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采用不同再灌注方法的疗效比较分析

2022-02-14 10:40陶虹霏刘靖高轶男张书迪吕美萱
当代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源性经皮冠脉

陶虹霏,刘靖,高轶男,张书迪,吕美萱

(沈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辽宁 沈阳 110000)

心肌梗死简称为心梗,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多发于中老年患者中,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1]。心梗不仅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还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困扰,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对临床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再灌注治疗过程中,临床目前可使用静脉溶栓治疗和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研究表明,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效果显著,血管开通率高[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20年1—5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再灌注方法分为两组,各100例。观察组男45例,女55例;年龄31~81岁,平均(62.13±11.15)岁。对照组男34例,女66例;年龄46~82岁,平均(62.17±11.11)岁。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依从性低者。

1.2 方法 观察组接受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在术前需服用300 mg阿司匹林及300 mg氯吡格雷,在手术过程中需给予9 000 U肝素静脉注射,使用目测法观察患者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梗死相关动脉定位可借助心电图梗死相关导联血流分级确定血管狭窄程度。心肌梗死溶栓(Timi)前向血流为三级,且残余狭窄<20%为手术成功的标准。患者均成功球囊扩张并植入冠脉支架,在手术后参照临床结果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降脂药物、血管紧张素及转化酶抑制剂等。

对照组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入院后患者需及时咀嚼300mg阿司匹林,静脉注射5000 U的肝素,需调整滴注速度使其保持在1 000U/h,之后使用二期治疗方案rt-PA(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注射15 mg,30 min内静脉滴注50 mg,之后在1 h内滴注35 mg。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再灌注费用、出入院脑钠肽(BNP)变化、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再梗率、心源性死亡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再灌注费用、出入院BNP变化、出院时LVEF、再梗率、心源性死亡率比较 观察组再灌注费用、出入院BNP变化、出院时LVEF均低于对照组,再梗率、心源性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再灌注费用、出入院BNP变化、出院时LVEF、再梗率、心源性死亡率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reperfusion cost, change of BNP discharge and admission in hospital, LVEF at discharge, reinfarction rate and cardiogenic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2.2 两组发病时间<3 h的心源性死亡和再梗率比较 发病时间<3 h患者采取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或静脉溶栓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心源性死亡和再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两组发病时间<3 h的心源性死亡和再梗率比较[n(%)]Table2 Comparison of cardiac death and reinfarction rates with onset time<3 h between thetwo groups[n(%)]

3 讨论

对于急性ST段心肌梗死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再灌注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在早期临床治疗过程中常使用的再灌注方法为静脉溶栓方法,传统滴注药物为链霉素和尿激酶,该药物作用特异性较低[3],且梗死冠脉开通率较低,患者存在较多的出血并发症。新型溶栓药物包括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特异性较高,且其梗死冠脉开通率也较高,能显著提升溶栓治疗效果,且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操作简单,对于设备条件要求较低[4-5]。近20年来,临床使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的治疗方法,帮助很多急性ST段心肌梗死患者解决梗死问题,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临床表现,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具有梗死相关冠脉开通率高且残余狭窄程度低等特点。但采用该方法时具有较高的设备和技术要求,针对不同程度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医务人员需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合适的再灌注方法[6-7]。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再灌注费用、出入院BNP变化、出院时LVEF均低于对照组,再梗率、心源性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再灌注方法能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减少心源性损伤等问题,与杨国华等[8]研究结果一致。因此,具备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设备技术条件和相关工作人员能及时到位时,可使用直接经皮冠脉介入进行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能缩短患者从就诊到再灌注的时间,主要原因如下:①静脉溶栓操作简单,干预工作较少;②静脉溶栓是一种无创治疗,整体治疗费用较低,对于一些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这种再灌注的方案更易被接受[9-10]。此外,通过该研究采取单纯溶栓治疗能降低患者治疗费用,对于部分无法承受昂贵支架植入的方式,但需开通梗死患者可选择静脉溶栓治疗,这也是一种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研究发现[11],利用静脉溶栓治疗的方法成本低,对于血管开通率仅能达到60%,且再通的患者中20%为TimiⅡ级血流,其可达到TimiⅢ级水平,且静脉溶栓存在较多的禁忌证。对于存在严重高血压等病史的患者无法使用,且溶栓治疗无法及时清除动脉斑块,在血管再通后仍会面临残留狭窄问题。有10%的患者易出现缺血或再梗死的问题,此外,研究发现使用静脉溶栓还会增加患者再出血率[12-13],有0.7%的患者会存在颅内出血问题。临床上采取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对于9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显著效果,且血管开通率能达到90%以上。利用这种方法能缩小患者梗死面积,及时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改善愈后情况能快速有效打通栓塞血管,减少心肌缺血时间,进而及时挽救心肌,相比静脉溶栓,该方法更加及时、有效,并能使血管再通更加完全。此外,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病时间<3 h患者采取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或静脉溶栓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心源性死亡和再梗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且对于这类患者而言采用两种再灌注的方法治疗效果基本一致,因此,如果患者发病时间<3 h且不具备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条件或相关人员无法及时到位,需立即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而不能将患者转院再开展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综上所述,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方法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患者效果优于静脉溶栓治疗效果,但采取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再梗率、心源性死亡率低。目前临床对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还可采取血栓抽取的治疗方案,将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与血栓抽取进行联合使用,利于改善患者现有的心肌微循环水平,早期再灌注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心源性经皮冠脉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一种用于经皮脊髓电刺激的可调便携式刺激器设计
心源性猝死的10个“魔鬼时刻”
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急性非心源性胸痛治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