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人文关怀让新闻报道更有温度

2022-02-08 21:35肖疏瀚
新闻传播 2022年6期
关键词:新闻媒体新闻报道关怀

肖疏瀚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绍兴 312000)

新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其特点是时间和内容都是新鲜的,新闻的内容通常是大家所关心和需要的。而新闻报道是通过传播工具和手段对新闻进行报道和传播。新闻报道最根本的特点是具有真实性[1]。但是新闻报道却并不是只有真实性一个属性,在时代前进的过程中,人们对精神文化层次的需求也在提升,在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人文关怀无疑是提高新闻的感染力,在社会中传递更多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一、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内涵及融入的必要性

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关注和理解。人作为高级动物的一种,有自身的需求,有欲望,因此人文关怀是从满足人的需求,维护人的利益方面来说的,是对人权的一种基本尊重。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是对新闻内容及当事人能够不带偏见、不带歧视,是一种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包容和理解。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出人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融入符合国家发展的需要。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的重要喉舌,这一性质决定了新闻报道必须符合国家政党的发展理念和基本原则,认真遵守国家的政策方针。如今,我国已经进入到第二个百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日益深入,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理念。只有在新闻报道中注重人的尊严和价值,才能满足人民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发挥出新闻媒体的宣传职能作用,才能在社会中传递真善美,才能顺利推动国家生态文明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人文关怀在新闻报道中的融入是新闻媒体单位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于新闻媒体单位来说,只有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才能引发观众情感共鸣,才能赢得观众的尊重,才能提高新闻报道的传播率。新闻媒体自身的发展需求决定了必须要不段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新闻报道不仅要有新鲜度,同时还要有温度,这样的新闻报道才能够满足观众的需求,才能更好地传播主流价值观,才能推动新闻媒体单位更好地发展,发挥出更多的社会责任[2]。

二、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缺失的表现

新闻中对当事人缺乏应有的保护意识。新闻事件披露过程中,当事人的形象、住址、名字等信息暴露在公共环境中,很容易给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带来生活方面的不利影响。如果在新闻报道中,新闻工作者忽略了新闻事件中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就会导致个人隐私暴露,产生不良后果或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新闻工作者缺乏较强的职业道德,在新闻报道中过于冷漠,不自觉地处于高位,或者道德制高点,面对弱势群体或不良人群或行为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忽略了当事人心理感受。如在犯罪事件报道中,当事人往往不愿意将自身暴露在镜头前,而新闻工作者缺乏同理心,不顾当事人的心理感受将其个人信息暴露,这是典型的一种缺失人文关怀的表现。

过去追求新闻效应,而忽略了当事人的感受。新闻媒体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都在探寻更好的方式方法来提高收视率和影响力。为了实现良好的新闻效应,新闻工作者很容易走上舍本逐末的道路,为了追求流量提高传播力度忽略了新闻报道本该以传播正能量,传播正确的思想价值观的根本目的[3]。在新闻报道中,不顾事件当事人的感受而想尽办法吸引观众眼球,或者忽略新闻事件本身的思想价值,对当事人的隐私过度挖掘和暴露,满足人性的好奇心理。很多灾难性报道,新闻工作者缺乏同理心对遇难者家属进行重重追问,在回忆的过程中遇难者家属内心更加悲痛,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这些行为无一不反映出人文关怀的缺失。

新闻工作人员在对待弱势群体时保持看客式的冷漠态度。虽然新闻报道要求真实客观,但是并不代表新闻报道者也不能有同理心和人情味。在对新闻事件进行剖析和解读的同时,在客观真实地诉说事件真相时,要充分尊重人,关注新闻当事人的心理感受[3]。而态度冷漠,看客式的新闻报道不仅难以引发观众的共鸣,而且对新闻事件中的弱势群体也容易造成伤害。

三、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与法律的冲突

新闻报道尤其是一些即时性报道,部分新闻工作者缺乏应有的法律意识,在不符合法律规则的情况下直接作出评判行为,使新闻报道与法律构成冲突。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经使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人们在网络中可以发表观点看法,既是信息的制造者,同时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接收者[4]。新闻报道中存在与法律冲突的言论,如用带有明确含义的语言直接谴责当事人,侵犯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一些新闻内容缺乏法律规范性,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下很容易对观众造成错误的引导。部分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带有明显的个人主观主义色彩,直接利用自身媒体人的身份表达和传输不客观的言论信息,经过互联网发酵后形成恶劣影响,给当事人造成困扰,不利于传播正确的文化价值观,给社会引入了不稳定因素。而另一个极端是同情心泛滥,如新闻报道中带入了过多的主观同情心。利用新闻报道传播范围广、传播时效快的特点,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利用虚假消息博取新闻工作者的同情。在缺乏客观调研或审核资料的前提下进行报道,很容易与法律相冲突。新闻工作者要意识到虽然媒体传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并无法取代法律地位,也不能替代真正的正义。如果缺乏必要的法律意识,很多弱势人员在自身利益受到损害后不是求助执法机构,依靠法律来维权,而是先想到新闻媒体,通过新闻报道来达到自己的诉求。法律规定的是人的权利和义务,在新闻报道中过于关注人的权利或者过于关注人的义务都是有失偏颇的,也是造成人文关怀与法律冲突的原因[4]。这一情况反映出的是新闻工作者对于法律涵义缺乏深刻的理解,没有意识到法律的存在是为了人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而制定的。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要在法律框架之下,否则人文关怀就会不及或过度。

四、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融入路径

人文关怀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新时代和国家发展的新时期内,新闻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新闻报道中的主流价值观念,根据党的工作路线,坚持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以人民群众为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在新闻报道中传播正能量,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新闻报道的根本,借助新闻报道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新闻报道要扎根在群众生活中。新闻报道不是高大上,更不是假大空,而是真实的,与人民群众实际生活相联系的。在新闻报道中,对内容的真实性进行识别。在对弱势群体进行采访时注重从群众实际的困难出发,在确保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同时,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关注到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需求,使新闻报道贴合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地。

在法律框架下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要在法律规则内,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理解法律的含义,熟悉相关法律条文。在新闻报道时要规范自身的思想言行。尤其要注意新闻报道中当事人的个人隐私保护,不在公共环境中泄漏当事人的相信信息,尊重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护当事人不受到二次伤害。在对待弱势群体时要态度平和客观,不能高高在上看客式的态度,也不能滥用同情心。

新闻工作者应注重文化修养提升。新闻报道要以事实为基础,内容尤其是观点不能带有强烈的主观主义色彩。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性。为了更好地融入人文关怀,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注重新闻报道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同时还要注重人文、伦理、哲学、法律等领域知识的补充和完善,通过提高文化修养,使新闻报道能够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传播正能量。

结语

如今的时代是信息数据时代,新闻报道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传播更快,影响范围更大。面对新形势,新闻工作者要始终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对新闻内容及当事人能够不带偏见,不带歧视,给与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使新闻报道彰显出人文关怀,为传播主流价值观,为维护社会稳定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新闻媒体新闻报道关怀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