫描和文摘型专题书目编写。

二、“知青专题书目”的编制实践与方法

鉴于对知青图书的以上分析,“知青专题书目”编制的具体过程涵盖总体策划、人工检索、专业数据平台检索、互联网平台搜集、人脉信息与线索沟通、数据梳理与输入、数据库建立、分析与研究,以及以“知青专题书目”为基础编写出版纸质版工具书等环节。现将其编制实践与方法的关键内容阐述如下:

(一)人工搜集

通过购买、受赠,发动各地知青文献馆、知青志愿者、社会热心人士和专家提供信息,搜集到首批知青图书书目。然后对图书进行整理、数据输入,形成最初的电子“知青专题书目”。

(二)专业数据平台检索

进行专业数据平台检索,主要是针对国家图书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图书馆,各地大学或机构图书馆,以及国外部分图书馆的平台资源的数据信息。分别选择 “知识青年”“知青”“上山下乡”“支青”②有关部门文件中将到边疆支援建设的青年简称为“支青”。“下放青年”“回乡知青”等不同检索词,从主题词途径进行检索。由于主题词经过了规范化处理,其对文献中出现的同义词、近义词以及同一概念的不同书写形式等进行严格的控制和规范,以及标引,可减少出现漏检和误检现象。从专业数据平台中提取出来的书目经过查重、比对和排比处理;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甄别、梳理和分析,不断补充和输入,充实了“知青专题书目”。

(三) 利用互联网平台搜集

社会学界和知青界对“知青专题书目”编制反响热烈。但大家反映,试版的《中国知青图书要目(1950—2018)》[6]中还存在一些缺失、遗漏和差错,特别是大量有价值的、散落于民间的知青自印书没有被发现和辑录,读者和研究者都希望对此进行补充和再版。因此,将编制重点转向对知青自印书进行搜集的再出发尤为必要。通过搜索百度、孔夫子旧书网、当当网、豆瓣网等;搜索各知青网站、个人博客等网上资源,从中获取新的书目,不断补充“知青专题书目”,进一步充实和丰富其内容。

(四)推行“蓝海+互联网”运作

如何将那些闻所未闻的知青图书,特别是将知青自印书从湮没的历史尘埃和沉睡的书架中找寻出来,并让它们在“知青专题书目”系统中各就其位,成为知青图书文献整体中不可缺失的组成部分,这是“知青专题书目”的重要价值点之一。人们比喻,正规出版的书是可知的,属于“红海”,而自印书是未知的,属于“蓝海”。①经济学名词:相对于红海指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则指未知的、不同常规的市场空间。需要编制人员走出“红海”,进入知青自印书的“蓝海”,去发现、去捕捉自印书的未知信息和线索。面对蕴藏无限资源的浩瀚“蓝海”,“知青专题书目”编制需推进“蓝海+互联网”新思维。

在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主持下,先后建立了沟通国内外的8个在线社群,这好比是建立了连通“蓝海”的八个“水池”。通过广而告知《中国知青图书要目》的再版,逐步将“蓝海”中掌握图书信息资源的知青精英人物吸引到“水池”里,相认相识,交流交换图书,共享信息资源。大量收录知青自印书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为将工作做到极致,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建立知青图书交流网络会议平台,此举得到全国各界知青的热烈响应和加盟。通过举办或合办上海、华北、东北、华南、西北、西南、华中、华东等区域的八轮在线会议,全国各地近2 000人次的老知青和知青作家先后聚首互联网云端,共同探讨和交流知青图书,呈现“今夜星光灿烂”的热烈场景。

“蓝海+互联网”思维的运作,搅动了整个知青自印书的“蓝海”,让沉静的知青自印书作者和收藏者浮出水面,展现自我、相互欣赏,并提供图书信息;让更多的知青自印书逐步走出寂静的个人书架,进入知青文化的大千世界。在线社群和在线会议成效明显,不到1年时间,数据库中的知青书目激增2 000多条,已超过5 500多种。为“知青专题书目”编制,以及再版《中国知青图书要目(1949—2021)》积累了数据,夯实了内容基础。

三、“知青专题书目”分析

如何对“知青专题书目”的信息内容进行分析,也是编制人员必须面对的研究。应用echarts可视化工具对“知青专题书目”作分析处理,形成柱状图、饼图和词云图,显示知青上山下乡历史全期及历史分期产生的知青图书数量及变化、体裁结构,以及书名主题词所表征的知青“心声”“诉求”“记忆”及“愿景”等,可供学术研究参考。

(一) “知青专题书目”1949—2021历史全期分析

对“知青专题书目”编制过程中产生的4 300多条书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知青图书历年出版的柱状图,认为知青图书出版有三个高潮,1973—1977年曾出现一个小高潮,其峰值是1974年的118条;1993—2001年也出现一个小高潮,其峰值是1988年的107条;2004年后逐渐进入第三个持续大高潮,其峰值是2014年的283条(见图1)。知青图书数量的变化也印证时代变化环境下知青群体在上山下乡时期与“后时代”的生存状态变化,特别是其临近退休年龄后,知青图书出版呈现“井喷”状态。纪实(47.26%)与文学(25.57%)两大体裁,是长期占据知青上山下乡图书数量的主体(见图2)。知青图书书名频次最高的主题词是“中国”“青春”“岁月”“知青”,其次是“兵团”“回忆录”“知识青年”“记忆”“纪念”“历史”以及“上海”等(见图3)。

图1 “知青专题书目”1949—2021年各年度统计

图2 “知青专题书目”1949—2021年分类结构

图3 “知青专题书目”1949—2021年词云分析

(二) 历史各分期时间段分析

对图1“知青专题书目”1949—2021年图书出版情况作5个历史分期划分,并作各分期时间段的统计分析。

1.1949—1965年时间段分析

纪实(28.32%)、时政(24.78%)、艺术(24.78%)与文学(19.47%)是这一时期反映知青图书的四大主题(见图4)。书名主题词频次表现比较离散,主要是“中国青年”“榜样”“锦绣前程”“连环画”“故事”等,其次是“电影”“改造”“垦荒”“姑娘”“斗争”“苏联”以及“革命”等(见图5),也凸显了这一时代的特点。

图4 “知青专题书目”1949—1965年图书分类结构分析

图5 “知青专题书目”1949—1965年词云分析

2.1966—1981年时间段分析

纪实、文学、时政、艺术、实用、教育是这一时期反映知青上山下乡图书的六大并列主题(见图6);词云图的主题词频次表现也较离散,主要是“党”“革命”“榜样”“农村”“下乡”“边疆”“读物”“函授”“丛书”“材料”等,其次是“自学”“改造”“扎根”“宣传画”“连环画”“北京市”以及“广阔天地”等(见图7)。除了“革命”的喧嚣外,图7中的“自学”“读物”“函授”“丛书”与图6中的实用、教育的体裁板块相吻合,显示当年知青自学知识和学农业生产技术的生活主题。

图6 “知青专题书目”1966—1981年图书分类结构分析

图7 “知青专题书目”1966—1981年词云分析

3.1982—2000年时间段分析

纪实(35.25%)和文学(46.72%)是这一时期知青图书体裁的两大并列主题(见图8);同时,作为重要的“小众”体裁,学术(9.84%)崭露头角。词云图频次较高的主题词是“青春”“岁月”“老三届”“知青”“知识青年”“中国”“丛书”“回忆录”等,其次是“纪实”“文学”“小说”“著名作家”“北京”以及“北大荒”等(见图9)。

图8 “知青专题书目”1982—2000图书分类结构分析

图9 “知青专题书目”1949—2021年词云分析

4.2001—2012年时间段分析

纪实(57.96%)和文学(26.39%)是这一时期反映知青图书的两大并列主题,学术体裁(7.1%)继续维持“小众”地位(见图10)。知青图书书名频次较高的主题词,是“中国”“青春”“纪念”“兵团”“知青”“文集”等,其次是“记事”“农场”“记忆”“文史资料”“知识青年”“上海”以及“运动”等(见下页图11)。

图10 “知青专题书目”2001—2012图书分类结构分析

图11 “知青专题书目”2001—2012年词云分析

5.2013—2021年时间段分析

纪实(54.55%)、文学(23.43%)、学术(9.45%)是这一时期知青图书的三大主题(见图12)。知青图书书名频次较高的主题词,是“青春”“回忆录”“纪念”“记忆”“知青”“文集”“岁月”等,其次是“知识青年”“五十周年”“文史资料”“历史”“我们”“兵团”以及“上海”等(见图13)。

图12 “知青专题书目”2013—2020图书分类结构分析

图13 “知青专题书目”2013—2021年词云分析

(三) 综合分析

还可针对不同研究需求,综合分析以上各柱状图、饼图和词云图,得到一些重要的不同信息。

例如,从分类饼图的份额变化看,除知青时代图书的分类由纪实、文学、时政、艺术、实用、教育等六大体裁并列外,其余时段基本以文学和纪实为主体,且后者的份额逐步增大。“后知青时代”知青图书发展略显文学、学术、纪实三者发展变化势态,也间接迎合了学界关于知青历史的文学书写、史学书写和民间书写三者迭代发展变化的研判[7]。

例如,从词云图变化分析看,知青时代的书名主题呈现“万马齐喑”的沉闷格局,而“后知青时代”的书名主题弘扬阳刚正气,彰显知青群体致敬青春,爱国、爱第二故乡,以及崇尚集体主义的“正能量”。“兵团”“北大荒”与“上海”是主宰“后知青”文化话语权的主题词。“文集”“纪实”与“回忆录”是“后知青”文化的重要载体。

四、结语

“知青专题书目”是一项牵动和调运全国知青之精力,动用和耗费社会各界众多资源的繁复的研究工程,其编制与分析,需要精心策划,长期躬身耕耘,并借助互联网赋予时代的各种平台和工具运作,方有成效。“知青专题书目”映射知青一代人的“心声”“诉求”“记忆”及“愿景”等“正能量”。从某种意义上可说,翻阅“知青专题书目”,即阅读共和国知青史的“足迹”。这正如知青读者所言:“知青专题书目”的“书名就是书内容的导语,用书名连接起来就是一幅知青历史画卷,书目的书名用精湛的语言讲述波澜壮阔、历经艰难,与新中国同命运的青春岁月。”[8]“知青专题书目”已再版为《中国知青图书要目(1949—2021)》,内容丰富全面、信息翔实可靠,可谓一部“与共和国知青史同行”的基础文献。

猜你喜欢
书目知青图书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图书推荐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难忘知青岁月
班里有个图书角
知青伟大的一代青年
难忘的知青往事(二)
难忘的知青往事(一)
本刊邮购书目
《全国新书目》2009年1月荐书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