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打造灵动的音乐课堂
——小学音乐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研思

2022-02-09 04:37江雨轩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 2022年42期
关键词:克罗体态达尔

江雨轩

(浦口区星甸小学 江苏南京 211803)

引言

关于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的教学理念,我们可以使用一句很直白的话语进行概括,即“音乐学习过程中,单纯‘会唱’是远远不够的。更关键的是,学习者要能够感受到韵律的热情,并通过声音、动作、节奏将其表现出来”。而这一点与新时期音乐课程理念不谋而合,其同样是强调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因此,将“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法”引入到小学音乐课程当中,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为关键的是能够有效地推动教育的优化转型,从而使小学音乐课程在现代教育体系当中,发挥出更为明显的作用。

一、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理念的内涵解读

爱弥儿·雅克·达尔克罗兹(1865—1950)是瑞士著名的音乐家、教育家,“体态律动学”即是其根据人在聆听音乐时生理上产生的本能反应而提出的一种教学理论。具体而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利用身体律动来表达音乐节奏的学习方式,并以此将抽象化的音乐符号转换成直观的肢体语言。

因此,“体态律动法”强调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不可一味地将注意力集中在音律符号上面,而是要增强对音乐的感性解读,遵从内心直观感受,来做出相应的情感反应。如此便要求学生的耳、脑、眼之间进行协调配合,能够在接收到音乐信号的同时,使身体各个部分做出及时反映,从而快速地对音乐的情感成分做出分析。这一点不光是“体态律动法”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音乐表达、感知、分析能力的关键措施,即帮助学生通过肢体语言去表达音乐要素,实现抽象音符到具象艺术的转化,并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单调练习的低效学习模式[1]。而为了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点是“少讲多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占用大部分时间来为学生讲述音乐理论知识,而是需要直接带领学生感受音乐信号,以此形成立体的音乐印象。

第二点是“增强感受”。要配合音乐的氛围、节奏、速度、情感、力度以及情绪的强弱变化,将身体想象成各种演奏乐器,配合音乐一起进行表达。

第三点则是“游戏教学”。游戏是学生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并且能够实现增强学生感知能力的目的。教师可以将音乐作为信号,引导学生根据音符的不同变化做出反应。如此,不仅起到了活跃课堂氛围的目的,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专注力与表现力[2]。

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的训练技巧

体态律动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感知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听觉技巧等方面的培养,但这一结果却是建立在学生对肢体语言的控制能力之上。因此,对于小学音乐教师来说,使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教学的前提,便是需要训练学生能够配合音乐旋律一同来使用肢体语言进行表达,并使其组件形成一种身体记忆,能够在接收到音乐信号之后,本能地控制身体做出反应。为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技巧进行训练。

1.呼吸训练

人在进行歌唱的过程中,呼吸方式与频率是与往常所不同的。而“呼吸”正是人最本能的一种反映,如果能够把握不同歌唱旋律下的呼吸变化规律,那么便不难掌握“体态律动法”的学习技巧。因此,教师可以在详细地为学生解读呼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正确的呼吸示范,来帮助学生增强感受,从而使其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一学习基本规律[3]。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以站姿形态进行感受,将双手平放在腹部位置,然后引导学生分别按照数字节拍进行呼气、吸气(如1、2——吸气;3、4——呼气)。在这样反复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便可以将不同发音情况下的呼吸技巧传授给学生,并引导学生同步去感受身体器官、肌肉产生的变化,从而通过反复练习来形成本能反应,使学生在今后接触到不同的发音类型时,身体能够自然地随着呼吸节奏而产生律动[4]。

2.哼鸣训练

当人在发出“哼鸣”的过程中,口腔内部会自然形成“低喉位”“高舌位”的特殊构造。而这一时刻下,人体的发音通常需要通过横膈膜控制下的深呼吸来完成,因此,在哼鸣过程中,会不自觉在眉心形成一个“焦点”位置,并同步带动鼻翼与头顶一起产生振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把握这一特殊感觉,并在感受到音乐节奏变化时,控制肢体及时做出相应的动作。

“哼鸣”是一种难度较高的歌唱技巧,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训练时,需要引导其控制身体的多个器官来共同配合,以此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这一变化特征。具体而言,在训练过程中,学生需要肢体放松,双腿分开保持与肩同宽,身体上部自然挺直,同时在进行歌唱的过程中,要求下肢部随着呼吸节奏来发出律动(吸气时提起;呼气时落下)。当学生熟练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节奏偏快的音乐,然后要求学生下嘴唇轻抵上齿,同步伴随音乐节奏发出“U”元音哼鸣,并根据呼吸节奏去保持身体律动。

3.连音训练

连音训练是使学生掌握“体态律动”技巧的最后一个阶段。人在进行歌唱的过程中,音高或音调在向另一个区间进行引动之前,通常需要维持一定的时值且不出现间断。这一过程便是所谓的“连音”区间。通过“体态律动法”感应连音的关键,便是强调学生对身体“平衡感”的掌控,确保学生能够在连音产生变化的一瞬间,准确捕捉到身体器官运动带来的微妙失衡感,进而能够控制身体做出自然调整。这一点也正是达尔克罗兹强调的“通过运动感知身体平衡与音乐训练之间的关系”[5]。

为此,教师在为学生开展这一阶段的教学训练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体育教学中的“腹部核心力量训练”,即引导学生单脚站立训练气息,使其能够更加敏锐地感应到连音变化时,调整呼吸状态引起的身体平衡变化,进而使学生感受到感知音乐的律动和节拍,以此提高学生对连音的控制捕捉能力。

三、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借助游戏教学,培养学生节奏感

节奏相当于每首歌曲的“性格”,哪怕旋律接近,表达主题相同,但是依旧能够通过节奏来对歌曲进行准确区分。而这一点也正是为学生开展音乐教学的关键,需要学生能够通过节奏来对歌曲进行鉴赏、认知,其后才是对其演唱方法进行掌握。因此,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歌曲的节奏特征,而此时便可以借助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法,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节奏旋律来进行肢体运动,从而在准确掌握歌曲演唱方法的同时,实现对学生音乐律感的培养[6]。

以苏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知识内容《顽皮的小杜鹃》为例,教学正式展开后,为了能够有效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教师可以带上头饰,伴随着三拍子节奏,来模仿杜鹃鸟的形象摇摆身体。这一过程既是为了能够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同时也是为学生进行示范,使其能够通过教师的身体律动来初步感知音乐节拍。随后,教师可以结合游戏互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模仿“杜鹃鸟”,并同步借助体态律动法去感知音乐节奏。首先,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两组,分别代表歌曲的一声部和二声部。随后,要求学生挺直上身,口型保持“哼鸣训练”的状态。随着音乐节奏响起,要求学生跟随节奏一起哼鸣,并且每当歌曲旋律切换到对应声部时,便要求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来一同控制步伐,并向教师走去,如出现脚步不齐或踩错节拍的现象,便需要在退回原位从新进行。

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能够帮助学生在游戏中掌握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技巧,更为关键的是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更加敏锐地感知到音乐旋律变化,从而增强了学生对音乐的掌握能力。

2.配合图谱律动,增强音调控制

“节奏”与“音调”相当于一首歌曲的灵魂所在,通过二者的完美配合,能够准确地向听众传达歌曲情感,从而感受到歌曲的魅力所在。而教师通过使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法,不仅能够帮助小学生准确感知音乐节奏,而且也有助于引导学生准确地控制演唱音调,并配合对歌曲节奏的把握呈现出更完美的歌唱效果。例如,在学生进行借助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法来感知音乐节奏的过程中,每当遇到4/4节拍时,可以通过向上拍手的方式来表示弱拍,而遇到强拍时,则可以通过放过来向下拍的方式来进行表达。如此通过以上肢体动作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把握歌曲当中节奏与音调的变化,从而在进行歌唱的过程中可以配合肌肉活动来准确地控制歌唱速度、音量与力度等[7]。

然而,小学生的音乐基础相对薄弱,因此,教师在采用这一方式来为学生教学的过程中,也可以同步配合曲谱来为学生教学。如此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音乐学习效率,同时也可以同步培养其识谱能力。以苏少版小学三年级歌曲《如今家乡山连山》为例,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族儿歌,曲风明朗欢快,音调自然起伏,同时拥有大量的“连音”“短音”音节。而学生在表演歌曲的过程中,很容易受到歌曲旋律影响,在处理音调变化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企图通过喊叫达到提高音调的目的。为此,教师在为学生进行教学时可以还原“连音训练”的方式,要求学生结合图谱,根据音调的起伏升降不同,用上肢表现出对应的节拍,同时在歌唱中维持自身平衡,避免出现不按音阶升降高度而突然“大跳”的现象。

3.自制乐器工具,增强音乐感知

音乐的表达形式与风格是不同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个性差异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使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法来为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采用统一标准或方式来要求学生去感知音乐,而是应当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允许其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艺术美感。如此才能够为学生提供轻松和谐的音乐学习氛围,并使其对音乐形成更加敏锐的感知能力。

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制乐器的形式,来制作属于自己的学习工具,并在使用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法的过程中,同步配合自制乐器去对音乐进行表达与感知。如此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节奏感与识谱能力,而且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其能够借助体态韵律和自制乐器来更好地感知音乐元素。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不同的饮料瓶来制作沙锤;用细铁丝将不同材料的瓶盖穿在一起,制作成音色各异的串铃;抑或是将粗铁丝折成三角形,制作成三角铁等。随后,在进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乐器,教师也可以按照乐器类别为学生分组,然后要求学生分别使用不同的打击乐器来为歌曲伴奏,同时随之一同进行肢体上的律动。

在这样的方式下,无论是学生对身体律动的控制,还是对音乐节奏的感知,都整体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并且还能够保证教学在幸福、欢乐、喜悦的气氛下进行。如此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结语

综上所述,音乐是开展“美育”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法的提出,也同样是为了能够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知与审美能力。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应对此提高重视程度,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学习当中,并感受音乐魅力所在。

猜你喜欢
克罗体态达尔
SET悬吊训练对中青年女性圆肩体态的疗效观察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迟到大王
湖南与蒙达尔纪的深情“握手”
“体态矫正”到底是什么?
梧桐树的回忆
克罗历险记
钢琴基础教学中的歌唱和体态律动
随、律、衡:体态律动教学的三个核心原则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内容分析及其对老年合唱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