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驱动引领初中生语文深度学习的教学策略

2022-02-08 12:41张秋月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愚公教师应深度

张秋月

深度学习是一种符合当代社会要求的学习观,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力”的重要手段。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深度教学?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提出“好问题”是驱动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为此,语文教师要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善于设计并捕捉“好问题”,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一、预设“好问题”,引发学生深度思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为每篇课文甚至每节课设计一些精当的问题十分必要。教师应选择文本特色突出、有学习价值的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分别设计“大问题”“核心问题”和“主问题”,使之成为贯穿教学的主线,从而使听、说、读、写训练有机结合,协调搭配。这些问题能对学生的学习有启发性,引发学生深度思考與探究。

以《皇帝的新装》一课教学为例,备课时笔者一直在思考:本节课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怎样设置一个核心问题,让学生深度探究学习目标?经过反复琢磨,笔者认为核心问题要能紧贴生活实际,让学生找到对话内容。因此,我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主问题:“在整个故事中,哪个情节让你印象最深?或者说哪个情节最可笑?为什么可笑?”

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后,学生多角度交流讨论,深入认识课文的主题和风格:故事写的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美丽新装”,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想象和夸张手法。可见,好的问题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度思考,也有助于学生深度交流,通过深度的思考与交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就会更深刻。

二、捕捉“好问题”,催生学生深度理解

“好问题”不仅需要精心预设,还需要教师拥有一双慧眼,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及时捕捉。“教师应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迸发点、思维纠结点、写法闪光点,然后精选一个点,精读一处文,抓住并凸显课文某方面特点,使之成为赏析的立足点,在深度探究中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与思维能力。“好问题”就像一个富矿,能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实现深度学习。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学生的分析来代替阅读实践,欣赏文学作品需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以《愚公移山》一课教学为例,我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你眼中的愚公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从不同角度分析愚公形象。”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质疑补充,愚公的形象就被他们准确地分析出来了:他是一个不怕艰难困苦、持之以恒地奋斗的人。这时,教师还需要在课堂上及时捕捉问题:“既然愚公有这么多优点,那他为什么会叫‘愚公’呢?”这个问题再次引发学生深入思考:“愚公到底愚不愚?”学生自然会产生两种观点:愚和不愚。

最终,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通过对比得出结论:从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愚公是大智若愚。紧接着,教师追问:“智叟到底智不智?”经过对比,学生自然会明白:智叟目光短浅、知难而退、自以为是、不过是卖弄小聪明罢了。教师还可以继续引导:“故事的结尾,最终移走大山的也不是愚公啊!”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生最终明白:以“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这样的神话结尾,不能说明愚公无能,而是说明愚公这种精神感人至深。他的精神,即“天道酬勤”,正是愚公千百年来被人称颂和学习的意义所在。有时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较片面,有局限性,而教师在课堂上及时捕捉“好问题”,能让学生深入思考,展开讨论,挖掘延展,从而对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拓展“好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探究

好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使教学内容灵动,让学生有更多实践机会,如品词论句、美点欣赏、阐释论析、微型写作、话题讨论等。拓展“好问题”,引领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能让学生的探究从被动转向主动,从呆板走向灵活。

以《驿路梨花》一课教学为例。从文中人物的出场可以看出,课文按照“我”和老余一路的见闻为顺序讲述故事,而课文还可以按小茅屋的修建与维护的先后顺序来讲述。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按第一个顺序复述课文,另一组按第二个顺序复述,再安排话题讨论:这两种复述方式,哪一种更好?学生在阐述理由的过程中,头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也进入一个“小高潮”,此时教师可帮助学生把观点并列在一起,让学生对比思考,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判断能力。

最后,学生得出结论:课文中以“我”和老余一路的见闻为顺序更好,因为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教师用心拓展“好问题”,使学生深度学习,待学生掌握这种写作技巧后,再布置相应的写作练习:“以瑶族老人为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改写故事”,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指引方向。此举既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又能使教师借助好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交流,发挥问题的驱动作用,不断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获得提升。

深度学习的内容一定是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因而特别强调教师的重要作用。好的问题是学生深度学习的前提,需要教师精心预设、及时捕捉、用心拓展,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催生学生的深度理解,引发学生的深度探究。师生之间不应只是“讲授—接受”关系,而是能够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教师应促进学生建构知识、深化理解、反思提高。深度学习能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知识、情感、能力的全面发展,满足未来社会的人才需求。

(责任编辑:李晶)

猜你喜欢
愚公教师应深度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最北冻土带上的“愚公”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高中文言文教学刍议
教师应如“水”
愚公移山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