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思考

2022-02-06 17:20李玲玲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4期
关键词:工匠应用型培育

□李玲玲

2016年,“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李克强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被首次提出,而且连续四年工匠精神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21年工匠精神再次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弘扬工匠精神,以精工细作提升中国制造品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颁布实施,是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大举措,同时呼唤着工匠精神的回归。国家大力弘扬工匠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导向,因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劳动者,是推动产品质量提升和技术升级创新的关键和人才支撑,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使命,同时肩负着培养与传承工匠精神的时代重任和时代使命。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最早记录在春秋末期战国初期的《周礼·考工记》中,称之为“百工”,是当时的六大社会职业之一,指的是铁匠、木匠、瓦匠、皮匠、裁缝等具有专门技艺特长的手工业劳动者,传统意义上的工匠精神,指的是这些手工业劳动者所具有的对产品的精雕细琢、追求精益求精的道技合一的精神理念,并且随着手工业的发展不断的丰富完善,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经济结构不断转型升级,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对新时代的工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新时代工匠精神更加丰富的内涵,新时代工匠精神包含了各行各业劳动者精湛高超、精益求精的职业技能,严谨细致、耐心专注的职业态度,爱国敬业、奉献终身的职业理想,改革创新、协作拼搏的职业精神,是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有益补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1]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富有传统价值意蕴的工匠精神不断被时代赋予新的价值和内容,作为文化精神的一部分,需要大力弘扬传承。作为以培养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应铭记转型发展的初心和使命,承担起培育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时代重任,多渠道多路径深入探索如何进行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培育。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价值意义

(一)培育工匠精神是国家长远发展的需要。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推进我国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助推我国产业快速迈向世界价值链的中高端,培育一定数量的世界级的先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提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切实提升我国综合国力的必由之路[2]。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制造业发展迅速,我国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显著加快,我国的综合国力增强显著。但就我国的制造业水平与世界的先进水平比较来看,我国的制造业仍然存在着诸如产品质量不精、资源利用率不高、自主创新力不够等等问题。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国际产业分工格局重塑的关键时期,要抓住历史机遇,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国制造业跨越式发展。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3]实现中国制造业由量变到质变的实质性飞跃,亟需具有“工匠精神”的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补给,同时需要大力传承弘扬“工匠精神”。培育与弘扬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中国制造业发展壮大的现实需要[4],是事关国家制造业的长远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

(二)培育工匠精神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德国和日本是世界制造业强国,也是将“工匠精神”诠释的最淋漓尽致的典范。科隆大学的罗多认为,德国工匠精神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慢,另两个则是专和创新。由慢到专再到创新是事务实现不断自我超越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德国的工匠精神》中这样写到:德国人总是希望自己设计、制造的东西既实用又物美价廉,这是德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工匠精神[5]。管克江在《百年老店与工匠精神》一文中也提到,德意志民族的工匠精神诠释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之所以走在了技术的前列正是出于他们对工匠精神的虔诚[6]。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一共有5,586家企业的寿命在200年以上,其中日本就拥有3,146家,这些企业有的虽然店铺规模不是很大,但是已经经历了是几代人的精心经营与管理,这些企业未进行规模的扩大,而是在将自己的手艺不断的传承,力争将自己的手艺做到极致,不断追求细节的精益求精,正是这种精神和文化使得日本能够孕育出众多的百年老字号。德国制造日本制造之所以能够长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核心就在于其企业始终传承着一种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因此对于企业来说,要想长远的发展下去,就必须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工匠精神就是事关企业长远发展的最有价值的、也是最核心的精神,企业不断加强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践行,是企业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长久立足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壮大的内在需要。

(三)培育工匠精神是高校转型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等国家系列重大战略的提出,加快构建一体化的发展体系,助推了各类本科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应用型本科高校,承载着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为职责和使命。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术技能,还要拥有专注、细心、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滋长于企业,却萌芽于教育,因为工作经验、职业能力等可以在工作中不断积累和培养,而职业精神的培育与养成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完成[7]。因此,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中渗透融入工匠精神的内容,是应用型本科高校深入转型、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对接地方区域经济发展和企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客观需要,也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四)培育工匠精神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企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对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结合当前对我国一些企业单位的调查显示,当前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外,还一定要有责任意识、诚实守信、吃苦耐劳、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这些与工匠精神的新时代内涵是不谋而合的,工匠精神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具有时代的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综合体现。因此培育工匠精神对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生个人发展意义重大,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需要,是激发大学生提升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实践技能、增强专业认同感的需要,是提升大学生就业择业能力、立足行业和社会的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学生更能在激烈的就业压力和竞争下赢得机会。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路径

(一)积极营建工匠精神培育的校园文化氛围。环境的变化受到人的行为的影响,人的行为同样也受到环境的影响。一种精神与文化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浸润与滋养。大学校园是大学生生活成长的重要场所,校园文化氛围也成为影响学生生活、成长、成才的重要元素,因此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充分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特色和学校实际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工匠精神文化环境,使大学生每时每刻都受到工匠精神的熏陶,深刻体会工匠神精神的文化内涵,从点滴中浸润心灵,在长期的文化熏染中根植工匠品质。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是助力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路径:一是将工匠精神纳入学校精神文明和文明校园建设体系,明确工匠精神培育的指标体系,使工匠精神的培育有章可循;充分挖掘校园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资源,将校园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发扬光大,打造具有应用型本科高校自己特点和特色的工匠文化;充分挖掘各专业领域工匠型人才典范,在专业实验室、教室内外悬挂本专业本领域的大国工匠的图片,在校园文化广场以视频的方式或者是通过电台广播播放大国工匠的先进事迹,通过电子屏上播放弘扬工匠精神的宣传标语,在图书馆、食堂等学生密集场所张贴宣传条幅,以微信、微博、专题网站发送“大国工匠”的视频、先进事迹等,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使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一定的制度体系,而且能够充分发扬应用型高校自身文化特色,营造浓厚工匠精神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扬校园文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的助推作用,继而引导大学生提升文化认同感、专业认同感、社会责任感,将理想信念转化为努力学习、认真实践的动能。

(二)积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大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高校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因为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道德素质的养成与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作为新时代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高尚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这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涵相融相通,因此要积极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师队伍,将工匠精神的培育与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有机结合,积极组织开展“大国工匠进校园”活动,邀请各行业领域的技术能手、技能骨干走进校园,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让教职工感受“大国工匠”他们身上所具有的精益求精、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组织教职工观看《大国工匠》新闻专题片,开展以弘扬工匠精神为主题的教师职业技能比赛,组建“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设立专项资金开展“工匠精神”专项课题研究,表彰学习“师德楷模”“教学名师”等先进典范;组织教职工深入企业、生产一线进行实践学习,不断提升实践能力,不断为自己加油充电,同时更深刻地感受企业的“工匠文化”,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通过形式多样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和内涵的领悟,扎实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提升道德修养和职业品质,着力打造“工匠型教师”和“教师型工匠”,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与育人水平的提升,引导广大教师既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大先生”和“教书匠”,为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助力。

(三)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助力工匠精神培育。课程思政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校推行课程思政的重点内容之一就是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工匠精神作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精神,同样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应该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课程思政”建设,一是深挖掘各学科、各课程蕴藏的工匠精神元素,将所讲课程与工匠精神元素深入融合,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知识、掌握专业技能,逐渐增强学生对学科专业的自豪感,以及对未来从事行业的认同感和职业敬畏感,培养学生树立精益求精、敬业专注的职业精神,在练就过硬本领的同时,提升自身的附加值。二是不断改革创新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内容形式,针对学科专业特点,可以邀请行业专家深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他们不但可以带来先进的技术,还可以传授先进的企业理念和企业文化,使学生更易感受工匠精神文化的力量与价值。三是在进行实践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深入到企业或学校的实习实训场所,邀请校企合作单位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专业教师结合企业和行业发展在“边学边讲”中渗透工匠精神及其价值,强化提升学生的实习实训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感受企业人员的精神和企业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

四、结语

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但需要越来越多的“大国工匠”,更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应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的培育关系着国家的长远发展,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关系着高校的转型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发展,是新时代赋予应用型本科高校时代使命,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为国家、为社会培育应用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大力培育弘扬工匠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工匠应用型培育
90后大工匠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工匠风采
工匠神形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工匠赞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
纷享销客:应用型公司生态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