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学者许巽行所撰医书《南陵集》治方初探*

2022-02-09 13:20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张雪丹张苇航
中医文献杂志 2022年4期
关键词:医方病证

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1203) 张雪丹 张苇航

许巽行(1726—1798年),原名国英,字子顺,号密斋,华亭(上海松江)人,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历浙江临海县知县、广西兴安令(1778~1780年)、浙江宁海通判(1790~1793年)、安徽南陵县、歙县等地知县。许巽行生平博览经籍,长于《说文》、音韵之学,尤致力《文选》《说文》《广韵》诸书,曾校《文选》12次之多,所著《文选笔记》(八卷)是研究《文选》的重要文献,被收入《文渊楼丛书》中。亦著有《说文分韵易知录》《古音表》《韵通》《古韵》《考正说文》《天涯仙遇录》《医学壬学荃蹄》《六壬课学》《天光阁焚余著》《敬恕翁诗稿》等[1]。此外,许巽行善藏书,曾收藏宋拓本兰亭序跋,拓本上有“许巽行印”“子顺”钤印二枚,此拓本现存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2]。

许巽行对医学亦有涉猎,任临海知县时,曾誉当地名医周克忠为国手,并撰有《医学壬学荃蹄》一书。1792年,许巽行因病在安徽南陵官署静养,养病期间开始着手将平日历官所听所得、亲验常服的药方整理汇编成一书,经五年乃成,命名《南陵集》。并于书前题小记一篇,“积五十年来手录诸方彚钞之,以便检用。其间有参差错见、前后倒乱者,亦欲使人循环阅看,易于融会贯通,则此书又为荃蹄矣。壬子八月,南陵署中病余随笔,即名《南陵集》。密斋记。”[3]5304此书诸家书目未载,上海图书馆藏有此书许氏手录本一部,当为孤本。是书上下二册,不分卷,书中“玄”字改“元”或缺末笔避讳。

《南陵集》内容介绍

许巽行将五十年来搜集的一千五百余首医方进行了分类整理,采用病证与病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类,共分为61种病证专题,主要涵盖养生食忌、内科诸证、局部病证、妇儿外科及急症诸毒5大类。每病证下载简要医论,再列医方,每方载方名、主治、药物、服法,部分医方载出处、按语或眉批。

1.养生食忌

许巽行尤重养生,其在书前记载一段养生格言:“动静以敬,心火自定。宠辱不惊,肝木自宁。饮食有节,脾土不泄。调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无欲,肾水自足。”[3]5305为许氏情志调养之法。此言最早见于明代文人陈继儒《小窗幽记》[4]中,后广为流传,清代金武祥《粟香随笔》、金缨《格言联璧》等皆有收录。

《南陵集》开篇即为养生食忌,内容包括统治、补益、服食、饮食、食忌五部分。许巽行养生既有医方,亦有医理,以理论指导用方。“脾肺不足,气虚也。心肝不足,血虚也。肾水不足,阴虚也”[3]5313,将气血阴阳与五脏六腑有机联系在一起,并在此基础上,列出临证虚性病证的治疗用方,“气虚补中益气,血虚四物,气血两虚归脾,阳虚黄芪建中,阴虚六味,阴阳俱虚八味”[3]5313。许巽行亦列五脏调补经方,尤其重视水土二脏,用药以甘温为主,大忌苦寒大热,“心虚归脾,肝虚逍遥散,脾虚补中益气,肺虚生脉,肾虚六味,随症加减。大忌苦寒,知戒大热。惟甘温之品,培脾壮水为要”[3]5314,并以此为指导,自制右归丸、八珍膏用于补益及病后调理。

“饮食”“食忌”两篇载有饮食搭配、药物配伍方面的宜忌百余条,皆许巽行总结古人日常饮食之经验,如“凡食物要烂、要淡,不论四季,只宜温和”[3]5330。也有不同月份的饮食禁忌,如“正月不食葱,三月不食蒜,四八月不食胡荽,五月不食韭,端午日不食一切生菜。六七月不食茱萸、八九月不食姜,十月不食生菜不食椒,十一十二月不食薤”[3]5330。又载数则食疗方,如“鸭方”可治疗半身不遂,“牛膝三钱藏鸭肚内,煮熟去牛膝,食鸭,每日常服”[3]5327。亦有“牛乳方”“黑豆腐浆”“地黄醴”“三黑酒”等,适合日常调补身体或治疗疾病。

2.内科诸证

内科诸证包括风寒、暑、瘟疫、瘴气、疟疾、治痢、痰饮、咳嗽、治血、治汗、痨瘵、消渴、噎膈、肿胀、黄疸、怔忪、癫痫、痞积共18种病证,皆为内科常见病证。许氏根据疾病病因、病机、病位等辨证施方,如按中暑地点不同分暑、暍两种,“深堂大厦得之为中暑、日中劳役得之为中暍”[3]5345。又如“痰饮”篇,治方以疗哮喘为多,并将哮证分虚实两种,“哮有虚实之分,热哮、盐哮、酒哮皆属虚症,寒哮实症也”[3]5363,列“虚哮方”“实哮方”分而治之。而“痞积”篇则按病位分类,“痞积,在中为痰,在左为血积,在右为食积”[3]5395,并进一步将“食积”分为“酒积”“茶积”“肉积”“果积”“鱼鳖积”“狗肉积”等10种,根据不同的病因分而治之。综上可知,许巽行熟知医学理论及用方法度,所撰医书也不是简单的抄录,而是将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联系在一起,授人以医方,同时也授人以用方之法,实为难得。

许巽行曾在广西富川任职,此处瘴气为患,他因此疾一月间痛失七位亲朋,故将“瘴气”一证亦列入内科诸证中,“余在富川署,自吴孺人以下内外姻亲长随,死者凡七人,其症相同,俱在九月一月之内,此瘴疟也。惜当时不知治法,妄诸庸医,至今以为恨。附记于此”[3]5351。“瘴气”篇首载饮食宜忌,“居岭南障地,饮不至醉,食不过饱,衣服适宜。不食生冷,则脾胃自壮,少食油腻,则胸膈自宽”[3]5350,后载治方“平胃合二陈”“不换金正气散”及食疗方和药酒方。

3.局部病证

继内科病证之后,许巽行又按身体部分,分列头面、须发、耳目、鼻、口舌、齿牙、咽喉、胸腹、手足、腰胁、前阴等13篇。这种方法常见于医书外科病证的分类,而许氏将各部位的内科、外科等病证混载,颇显杂乱。如“头面”篇,既有头风、头痛、头眩等病证治方,又载善拱头、秃疮、发边疽等外科病证,美白去黧黑的玉容散方亦列其间,还将耳鸣、耳聋、耳衄及耳疳、诸虫入耳等一同载于“耳目”篇。这是许巽行从病患角度,摸索出来的快速查找治方的分类方法,虽不专业,但对想自行查检的病人来说,颇为简便实用。

许巽行对各病位的不同病证,详列内服、外敷、按摩、热灸、针刺等多种治疗方法。如“腰胁”篇,对肾虚所致腰痛,用杜仲、苁蓉、巴戟天、补骨脂、小茴香煎汤内服,而剉闪腰痛则用大黄末、姜汁调敷患处,治疗胁疽采用煮服豆汁、敷赤小豆末的内服、外敷相结合的治法,治疗手段多样且灵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4.妇儿外科及急症诸毒

妇、儿、外科及急症诸毒皆载于下册。妇科按经带、胎前、临产、产后依次列方,多为妇科常用方,如生化汤、四生丹、八珍益母丸、无极丸等。儿科则按痘证、惊风、疳积列方,以食疗方、外用方或单味药方为主,如治疗“疳膨食积”,用炙鸡内金研末,以米糖溶化服用。“痰喘”用巴豆一粒研烂,棉裹塞鼻。外科部分所载最详,细分流注、对口、瘰疬、疔疮、发背、乳痈、梅疮、内痈、便毒、悬痈、臁疮、疥癣、诸疮、跌打、汤火、诸咬16种,载方多选自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和吴谦《医宗金鉴》,部分医方有重复现象。“急症”篇内容较少,简要记载了卒中、溺毙、骨鲠、误吞等危急情况的处理方法,未见验案记载。“诸毒”篇记载了一些有毒药物的急解之法,如用绿豆、黑豆煎汤解附子毒,大豆煮汁解巴豆毒,酒调雄黄末解藜芦毒,以及甘草黑豆汤解百药毒等。

《南陵集》医方来源

《南陵集》中医方的来源主要有两部分,其中较大一部分是援引吴谦《医宗金鉴》、陈飞霞《幼幼集成》、程国彭《医学心悟》、董成章《资生集》、王洪绪《外科证治全生集》、黄元基《静耘斋集验方》等10余种清代医著中的医方,其中引录《医宗金鉴》《静耘斋集验方》二书医方最多。吴谦、程国彭为安徽歙县人,许巽行曾任歙县知县,或于期间收藏吴、程二人医书。又黄元基,号澹圆,广西临桂人,雍正十年举人,擅内科,集《静耘斋集验方》八卷,许巽行或在广西任职时获得此书。从所引书目可知,许巽行在各地任职期间收藏了一些当地名医的医书,这些医书成为《南陵集》参考引用的主要来源。

此外,还有一部分医方来自民间验方或私人传方。如“云贵总督鄂大人方”[3]5325,此方以“集灵方”为基础,加当归、川芎、桂枝、秦艽、五加皮浸酒,具有补益肝肾、祛风除湿之功效。“云贵总督鄂大人”指鄂尔泰之子鄂宁,其于1768年任云贵总督,当是许巽行在云南任职时所得其方。又如“吕祖铁拐杖”一方来自《陈提督杰回生集》[3]5321,即陈杰《回生集》。此书成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许巽行或有收藏。此外,亦有“颍州府学教授陈子静自少时用”“李梧州式凡亲验”“南陵胡文锦传”“李健林刻送”“太医吴汝敬”“少宰奉倩李先生传”“朱中丞制此施送”“东平展子明传”“王府秘传”“徽州一族人传”诸方,皆许巽行平日留心搜集所得。

许巽行在引录各书医方时,若遇诸书皆载有同一医方时,也作了一定的校勘工作。如“寸金丹”方后注“一方有香薷三钱”[3]5306,“雷火针”方后载“《金鉴》方只有艾三钱、丁香五分、麝香二分,药味甚少,疑不全”[3]5436,“万应丸”方后注“《静耘斋方》无苏叶、扁豆、干葛,有柴胡一钱半、甘草半钱,似较稳妥”[3]5306,此类校勘注文20余条。又“人马平安散”眉批云:“《静耘斋方》无枯凡、金箔。”[3]5311方后又注:“韦铁髯用马牙硝四钱。”方中所及“韦铁髯”即清初扬州名士韦大德,后因年羹尧案株连,谪戍桂林。袁枚曾为其桂林旧居“钵园”作序,“铁髯居士,故刑部尚书傅鼐之门下士也。晓星学、方书、尤精导养,年六十余,发不二色”[5]。韦铁髯善医,著有《医学指南》一书,稀见,许巽行或曾收藏此书,故有此注。

《南陵集》所载医事

《南陵集》中记载了数则许巽行患病的医案。如“黄疸”篇记载了许巽行在广西富川任职时,患黄疸病之医事,“余在富川患此(黄疸),早起服生豆腐浆一大碗,日中服胃苓汤加茵陈,数日吐泻交作,大便如南瓜水,尤未愈”[3]5391。医案中记载的生豆腐浆治疗法,被许巽行誉为民间“第一验方”,惜未能奏效,后服用一广东医者药方,白术八钱、枳实一钱半、泽泻半钱,一剂而愈。愈后许巽行又自制八珍膏两料,药用党参、黄芪、白术、熟地、当归、杞子、龙眼、大枣八味,自觉效验甚佳,强健如常。又许巽行曾在宁海任内跌损,左脚踝青肿,药用“生山栀飞麫打匀,量加烧酒”,敷患处一宿,“次日视之,其青色直至膝下,亦不复再敷而愈,更不服药,自后屡用屡验”[3]5564。又“九龙丹”一方眉批云:“辛未(1751年)正月,余患鱼口,服此半料,呕泻不止,总出冷汗,几至送命。”[3]5544治流火验过方后载:“余曾两足背红肿,得此方而愈。”[3]5558此外,书中部分医方眉批记“验”“验方”“此方不验”“此方未妥”“此方不可信”等。可见,许巽行常自行诊病用方,并将效验情况记录下来,然所选医方似乎效验参半,误用医方时甚至有性命之虞。

许巽行亦在书中记载了一些自制的丸剂和膏方,如嘉庆二年“丁巳夏自制丸方”[3]5312,此方药用右归丸加减制丸,但制作过程中发现药方中鹿茸一味为假药,只能弃之不用,“买得鹿茸以伪充,不用”。书中也有“真安息”“真川贝”“真北五味”“真青黛”“真冰片”之语,可见当时存在部分昂贵药材以次充好、以假乱真的情况。许巽行亦喜收珍奇药材,“余在粤西,闻土人得一首乌,如人形,五官皆备,急购之,已为何人千钱买去矣”[3]5324。并言“人参、白术、首乌、茯苓、枸杞皆有成形者,非缘莫遇。苟得而饵之,绝荤血,耆欲地仙可成也”[3]5324。可见,许氏对一些罕见的珍奇药材颇为推崇。

部分医方后亦载有他人验案,如“藿香正气丸”方有验案记载:“沐协台定。此方在云南四川军中救人数万,朱中丞制此施送。”[3]5307此方为古代行军必备药物。又“制附子方”,由川附子、马料豆、当归、怀牛膝、黄柏组成,制成膏块,每日含服,方后载验案:“苏州王石牧,年二十时病消渴饮水,二便不通,饮食不进。遇异人授此药,七日而病愈,并传方令常制。年八十九岁,在山西传方于剑亭。”[3]5323又记偶得治秃疮法,“一宦家书僮生秃疮,适其主以过督责之,夏月跪烈日中,以烧酒浇其头,痛极着地乱滚,数日而疮愈。因记于此”[3]5554。此虽因祸得福,然治法颇险,不宜用作常法。

许巽行为清代著名学者和藏书家,所见之书多为善本,50年间积累千余首医家良方和私人验方,类辑并手录而成《南陵集》一书。该书是许巽行在医学方面的代表著作之一,具有较高的文献、文物及临证价值,书中所载医事亦为研究许巽行生平提供了重要参考。许巽行亦撰有《医学壬学荃蹄》一书,与本书或有渊源,抑或即同书异名者,亦未可知。

猜你喜欢
医方病证
基于复杂网络的特发性肺纤维化病证结合人群分型研究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子宫内膜异位症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研究进展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良医拒传方
从几组医方谈西夏文医药文献的来源
良医拒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