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扩招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供给侧改革探索

2022-02-06 17:20段兴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实训技能

□段兴梅

一、引言

2019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全国高职院校百万扩招”的决定,鼓励具有高中阶段学历(含普通高中、中专、职高、技工)毕业生和同等学历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等[1]报考高职院校,百万扩招政策既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大机遇,也对在校与在职人才培养定位、教法与学法的改革、教育服务能力等方面提出重大挑战。

经济领域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通过对要素结构的调整,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提高要素生产供给质量,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而教育领域供给侧是指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特有关系。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的重要职责;承担着努力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历史重任;被视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和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的战略支点。我国未来的持续发展必须跨越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三大关口”。经济增长模式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必然要求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对人才链、教育链、价值链带来转型升级的连锁反应[2]。如今国家人口红利逐渐减小,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优质生源及受过高中教育生源锐减已成了高职教育必须直面的问题,抢生源已成为不争事实。在职业教育领域,一方面的众多的职业学校和琳琅满目的专业;另一方面是职业教育与企业用人需求错位的现象。百万扩招是职业教育的重大利好,高职教育必须做好量变到质变,坚持走集约化、内涵式发展道路才能应对这场变革。

二、做好市场定位,优化专业结构

当今,科技发展与社会进步日新月异,信息技术革命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末有的机遇,新产业、新职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伴随有新兴职业的产生,传统职业或逐渐消失或面临产业升级引发的职业升级连锁反应。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对外立足服务地区产业发展,对内立足于专业设置。因此高职院校办学需与时俱进,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基于区域产业人力资本结构发展趋势调研基础上,了解区域经济人力资本结构的瓶颈,对接产业发展及岗位用人需求,立足岗位或岗位群,打造以国家级、省级示范专业为依托,开发满足制造强国建设、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乡村振兴服务、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新专业。让适学人员一个都不能少,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力资源支撑,让更多学习者成为掌握一技之长或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扩大成才渠道,建立终身学习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寄予厚望,曾指示“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这就要求每个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让每个人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百万扩招政策决定了生源的复杂性、多样性,学习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学历水平、学习能力、家庭背景、社会经历等都存在较大差异,但是每个人的学习动机都是尽快提升自我适应性与生存价值。按照国家百万扩招“标准不降、模式多元、学制灵活”要求,职业学校应根据人群的特性及需求构建个性化的课程体系或学习模块或技能模块,为他们提供针对性很强的知识与技能训练体系。百成扩招不仅是职业院校的社会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通过整合全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产业化的教育集团,让学习者以技能培训、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现代学徒制等多种形式,构建成长与成才渠道,以全社会的力量满足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四、打造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的人才培养方案

为保证百万扩招的教育质量,职业教育需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认真做好专业调研,明确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行业及企业的工作规范、职业标准及职业道德等指标,引入职业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通过对完成实质性的工作任务推导出岗位对应的模块化课程,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合理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先后衔接、课程学分、职业能力训练项目及评价标准等。按照基本技能、核心技能、综合技能的能力递进规律设计实践教学过程;树立“既是学生又是学徒、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即能操作”专业思想,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适应性。根据知识的渐进性与迁移性,把技能等级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纳入课程教学目标,将一门课或几门课的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或“X”证书的学习内容相融合,以项目驱动、工作任务引领或以VR、AR虚拟仿真构建的真实工作环境或真实工作任务,形成“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兴趣及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建立教学相长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院校教师均来自学历教育体制下的高等院校,她们拥有高学历、高素质、高智商,但职业能力普遍较低的现象,表现在不愿教偏技能课及实训课程。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树立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制定激励政策引发杠杆效应,制订科学、完善、务实的师资培养规划及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使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通过“引、聘、下、送、带、赛、研”多渠道,培养具有双师能力教师团队。健全和完善以职业院校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互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开发体系,加快培养一大批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教师队伍。鼓励教师入企业、乡村挂职锻炼,不仅能密切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关系,还能让教师与时俱进,及时吸收行业的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设备;通过实行“双导师”制,在学生技能训练教学活动中由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让技能课程发生化学反应,为学校、教师、学生赋能;强化校企产教研深度合作,从合作编写教材、合作编写生产作业指导书到技术与产品研发、技术创新,让科研成果转化技术落地生根。

六、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技能训练

实训条件是职业院校重要教育资源。一方面整合校内资源改善校内实训条件,建立一批集实验实训教学、技能训练和职业技能鉴定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技能实训基地;一方面通过校企合作、多校合作共建等方式建设一批功能齐全、数量充足,集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于一体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外实训基地。对于软件应用性的实训项目可以运用云端进行机房管理,提升机房应用效率。结合“X”证书及职业技能等级考证要求,合理选择实训项目模块,立足于德技并修、手脑并用,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素质,提高学习者综合能力和变通能力,缩短学校与企业的距离,让学校实训项目成为岗前练兵场,师生关系不仅是教与学关系,也是师傅与徒弟关系,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就业。

七、创新培养模式,化解“教”与“学”或“工”与“学”的矛盾

百万扩招后教育生源呈现出年龄梯段大现象,年龄大的生源可能白天忙工作,晚上忙家庭,他们学习意愿强,学习定位准确;年龄小的人学习习惯不好,基础差,心理也不成熟,学习的主观性及目的性不强;这两种不同人群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要求各不相同,只有能为需要者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才能化解“教”与“学”或“工”与“学”的矛盾,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针对年龄小的生源可以采用“3+2”五年一贯制,循序渐进随着年龄增长,逐步树立专业思想。年龄大的人员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与“固定模块+选修模块+拓展模块”来解决“工”与“学”的冲突,利用各种学习平台,通过MOOC、SPOC等模式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利用“线上+线下”与“网课与面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结合国家助学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及社会性的助学金等奖励政策,满足学历提升需求。针对在岗人员可结合地区职业能力行动提升计划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为企业的提质升级做好服务。

八、“岗课赛证融通”,构建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

学习者层次不同,发展诉求各不相同,以“岗课赛证融通”是实现各取所需的必由之路。岗课赛证融通的核心是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以及职业技能竞赛标准与院校的专业课程标准相互融通,让专业课程的学习与考核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及技能大赛无缝对接。围绕行业企业岗位用人职业标准,将课程和教学内容整合,按照岗位群和“岗课赛证融通”的理念构建“课证融通”“岗课融通”“赛教融合”“赛证课相通”,用高含金量的“X”证书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通过以证代考的方式,强化知识与能力融通;以院级、省级、国家级等不同层次技能大赛搭建切磋技能的平台,采取以奖代考、以赛代考的方式,引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工作质量;发挥“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的作用[3];允许以学分替换的方式,用更开放包容的理念让每个人的兴趣志向能充分张显。改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关注学习痕迹,建立起教师评价、生生评价、企业评价、成果导向评价指标体系,让评价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实现专业育人、文化育人理念。

九、结语

百万扩招政策下的高职教育是造福社会的大事,从供给侧角度看,多样化的教育结构才能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和学习者个性化发展要求,这是关乎着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大事,职业院校需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培养评价水平。这一政策不仅是简单的学历提升,更是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唯有如此,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才能稳步前行,工匠精神才能够传承与发展,自主创新强国梦方可实现。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实训技能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拼技能,享丰收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