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业务风险与质量管控的途径

2022-02-06 12:15肖晨艺中国石化物资装备部国际事业有限公司
品牌研究 2022年19期
关键词:发货市场化货物

文/肖晨艺(中国石化物资装备部[国际事业有限公司])

国有企业作为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扮演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的重要角色,要坚持与时俱进,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反应灵敏、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市场化经营机制,真正实现与市场接轨、与国际接轨。

在此过程中,如何防范化解经营风险,有效提高业务质量,正确处理风险与效益、质量与规模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一、市场化经营业务概述

(一)市场化经营业务定义

相较于为保障集团公司生产建设而采购所需物资的保供业务,市场化经营业务贯通产业链、供应链,以国有企业外部供应商和客户为交易对手,遵从市场运行机制和交易规则,推进持续扩大产品份额,致力打造业务增长点,自担风险、自负盈亏,助推国有企业做大、做精、做强,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真正成为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国家经济中坚力量。

(二)市场化经营业务的特点

1.交易对手复杂

相较于国有企业内部单位“知根知底”,外部交易对手身份不透明,需要通过第三方查询平台锁定目标,且部分信息不直观或无法确认,只能凭借主观经验分析研判,为营造良性健康的交易环境带来一定难度。

2.业务种类多样

市场化经营业务以“以销定购”为主,即根据销售情况或客户需求来确定采购数量金额,通常采用“收客户回款-供应商发货-客户收货-向供应商付款”流程开展业务。另有赊销、预付、存货经营三种较为开放、需承担一定资金或存货风险的经营业务。赊销业务即未收到客户现金或银行付款承诺(银行承兑汇票、信用证、付款保函)而将货物控制权移交给客户的业务。预付款业务即先向供应商付款,之后对方发货的业务。存货经营业务采购形成实物库存,综合研判选定客户、确定销售时点,承担较大的存货跌价风险。

3.交易方式灵活

除传统的电汇收款之外,市场化经营业务多以银行承兑汇票为主进行资金收付,以银行保函、信用保险、动产及不动产抵押质押、债权抵押等多种形式为担保手段。

4.市场敏感性强

市场化经营业务完全遵循市场交易规则,当市场经济处于上行阶段,各交易主体信心充沛,业务量及盈利水平持续攀升;当市场经济形势恶化,又会受到严重波及,导致出现合同履约、资金回笼、货物灭失等诸多风险,业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当前市场化经营业务风险与质量管控难点

(一)外部市场环境复杂多变,加剧风险与质量管控的难度

1.市场环境冲击大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生产方式转型升级与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关键时期,叠加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及日益严峻的国际形势,消费者信心不足,对宏观经济形势预期转弱,彷徨观望,不敢消费及投资,市场持续低迷。国内产品应碳达峰、碳中和要求持续减产造成供不应求,物流运输尤其是国际物流停滞,产业链、供应链迟迟难以恢复,进口煤炭、石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不稳定的市场经济环境致使不健康、高风险业务比例大幅上升,对公司开展物资采购、贸易服务、防险控险、提质增效等工作带来诸多挑战。

2.交易对手变动大

整体市场行情不景气、生产成本攀升、经营状况不佳导致交易对手资信状况变动频繁,随时可能出现经营状况恶化、资金链断裂等突发状况,公司难以第一时间采取止损控损措施,存在较大资金安全隐患。有的交易对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联关系,开展业务易触碰“融资性贸易”红线。

3.保质保量压力大

疫情环境下物流运输受阻导致市场化经营业务频繁出现迟交货,部分产品因原材料受地区禁入限制影响严重,生产状况不稳定,货物质量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二)内部管理及操作人员经营水平不佳、风险防控意识薄弱,加剧风险与质量管控的难度

1.风险识别经验欠缺

国有企业员工长期与内部单位开展业务,思维相对简单,难以快速掌握市场交易的规则和套路、适应灵活多变的贸易形势和交易方式,辨识风险的能力较弱,应对风险的经验和手段匮乏,往往过于盲目乐观,加之市场化经营业务涉及品种多,尤其超出原有经营范畴的品种,在专业采购、运输、仓储、质检等各方面经验都尚显不足,在某一环节的决策失误、执行不当或监督检查不力,都会导致重大资金及货物货权风险隐患。

2.风险防控能力较差

国有企业内部控制体制机制存在管理盲区,无法完全约束、杜绝违规操作行为。市场低迷导致市场交易空间和份额持续受到挤压,有的企业无视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自行越过红线底线,违背公司决策部署和战略规划,急功近利开展明令禁、高风险、低质量的经营业务。尤其处于快速发展和扩张期的企业,对贸易规模和利润增长需求较高,极易掉入对手精心设计的交易“陷阱”,不但无法达成规模利润目标,反而陷入“钱货两空”的巨大险境。

三、市场化经营业务风险质量与管控的措施

市场化经营业务作为国有企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实践成果,经营模式日臻成熟,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瞬息万变的市场和贸易环境,对市场化经营业务风险与质量管控提出了更高、更严格、更苛刻的管理要求。以下从顶层设计、实践指导、监督检查等3个方面提出加强资金运作、仓储物流及业务质量提升等关键环节的管控途径。

(一)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切断风险与质量隐患源头

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作为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前提条件和行为准则,发挥着指导和约束的关键作用,要想防范经营业务风险,提升业务质量,首先要有针对性地搭建制度构架,深入浅出地阐明3个问题,即“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应该怎么做”,兼顾解决方向性和操作性问题,以统一、规范业务决策审批、操作执行、风险防范的全部流程。

1.指明业务开展和管理实施的方向目标

制度条款应统筹兼顾,全盘考虑,首先赋予每类经营业务清晰的定义,明确规定判定原则和归类方式,紧扣收款时间、发货时间、收货时间、付款时间、有无实库等5个关键点“对号入座”,如赊销业务“先发货后收款”、预付款业务“先付款后发货”、存货经营业务发生实际库存等明显的差异和特点。其次要设置决策审批的层级和权限,按业务类型、业务金额、交易对手等关键要素,兼顾业务量及人力资源配置,合理安排审批的层级,在有限的人力、物力条件下,最大程度防范重大重要业务风险。再次要固化操作流程,在合同执行层面解决签署采购合同、销售合同的先后顺序问题,在业务操作层面解决收款、付款、发货3个时点的先后顺序问题,有效帮助操作人员快速熟悉掌握流程环节,深入理解业务实质,切实加强业务风险管理。

2.理顺控制业务链条关键节点

业务链条指一项业务或一个合同从生产、流通到销售的全过程,以资金、货物作为交易载体流转运作,涵盖供应商、流通商、客户等多个角色。梳理业务链条关键节点能够跳出单一的防范交易对手、市场变动、资金或货权中某一项风险的制约,统筹兼顾全业务链条下的业务质量和风险控制。要深挖细究交易行为的初衷和目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过分析研究供应商和客户的关系,摸清吃透交易的真实背景,剖析资金及货物流转的真实走向,进而梳理出风险系数高、业务质量差,诸如融资性贸易、虚假贸易等不良业务,并将其列入交易禁令,以消杀不良经营环境,确保业务健康发展。

3.排查限制交易对手行为

面对数量众多、背景复杂的交易对手,短时间内难以逐一排查其经营资信状况,此时需要从制度层面事前管控,提前加以控制和约束,考虑到贸易商、流通商、中间商等资金实力相对较弱、资金链条抗风险能力差、交易链条相对较长等特点和劣势,要严格设置准入条件,适当提高审批层级,在三重压力持续挤压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生存空间的大环境下,要小心防范倾向性、苗头性的风险隐患,最大程度将其扼杀在摇篮。

4.提高仓储方资质标准及货权掌控力度

仓储方作为市场化经营业务常规三方关系之外的第四方,主要负责货物的日常存储和安全管理,仓储方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很大程度决定着货物安全程度。要做足做好市场调研,摸清仓储市场经营环境和交易规则,理清潜在风险隐患,严格要求仓储方资信资质,严防死守,重点监控,确保货物真实安全。货权与货物仓储不同,管控要点相对单一,但其抽象性决定着要在合同签署和执行中着重强调货权的把控力度,强调通过提单、货权转移证明、发货指令等多种可留存的书面资料真实、切实、实时掌控货权。

5.充分借力担保方式

常见的担保方式分为动产抵押、不动产抵押、银行保函、债权转让、信用保险等5种,对于市场化经营业务中份额较大、隐匿问题最多的赊销业务,要明确将至少一种担保方式作为业务开展的必要前提,逐步细化各担保方式的具体要求,如信用保险要求赔付比例不得低于90%,抵押质押要求必须经由相关政府部门办理登记手续,银行保函必须为无限连带担保责任等,全面提升防险控险综合水平,助推公司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常态化管理,指导开展风险识别和自主防范

构建制度体系以指导、规范贸易行为,引导市场化经营业务良性健康发展,从顶层设计层面堵塞管理漏洞,实现根源治理。为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还应通过大力宣贯讲解、多轮培训教育、实际操作指导、充分答疑解惑等多种方式方法,督促严格落实制度要求,维护制度权威刚性,实现主动科学防范化解经营风险,处理好风险与效益的关系。

对于市场化经营业务,主要从发货、仓储及出入库等3个阶段进行实践指导。

1.重点管控发货阶段的货物货权

为节约仓储成本,提高货物流转效率,除了存货经营业务,其余的市场化经营业务一般采用“我方下达发货命令-供应商发货-客户收货确认”的发货机制实现货物流转。各经营单位要紧紧围绕“供应商要按我方要求的发货时间发货”的原则开展经营管理,综合研判供应商是否无视我方指令擅自发货或擅自不发货,进而认定该业务链条中我方是否具有足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是否能真正做到掌控货权。

对于不配合我方发货进度安排的供应商,要充分沟通对接,反复强调直至达成一致,切实保护我方货物货权,防止出现货物灭失风险。

2.重点管控仓储阶段的货物货权

经营单位要严格按制度要求落实3个关键环节,一是要签署仓储合同,确保业务开展有法可依、有据可依,防止出现问题无法界定责任,无法保障公司权益。二是对仓储方进行动态资信管理,从主观上提高警惕性,树立戒备心,不但要在业务开展前掌握仓储方的企业性质、仓储设施、业务规模等信息,更要通过实时监控资信变动情况,确保货物质量安全。三是要按约定承担并支付仓储费,就是要推动落实我方在货物仓储方面的权利,通过我方支付仓储费进一步强化货权主张。

3.重点管控出入库阶段的货物货权,围绕入库盘点和出库发货2个环节展开

库存盘点看似单一的表现为制度执行、合规管理方面的要求,实则关乎货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经营单位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按期盘点,如在第一次入库时盘点、按制度及库存商品特点定期盘点,规范常态化库存管理。要结合货物实际情况科学选用盘点手段,不重不漏全面盘点,确保盘点结果真实有效,推动提升盘点的综合质量,确保我方切实掌握货物货权。出库环节首先要按要求办理完备的出库手续,其次要跳出表象,深究问题本质,要建立经不相容岗位确认后方可发货的制约机制,从根源上防范化解人为因素导致的货物灭失风险,全面提升管控力度和效能。

(三)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大风险和质量隐患排查力度

资金回收和货损风险很大可能导致经济效益的丧失,经营单位通常会高度重视,严肃对待。而低质量的经营业务不但风险发生概率较低,还能带来一定规模效益和利润,往往被经营单位忽视从而成为管理盲区。此时,需要充分发挥监督检查部门的管理职能,科学研判,推动推优汰劣,有效解决质量与规模的矛盾问题。要以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待低质量的市场化经营业务,要求合理安排进度,逐步减少业务量直至退出。

1.重点排查融资性贸易

融资性贸易即上下游具有关联关系,我方以提供融资便利和支持为驱动,介入原业务链条的业务。监督检查部门首先要分析研判上下游是否存在直接或特定的关联关系。关联关系中关联度最高、最直接的表现形式为上下游具有相同的实际控制人,即相同的“董、监、高”,关联程度相对较弱,较为隐蔽的表现为具有特定利益关系,如共同或相互持股、参股,具有相同的地址、联络人或联络邮箱。在开展实际工作时,要注意充分借力“天眼查”等内外部评价机构快速锁定目标交易对手。

应坚持从细节入手,小心假设,大胆求证,以辨别隐蔽关联关系。其次,要探求为什么同意介入业务链条,我方在其中发挥的功能作用,检查是否存在无真实交易背景对外资金借贷的业务,对同一客户提供原材料形成应收款同时包销其产品形成预付款、变相提供资金支持的业务,为对方直接提供融资便利的业务,为对方提供合同约定以外的担保、承诺函等性质文件的业务等,以此来审慎定性业务实质,综合评判业务质量。

2.重点排查不经济的采购业务

不经济的采购行为通常指在询比价采购过程中,没有经过正规程序“货比三家、询比议价”,实现质量和价格的最优比,从而造成损失浪费。主要围绕2个维度进行评判,首先检查是否有3家或3家以上询商定价过程资料,解决“有”和“无”的问题。其次综合研判证据材料的“真”与“假”,要抱着怀疑的态度,主动研判供应商的参选动机和报价习惯,探求中选供应商、价格的真实来源,揭示陪选、轮流中选、客户指定供应商等有失公允的不正当、不经济采购行为,构建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采购生态,推动实现优质采购。

3.重点排查虚假贸易

虚假贸易即“走单、走票、不走货”,货物所有权未发生转移;没有实际资金流动,虚开发票进行“空转”。监督检查部门首先要判别是否发生货物所有权及空间转移,即上下游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关系,供应商及客户的仓储地是否一致或相近,以此来确认交易双方是否有真实的买卖意图。其次,检查银行账户收支情况,确认是否发生真实的资金流转。最后检查采购和销售合同以及交易过程中涉及的所有单据。一旦判定业务开展的必要性不足,或虽有货物流转,但不具商业实质,只是人为增加贸易链条,银行账户显示无交易资金流动,贸易合同及单据齐全,将被认定为虚假贸易。

四、结束语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仍不明朗,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企业高质量经营发展的矛盾日渐突出。要以市场化经营业务为契机,直面内外部管控难点要点,结合经营管理实践经验制定完善制度架构,堵塞管理漏洞;以规章制度指导实际工作,促进提升风险管理意识和综合管理水平;以监督检查为抓手,助推业务质量稳步提高,切实发挥监督实效。通过抓实抓牢资金和货物货权管控,为做大、做强、做精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业务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发货市场化货物
逛超市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标准规程发货排行榜
供方体制应尽快走向市场化
标准规程发货排行榜
标准规程发货排行榜
标准规程发货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