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校园融媒体创新研究

2022-02-08 13:10闫志华
新闻传播 2022年5期
关键词:校园融合疫情

闫志华

(南京工业大学法政学院 江苏 211816)

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媒介。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成为高校校园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校园媒体是高校进行新闻宣传报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先进文化的重要途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思想观念带来一定的影响,同时,全民同心“战疫”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重要契机。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加快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不断增强校园融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掌握校园主流媒体的话语权,是高校当下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价值分析:高校校园融媒体创新的内在逻辑

(一)高校校园融媒体创新是强化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

意识形态工作是一项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向心力的重要工作。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新时代,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端平台快速发展,互联网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发生深度融合,微博、微信、自媒体APP等传播交互媒介构建起点、线、面互联互通的传播方式。多元社会思潮、他国意识形态、庸俗化的网络文化都随着新媒介的传播侵入到高校校园中。恶搞亚文化、御宅文化、丧文化、佛系文化等青年亚文化样态层出不穷,它们被青年学生所喜爱、追捧,影响着青年价值取向和价值判断,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青年学生消极的精神状态和焦虑挫败感。在新冠肺炎疫情阶段,部分西方国家和媒体罔顾中国为世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散布虚假信息,刻意诋毁中国,对中国污名化,将新冠肺炎疫情政治化、把病毒标签化,毒化国际抗疫合作氛围,对大学生的思想带来一定的冲击。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互联网是推动时代发展的现代载体、便捷载体,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客观规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战,每个人都是这场战“疫”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奋斗者,我们看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大爱精神,看到了舍家为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高校利用校园公众号、微博、校园网站等推出战“疫”故事、防“疫”宣传等,加强了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心为民的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优越性,提高了学生的责任担当、奉献情操和爱国主义精神。

(二)高校校园融媒体创新是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诉求

高校是立德树人的坚强阵地。高校校园媒体是高校构成的一部分,也要服务于“育人”,要把学生培养成思想端正、人格健全、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优秀人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人们对生死观、忧乐观的省思,广义的“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纳入教育体系。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学习、生活等逐渐步入正轨,但疫情并未完全结束,有反弹的可能。同时,疫情留给大学生的心理阴影没有完全抹去,突如其来的疫情直接改变了大学生以往的生活和学习方式,部分大学生面对疫情的不确定,产生“心理恐慌病毒”,出现对社交行为的抵制心理;全球疫情产生连锁反应,大学生就业、升学、出国等各方面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面对不确定的未来,大学生出现哀怨、担忧、不安、焦虑等情绪。

高校校园媒体线上线下齐头并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融合,有利于加强疫情相关信息知识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借助高校媒体融合,中央和高校关于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能够宣传到位,防控信息和防控科普知识宣传到位,以引导学生加强自身防护,正确理解、积极配合、科学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各高校开设的“心理抗疫”宣讲平台、网络心理辅导平台等,能及时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达到预防与干预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曾经,“云教育”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下的热词,然而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却让我们意识到“云教育”离高校并不遥远,它成为学生、高校、老师实现教学的必要手段。高校利用校园融媒体,共享精品课程、在线答疑等,保证了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此外,高校还可以利用校园媒体发布学术讲座、报道最新科研成果、传递学术动态、提供就业信息,进行“云招聘”等,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信息平台。

(三)高校校园媒体融合创新是校园媒体本身发展的必由之路

校园媒体的传统形式有校报、宣传栏、广播台等。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介如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平台纷纷崛起,带来媒体格局的深刻变化。新兴媒体发展快、覆盖广,对校园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面对这种形势,推动校园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在话题设置、影响舆论方面的能力日渐增强,与青年学生的关注点契合,更易吸引学生。新冠肺炎疫情迫使很多高校线下活动停滞,转为线上活动。出于学习、获取学校信息等客观需要,在疫情期间高校的公众号、微博、客户端等被学生大量关注,各高校媒体运营中心根据学校疫情防控工作精神和学校宣传工作的要求,连续大篇幅、大容量、不间断地推出学校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讯息,传达新、快、准的疫情防控信息,普及最实用的预防知识;深度报道所在高校的师生在疫情防控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鼓舞全校师生抗疫斗志,营造了一个积极健康的疫情防控工作舆论环境,也为校园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契机。校报强调新闻报道的广度、深度和高度,广播电台既能保证时效性,同时音频具有更强的穿透力,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话题感强,能最大化地建立与受众的接触点。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能形成宣传合力,打造成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校园媒体。

二、现实问题:校园媒体发展面临的挑战

高校校园媒体和大学生密切相关,是高校育人的重要平台,充分利用好高校校园媒体,能更好地发挥高校校园媒体的传播力,增强校园媒体的影响力。融媒体融合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思维方式,形式新颖,更具表现力,受到大学生的青睐。但是,校园媒体融合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也面临着挑战。

(一)校园媒体运营不够融合

高校校园媒体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媒介,在融媒体时代,校园各媒体应整合传播内容和渠道,统一协调发展。但部分高校重视新媒体的发展,却没有真正理解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内涵。校园媒体包括校报、广播台、学校网站、学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所属部门包括宣传部、校团委等。校园媒体机构独立运作,没有进行资源共享,集合群体力量,不同运营主体的新闻出现重复或竞争干扰;有的校园媒体认为同一新闻内容简单转载到另一媒体即为媒体融合,这曲解了融媒体的实质,浪费了媒体资源,限制了校园媒体的融合发展。

(二)媒体技术和设备不足

校园融媒体的创新离不开技术创新和设备更新。现在,4G、5G 网络覆盖地区越加广泛,大学生是手机客户端上网的重要群体,校园媒体要迎合学生需求,提供多元化的服务,而不仅仅是新闻推送。全媒体数据采集、云计算、多平台渠道分发等是校园媒体发展的必要技术要素,先进的传媒设备是校园媒体发展的有力支撑。借助现代化的技术设备,校园媒体可以把技术元素渗透到信息采编、新闻报道、互动交流的各个环节,改善师生的校园媒体感官体验,拉近与师生的距离,发挥校园媒体的价值培育、知识学习、情感抒发的作用。

(三)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

校园媒体的运营团队一般是教师指导学生。随着融媒体的发展,校园媒体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政治觉悟高、新闻素养强,而且要熟练运用先进设备进行信息的采集、编辑和推送。但目前负责高校媒体管理的老师,在相关技术的掌握和专业素养培训方面还有所不足,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况且负责的老师还要承担其他行政工作,参与校园媒体工作的学生也非专业人员,而是来自各个院系,平时还要忙于繁重的课业和其他事务工作,精力、时间跟不上,经验不足,流动性大,更限制了校园媒体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

三、路径指南:高校校园融媒体创新的途径

(一)思想引领:以人民为中心,把握媒体话语权

任何新闻媒体都有一定的传播价值倾向。高校校园媒体是开展宣传思想工作的主渠道,有利于传达和阐释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在媒体融合日益深化的今天,运用好校园媒体,能够产生强大的舆论传播力、舆论导向力和舆论带动力。校园媒体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优化高校的媒体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为师生服务。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宣传战线也成为战“疫”前线。高校官网、官微、校报等发布辟谣信息,宣传抗疫事迹等,为联防联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舆论场中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校园媒体要继续利用媒体融合技术平台,打造舆论矩阵,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各类媒体的运行工作中,把师生满意作为校园媒体建设的立足点,提升高校融媒体对师生的吸引力,引导师生提升媒体素养,确保高校主流媒体话语的公信力。

(二)内容创新:内容为王,提供多样文化知识

在新闻内容的选题上,校园媒体要注重“有效供给”,既体现时代特征,又充满人文关怀,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形成合力。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主流媒体的思想性,将政治理论的新观点、新论断适时解读,引导学生了解理论的科学性,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要坚持文化育人,将校园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融合,自觉创作和宣传先进文化,落实以文化人;要找准与师生进行情感互动的切入点,围绕学习、就业、生活服务、情感困惑等话题,变革新闻表达语言和信息传播模式,强化校园媒体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构建完整的媒介生态链条。在内容的生产上,要特别注意把内容生产和消费相整合,即建立“用户生产内容”的内容生产机制。青年学生虽然在心理、价值观方面尚未完全成熟,但青年学生有理想,有热情,具有开创精神。要让校园媒体,尤其是校园新媒体成为青年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时事,进行文化创作,表达诉求,在内容生产过程中实现青年学生的自我塑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校园媒体的用户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到主体性。

(三)平台整合:搭建校园“中央厨房”,提高媒体整合效能

从媒体的发展路径来看,组建校园融媒体中心是校园媒体融合发展的必备基础条件。很多高校借鉴了人民日报“中央厨房”模式,建立校园融媒体中心,将报纸、校园广播电台、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各类型媒体整合在一起,纳入到统一的管理体系中,再造策、采、编、发流程。这种平台整合对新闻信息进行统一的信息终端推送,同时鼓励报纸、网站、微信端等采编人员资源嫁接,跨界生产,通过信息再加工和深加工创造内容价值,充分释放各媒体的内容生产能力,利用各校园媒体的自身特点进行报道。它能避免以往高校媒体资源分散、低效的现象,聚拢各方资源,对媒体内容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分发,实现了资源一体化、形式多元化、传播效果最优化、育人功能最大化。

(四)技术革新:强化育人技术支撑,构建大数据信息系统

校园媒体管理部门要注重人才培养,提高校园媒体工作者的素质和技能,建设一支工作责任心强、专业素质高的队伍力量,加强人员的培训学习;强化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提升人员的工作热情;要及时整合新技术,进行全方位的信息技术构建,形成渠道丰富、覆盖广泛、传播有效、可管可控的传播矩阵。通过融媒体的运用,提升校园媒体的创作力和传播力,改善用户的媒介体验。要提高大数据分析管理能力,对校园用户进行精准研究和了解,根据师生的需求和偏好,调整校园媒体产品的供给。在疫情防控阶段,校园媒体提供的学业通知、就业信息、“战疫”防疫故事等广受师生关注,这充分说明生产师生关心和喜好的内容,能扩展校园媒体的影响力。要注重用户黏性建设,开启更加丰富的综合服务内容,依靠用户的忠诚、信任与良性体验等提升校园媒体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校园融合疫情
战疫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融合》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