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

2022-02-03 22:28许娟娟
今古文创 2022年2期
关键词:关系语言思维

【摘要】 直到今天西方语言学界仍对语言、思维和文化的关系问题进行着相当激烈的争论,这同样也是哲学和心理学等学科长期探讨的问题。本文以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为主要论点,以现实生活中的语言事实为例证,论述语言、思维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语言、思维和文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认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正确认识不同民族语言的表象,以及不同思维与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 语言;思维;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2)02-0116-03

萨丕尔 - 沃尔夫假说认为,语言形式决定语言使用者对宇宙的看法;语言怎样描述世界,人们就怎样观察世界;世界上的语言不同,所以各民族对世界的分析也不相同。这一假说分为弱式和强式假说,即“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

强势假说认为,语言决定思维,赋予这种语言的人现成的分类系统,这个人就会按这种分类来认识他周围的世界。弱势假说认为,不同的语言决定不同的思维过程,说不同语言的人以不同的方式思维。这在历史上引起了一系列的争论。

“语言”和“思维”都非人类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获得的。正如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认为的,思维和语言构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不能否定萨丕尔 -沃尔夫假说中的一定科学性,但人们认为,思维方式是沟通语言和文化的桥梁,思维通过语言形式表现出来,进而集中体现文化心理特征。语言、思维和文化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影响。

一、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思维离不开语言,概念在人脑中的产生离不开思维的运作,人类约定指配相应的音响形象后,语言符号便应运而生。因此,抽象思维主要是通过语言这一工具来表达的。思维的表达方式有多种,比如音乐家或画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但是通过“说话”来表达语言的方式,就像萨丕尔所说的那样,这是和走路一样,是自然而然的,可以由绝大多数的人类共同拥有,而非少数艺术家的天赋。离开语言,抽象思维难以表达。

思维不仅离不开语言,思维又影响语言的表达。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由于观察事物的焦点和视角不同,语言表达也不同。从认知科学来看,说英语的人首先关注“意象”,再关注“图式”,而说汉语的人相反,先关注“图式”后关注“意象”,因此汉语会说“桌子上有一本书”,遵循的是“整体→局部”的思维模式,而英语的表达是“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遵循的是“局部→整体”的思维模式。同样地,在表达地址的时候,中国人是按由大到小的空间顺序,而英美人则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进行。

从语言形式来看,英美人注重逻辑理性的思维方式,表现在英语里即注意结构和形式的完整性,以形显义,采用各种连接手段严谨地表达意思,包括关系词、连接词、介词以及形态变化形式等其他连接手段。与此相反,中国人崇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观念,注重直觉领悟,表现在汉语里即重意不重形,注重简洁地表达意思,尤其是古汉语没有标点符号,文章也没有分段,读者往往需要依靠语境和语感去领会深层的语义。同样的,中国人在语言文字表达中喜欢引经据典,而西方人则喜欢使用自己的语言,以避免陈词滥调,凸显出中国人思维的“后馈性”和西方人思维的“前瞻性”。由此可见,英语和汉语在语言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实际上凸显出说两种语言的人之间思维方式的不同。

(二)思维是语言的内容

语言离不开思维,抽象思维是人类独有的生理机能,与黑猩猩相比,虽然我们发音生理基础几乎相同,但是人类高级的抽象思维能力使人们可以产生丰富多彩的语言。没有思维就不能组织语言,思维形式首先表现和记载在语言中。对于聋哑人和盲人来说,他们虽然具备高级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却由于某种生理缺陷不能说话,然而这并不代表他們没有语言。广义的语言还包括盲文、手语、旗语等副语言,通过非语音形式的语言也同样能达到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语言必须依附于思维而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思维是产生语言的根本性因素,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对语言有着巨大的影响。例如,西方人自古以来就擅长抽象思维和理性分析,因此语言中也多用抽象表达法,尤其是多用专门抽象名词,讲求形式逻辑,让事物以客观冷静的语言表达出来。与此相反,中国人擅长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常使用形象性词语使抽象意义具体化,注重“立意于象”,力求生动逼真地表现各种情感和感悟。

然而,也不能偏激地认为思维决定语言,因为在不同的语言中,也可以找到思维的共性,不同语言所表达的概念模式也具有普遍性。跨语言的事实表明,隐喻和转喻是人类认知客观世界的主要思维方式,不同语言中的身体词汇具有普遍的隐喻与转喻类型,比如在汉语中“手”在“选手”“歌手”中可以转喻“人”整体,人们同样在科普特语中发现了“手”可以指代施事这一语义角色;再如“脚”在汉语中可以隐喻“下”“底”空间方位,人们同样也在西拉卡约班语和基西语中发现了同样的隐喻类型,另据Bowden(1992:36)调查,大洋洲10种语言的名词“脚”有方所格标记“(向)下”演变的倾向。

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文化的起源》中认为,文化或者文明,从其广泛的民族志意义上言,它是一个错综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一说、道德、法律、习俗和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萨丕尔在《语言论》中提及过语言和文化之间一定有点关系,就是所谓的“气质”关系。他认为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但后来又认为语言、种族和文化不一定相关联。我们认为,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是紧密相连的。

(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不同的文化特色。拿英语和汉语来说,汉语是一种“意合型”语言,语用因素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非常强势。因此,汉语中有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情况存在,需要交际双方通过共同的背景知识揣测对方的会话含意。汉语的这种特点恰恰反映了中国民族含蓄、婉约的东方文化。相反,英语是一种“形合型”语言,“格标记”在话语表达中使用频繁,情景因素在交际过程中只起到了次要作用。因此,说英语的人在中国人看起来更加直接的,性格更开放。再如日本人的“关系”观念很强,在语言层面体现为“简体”和“敬体”之分,对待不同辈分、级别和不同关系的人,同一个表达会采用不同的语体。

因此,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语言自身的结构或表达方式的特点,可以推测其背后的文化与价值观。文化通过语言才能传播,在第二语言教学过程中都是先学习语言,再学习文化。零基础语言技能下的文化教学都是不成功的。而且,与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相比,非汉字文化圈的留学生不具备相似的文化背景,在学习汉语时难度也加大。此外,一种文化的传承也离不开语言作为有效载体。

(二)文化是语言的底座

萨丕尔在《语言论》中说:“语言有一个底座,说一种语言的人是属于一个种族或几个种族的,也就是说,属于身体生具有某些特征而又不同于别的群的一个群。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这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的、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每一种语言都有一种特性的文化与之相对应。这种语言的结构、交际形式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自己文化的制约。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表达。在各种语言中,词汇是更替发展最直观的表现,新词的出现与旧词的消亡会受到文化的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文化发展极其迅速,文化因素是促进新词的产生、旧词消亡以及词义发展和词汇活用的主要动力。

另外,在世界历史上,不同国家或地区有不同的地理风貌与文化艺术,这也会影响到各自发达领域内词汇的丰富与贫乏。例如中国的艺术和建筑追求强烈的平衡感和对称感,因此汉语也多使用四字格成语,且常用反义合成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买卖”“矛盾”等,以追求对仗和平衡。再如因纽特人对雪的观察细致,因此不同状态的“雪”会有不同的名称,古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文明也影响了相应的词汇丰富,意大利的音乐、绘画与雕塑及其繁荣伟大,与之相关的词汇系统也就复杂。所以,文化发展影响语言的表达,不同的文化制约了不同的语言表达。

三、思维和文化的关系

(一)思维是文化的基础

思维是文化的基础。上文提及过,思维是语言表达的内容,语言是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载体,因此,思维是文化的基础。思维通过语言反映出来,进而形成一种文化,而文化的发展能够丰富语言的内涵,反过来又能够使思维得到发展和活跃。因此,思维是形成特定文化的基础,思维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每一种文化都有特定的心理倾向,取决于特定的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表现出分析性和逻辑性,强调结果,注重从事物的本质来把握现象。东方的思维则体现出整体性和直觉性,追求浑然一体,注重对整体作综合的考察。这与东西方地域特征和历史发展条件息息相关。西方人在古代重视开拓精神,由于地域狭小,殖民扩张,培养了自身的分析理性精神和外向开放的思维方式。而东方则重视农业经济,尤其重视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群体的文明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不同的发展条件造就了不同的逻辑思维形式,通过语言这一载体工具的表达,形成了异样的文化。

(二)文化是思维的反映

文化是思维在语言上的反映。思维以一定的方式体现出来,表现于某种语言形式之中,最终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西方人强调个人理性的思维方式,反映在句式结构上是横向的句块,每个句子中的句块都是“马头”在前,形成一种“自由竞争”的局面,反映在文化中则是倡导个人主义,认为个体是单独的、自由的,主张个性解放,反对外界桎梏。中国人强调整体性的思维方式,讲究整体和谐,反映在汉字上就是方块结构的文字,讲究结构形体,而反映在文化中则是倡导集体主义,把个体看作是群体的一部分,注重个人道德修养,追求社会稳定和谐。由此可见,不同的思维方式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进而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

另外,思维方式是历史的产物,不同历史时代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每一时代的思维方式反映该时代特有的文化特征。如古人思维能力弱,对世界的感知较模糊,其思維方式具有意会感悟的直觉性和模糊性,反映出古代生产力低下,科学发展水平较低,社会文化主要依靠语言文字进行记载。而近现代人思维方式注重综合性、系统性和创造性,可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生产力发生巨大变化,信息化和符号化已成为社会语言文化发展的主流。

四、结语

萨丕尔 - 沃尔夫假说深化了人们对语言、思维和文化三者关系的认识,但需要辩证地对待这一假说,强势假说过度肯定了语言的决定力量,语言并不一定能决定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说同一语言的人对世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说不同语言的人也有可能有相似的看法。弱式假说在一定程度上正确地阐述了语言和思维的关系。语言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认知过程和进行思维的难易程度。

综上所述,可以用上图表示语言、思维和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表达的内容,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文化是思维的基础,思维是文化的反映。语言、思维和文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参考文献:

[1]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黄兆媛.体育人文观的演变与发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修订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4]陆扬,王毅.文化研究导论(修订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5.

[5]罗选民,刘有元.形式与功能:语言研究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3.

[6]张兴.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28-29.

[7]朱建斌,张双华,王大力.现代英语语言学多维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许娟娟,女,广东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关系语言思维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我有我语言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