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出版精神内涵阐释与发扬传承

2022-02-12 22:36王彦祥 朴莹
新阅读 2022年2期
关键词:文化建设

王彦祥 朴莹

摘要:本文首先提出了经课题研究和专家论证的16字北京出版精神,即出版首善、传承引领、精粹竭诚、融合创新。其后就其精神内涵展开系统阐释,以揭示北京出版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深远意义。最后针对北京出版精神的发扬传承问题,提出坚持不懈地宣传和推广北京出版精神,树立以北京出版精神为核心的职业追求,在出版工作实践中延展北京出版精神等三方面建议。

关键词:北京出版精神 出版文化 出版历史 文化建设

出版是有精神的,出版是文化存在与发展的独特表现形式,是国家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出版物凝聚了作者与出版者的个性,传递着出版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因此,出版精神是出版文化的精髓,也是出版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我国关于出版精神的研究,曾有专家提出过相关观点。如聂震宁先生提出“七体说”,即出版精神内涵包括文化精神、科学精神、服务精神、商业精神、学习精神、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郑卫东先生认为出版精神是出版文化的精髓、核心和出版之魂,是出版人的“出版理念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及行为活动”。以上论述从出版精神的整体本质提出观点,但并未针对某一地域或某一出版分支概括出具体的出版精神。

首都北京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与出版中心,具有独特的政治文化地位、地缘优势和人才优势。在出版导向上,北京的出版传播一直以来都起到了把好关口、引领潮流的作用;在文化影响方面,北京从古代到当代的出版活动承文脉之源,领风气之先,突显出全国的一流水准,其精神实质值得挖掘和归纳,进行宣传和推广。

笔者通过系统梳理北京出版历史和文化发展脉络,对其蕴含的出版精神进行内容概括和文字提炼,提出了北京出版精神的文字草案。然后经过读者调研和投票初选,形成类似的三个文字表述方案,再经过专家论证和总结归纳,最后提炼出16个字的“北京出版精神”——出版首善、传承引领、精粹竭诚、融合创新。

北京出版精神的根——出版首善

“出版首善”是指北京作为首都,已成为我国出版行业的首善之区,是北京出版精神的根本,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历史角度考察,自元代开始北京的出版活动大规模兴起,从出版数量到出版质量都超越了北方的其他地区。到了明朝,燕王朱棣迁都北京,逐渐把全国出版中心从长三角地区转入京城,标志性成就便是《永乐大典》的大规模编纂。在清朝,北京更成为世界级鸿篇巨制的诞生地,《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康熙字典》等纷纷在京城问世,从而确立了出版首善之区的绝对地位。

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出版机构数量和出版物影响程度一直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据统计,清末至新中国成立之前北京地区从事图书出版的机构有730余家。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在北京还编辑出版了《向导》等革命书刊,引领了红色革命的方向,出版传播成绩卓著。

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出版更为世界瞩目。中央级、部委级书报刊出版机构纷纷在京创立。出版数量上,北京一地的出版机构占到全国的45%,形成世界级的出版富集现象;出版层次上,矗立于国内外的大社、名社,绝大多数都汇集到北京,国字头的报刊、行业性的龙头出版社,均在北京大地上生根发芽。

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北京的出版规模和出版优势进一步增强,如1993年全国有出版社542家,北京地区就占到226家。新书出版数量方面,从1977年的1899种,跃升到1993年的23106种,增加了11.17倍,远高于全国的增长速度。1993年底北京地区的期刊总量达到2123种,其中有1602种是在1977年之后新创刊的,占到总数的75.5%。新世纪的北京出版继续傲视全国,据《2018年度全国出版物发行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底,北京地区国有、外资及民营出版物发行单位共8359家,位列全国前列。2017年北京地区出版物销售额同样稳居全国首位,达到681.586亿万元,占到全国总额的18.4%。

当今的北京出版延续着首善之区的荣誉,仍然走在全国出版发展的最前列。仅有的两种新闻出版专业报纸,都在北京出版发行。专业期刊,目前正式出刊的約20种,但有10种以上在北京出版,且几乎全是核心期刊。出版社,全国600余家出版社,将近一半设于北京,且大部分是大社名社。图书出版,70%以上的新出版物在北京编辑和首发,且精品图书层出不穷。民营出版,设在北京的出版文化公司数量位居全国之首,且造货量和畅销书数量历年排名第一。各类书店,北京的书店数量位居全国首位,且形成星罗棋布之势。书展书市,每年举办的书展和书市是全国数量最多的,且拥有世界影响居前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这些鲜亮的数据和令人瞩目的成就证明,首都北京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出版首善之区。

北京出版精神的魂——传承引领

“传承引领”表明北京出版通过继承和发扬优秀的出版文化遗产,自新中国初期开始每年都产出国内最大量、质量最优秀的各类出版物。传承和引导先进文化方向,是北京出版精神代代相传的灵魂之处。

1917年陈独秀先生将其创办的《新青年》带到北京,并刊发了大量宣传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唤醒了众多追求真理的革命青年,也引导着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

新中国伊始,北京接过了中国出版文化的大旗。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出版队伍从延安、东北、河北纷纷进城;以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为首的上海优秀出版资源北上入京,使北京很快组建起一支全国最优秀的编辑家和出版家队伍。新中国成立后的10年之内,中国最优质的出版资源聚集到首都,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使北京成为世界级的出版重镇,由此完成了从出版传承到出版引领的华丽转身。

新中国初期实施的出版业公私合营和社会主义改造,进一步壮大了北京出版印刷发行实力。私营印刷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北京地区从1954年开始有计划地进行,一些历史悠久、规模较大、技术设备精良的印刷厂,如中华书局印刷厂、京华印书局等,均改组为公私合营企业。

新中国出版物的对外进出口业务,从1949年12月成立的“国际书店”肇始,此后逐渐统一协调,业务归并到国际书店来管理。1963年又将全国的书刊进出口业务分开,国际书店负责书刊出口业务,新成立的“中国外文书店”负责书刊进口工作。北京一直是出版物进出口的全国中心,这也很好地把北京出版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

北京出版经过新中国前17年的发展壮大,奠定了行业龙头的引领作用。通过中央整体布局,大批中央级出版社和报刊社在北京创立,使北京占领了所有的专业出版领地和各类报刊高地。

国家出版科研的领头羊“中国出版发行科学研究所”1985年在京成立,2010年9月更名为“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下设众多研究部门及多家刊社。为了推动出版专业教育,培养出版文化传承者,1960年北京首先创办“北京市印刷学校”,1963年改为“北京市图书发行印刷职业学校”。改革开放后成立“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国内唯一的一所以出版印刷为主的本科大学,为北京乃至全国的出版印刷专业教育步入正轨贡献了力量,也被人们称作出版领域的“黄埔军校”。这些举措和取得的成绩,不仅很好地传承了北京出版精神,也引领着中国出版的文化方向。

北京出版精神的魄——精粹竭诚

“精粹竭诚”是指北京出版始终追求卓越,源源不断地奉献精品出版物,真诚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在出版工作中体现着行业性的工匠精神。

北京作为首都,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从建章立制树立标杆,规范出版业务工作出发,强调多出精品,使之成为首都出版人的基本共识。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出版业发布并实施了众多出版规章制度,以此带动全国的行业发展,竭诚为读者服务。

北京出版的严肃性、严谨性、规范性,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也保障了追求卓越、精粹竭诚的精神内涵透过优秀出版物传达到广大读者心中。奉献精品、服务读者,也始终贯穿于北京出版的各个方面。

这主要表现有五大方面:一是红色出版在北京出版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形成了社会轰动效应,如《毛泽东选集》和马恩列斯经典著作的编辑出版;二是奋进的文学出版鼓舞人心,形成社会读者尤其是青年学生的阅读潮流,如《红岩》《红日》《红旗谱》和“苏俄名著翻译系列”精品图书;三是儿童出版成绩斐然,众多名著促进少年儿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如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与《中国少年报》系列儿童报刊的出版发行;四是学术出版稳步推进,构建出版平台反映中国研究的成就和气派,如《点校本二十四史》《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美术全集》的编纂成功;五是报刊出版集体发力,成为人民大众的阅读亮点,如《北京青年报》《参考消息》《环球时报》《新京报》《中国国家地理》改刊升级后创造的业界辉煌,就是强有力的佐证。

优秀的人才队伍自然要有优秀的精神支撑。北京地区编辑出版人才济济,且爱岗敬业,领风气之先,这其中也体现了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提出的“工匠精神”。笔者发表的《论编辑出版教育与工匠精神培育》一文中,将我国现代出版业的工匠精神概括为:胸怀理想、爱岗敬业;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注重细节、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奉献精品。纵观北京出版历史不难发现,国内最顶尖的出版大家、编辑名家,大多为北京出版事业做出过贡献,也奉献出众多的出版精品,彰显了出版工匠精神。而普通的北京出版人在平凡工作中,将行业性的工匠精神与北京出版精神结合起来,使之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北京出版精神的脉——融合创新

“融合创新”揭示北京出版革故鼎新,在继承和发展方面展现出新的活力,以勇立潮头、不断创新的改革举措,彰显北京出版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前瞻性。

在当今“融合发展”的大环境下,北京地区的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采取了融合与创新的发展策略,以期形成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第一,北京出版机构内的业务融合、相互渗透,提高了工作效率。新中国建立初期形成的一套分工细致的编辑出版工作流程和工作制度,随着融合创新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标志之一就是在出版单位实施“责任编辑制度”。责任编辑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在全程负责中把出版物做好、做出名堂。这也意味着现代出版业务工作把出版流程融合在一起,工作环节相互融合和渗透。

第二,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实现全面融合。以“百年老店”商务印书馆为例,曾经出版的经典工具书很多都开发出数字化产品。譬如,《新华字典》APP已成为讀者热议的焦点,不仅提供多种检索途径,而且支持手写、摄像头取字和语音输入功能,达到了传统出版与现代技术的完美结合。

第三,北京出版机构之间以及与外埠出版资源实现有效融合。作为国家首都的北京,拥有国内最优秀的出版资源,最优秀的作者和编辑出版发行队伍,这些出版机构实施强强联合,或者强与弱相互帮扶,甚至与外埠出版单位融合发展,会产生“1+1>2”的双赢效果。如2010年5月原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北京市人民政府设立“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实现中央与地方、国有与民营、传统与新兴出版的大融合。

第四,出版体制机制创新。1982年出版发行体制实施“一主三多一少”改革,实际上是从北京开始起步,北京出版人率先开设个体书店,包括京味书店、三味书屋等都是大胆改革创新结出的果实。进入新世纪,北京出版业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也是大胆尝试,全国出版业进行转企改制时,又是北京的各类出版单位勇立潮头,通过几年努力绝大多数出版机构都完成了企业化改制,用工制度和薪酬制度也相应得到调整,并打造出中国出版的几大集团,如中国出版集团、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中国教育出版集团、北京出版集团(旗下有8家出版社、5家杂志社)等,在国内率先实现华丽转身。

第五,出版印刷技术创新,始终走在出版国际化前沿。20世纪70年代为了追赶世界激光照排技术,当时还是北京大学青年教师的王选,主动要求参加“748工程”中的“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研究。通过不懈努力,王选不仅主持了国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究和其后的电子出版系统开发,还研制出商业化的华光Ⅰ型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其后以自主创新技术创办“北大方正”,推出书版、飞思、飞腾等一系列排版和组版软件,为中国出版印刷技术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北京还有中国印刷研究所旗下的科印照排和PS印刷技术,北京黑马公司研制的“黑马校对”软件,以及领先于数字出版和网络出版的一批技术先锋,如中国知网、中文在线、万方数据、龙源期刊、开卷出版调查、超星数据库等。

第六,全领域探索创新,从出版“走出去”排头兵延伸到网络文学和全民阅读的领头羊。北京出版的创新发展是多方位、全领域的。典型的有《人民日报》在出版传媒业务中设立“中央厨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开设系列网站和推出SSDB电子书,建立皮书数据库、古籍数据库;《中国国家地理》设立“新媒体部”和“影视中心”,进行全媒体、数字化的期刊品牌拓展。在出版发行延伸端,北京做得同样是锦上添花,如北京市积极治理和引导上千家的网络文学网站,评选年度优秀网络文学作品,举办“全国网络文学+大会”,带来了国际影响。凡此种种,都是北京出版精神的生动体现。

北京出版精神的发扬传承

一是坚持不懈地宣传和推广北京出版精神。北京出版精神所表现出来的深远意涵,应广泛传播并渗透于北京甚至全国出版业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出版从业者做人和做事。为使北京出版精神的内涵与思想文化深植于每个出版人心中,并指导编辑出版发行业务工作,建议对行业精神文化层面的“北京出版精神”,进行广泛且持续的宣传推广。

为了将北京出版精神落到实处并发挥作用,需要我们开展具体务实的宣传和推广。在出版业内则可以针对出版行政管理部门,各级各类出版社、报刊社、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机构,以及发行、印刷、复制单位的从业者,实施因地制宜、多种多样且符合出版行业特征的宣传推广活动。对于社会大众,可以通过遍布全国的书店、图书馆、文化馆和大中小学校园,进行出版精神宣传介绍活动,使北京出版精神深入人心。

为此,笔者提出五点北京出版精神宣传推广的实施策略,供相关机构和人员参考借鉴:调动全媒体资源持续宣传,发挥出版主流媒体优势重点突破,广泛传播注重实效,积极适度常抓不懈,潜移默化达致人心。

二是树立以北京出版精神为核心的职业追求。作为出版人要坚持正确的编辑出版导向,要有高尚的职业追求,并化作实际工作的源泉和动力,用心用力为读者奉献精品。北京出版精神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体现了出版行业的精神实质,可以通过学习和领会,滋润出版人的心田,强化他们的职业追求。

应该说,每一个出版人都将出版事业作为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使命,并在工作中发现乐趣,有所获益,进而确立职业责任感和自豪感,为国家的出版事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出版人若能自觉地将“出版首善、传承引领、精粹竭诚、融合创新”的行业精神融入到专业工作中去,并以实际行动发扬光大,也就实现了以北京出版精神为核心的职业追求。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宣传和推广北京出版精神,使之成为出版人的精神动力,实现每个人的职业理想。

三是在出版工作实践中延展北京出版精神。北京出版精神应贯穿于每一位出版人的工作实践之中,并通过以身作则、真抓实干的行为表现,把精神内涵体现在工作和思想的细节之中。北京出版精神需要更多的出版人接受、传承和弘扬,通过这一循环往复的过程,才能把精神力量发挥出来。在这一传承和发扬过程中,其实与每位工作在岗位上的出版人息息相关。“出版首善”,包括每一位出版人付出的辛勤劳动,涵盖每一项工作成绩和专业贡献;“传承引领”,需要每一位出版人来践行北京优秀的出版历史和出版文化,需要用工作业绩和先进思想引领全国出版发展方向;“精粹竭诚”,则把每一位出版人联结在一起,在业务工作中团结协作,共同发挥聪明才智,以优秀的选题,精良的出版物,无私的工作奉献,打造新的品牌出版物,为广大读者提供优质服务;“融合创新”,则要求出版人勇立潮头、不断创新,在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把出版事业推向新的高度,同时也实现个人的抱负,丰富北京出版精神和出版文化内涵。

结语

笔者通过对北京出版精神进行系统化的内涵阐释,希望把“出版首善、传承引领、精粹竭诚、融合创新”文字表述背后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深远意义揭示出来,以供出版界的从业者和研究者参考。文中提出的北京出版精神及16字表述,属于个人及其課题研究的一家之言,是否科学贴切,尚需各位批评指正。只有更大范围地征求意见,集思广益,才能使北京出版精神的表述不断严谨而完善。

出版精神需要在出版人中展开广泛的宣传推广,并在工作实践中传承发扬,由此才能发挥出精神层面的无穷力量,促进出版业的良性发展,以及先进出版文化的繁荣,这是我们开展本项研究的初衷。笔者希冀北京出版精神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助力北京文化建设,培育有思想有作为的现代出版人,再铸出版首善之区的新辉煌。

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本文系北京市教委面上项目“北京出版精神挖掘与推广研究”的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文化建设
基层院检察文化建设的认知与实践
创新民间美术传承模式 生态式发展新农村文化建设
文化引领学校走向科学健康发展
农村社区廉政文化建设实施方案探究
浅论基层群众文化紧跟时代步伐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分析
企业文化建设对企业的深层影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