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理论视角下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的产教融合发展

2022-02-13 10:00陈云飞邓万金董广新
湖北体育科技 2022年12期
关键词:粤港澳产教大湾

陈云飞,邓万金,董广新

(1.广州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广东 广州 510500;2.深圳大学 体育系,广东 深圳 518060;3.广州体育学院 田径教研室,广东 广州 510500)

国内关于体育产业的概念界定不一,它主要包括体育用品生产销售业、体育教育培训业、体育休闲旅游业、体育消费服务业以及竞技体育赛事表演等,而竞技体育产业也被称为体育本体产业,是体育产业中的核心部分和关键驱动。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产业以竞技体育产业为代表,以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为龙头,是全国体育产业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特别对于香港、澳门而言,竞技体育以及本土体育产品生产销售业发展过程中凝聚着港澳同胞对祖国和民族情感,因此具有民族产业的独特性[1]。当然,发展竞技体育产业离不开教育的大力支持,以各地区高校为联盟的竞技体育教育等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体育产业和教育的融合作为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意味着需要被重点关注。但从已知的文献资料来看,国内大部分研究都聚焦在“湾区经济”“协同发展”“产业融合”“科技创新”“高等教育”“环境治理”等关键词中[2]。这些都将体育产业集群和高等教育集群进行单独分析,或者停留在产业集群对教育集群单方面的影响,较少有关注到产教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本文以协同发展理论的逻辑视角,剖析体育产业和教育的发展规律,探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创新机制,进而真正发挥产教融合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创新协同发展中的重要驱动作用。

1 协同理论与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教融合的适用逻辑

1.1 区域协同发展效应的主流驱动

协同理论是由本世纪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的,研究主要聚焦在与稳定状态偏离的复杂开放系统,通过自组织子系统的协同作用,最终实现有序的过程[3]。简而言之,就是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各方参与主体在合作中必须要有共同的战略目标,执行共同的政策手段,以此达到“1+1>2”的效应,即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由此可见,协同理论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教融合有较强的适用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世界四大湾区之一,涉及到1个国家、2种制度、3个关税区、3个法律体系,“9+2”的组成模式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城市群的定位[4]。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涉及面广,本身就是复杂开放的大系统,包含了竞技体育产业、生产销售产业、教育培训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等各类子系统,这些子系统有各自的资源要素、利益诉求和发展环境,呈现分散无序的特点。那么,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理论就是要将各地区的体育产业子系统联系起来,使这个大系统发展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端到高端,实现“1+1>2”的整体效应[5]。

第二、除了整体系统的内部效应,还要关注外部环境的衍生效应。相关研究表明,世界一流湾区的体育产业具有高水平的大学集群发展驱动,并表现出临近聚集性、文化植根性、抱团创新性、结构生态性、创新创业性等特征[6]。这说明体育产业集群和高等教育集群二者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存在互相影响。如旧金山湾区就由教育和科研开发集群组成,形成了以体育科技和体育赛事为特色的良性循环的创新机制。相比而言,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除了制度政策的优势外,更有区域协同发展的效应的主流驱动。

1.2 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现实需要

首先,尽管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的发展属于国家战略,但与国外大湾区相比,面临着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复杂背景。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为代表的政治制度、司法体系、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发展环境等都存在客观差异性,存在制度壁垒、地区发展不平衡、政策落地实施难和人才培养稀缺等问题,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具有维度广、难度大、时间紧等现实挑战。以教育科研实力为例,据资料统计,香港受高等教育人才占常住人口的比例为26.18%,深圳是25.19%,而东莞只有15.74%。其次,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和创新人才的重要集聚地,香港、广州和深圳聚集了一批世界一流的高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但其他地区教育和科研实力却严重不足;从研发机构数量来看,2019年大湾区九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分别为广州19家、珠海6家、深圳4家、佛山3家、东莞3家、肇庆2家、中山1家、惠州1家、江门1家。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46家,其中广东省28家、香港16家、澳门2家[7]。中山、珠海和佛山等城市缺乏科教人才,制约了体育产业的升级,这都无不说明了科研教育和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性。因此,破解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难题,产教融合就成为了现实需要。

2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教融合的困境

2.1 发展目标指向模糊

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产业集群和高等教育集群二者之间的发展目标指向模糊,与国外相比,没有形成建设长久的、体育产业和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聚焦以竞技体育核心产业为主和相关衍生体育产业为辅的产学研平台以及人才培养的目标立项。虽然湾区内体育产业和高等教育有进行相互的交流,但一般停留在单一的以核心城市体育产业和高校为主的点对点的双边合作中,并且仅集中于体育赛事,没有形成面对面的拉网式的产教融合发展网络。如企业、科研机构、智库、学校之间的双边合作,双方的技术合作与创新一般随着项目结束也就终止。缺乏持续性和系统性,导致高水平大学的基础科研很难与企业的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形成有效互动和共享的长效机制[8]。就目前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体育产业和高校很少成立横向的发展联盟,多是临时性的、松散的利益机构,工作完成以后就解散。没有组成纵向合作团队将优势学科发展与体育产业集群相融合,地方院校较少组织区域内高校集群,切实解决当地产业集群的技术问题、产业发展问题和人才稀缺问题[9]。目标指向模糊会造成融合的无目的性和低质量、低效率。因此具有明确指向的产教集群发展应该是围绕一个核心主题,即产教深度融合,地方体育产业与高等院校共享资源、共同商讨形成横向长效化的产学研和人才培养联盟。

2.2 多方主体参与不足

就目前来说,尽管粤港澳大湾区给予各地区体育产业和高校跨地区发展的多方大力支持,发展环境良好。如香港的高校到广州、肇庆等珠三角城市建立分校,广东省出台政策支持香港、澳门的高校和科研机构申请广东省科技厅的科研基金等实施一系列举措,但大湾区内体育产业产教融合的典型较少,其重要原因就是各方参与主体的不足,包括民众、企业、高校、社会以及政府5个主体。在体育产业发展的条件中,经济发展程度、开放程度与民众的关注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种互动关系,民众对体育的关注度是湾区体育产业的市场基础。第一,除港澳广深核心地区外,边缘城市的民众参与主体认识和关注度不足,受高等文化教育程度有待提升,民众的体育消费有待刺激优化,民众的体育交流平台有待增设。第二,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这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制度体制的壁垒密不可分,企业缺乏法定权益和保险兜底机制,企业家联盟尚未形成。第三,高校间、校企间、企业间的合作较少,虽然粤港澳地域相近,但制度存在差异,合作需求不明确,地区联合赛事的举办程序繁杂。第四,社会的宣传普及力度不够,如缺少各地区创新引入的体育赛事表演、体育特色旅游等新闻报道,缺乏第三方社会性的产教公益组织和监督管理机构,多加成立体育产业和相关的运动协会组织等。第五,政府的政策导向不清晰,尽管联合出台了《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但关于产教合作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政策条例和法律保障,也缺乏独立于粤港澳三地的联合督导评价机构。

2.3 内容要素流动受阻

虽然近些年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了立体的交通体系,加强了粤港澳三地的互联互通,但由于三地制度体制等差异,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教融合中的产业、教育资源等要素流动受到一定阻滞,主要在教育资源的共享共通、体育人才的自由流动、体育产业信息的共享共用、体育产业资金物流的有效运转等4个方面受阻:1)教育资源的共享共通受阻,如优质的赛事资源、师资力量等难以在湾区内流通,并且缺乏体育资源平台、重点实验室、创新创业基地、文化交流合作中心的建构。如珠三角9个城市中的广佛肇、珠中江、深莞惠3个城市群形成的高校集群就没有形成产教融合的扩散效应。2)人才资源极大程度地影响着地区体育产业的创新发展,由于体育行业服务标准和规则的差异,体育职业资格互认、体育人才自由流动等仍存在一定障碍[10]。3)由于粤港澳三地之间信息不互通,数据传输体系不完善,限制了湾区内体育信息的流动,难以实现体育数据的共享共用,也难以形成少走弯路的发展合力,因此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产教融合的速率和进度。4)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地区发展仍不平衡,体育产业资金物流的有效运转受阻。以港澳广深为核心的体育产业资金和高等教育投入的虹吸效应愈加明显,边缘化的城市地区产业发展面临融资难题和教育困境;此外,“9+2”地区真正的“1小时交通圈”尚未形成,物流运转的动态效率仍然有待提高[11]。

2.4 创新合作路径形式化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的产教融合发展动力主要依靠于创新驱动、合作共赢。但是目前体育产业和高等教育的合作仅停留在表面层次,形式化严重,没有形成常态化、长久有效的合作机制,主要体现在体育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赛事体系、文化信息交流等4个方面。1)科技创新不足。前文提及的港澳广深核心城市经济地域等条件独厚,但校企联合建立的创新实验室屈指可数,并且一部分还是临时建设的短期合作,并没有形成体育高新科技的示范引领效应,而其他边缘地区的体育产业和所在高校更少有建立联合的创新实验室,体育产业的产品服务优化和体育品牌打造的科技难题难以破解,更不要说建立联合的跨区域的创新协同中心。2)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欠缺。体育人才引领体育产业创新和教育发展,如科技研创人才、体育管理人才、体育教培人才、体育营销及服务人才等,但目前来说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和高等教育尚未联合成立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基地,缺乏企业与高校的人才输送渠道,体育人力资源不能有效利用、合理流通。3)赛事体系的合作形式化。体育产业得以发展离不开赛事体系的建构,而赛事表演的普及推广离不开高等院校的大力支持。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赛事普及推广程度不高,这和产教融合下校企之间的合作密切相关,合作仅限于联合办学,项目委托、合作论坛等形式,并没有深度普及赛事表演进入校园,没有成立校企合作的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协会等,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体育消费低迷。4)文化信息交流形式单一。没有成立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体育文化交流中心,高等院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和体育产业的文化交流形式多以会议、论坛等形式为主,存在单调乏味的问题。

3 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机制

3.1 目标协同:明晰发展定位,打造高质量、高效化的产教融合发展网络

首先,产教融合是实现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形式,明确体育产业与高等教育共同的发展目标和定位极其重要。在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的发展环境和体育产业建设发展的统筹规划下,围绕竞技体育赛事表演业的核心产业、重视体育用品生产销售业、体育教育培训业、体育休闲旅游业和体育消费服务业等次核心产业,拓宽体育产业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线上线下的合作范畴,进一步发挥体育产业+教育的融合发展效应[12]。明确打造高质量、高效化的产教融合发展网络的总体目标:首先,要继续保持推动港澳深广等核心城市的产教融合进度,以优势的赛事体育表演业、体育用品制造业和现代化体育服务业等产业集群和高校集群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增进合作、产业和教育协调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政策支持和相关的法律保障,继续增设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创新中心,形成辐射周边、以点带面的效应,以先行示范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引领大湾区的产教融合发展。其次,要关注地区差异,优势互补,协调次核心城市及边缘城市的产教融合发展,依靠政策和资金倾斜,加快建设当地高校集群和特色体育产业集群,因地制宜组成纵向合作团队将职业院校的优势学科发展与体育产业集群相融合,联合本地院校切实破解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开发体育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园,尝试设立联合实验室。最后,要形成跨区域、跨产业、跨高校、跨学科的发展思维,不以数量为先,多以质量为主,形成粤港澳综合的产学研平台,在促进产教融合的同时设立联合的监督、管理和评价机构,以实时反馈推动高效化融合。

3.2 主体协同:促进民众、企业、高校、社会及政府参与主体的协同发展

推进粤港澳三地的产教融合既要有政府的政策引领,也要有高校的教育支持、企业的积极参与,既要有民众自发的认知交流,也要有社会层面的普及推广,这才能更好地联合粤港澳地区各个参与主体的优势,实现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激发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积极性需要从以下五大举措着手:1)以港澳广深四大城市为核心,继续完善高等教育普及,鼓励民间民众自发的与周边城市进行文化交流、产业合作,优化民众的体育消费结构;提高边缘城市民众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整体认知和关注度,致力于构建高职院校的特色教育和民众交流平台,刺激民众的体育消费和服务能力。2)活跃企业的参与积极性,规划建立粤港澳企业家联盟,保障各企业的合法权益和共同诉求,以绿色通道、贷款支持、保险兜底、简化审批等方式助推各地区企业参与大湾区建设共享红利,实现合作共赢。3)大力支持各地区高校间、校企间的合作,明确合作需求和多方长远利益,避免同质化竞争,如粤港澳三地联合赛事表演的举办,要依托高校集群的优势进行统筹组织,协调分工,形成体育产业的集聚效应,如校企双方探索建立“产业学院”“行业学院”的互利互惠合作[13]。形成校企自主合作,社企联动发展的高效模式意味着社会层面的参与同样重要[14]。4)加大社会的宣传普及力度,提升社会发展效应。如体育旅游资源宣传、体育特色赛事报道和体育品牌的推广等,组织成立各地区相关的运动协会、公益组织、文化交流中心等。5)明晰政府调控为主的发展定位和政策导向,联合出台更多惠及粤港澳各地区的政策法规和行政条例,特别是在产教合作的制度体系方面要落实具体的政策文件,此外还要抽调粤港澳地区人员、机构联合成立独立的第三方督导评价机构,初步形成产教融合效果的评价反馈体系。

3.3 内容协同:疏通教育资源流、人才流、信息流和资金物流的要素流动

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的发展内容包含多维要素,促进各要素的畅通流动是助推体育产业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有利于推动二者的深度融合。实现产教融合的纵深发展需要围绕4大要素进行:1)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资源共享互通的信息平台。以港澳深广为核心,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和赛事资源与周边城市共享互通,如师资力量、理念方法、创新技术、教育文化、赛事举办等。以此带动周边城市高校和职业院校集群的发展,利用整合教育资源破解体育企业发展的科学技术等难题,以教促产,以产助教,扩大粤港澳地区产教融合的范围和效果。2)打通粤港澳地区体育人才资源的自由流动。各地区体育产业实际,协调各地人才引进政策,共谋人才智力库的专项发展计划,培养各层次的体育人才,最大限度的破除制度壁垒,形成跨地区的体育相关人才的互认标准与规则。3)组建粤港澳三地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与网络中心。完善数据的传输体系,促使湾区内的体育前沿信息、资讯的传播普及,以此实现各地区体育数据的共享共用,针对各地区数据情况给出解决方法,形成发展合力,加快体育产教融合的速度和效率。4)铺设粤港澳地区的资金物流网。以港澳广深为中心向周边城市扩散,以惠普政策、财政倾斜等手段增强补弱,以优带劣,加快完善粤港澳大湾区次核心和边缘城市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体育公共设施,打造“9+2”地区真正的“1小时交通圈”,营造体育产业融资投资的良好发展环境,保证三地体育产业的物流资金得以有效运转。

3.4 路径协同:围绕科技、人才、赛事、文化要素建构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的发展路径要围绕科技、人才、赛事、文化4大要素,建立常态化、深层次、长效化的合作机制。1)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以大湾区内港澳广深等核心城市牵头成立协同创新中心,以协同创新中心为基础,促成高校集群和产业集群深度合作,解决体育产业亟需的科研攻关,形成体育产教科技发展的引领示范。各地区高校、行业特色类高职院校,尤其要发挥凝聚力,以体育重点学科建设、重点实验室建设为依托,带头组建特色产教集群,形成校企合作格局,提升粤港澳大湾区产教融合的层次。2)要关注地区差异,协调保障人才引进待遇,出台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培养计划,校企合作共同建设各地区的体育人才培养基地,拓宽企业与高校的人才输送渠道。依据各地区产教实际需要,有效利用、合理流通体育人才资源,这不仅培养了产业人才,还助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形成长效化的校企合作。3)规划粤港澳大湾区国际化标准的赛事管理中心,打造粤港澳各地区都认同的标准和规范的赛事体系。利用各地区的体育中心、高等院校优势大力承办跨地区的竞技体育比赛和联合赛事表演等,鼓励湾区内体育产业对各类赛事的赞助支持,推动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服务业、体育表演业等产业的发展。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除了赛事和表演的举办,还要成立校企合作的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协会等,不仅促进了校园体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还会带动以青少年为主的大众体育消费。4)丰富文化信息交流,成立粤港澳各地区体育产业和高等院校共建共享的体育文化信息交流中心,以公益活动、社会服务等形式促进校企合作交流的形式,丰富校企文化、提升社会效应。

4 结语

产教融合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事实表明,产教融合符合粤港澳体育产业和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的实际需要,是可行的。当前,粤港澳地区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产教目标指向不明确、参与主体协同不足、内容要素流动受阻,创新合作路径形式化等困境。协同理论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这个复杂开放系统,它从目标协同、主体协同、内容协同、路径协同等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产教融合的创新发展,揭示了体育产业和高校间协同发展的内在作用机理。协同理论视域下,全面深化粤港澳产教融合,首先,要明晰发展目标,打造高质量、高效化的产教融合发展网络;其次,要促进民众、企业、高校、社会及政府参与主体的协同发展;此外,还要疏通教育资源流、人才流、信息流和资金物流的要素流动;最后,围绕科技、人才、赛事、文化要素建构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猜你喜欢
粤港澳产教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