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上学生法治意识的培育

2022-02-14 22:07张凌燕
文教资料 2022年19期
关键词:政治课高中生法治

张凌燕

(河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1)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是教授高中生法治教育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培育高中生法治意识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社会环境和学校氛围的双重影响下,为了更高的升学率,部分学校不甚重视法治意识知识的讲授,部分教师更是法治意识淡薄,法治理论基础薄弱,学生家长的关注点在成绩上,而学生本身也将更多的精力去投入主科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副科的学习,忽视法律知识和政治知识,法治意识淡薄,此种现象急需整改。因此本文从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内涵入手,阐述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具体分析当前存在高中思政课堂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高中生法治意识的内涵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原有的教学目标进行了调整,重点新增了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部分,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即培养高中生具有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众参与的核心素养。

2017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目标,并对作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的法治意识进行了界定。高中生的法治意识也就是强调要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的讲话中所提到的法治素养的四个重要方面。[1]只有先尊法,在心中树立起对法律崇高的敬意和严肃的敬畏感,信仰法律,才会自觉约束自身行为,做守法公民。学法是守法和用法的前提,全体社会公民必须从小开始认真学习法律,牢记法律的作用、地位和重要性,时刻谨记法不可违。公民只有长期坚持学法,才能更好地守法、用法。守法是明确自己的权利,切实履行自身义务,规范自身行为,将守法落到实处。用法是让崇尚法治成为公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思维和行动,使全体公民达到自觉自控自制遵守法律的最高层次。

二、培育学生法治意识的意义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具有法治意识的学生,对于塑造学生自身人格、促进社会进步、推动国家发展、复兴中华民族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一)有利于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和本质要求。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客观要求,又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障。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又庞大的工程,需要每个中国公民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国家的未来,青少年什么样子,中国就什么样子。因此,为了更好地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培养青少年的法治意识至关重要,应从基础下手,打牢地基,鞭策成长,助推国家全面法治的格局早日形成。

(二)有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高中学生作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背负着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因此,高中阶段的教育尤为重要。高中学生获取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是学校,在高中阶段要认真地学习法治知识,理性对待,勇敢地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任。法治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能有效提高其公民意识,能够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生活与学习,用更加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更优秀、更独立的面貌去面对今后的挑战。

(三)有利于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格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处于形成阶段,正是需要用教育的手段来帮助其形成健全健康人格的关键时期。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案件频繁发生,更有伤人甚至致死行为,犯罪者锒铛入狱,后悔莫及。面对这些青少年犯罪案件,我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不禁思考: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导致惨剧频发?显然法治教育不到位是其中之一,学生法治意识淡薄,甚至漠视法律。因此,要按阶段、计划使学生了解法律,树立法治在学生心中的权威,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逐步培养中学生法治意识,使广大中学生能够真正做到遵法、学法、守法、用法,塑造自身健全健康的人格。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方法较单一

当前,对高中阶段的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培育方式更多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即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讲,学生记。这种方式虽然可在短时期内让学生机械地掌握更多的法治知识,但不利于学生思考和运用。法律知识本身就比较抽象,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教师在面对学生进行法治知识的讲授时,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很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的现象,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不高,对所讲授知识只是单纯记忆。理论应与实践结合,由于对理论知识不能够透彻理解,造成学生在实践中并不能很好地运用法治知识。

(二)部分思政课教师教学理论知识薄弱

2017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明确了政治学科的四个核心素养,分别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方面。[2]但是经过实地调查和访问发现,一些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师依然将过去的三维目标,即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政治学科的课程标准,这反映出一些教师对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了解较少,且不重视,仅按照自己多年的教学惯例进行教学,未能及时接受新内容新思想。再者一些教师自身法治意识认知薄弱,并未系统性地学习过法律知识。虽然他们掌握了政治教科书所体现出来的常识性法治知识,但对于政治教科书之外的法治知识所知甚少,给学生传授的内容也受到很大局限。所以,部分教师需要自觉提高自身的法治意识素养,加强法治知识内容的学习。

(三)高中生法治意识较为欠缺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学习法治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或者通过网络媒体。高中教育阶段并没有专门开设法治知识的专业课程,这造成高中阶段的学生法治知识掌握程度较浅,不够系统。另外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教育、被管理的地位,在面对侵害自己利益的事件时,往往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处理,而选择沉默。学生自身缺乏法治意识,不清楚也不善于通过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身正当利益,对于违法行为也难以用理智的态度去理性思考,更倾向于用暴力手段解决,对法律缺乏敬重感和信任感。

(四)学生家长法治意识薄弱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意义,然而,一些学生家长并没有起到以身作则。我们也曾经看到过类似这样的社会新闻:家长教唆自己的孩子偷盗、家长无视红绿灯带孩子过马路导致二人被车撞倒、家长利用孩子乞讨等。这些新闻均暴露出一个问题,即部分家长自身法治意识相当薄弱,对于子女不仅没有起到正向引导的作用,反而不能明辨是非,对子女日后的成长非常不利。

(五)学校对法治教育重视不够

现阶段学校的教育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学校设置的各项课程中,除思想政治课程外,其他课程很少涉及法治教育内容,学校也并未设立专门的法治思想课堂。有的学校开设了法治班会课程,但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只是草草应付;有的学校虽然将独立的法治教育课程排入课程表,但实际并没有积极落实,只是流于形式。学校的校园文化更多体现的是分数的重要性,而非遵守法律的必要性。

四、优化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法治意识培育的对策

(一)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教师应辅助学生学习。在思想政治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根据课本内容抛出疑问,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并且回答。在学生遇到难题一筹莫展,教师要及时发现,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倘若学生实在解答不上来,在教师对问题的具体答案进行讲解以后,要督促学生认真反思并记录,日后再用相似的问题去测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教师讲授完理论知识后,务必要求学生进行多实践,做到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运用得到充分结合。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具体法治知识内容开展一系列法治实践活动,如设计法治情景剧,让全体学生参与当中,切身感受法治知识在社会环境中的真实运用,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法治素养

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传授法治知识的第一途径,是学生学习法治知识内容至关重要的一步。部分思想政治课教师未能认识到法治知识的学习对高中生整个成长阶段发挥的作用,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从法治知识的理论根基认真学起,不断提高自身的法治素养,补充教材课本之外的法治知识;加强学习习近平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思想,把握其核心要义,深刻明白法治思想的重要时代价值,使得自己能从根本上生成对法治意识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透彻认识和理解,为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提供理论支撑。思想政治课教师在要求学生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同时,自身更是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教师首先要从自身做起,主动并且广泛地学习法律知识,同时也要会运用法律知识去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以身作则,才可以更好地要求学生去做到。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生活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材是思政教师向学生传递法治知识内容的主要来源,也是将国家意志、法治理念间接传递给学生的重要渠道。目前,思想政治课教材中关于“法”的教学内容涉及消费者权利法、劳动法、税法等。但是教材中的内容更新较滞后,这要求教师需要在备课环节将与法治知识内容学习相关的法律条文进行更新,对教学材料及时进行补充和完善,确保其时效性。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环境,尽可能用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式讲授。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课程资源都是为学生服务的。因此,教师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合理选择教学的内容:一方面,要了解高中生的学习情况、思维水平、能力运用,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法治知识内容;另一方面,选择法治教学案例要密切联系高中生的实际生活,激发高中生学习法治的兴趣。

(四)改革教学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当前常规的思想政治课堂中,思想政治课教师惯用传统式的教学手段,教师在课堂上占主导位置,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却成了“欣赏”教师课堂传授知识的旁观者。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师传输学生知识的接收效率,但却忽略了学生本身对知识思考的重要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一方面,教师要明确自己的位置,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例如在讲解法治知识中关于公民权利与义务一章时,教师可以积极鼓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辩论比赛,使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的方式来更明确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各包含的内容,加深理解。另一方面,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善于运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通过使用生动形象的案例,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逐渐引导学生掌握法治知识内容,生成法治意识。思想政治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活动,还可在课后举办法律知识竞赛、法律宣传讲座及法治板报等,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化法治意识。

(五)合理运用多媒体设备

科技的发展,为思想政治课教师向学生讲授法治知识提供了助力。为了更好地讲授法治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如向学生展示图片、带领学生观看法治视频等高中生处于心理猎奇阶段,运用多媒体设备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也可以借此来缓解课堂中紧张的学习氛围。[3]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中,有些法治知识对于高中生来说是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中关于法治教育的专题较少,不利于学生全面详细地掌握法治知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法治知识内容进行拓展,细化、具体化,降低理解难度,真正做到趣味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六)学校创设普法课堂,营造法治氛围

国家法治社会的建设进程对学校培育具有法治观念健全的学生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个学校应当积极响应并严格落实。除了思想政治课程,学校还要设立关于法治教育的专门课程,并聘请专业的法治课程辅导员,与思想政治课教师联合起来,共同为学生上好法治教育课。在校园文化的布局上,学校首先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呈现在校园中最显眼的地方,并为学生认真阐述其含义和重要性。由于法治教育是一门具有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学校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一些决定,在过程中具体感受法治思想。例如,学校依法实行民主管理,可以让学生参与学校校规校纪的制定、自主决定班级干部的人选等,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所需要的民主、平等精神,在校园学习生活的实践过程中切实感受公平公正的法治理念,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去解决遇到的问题。

(七)家校联动,重视家庭法治教育

家庭与学校相互合作已然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家校合作中的家长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开展家长会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培育学生法治意识和家长自身增强法治意识的重要性认真地告知家长,并且可以适当地举一些由于家长自身缺少法治意识而导致惨剧发生的案例,起到警醒家长的作用。教师还可以借助其微信等现代的传播和沟通方式,将与学生法治教育相关的内容和要求及时迅速地传达给家长,以方便家长在家长会结束以后在家庭中开展法治教育。[4]家庭是法治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本身所具有所表现出来的法治意识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去引导父母学习法治知识,开展家校法治活动,让家长深刻体会到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进而规范自身行为,认真配合家庭法治教育。

五、结语

高中阶段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此时的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关键时期,对高中生今后的成长和生活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高中生恶性事件给社会、学生家庭和学生个人带来了巨大伤害,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的教育是重中之重。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和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其法治意识的培育事关国家法治大业的进程,因此,必须按照国家的部署,对青少年进行严格透彻且深刻持久的法治意识培育,筑牢建设法治国家的基础。

猜你喜欢
政治课高中生法治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征稿啦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政治课的“四维一体”法初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高中生应如何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
高中生是否应该熬夜学习?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浅谈高考政治课改革的几点思考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