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化软实力视域下韩国语文化教学的新理念

2022-02-03 21:04朱明爱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韩国语外语语言

朱明爱 李 珂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当今,语言与文化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在国家致力于加强软实力建设的背景下,外语教育的重要性尤为凸显,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文化教育更是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所在。外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要工具,所以外语教育的成败关乎中国文化战略实施的成效,也决定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构建的战略前景。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与外语人才的新需求

“软实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S. Nye Jr.)于1990年提出的。“根据奈的观点,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意识形态和观念的感召力、建立国际规则和国际机制的能力、恰当的外交政策。”(转自黎书,2015:37)2008年12月19日,中宣部社科规划办公室主任张国祚在“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研讨会上指出:“一切可以内化为精神动力的力量,都可以称之为文化软实力,如理论指导、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道德规范、纪律约束等。”(转自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2009:143)事实上,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却还称不上是一个文化软实力的强国,“因为文化软实力并不是一个自我确认、自我命名的文化属性,而是一种通过广泛传播之后才能够兑现的文化价值体系。”(贾磊磊,2010:8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价值无可估量的宝贵财富,能够成为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强大推力。但遗憾的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至今尚未转化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设需要两个维度,即对内建设和对外宣传。首先,在对内建设方面,我们需要明确,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绝非是简单以量取胜的工程,在把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前应当首先对其内容加以区分和甄别,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支持与扶助。在对外宣传方面,则应首先明确国际传播的内容、方式、途径、手段、范围、力度、效果等。当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在内容和方式上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就传播内容来看,我们缺少能够被海外受众普遍接受的文化产品,这就意味着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产生的影响力相当受限。而就传播方式来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各类手机应用软件的崛起,当下文化对外传播的平台和载体也在发生转向,传统的纸媒、广播、电视等逐渐为新媒体乃至自媒体平台所取代,从前由政府主导的传播也正在向由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的新型传播发生转变。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文化的传播必须与时俱进,找到受众更广、时效性更强、适配度更高的新载体。在这一过程中,专业型人才应勇于担当,扮演主要角色。正如前文所述,文化软实力是一种需要受到他国乃至世界认可的文化力量,这就对承担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掌握对象国语言技能、理解他国社会文化的基础上,还要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文化对外传播的目的是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文化对外传播离不开外语这一媒介,高校外语教育及外语人才的培养也应着力探索与现实需求相匹配的新机制和新方法。著名学者刘梦溪曾表示:“把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融注在现代教育当中,循序渐进,潜移默化,使其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当然还需要有域外的价值理念和我们的经典价值理念的互阐互动。”(转自杨晓华,2013)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亲和力、吸引力和感召力。因此,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和提升急需高端外语人才的助力,这对外语学习者和高校外语教育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事实上,我国的高校外语学界长期以来忽视了外语学习的一个重要目的,即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这一对外传播国家战略的双重最高目标。长期以来,高校外国语教育大多都面临着教学内容失衡的问题,即过于重视对他国语言及他国文化的教育,而忽视了对本国文化的输入。这样一来,外语学习者难免陷入盲目赞同外来文化而失去民族文化自信的困境,难以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也就无法真正成长为国家需要的文化软实力建设者和文化对外传播者。最终就会导致中国的外语学习者缺乏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这一现象也被称之为“中国文化失语症”(从丛,2000)。有学者指出,“中国将外语教育目标定位为掌握语言技能与实用知识,外语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倾向明显。这种以实用性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式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却从根本上削弱了外语教育的本质和外语教育所应具有的人文关怀。”(王银泉,2013:22)

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了新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以下简称《新国标》)。《新国标》是符合国家要求和现实需求的国家语言战略的集中体现,对学生的素质、知识、能力等提出了具体要求。在素质方面,《新国标》培养规格中要求特别指出外语类专业的学生应当具备“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在知识方面,《新国标》则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知识结构”;此外,《新国标》在能力方面,还对外语类专业学生提出了应培养起“跨文化能力”的要求(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92)。《新国标》提出的几点要求从不同程度反映了国家对强化外语人才中国文化教育的需求。同时,《新国标》在对外语类专业学生的能力要求方面突出强调了外语人才的跨文化能力和实践能力,从侧面反映了外语人才在文化对外传播过程中应当发挥的作用,为外语教学理念的转换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富有指导性的意见。

二、现阶段韩国语文化教学理念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高校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中,有关文化教学理念的探索与创新是改革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英语、俄语等专业积极对《新国标》进行解读,并按照《新国标》召开相关教学改革的研讨会等,对高素质、复合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指向日益强化。然而,韩国语属于非通用语,在这个方面仍处于未成熟阶段,包括韩国语在内的非通用语语言与本国文化教育结合不足,教学理念与模式陈旧、师资结构单一等也依旧是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

第一,韩国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片面重视专业语言技能训练而忽略本国文化教学的问题,这同样也是教学理念的根本性问题。国内韩国语教学侧重于有关韩国语语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教学和研究。不仅缺少文化教学基本内容的规范性范围,而且有关本国文化如何作用在韩国语教学与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研究亦甚少。这对于培养堪当文化对外传播重任,并具有韩国语语言及专业文化知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十分不利。

语言作为一种交流手段,本身就是非静态的,外语文化教学不仅能突破外语语言自身的规则限制,还能有效发挥使用者积累的本国社会文化。“语言能力的三重境界分别包括:言之无误,即语法层面的准确;言之有理,即在逻辑论证层面雄辩有力;言之有礼,即能够跨文化屏障进行得体有效的沟通。”(孙有中,2017:864)因而评价外语专业人才的标准应当包括跨文化能力,而这种能力不仅是对他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同样也包括对本国文化的积淀与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发展史,是一个漫长复杂的演变过程。“语言既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传承文化的工具。语言既记录文化,又创作文化。”(陈美华 陈祥雨,2013:40)文化背景会影响语言体系,而语言体系又会反过来反映文化特征,成为文化背景的一部分。我们不难发现,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等,正是语言体系与文化体系互证的结果。这就对在韩国语教学中提高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因此,高校韩国语教学如果只重视向学生教授外国语言知识,却不能够有效开发本国文化的对外传播能力,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满足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需求的专业型外语人才的培养。

第二,韩国语文化教学中依旧遵循着过去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教学模式。由于大部分韩国语学习者都是零基础,所以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往往会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投入到语言知识上,而忽视了对文化知识的自觉学习。同样,韩国语授课教师们也习惯于偏重“听”“说”“读”“写”“译”等基础能力的培养,对于文化知识及跨文化因素的教学则不甚重视。教师们往往在语言教学之余才向学生介绍一些文化知识碎片,其形式通常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内容则几乎都是涉及到韩国方面的,而与朝鲜相关的内容很少,与中国相关的内容几乎没有。因此,这种文化知识的传授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都与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教学相去甚远,更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背道而驰。

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存在硬实力不硬、软素养不强的问题。在大学韩国语文化教学中,无论是立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需求,还是考虑语言教育的本质和大学生的现状,我们都需要强化文化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从而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从教学方法上看,韩国语课堂上文化教学的方法较为单一,主要采取传统的文化传授法。教师课堂互动不足,往往使学生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容易对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的文化知识形成思维定式,在语言实践中无法灵活应对不同的沟通对象和交际场景。

第三,教育定位与目标模糊,教育模式单一,且中国高校韩国语教学历史较短,欠缺有关韩国文化教学的经验积累和研究成果。这一问题本质上是师资结构问题,高校外语教育的主体是教师,但由于当下从事韩国语教学的师资队伍理念结构单一、学缘结构单一、知识结构单一、能力结构单一、素养结构单一,导致无法兼顾语言技能和本土文化的双重教学任务。韩国语专业的大部分教师来自语言文学专业,负责文化教学的任课教师也多数来自语言文学专业,这会直接影响文化教学的效果。

当今,我国的外国语教育存在一种“自我殖民”(张玲,2005:46)的危险倾向。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外国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产生母语文化不自信或盲目崇拜西方文化的思想。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相当一部分外语教师都曾有过海外深造的经历,深受国外文化的影响,思想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异化,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会不自觉地宣扬外国文化优越论。长此以往,中国更加难以改变当前文化“入超”的状况。换言之,语言不单纯是一个独立、封闭的符号体系,还受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语言作为交流手段既受社会的影响,又反作用于社会。人的性别、年龄、职业、思考方式、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等特征都能投射到语言之中,语言自身的特殊性又能反作用于使用对象。过去韩国文化课程的主要教学理念是为韩国语学习和韩国语能力的提高服务。现在应该改变这种以往仅为韩国语学习服务的传统观念,结合国标要求和现实需求,确立长远的利益目标,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

当今,外语教学中强化本土文化教育教学的重要性已得到语言学界和外语教师的普遍认同。人们普遍认同语言与文化不可分割,文化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三、韩国语文化教学新理念与推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有效方案

文化既是形成语言的基础,又能规范语言的具体特征。学习语言的过程不仅是了解文化的过程,也是结合本国固有文化创造新的话语体系的过程。学习者在学习一门语言的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了解对象国文化,随着深入了解其文化,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就有了基本的保障,那么,如果能进一步强化本土文化教育,提高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就更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语言实践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针对韩国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应当以弘扬中国文化为目标,对韩国语文化教育的内容和侧重点等方面进行改革调整。

首先,在国家层面,高校外语教学应得到重视,国家应加大对外语教育教学和研究领域的投资力度,尤其对小语种应给予更多关注。改革和创新是在打破旧模式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过程需要以理念为先导。然而,教学理念的转变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一个宏观政策的调控。比如,大力扶持韩国语教学和研究,加强中韩高校文化交流活动,逐渐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此外,应做好顶层设计,确立大学本位观,实现师资强校。国家应建立健全激励机制,致力于储备、打造“双师型”教学人才。新时代国家政策、区域特点、学科自身基础是韩国语文化教育理念转型的依据,高校韩国语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为服务“走出去”和为服务“讲好中国故事”培养专业韩国语人才。在中韩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务中,韩国语人才主要从事翻译、协调、策划、推广等工作。高校韩国语学科应立足国家战略,对韩国语学科进行改革,培养“外语+”的综合型、复合型双一流人才。韩国语文化教育的理念应服务于新需求,培养人文型、复合应用型的人才,建立基于大数据的多元一体模式。

其次,在教学模式方面,要深化外语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包括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其中将文化教学内容的重心向中国文化倾斜,构建“韩语+其他专业”的新型知识结构。要真正改革到位,确立以人格培养为导向而非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就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现有教学理念,循序渐进地树立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新思路,同时做好学生和家长的工作,转变他们的观念。在深化教学方法改革上,可以加强“课外教学—文化体验和社会实践”模式。课外教学可称为田野教学,将学生带进社会实践,针对社会现象或问题,通过直接的体验(接触、观察、互动、情感联系、价值和行为冲击等)过程来识别和收集信息,再经分析和概念化形成新的知识,这是与课堂教学不同的学习方法。文化体验和社会实践,是提高韩国语文化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法。课外实践基地的类型和层次都有待进一步拓宽。除校内的各种文化体验活动之外,还需要借助于多种层次和类型的校外体验或实习基地。因此,为了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提升韩国语交际能力,高校需要全力寻找合作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便利。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沿海大城市的情况稍好一些,一些内陆城市则很受限制。因此,需尽快拓宽校外文化体验和实习基地的层次和类型,使韩国语专业学生的校外文化体验基地覆盖到更多领域,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毕业设计以及就业准备提供良好的平台。

再次,在教师层面,应持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外国语教师队伍。高校韩语教育者首先要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中韩文化的共性与差异性。受历史因素影响,中韩两国间在传统文化方面能够产生共鸣,整体文化交流也呈现出友好、平稳的态势,但由于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偶尔也会发生碰撞和冲突。这就要求韩国语教育者具有大格局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客观看待两国文化间的交流和冲突,培养出能够助力中国文化走出国门的优秀外语人才。要打造高素质的跨文化师资队伍,还需要让教师走出国门,与他国学者进行沟通,与他国民众进行接触,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跨文化实践能力,总结和思考中国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存在的短板,探索具有创新性的文化对外传播策略。毋庸置疑,没有具备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很难培养出真正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外语学生。

此外,韩国语教师也要明确中韩文化间是存在客观差异的,因此要引导学生自觉对文化进行选择和甄别。长期以来,高校韩国语教育工作者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致力于培养语言基本功扎实的学生,而忽略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能力。“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应具有以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中心的自由发展的个性、积极向上的人生价值取向、良好的个性品质素养和感恩情怀、多元的文化意识、开拓的国际视野、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田秀坤 贾丽雪,2020:80)因此,仅仅关注学生的语言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还要求外国语专业的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更好地传播本国文化。课堂是育人的“主战场”,教师要将育人工作与韩国语教学结合起来,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从不同视角讨论和分析国际形势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确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如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主题发表或小组讨论(先小组后全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的最佳效果。课堂教学是一种资源耗费相对较少的学习方法,但不是唯一有效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授《韩国历史》课程时,可以改变过去按年代时间顺序讲授的方法,采取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专题式的教学模式,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确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又有利于学生深入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

最后,教材、教学大纲、考试考查内容等方面也亟待教育者进行新的科研论证。这些内容应当注意在韩语教学中更多融入中国文化元素,让学生在学习韩国语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韩国,也能向韩国乃至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让韩语的学习者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者。从教学内容上看,我们应改变过去“语言水平第一位”的教学思路,确立“语言功底+专业知识”的新型培养模式,这也是高校韩语教育者培养中国文化软实力传播主体和国际化人才的着力点。在这一模式下,语言教学内容应融入其他专业领域的复合知识,构建学生的新型知识结构,满足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的需求。实际上,现阶段韩国文化教学存在着所授知识过多和课程安排过少的结构性矛盾。在《朝鲜半岛概况》《韩国社会与文化》《朝鲜历史》等文化课程中对于宏观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社会生活、价值观等领域的知识讲解过于复杂,并且缺少中国文化元素的对照学习,这样一来往往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学情绪。因此,必须明确教学大纲范围,灵活设置专业学科的课时数,压缩较次要课程,打破学科界限(走班制),在外国文化教学中建立中国文化参照系,同时横向打通主要课程以形成合力,并行第二专业、双学位。因此,选择符合“外语+专业知识”新型教学模式的教材,是确保外语学习者“知识获取量”的第一要素,也是培养新型外语人才的策略之一。此外,还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打造新型师生互动教学模式,从技术层面和个人层面为培养新型外语人才助力。

总体而言,包括韩国语教育在内的外语教育在中国国家软实力建设过程中居于不可替代的前沿地带,在未来提升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进程中必然承担重要的战略作用。在新时代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背景下,韩国语的工作性特征越发突出,韩国语教育必须突破“言必谈韩国”的传统教育理念,文化教育的重心要从韩国转向中国与世界。

四、结论

韩国语文化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对韩国语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地讲,在完善传统文化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对文化教学模式的创新,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拓宽学生相关知识体系的深度和广度。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多元文化教学模式对于高校韩国(朝鲜)语专业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外语传播型人才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在进行韩国语听、说、读、写、译等实践能力熟巧训练的同时,扩大学生对本国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知识的全面了解,不仅有利于增强韩国语应用能力,同时也能够对完善韩国语学习者的人文科学知识体系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助于提升韩国语专业在学术界的地位,提高韩国语专业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从多角度促进与相关研究院所的合作,从而对韩国语乃至外语教育教学工作起到引导和助推作用。韩国语文化教学水平的提高和韩国语专业学生知识广度、深度的加强,可以直接提高韩国语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端外语人才,也有利于提高高校韩国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当今,韩国语教育的内容不应再是单纯的语言文学,也不应局限于对韩国文化知识的普及,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为新时代韩国语文化教育指明了前进方向。可以说,高校韩国语教育迎来了从“小韩国语教育=言必谈韩国语”转向“大韩国语教育=言必谈中国与世界”的新时代,从“输入型教育”转向“输出型教育”的新时代。这一转型,既是“走出去”“一带一路”“第三方合作”的需求,同时也是中国高校韩国语教育自身走向国际化的需求。相信随着文化“走出去”战略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必将涌现出一大批能够担当起中国文化对外传播重任的优秀外语人才,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指日可待。

猜你喜欢
韩国语外语语言
韩国语“容入-离析”关系表达及认知语义解释
语言是刀
韩国语不完全词特征探析
韩国语 "V+ " 与汉语"V+死了"对比研究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