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设计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

2022-02-06 17:20彭程程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专业课中华内涵

□彭程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传承中国文化,要“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这句话出自清代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在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古代适用的经验和法则,当今也不一定能完全适用;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要立足于古人的经验、规则,根据现代发展的实践情况,善于继承与创新,开拓出新的局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要使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创新,首先要让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接班人——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在此基础之上灵活提取符号和元素进行设计。作为一名高校教师除了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操作,应积极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文化内涵,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帮助学生从源头理清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思考如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得以继承和发展;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挖掘元素和内涵,使得传统文化更加贴近现代人们的审美,做有意义的、传统文化创新设计者和传统文化传播者。

一、传统文化应用的现状

(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够。目前高校学生普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不够,学生在设计作品时没有独立的设计思路,缺乏挖掘传统文化相关主题设计理念的能力,缺乏设计、应用传统文化内涵、文化符号方面的能力,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仅停留在对于传统纹样和图案的复制上。学生过于追求视觉效果方面和形式方面的美感,设计元素上生搬硬套,忽略了人文精神层面的表现。学生越来越依赖于电脑软件拼凑、移接做出的视觉效果,忽略了传统文化深层内涵的传播。学生没有意识到电脑软件拼凑和各类形式的复制只是一种设计方式,真正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取和创新应用。

(二)专业课教学过于模式化。设计专业基础课教学中常出现理论教学整体过于理论化,实训操作教学过于僵化、模式化的问题,过于盲目追求西方的设计思维,没有凸显本民族文化的特点。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常常忽视了对学生人文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只着重于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技能应用的能力;学校往往过分强调学生的就业率,压缩文化课,加大专业课的排课率。长此以往,学生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仅停留在表层,常出现学生作品主题不够明确,元素不够统一的情况,专业课教学出现了设计基础课程作业出现了主题模糊、过于宽泛的问题,整体教学育人的效果不佳。

(三)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不足。在当前全球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出现了传统文化因脱离社会而被遗忘的现象。传统文化往往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但是目前市面上标榜的基于传统文化创新的商品,只是生硬简单地套用在商品外包装之上,并没有将商品与真正的地域文化、民族性特点相结合,商品视觉形式和效果雷同,缺少了文化底蕴。虽然目前人们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话题讨论热度很高,但是因缺乏对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的深入理解,仅表现为资金上的支持,或是精神上的支持,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不足。真正意义上的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应用,并不是简单地把某些传统文化符号的形式套用设计,而应是既顺应时代潮流,又根植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的内容。

二、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的意义

(一)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大量待挖掘和应用的设计素材和资源,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气度。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符号,结合当地地域资源特色,将传统文化符号内涵更加具体化、形象化地融入于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之中,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熟悉传统文化,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统一起来,能更便捷地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美、内涵的美。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深入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显得尤为必要。

(二)帮助学生理清设计思路。设计来源于生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能带动学生积极思考的主观能动性,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发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学生只有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念,才能进一步理清传统文化脉络,把握住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实质精神内核,创作出优秀的、触动人心的作品。

(三)培养传承与创新的优秀人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需要优秀的设计人才,他们的设计思维应根植于当地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之中。学生作为优秀设计人才的主力军、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树立文化自信,才能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在设计创作初期,运用本身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当地不同传统文化、历史习俗和视觉符号等进行调查研究,提取可用的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最后才能进行创新设计,转化成为优秀的设计作品。

将传统文化符号中的传统节日、文化科学、民风民俗、民间艺术、宗教信仰和吉祥图案、文字等元素进行整合,使之融入实践教学的全过程中,能提升育人成效,为培养优秀人才打好基础。不仅能让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而且还能培养创新思维意识,更加掌握如何运用设计语言传达思想、文化内涵,从中体会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美、视觉表达语言的美,提升学生的设计能力,推动行业的进步;还能让学生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使学生作品能落地实施,进一步得到作品商业孵化落地的机会,扩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

三、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教学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和文化内涵,教师将其中的艺术设计资源提取、沉淀、应用在教学课堂设计之中,既能让学生更好地接收专业知识,又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高校是孕育专业人才的摇篮,高校专业课教学育人方法和成效直接影响着设计人才的培养。高校专业课教师要努力探寻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问题,重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进一步解决融入专业课教学后的落地问题,构建一二三课堂协同的教育模式。

(一)丰富课堂教学方式。传统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往往是输出内容的一方,学生则是被动接收的一方,大多教学生缺乏互动性、积极性,这样的单一、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当今时代了,课程的育人效果会大打折扣。

在课堂阶段,通过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内建成“传统文化与专业课程紧密结合的课程”,如打造学校课程思政合格课程,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并建成课程思政优质课程。优化课程内容,提炼传统文化内核,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传统文化资源,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确保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学生课前通过线上学习,提前筑基,增强对传统文化内涵、符号特点的认识和体会,丰富专业课程的教学方式,搭建线上感知传统文化内涵的魅力课堂。

(二)开展课外校内主题活动。学生除了在课程内学习知识,课外的主题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二课堂主要在专业课程外开展传统文化知识校园主题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的模式,打造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书籍朗诵、绘画主题系列活动,在课外校内主题活动之中渗透传统文化知识,引导学生在参与主题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自发地学习和查找相关资料和作品,体会不同的艺术风貌,实现思政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

传统文化要真正融入到生活中,让学生能正视传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美术素养,树立文化自信。通过主题系列活动让学生的内在精神和外在的行为统一,挖掘出不同传统文化符号中能发展传承的内容,力求通过简单易懂的故事和绘画活动,让学生产生兴趣,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外化于心;提高审美和鉴赏水平的同时,培养学生挖掘可用视觉设计元素、创新思维的能力和运用理论的行为习惯。

(三)注重社会实践。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仅依靠书本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才能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些都是需要建立在深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的。三课堂方面着重注重多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一是学生外出实践时可多多参与博物馆、展览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的展示活动,这样的学生可以亲身体验、感受,获得一手资料,体会到传统文化、传统工艺的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设计素养和综合能力。二是课堂采用精选团队参赛的模式,组织学生团队参加“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等比赛,通过以赛促学的方法,完成专业理论知识的外化于行,积累经验,培养传统元素与赛事主题融合创新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个人品德。

四、结语

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传统文化如果不加以创新,只是一味地守旧,终将会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的变化,被历史所淘汰。高校对人才培养、提升培养质量的同时,更应该具备传播传统文化的能力,让更多的人熟知和了解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能激活中华优秀文化内在强大的生命力,唤起我们的保护和创新意识。因此,在专业设计课程教学中更应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每一个人,传统文化元素的应用,能向世界展示中国的优秀文化,树立人们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要顺应时代潮流,真正找到传统文化和课程教学的融入点,真正做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只有了解传统历史文化,才能更好地开辟未来。

猜你喜欢
专业课中华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挖掘习题的内涵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内涵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