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而不小,“红色”有戏

2022-02-11 07:05胡红萍
上海戏剧 2022年1期
关键词:戏曲红色上海

胡红萍

在中国数百个传统戏曲剧种中,越剧以善于革新的艺术精神和青春时尚的剧种面貌独标一格。在百余年的历史中,越剧不断吸收时代生活中的新元素和其他艺术形式的优长,使自身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如越剧电影将越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相结合,既保留越剧的特点,又突破舞台艺术的时空限制,在越剧传播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对大众生活的渗透,尤其是近年伴随着智能手机等载体而兴起的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如何利用新媒体为越剧再次插上飞翔的翅膀,成为上海越剧院探究的新课题之一。

作为这一课题的阶段性成果,上海越剧院本次摄制的四部越剧微电影《自古英雄出少年》《她!》《渔光曲》《新生》均以龙华英烈故事为素材,每部时长控制在20-30分鐘。虽然篇幅短小,有的甚至比不上一个舞台小戏的容量,却“微”而不小,“红”而有戏,展现了上海越剧院在培育青年艺术人才、探索红色戏剧题材创作及开拓新的越剧传播路径方面的大格局和新理念。

大方向:培育高素质的青年演艺人才

四部微电影首先引人注目的便是演员和主创人员的年轻化。编剧、导演、演员、作曲、唱腔设计、舞美灯光包括剧务人员几乎都在40岁以下,从策划到银幕呈现都是由这样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团队完成的。这背后体现的是上海越剧院对青年演艺人才的培养理念和深远规划。

2017年,上海越剧院委托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联合招收、培养了首个十年一贯制越剧本科班,毕业后经考核合格后约20人进入上海越剧院,成为上海越剧舞台上的第十代演员,成为上海戏曲界颇受瞩目的新生力量。2019年上海越剧院以之为班底成立上海越剧院三团,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和锻炼。《自古英雄出少年》里欧阳立安的扮演者赵一兰,扮演宪兵队长的姚磊和扮演阿宗的张艾嘉,《渔光曲》中扮演任光、《新生》中扮演陈乔年的演员冯军,《渔光曲》中扮演小渔姑娘的王婉娜等均是三团主要演员。电影的拍摄与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有着诸多差别,对于青年演员来说,这次“触电”既是一次眼界的拓宽,也是一次“放大镜”下的演出,有利于他们发现不足,加快进步。

《新生》的主演李旭丹、裘隆和《她!》的主演朱洋则是已经在观众中拥有一定知名度的优秀青年演员。李旭丹之前演古装戏居多,其形象气质也偏于古典,在微电影《新生》中她扮演一个受革命者兄弟感染走上新生之路的现代知识女性,柔中有刚,感情基调从哀伤演到激昂,拓宽了她的戏路。而朱洋本行为老旦,但她凭借着良好的唱腔音色和表演经验积淀,常能跨越行当和流派限制,驾驭多变的角色。在微电影《她!》中,她扮演的向警予是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袖,气质上的跨度是比较大的,加上首次参加电影拍摄且整部电影靠她一个人的表演和唱腔撑满,难度可想而知。朱洋在电影中的表现再次证明了她的艺术创造力,而这次微电影实践相信对她又是一次新的促进。

除了对青年演员的培养,近几年上海越剧院还加大了对青年主创、乐队人才的培养力度。剧院艺术创作室吸收了45岁以内的编剧、导演、舞美、灯光、服装设计人才十余人,在这个基础上,还联合院内外志同道合的青年戏剧人才共同为越剧的发展献计献策,2019年7月成立了上海越剧院青年艺术创作沙龙,定期开展活动,探讨戏剧前沿问题,时机成熟时进行实验性戏剧创作。2019的小剧场越剧《宴祭》和本次微电影的创作,都是沙龙青年主创人员的艺术成果。《自古英雄出少年》和《她!》两部作品的编剧刘倩,本是戏曲研究人员,参与到创作沙龙后,对影视艺术语言颇有研究的她,很快找到了戏曲与微电影“联姻”的突破口。而几部微电影的作曲、唱腔设计和配器人员赵斌、叶建遥、侯雪凝等也是剧院近年来着力培养的优秀青年人才,他们和青年演员一起成为未来越剧艺术发展的主力军。

与现代许多艺术种类相比,戏曲艺术是格外依赖“活态传承”的艺术。传统戏曲的传承和振兴没有一代代人才的接续,几乎就是空谈。从华东戏曲研究院越剧演员训练班开始,上海戏校至今已为上海越剧院培养了七八批越剧专业科班人才共数百人,为越剧事业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石。随着新世纪越剧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剧院领导班子的年轻化,上海越剧院在青年人才的培养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展广度和深度,为全方位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现代戏剧理念的青年演艺人才而做出了切实有效的努力。

大情怀:讲述有温度的红色题材故事

20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迎来第一个百年诞辰。一百年来,伟大的党经历了许多艰苦卓绝的战斗,无数先烈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这是后人必须永远铭记的。面对今日繁华安宁的中华大地,我们是否还能理解他们的牺牲?如何使这种信仰与当代青年的心灵沟通起来?在微电影《新生》中,创作者巧妙地以当代都市女青年陈玉莹的视角切入到近百年前和她同名同姓的一个青年女子的故事,使红色故事的叙述带上了可感的温度,拉近了现代人和革命先烈的距离。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红色文化精神的传承是重要的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对于艺术工作者来说,如何讲好红色故事,让当代人尤其是青年人爱听爱看,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上海越剧院也一直坚持探索如何进一步讲好红色故事,使之与当代观众产生心灵共鸣。越剧老艺术家创作的《江姐》《忠魂曲》等作品,体现了越剧对红色故事的讲述传统以及驾驭能力。2019年,上海越剧院根据胡也频、蔡博真、伍仲文等烈士事迹创作了小戏《桃花血》和《囚车上的婚礼》,广受好评。上海越剧院青年艺术创作沙龙成员在龙华烈士陵园进行深度采风后,决定将龙华烈士故事这一具有上海地域文化特色的红色题材用微电影的艺术形式演绎出来。微电影既有传统电影镜头叙事的特点,又具有传统电影无可比拟的耗资少、传播便捷等优势,与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相匹配,可以在多个平台随时随地放映,将大大助力红色故事的传播。

但无论搭乘多么新兴的载体,故事的内容和讲述方式依然是最重要的,唯有尽力贴合人性和情感才有可能真正打动人心。四个微电影虽然叙事容量不大,却沿着其中的人物命运轨迹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面。如《自古英雄出少年》展示了黑暗年代一个机智阳光的少年通讯员的日常;《她!》描写了一个心怀天下的女性与旧社会逼仄的生存空间展开的斗争;《渔光曲》展现了一个受渔民(劳动者)悲苦命运激发的人民艺术家的成长;《新生》表达了一个革命者家庭中基于兄弟姐妹情深而生发的苍生大爱。这些不同的视角让观众看到烈士们生前和我们一样在真实的社会中生活着,呼吸着,他们形象鲜活,他们的信仰散发着热度。由于镜头语言的特性,演员在电影中的表演更生活化,动作、表情更为写实,对人物的塑造也更为真实可感。这样的红色故事不干涩、不生硬,有着青春的朝气与激情,展现了青年创作人员参与新时代精神文明构建的真挚情怀。

大原则:坚守时尚流变中的越剧本体

早期女子越剧在发展过程中,深受电影艺术的影响,不但学习电影的体验性表演手段,而且直接与电影结合产生了最早的越剧影片《越剧菁华》《石榴红》《相思树》等。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彩色影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及20世纪五六十年代拍摄的越剧电影《追鱼》《红楼梦》《碧玉簪》《情探》等则为越剧在全世界的传播创造了奇迹,观众数量的激增奠定了越剧作为全国性大剧种的基础。新世纪以来的数字电影新版《红楼梦》《西厢记》《双飞翼》《玉卿嫂》等都利用了最新的电影技术手段,使越剧艺术搭载着电影艺术的列车走得更远。

微电影与戏曲的结合,为戏曲在当代的传播注入新的活力。电影镜头长短切换、自由剪辑的特性给戏曲创作者增添了许多新的手段,更有助于精准地表情达意。然而,这种时尚轻灵的艺术形态在为越剧叙事提供新的支点的同时,一些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方面,几部越剧微电影没有打破以往戏曲影片的创作模式,即先创作出舞台剧本、排演出舞台版再进行影片拍摄,虽然在从舞台到荧幕的转换中也会出现一个“电影脚本”,但总体仍然是在戏曲界内部完成的。几个导演都是戏曲导演,虽然主创团队中也不乏对影像拍摄有一定经验的人,但并没有请专业的电影界人士参与。从导演到演员大多是第一次接触电影拍摄,难免在镜头的使用、音画配合及表演的节奏和尺度上存在某些生涩。但这未必算得上这几部微电影的缺陷,因为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样的创作方式恰恰说明这是基于戏曲(越剧)立场的一次创新,其出发点和检验尺度还是戏曲(越剧)的。与时推移而不离其宗,守住剧种本体,这也是越剧历次改革取得成功的宝贵经验。

首先,舞台剧的创作前奏保证了这些作品中戏剧性的存在,使之没有一味走向电影的“碎片”化叙事状态。在二三十分钟的时间里,为讲完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一人一事”的戏曲模式在每个作品里都得到体现。《自古英雄出少年》和《她!》自不必说,即便是《渔光曲》和《新生》这两部作品,也是围绕一个事件将主要角色和次要角色区分得很清楚。其次,戏曲舞台的某些调度手法鲜明地保留在电影中。如《自古英雄出少年》中欧阳立安一出场“自报家门”的一段唱,以及“搜身”一段中以脱衣服、帽子、鞋子、腰带区分的几个层次,节奏分明,戏味濃郁。《她!》中扮演向警予的朱洋,综合运用了唱念做打的戏曲手段来表现这个杰出女性的胸怀,片中一个富有象征意味的刀马旦花木兰形象时而出现在画面中,突出了向警予敢于冲破男权社会束缚的勇气和决心,也增添了影片的戏曲色彩。再者,影片和舞台剧一样,在人物情感节点采用了成段的越剧唱腔来表达。缤纷多姿的流派唱腔是越剧区分于其他戏曲剧种的根本所在,也是影片中辨识度最高的剧种元素。但限于叙事容量,影片中留给唱腔的空间并不多,唱腔与前后情节的连贯性也没法做到舞台上那么自然。

无须讳言,作为新生事物,四部越剧微电影在戏曲语言和电影语言的结合运用上稍显稚嫩,两种艺术形式的优势还有待于更好地融合,这给未来的探索留下了空间。

猜你喜欢
戏曲红色上海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红色在哪里?
《红色系列之一》、《红色系列之二》
追忆红色浪漫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