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研究
——以《三体》明喻翻译为例

2022-02-14 08:50季泽端牟宜武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11期
关键词:明喻原文中喻体

季泽端 牟宜武

(兰州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长期以来,中国科幻小说面临对外输出不畅、在西方接受度不高的困境,这与西方科幻小说在中国的大量译入形成鲜明反差。在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小说《三体》(英译本),荣获了具有科幻届“诺贝尔奖”之称的雨果奖,是亚洲首位获此殊荣的科幻作家。《三体》成功使全球开始对中国科幻小说给予高度关注,创造了中国科幻小说对外传播的历史,成为中国科幻小说的里程碑之作。

《三体》的成功既离不开作者刘慈欣的深厚笔力,又离不开译者刘宇昆(Ken Liu)的精湛翻译。《三体》取得的成功为中国文学作品在对外翻译中,进行文本叙事的重构、本土语言的转换、各类修辞的处理等,发挥示范作用。就修辞而言,明喻是一种十分常见的修辞手法,大量存在于中西方文学作品之中,而科幻小说《三体》也同样运用了大量的明喻。然而,学术界有关明喻的翻译研究,例如,Shamsaeefard et al(2013)[1]、Rapi & Miconi(2014)[2]、Kendenan(2017)[3]、Hasturkoglu(2018)[4]、韩立俊(2020)[5]等,多为经验式的总结,缺乏来自真实文本中大量语料的支撑。本文以在西方影响力最大的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三体》作为文本,通过对《三体》中的明喻翻译进行全貌描述,总结出明喻的翻译规律,旨在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译出翻译”提供借鉴,从而助推“中国文学通过翻译‘走出去’”[6]。

一、明喻的概念与功用

修辞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言说艺术。修辞话语并非随意而为,而是经过修辞者的精心设计,用来促进受众接受修辞者的观点和意见。在修辞学领域,明喻是最活跃、最常用的修辞手段之一。明喻(simile),亦称“直喻”,是“人类运用联想和想象,根据事物间的相似点,以甲事物来描写、说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和表现手法”[7]。在构成上,明喻由本体(tenor)、喻体(vehicle)和比喻词(simile marker)三大核心要素组成。其中,本体是指被比喻的事物,喻体是指用作比较的事物,而比喻词则用于本体和喻体之间,起连接作用。本质上,明喻其实就是认知主体运用喻体对本体加以解释的过程。

包括明喻在内的比喻语言的使用是语言文字沟通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甚至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8]。Fromilhague(1995)[9]提出,明喻具有三大功能:其一,明喻有助于使话语意义的表达更加准确、有效;其二,明喻可以作为思维认知工具,通过创造出事物之间的相似关系,使人类能够以一种新颖的、不同的方式去思考和认识世界;其三,明喻还有助于特定语篇的构建与理解。例如,在科技说明文里,可以借助明喻进行比较、类比,从而阐释新的或抽象的概念。在小说、诗歌或戏剧等文学作品里,明喻可以发挥美学的功能。在论文里,可以使用明喻对主张的观点进行澄清、解释。

在辞格方面,明喻属于比喻的一种,因此,明喻也就具有比喻语言所通常拥有的一些特征,主要表现为:其一,比喻其字词构成所集合的意义,并不一定代表其真正要传达的意义;其二,比喻的表面意义有时好似与逻辑不合,但其所表达的象征意义仍然成立;其三,比喻通常会运用不同类别的事物,甚至本质上迥异的事物,加以并列,从而实现“异质远距”的创作手法。这从张爱玲在《童言无忌》中使用的“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洒着的阳光”这个明喻句中便可见一斑。在语用、文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文学作品中的明喻翻译常常为译者带来巨大挑战,因此,对文学作品中的明喻翻译展开深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二、《三体》的对外翻译与国际影响

(一)译者简况

《三体》的英文译者为美籍华裔人士刘宇昆,他11岁起就随父母定居美国,后来在哈佛大学学习了英美文学、计算机和法学。毕业后,刘宇昆先是成为一名律师,而后又开始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并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在2012年,他凭借作品《手中纸,心中爱》获得该年度全球科幻文学三大奖:雨果奖、星云奖、世界奇幻奖。在2013年,他凭借作品《物哀》再次获得雨果奖。刘宇昆不仅创作科幻小说,还翻译了夏笳、马伯庸等中国科幻作家的代表作品,积极向西方受众推介中国科幻小说。

美国托尔出版社是一家专业的科幻小说出版社,《三体》的英文出版正是由其负责。托尔出版社在挑选《三体》的英文译者时,对译者的相关科学了解程度以及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知识面提出了严苛的要求[10]。刘宇昆精通英汉双语,熟谙中西文化,在科幻小说的创作方面颇有建树,在科幻小说的翻译方面经验丰富。这使刘宇昆从众多译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三体》英文译者的理想人选。

(二)译本影响

刘宇坤不负众望,《三体》经刘宇昆翻译之后,在西方引起轰动。全球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Nature等为《三体》撰写了书评,对于这些学术刊物而言这是十分罕见的现象。不仅如此,在《三体》英文版出版之后,全球知名媒体,包括《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大西洋月刊》《纽约客》《华尔街日报》《洛杉矶时报》等,也纷纷发表评论,对《三体》进行推介。《三体》不仅吸引了普通的大众读者,还获得了美国总统奥巴马、脸书网总裁扎克伯格等在政界、商界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人士的喜爱与推荐。奥巴马对《三体》评价道:“《三体》实在是太有想象力了,十分有趣……它是关于宇宙命运,背景十分宏大”[11]。在2015年,《三体》英文版荣获了第57届雨果奖,这一全球科幻文学最高奖项确立了《三体》在世界科幻小说中的经典之作的地位。

刘宇坤对《三体》的翻译受到了读者及业内人士的充分肯定。美国科幻大师麦克·雷尼克斯对《三体》作出了高度评价:“《三体》值得所有的赞誉,它是一部极其优秀的小说,刘宇昆的翻译十分流利而自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也对刘宇昆的翻译高度认可。他在“雨果奖”的领奖辞里称刘宇坤对这本书做出了“几近完美的翻译”。《三体》在西方大获成功,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我国文学作品的对外译介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三、《三体》的明喻翻译与案例分析

(一)译文明喻的确定

对任何文学作品而言,修辞语言的大量运用正是其魅力所在,而明喻则通常是文学作品中使用最广泛的修辞类型。鉴于《三体》译本在西方的高接受度,对研究文学作品中的明喻翻译而言,《三体》完全可以用作具有代表意义的研究文本。在本研究中,我们以《三体》作为研究语料,采用以译文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对《三体》中的明喻翻译进行探讨,主要考察:(1)译文中的明喻是否全都来源于原文中的明喻;(2)对于来源于原文中的明喻,译者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3)对于不是来源于原文中的明喻,译者又采用了哪些翻译策略?以译文为导向的研究方法具有两大优势[12]:其一,作为一种逆向研究方法,译文导向法能够覆盖传统正向研究法所能得出的研究结果;其二,译文导向法还能发现正向研究法所不能发现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释。

本研究中的语料包括《三体》的汉语文本(重庆出版社,2008年)和英语文本(Tom Doherty Associates出版社,2014年)。汉语文本的总字数约19万,英语文本总字数约11万。对研究语料进行三个环节的加工处理:(1)将《三体》的汉语文本和英语文本转换为电子文本,经过核对与提取等环节之后,自建《三体》的汉英平行语料库;(2)运用28个英语明喻标记(like,unlike, as,as if,as though,seem,appear,such as,just as,just like,as...as,the same as...,so,resemble,than,similar to,akin to,analogous to,be likened to,imitate,be comparable to,compare to,comparison to,something of,(a) kind of,(a)sort of,as it were,remind),在自建平行语料库中检索出含有这些明喻词的英语语句,然后连同其对应的汉语原文语句一同提取出来;(3)对提取出的语料进行人工核查,删除英语译文中虽含有上述明喻标记,但却不是真实明喻的语句,经过反复核查并删除假明喻之后,最终确定了321处真实明喻。

(二)译文的明喻来源

针对译文中的明喻来源,首先需要确定哪些语句使用了明喻修辞,其最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看是否使用了明喻标记。结果显示,《三体》英译本的321处真实明喻中,使用数量最多的明喻标记为like,占到总数的61.99%;as though(30处,占9.35%)、as(24处,占7.48%)、as...as(23处,占7.17%)、just like(11处,占3.43%)、than(8处,占2.49%)、resemble(6处,占1.87%)、as if(6处,占1.87%)等主要明喻标记的使用频度则位居其次;appear(4处,占1.25%)、seem(3处,占0.93%)、similar to(3处,占0.93%)、akin to(2处,占0.62%)、analogous to(1处,占0.31%)、unlike(1处,占0.31%)等明喻标记则属于使用频度较低之列。这些数据初步表明:其一,与汉语文本中主要使用“像” “仿佛”“如”“若”“似”等种类单一、形式简单的明喻标记相比,英语中的明喻标记种类更为丰富(使用了14种)、形式更为复杂,这体现了译者在译文中灵活运用多种明喻标记的能力;其二,译者在译文使用的明喻标记,以英语中常见的、普通的明喻标记为主。总体上,译者不仅具有娴熟的明喻标记运用能力,还尽量减少使用生僻的明喻标记,从而易于读者的理解与接受。

对译文中的321处真实明喻经过与原文比对之后,发现译文中的明喻主要有两种来源:其一,由原文中的明喻翻译而来。经统计显示,有247处译文中的明喻,其对应的原文也使用了明喻修辞,占到总体的76.95%。其二,由原文中的非明喻翻译而来。经统计显示,有74处译文中的明喻,其对应的原文并没有使用明喻修辞,占到总体的23.05%。这两组数据表明,译者在译文中使用的明喻修辞,有相当一部分在原文中并没有使用明喻修辞,而是译者自己的创译。这一研究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传统的修辞翻译研究主要采用正向研究法,关注的是原文中的修辞在译文中的翻译处理,但忽略了译者在译文中增译的新修辞。另一方面,鉴于《三体》译文中有许多明喻修辞在原文中并不存在,而是由译者增译而来,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增译的明喻进行深入分析。

1.由原文中的明喻翻译而来的明喻

尽管译文中的明喻其对应的原文并非都使用了明喻,但绝大多数译文中的明喻都来源于原文中的明喻。也就是说,译文中的明喻多数情况下是与原文相吻合的。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对来源于原文中明喻的翻译,译者主要使用了三种翻译方法:

(1)明喻直译,使原语意象得以再现。明喻直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明喻结构和表达方式在译文中保持不变,原文通过明喻传递的意象在译文中得以再现,这对于减少语义与意象的流失、确保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有相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在阐释宇宙是一个由外壳和内壳两层球壳组成的球体时,为了使抽象的、复杂的宇宙运作机制变得具体、清晰,作者把内壳比喻为“鸡蛋壳”。“鸡蛋壳”(the shell of an egg)这一喻体在译文中也保留下来,因为“鸡蛋壳”在西方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十分常见。

例(1)太阳是外层壳上的大洞投射到内层壳上的巨大光斑,它的亮度如此之高,像照穿鸡蛋壳一般照穿了内壳,我们就看到了太阳。

The sun is the result of the large hole in the outer sphere being projected onto the inner one.The projection is so bright that it penetrates the inner sphere like the shell of an egg, and that is how we see the sun.

与意译容易遮蔽原文的本来风貌和注释容易造成译文阅读的障碍相比,明喻直译有助于“再现原文的形象化语言”[13]。例如,在描述科学家汪淼摘下V装具后所看到的真实世界时,作者以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清明上河图》(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进行比喻,在译文中《清明上河图》这一喻体被完整保留,这一负载中国历史文化意象的喻体使译文中呈现出中国文化风貌,从而发挥“把外国文本中的异质文化引入到目标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异质文化的外国去”[14]的功效。

例(2)汪淼摘下V装具,精神上的震撼稍稍平息后,又一次有了那种感觉:《三体》是故意伪装成虚假,但拥有巨大纵深的真实;而眼前的真实世界,倒像一幅看似繁复庞杂实则单薄表浅的《清明上河图》。

Wang took off the V-suit.After his mind had calmed down a bit, he again had the thought that Three Body was deliberately pretending to be merely illusory, while in fact possessing some deep reality.The real world in front of him, on the other hand,had begun to seem like the superficially complex, but in truth rather simple, Along the River During the Qingming Festival.

在整个人类世界,无论中外,很多事物都存在一定的共性,而这种共性使得人类对自身以及外部世界的认识也呈现出一定的共性。这种共性也体现在对明喻的喻体的选择和理解上。因此,对于明喻的翻译,直译策略常常受到译者的青睐。明喻直译在保留原语意象的同时,还“将中国文化特色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译语读者,也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同时能够丰富译入语文化的表达方式[15],这为对外传播中国特色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2)增译喻底,使语义更加准确。喻底,也称“相似点”。对于构成一个比喻而言,“相似点”极为重要,是比喻的基础和先决性条件。明喻在“相似点”的显性程度上存在显性明喻(explicit simile)和隐性明喻(implicit simile)之分。显性明喻会明确表达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如This meat is as tough as old boot leather.),而隐性明喻则不会明确表达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如Encyclopaedias are like gold mines.),而是留给读者去探索。

《三体》的文本中存在少量的隐性明喻,即这些明喻在字面上没有呈现喻底。一方面,可能是作者认为无需交代喻底而读者就可以理解这些明喻所表达的含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作者的一种写作技巧,留给读者自行去想象、去阐释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但“像山脉一样的物质”如果在译文中不呈现出喻底,目标语读者可能会出现疑惑,甚至误解的情形,从而妨碍读者的流畅阅读。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译者在译文中增译了“large”这一喻底,从而使这个明喻的语义更加直白妥帖。

例(3)那些像山脉一样的物质几乎没有质量,仿佛是巨大的银色幻影,一个婴儿就能轻松地拖动它们。

Those objects, some as large as mountains, had almost no mass.They were like immense silver illusions; even a baby could have moved them easily.

对于文学作品的原作者而言,通常其作品的创作对象是针对原语读者,作者与读者同处一种语言文化之中。因此,作者在创作明喻的过程中,无论是作者无意“遗漏”喻底,还是为增加作品的文采而刻意“遗漏”喻底,这种修辞行为都不会给原语读者造成太大的阅读困扰,但是目的语读者却常常因此受困。对于文学作品中省略喻底的隐性明喻修辞的翻译,在译文中增译出喻底,在降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修辞认知难度的同时,也使译文的语言表达更加与目的语的修辞规范趋同。

(3)替换喻体,使意象更符合译语文化。中外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一些明喻如果采用直译,会引起读者的不解甚至误解。对于《三体》作品中出现的这类修辞,译者采用了替换喻体的方法,即在保留原有喻义不变的前提下,使用目标语中有相似内涵的喻体来替换原文的喻体。在翻译“街道上车流如织”这一明喻时,译者进行了灵活变通,把喻体进行替换,由原文的抽象的“织”变换为具体的“a dense river”,这一巧妙的替换使得该比喻意象对读者而言更容易理解。

例(4)他扭头望向大厅的落地窗,透过窗子可以看到远处大院外面的城市:春天的阳光下,街道上车流如织;草坪上有人在遛狗,还有几个孩子在玩耍……

He twisted to look out one of the floor-length windows.Through the window he could see Beijing in the distance: Underthe spring sun, cars filled the streets like a dense river; on a lawn someone was walking a dog; a few children were playing...

在《三体》的译文中,译者还将可能会引起女性读者感到不适或触发女权主义者抗议的“子宫”这一喻体进行了替换或删减。译者巧妙地将其替换为“病人”(patient),使原文中“反应黑箱……像一个子宫”在译文中变换为“工程师们正围绕着它忙碌”像“医生围绕着一个重症病人”(like doctors around a critical patient)。通过这种翻译方式,使这些明喻意象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预期的辞格表达和文化习惯。

例(5)汪淼抬头看看反应黑箱,觉得它像一个子宫,工程师们正围着它忙碌,艰难地维持着正常的运行。

Engineers rushed around the main reaction chamber like doctors around a critical patient, trying to keep it going for a little longer.

一个明喻的可译程度、翻译的难度、可采用的潜在策略等,需要译者综合考虑与该明喻有关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前者包括体裁、读者等因素;后者包括明喻的类型、结构、功能等因素。因此,对于明喻的翻译,不能一味直译或死译,在必要时可以进行喻体替换。译者要尤其注意中西方由于各自独特文化所造成的文化禁忌现象。当该明喻意象在目标语文化中属于文化禁忌,会让读者感到突兀、不适甚至反感时,喻体的替换就必不可少。

2.由原文中的非明喻翻译而来的明喻

比喻语言通过语言资源的合理运用,增加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使语言变得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处理一些原文中并不存在比喻的地方,可以适当将其转换为比喻,合理增加译文话语的修辞性、表达力和吸引力。在《三体》的译文中,有一部分明喻是由原文中的非明喻翻译而来,即由作者增译而来。具体来看,作者使用了四种翻译方法:

(1)化原文平实语句为明喻,使其意象更形象。对原文和译文的比对发现,有部分新出现的明喻是由原文的平实语句转化而来,从而使原文蕴含的意象更加形象。在例(6)中,译文把原文由一个平实的非明喻语句,在添加了喻词“as if”和喻体“mirror”之后,转变成为一个明喻句。喻体在比喻中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将一个抽象、含混或陌生的事物,化为读者熟悉的、具体的形象,从而达到对这一事物的准确认识和理解。因此,对于充满各种物理学、天文学等知识的科幻小说《三体》而言,在译文中合理重构修辞,例如使用明喻,对增进读者的理解和吸引力十分必要。在译文中使用“mirror”构成明喻之后,“太阳在收到木星的电磁辐射后又发射出来”这一类似镜子反射的原理就很容易被读者理解。

例(6)很可能,这一次,太阳收到木星的电磁辐射后又发射出来,只是强度增加了近亿倍!

This time, after the Jovian radio outbursts reached the sun,they were re-emitted as if by a mirror, after being amplified about a hundred million times.

“话语仅依靠语法正确并不足够,更重要的是,它需要被社会所接受、倾听和信服,能够发挥其效力”[16],因此,在文学作品外译的过程中,译者不能只局限于原语的结构与形式,而是需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针对异国受众可以有针对性地重新设计部分平实、普通的话语,巧妙地转化为明喻句,增加话语的修辞性和可理解度,进而激发异域读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最终达到传播中国文化的目的。

(2)化原文隐喻为明喻,使其内涵更明晰。对明喻句的深入分析发现,在《三体》译文中,还存在不少将隐喻转化为明喻的实例。例如,在例(7)中,译者添加比喻词“like”,使本体“乱纪元旅行”和喻体“在地狱里走路”由隐喻转换为明喻,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对“乱纪元旅行”与“在地狱里走路”的相似性产生关联,使“乱纪元旅行”这一行为叙事的意象更加明晰。

例(7)太阳落山后,空气依然异常闷热,大汗淋漓的三人坐在岩石上,追随者沮丧地说:“乱纪元旅行,真是在地狱里走路,我受不了了;再说我也没吃的了,你不分我些鱼干,又不让吃脱水者,唉——”

After the sun set, the air remained hot and damp.The three sweat-drenched travelers sat on the rock.Follower spoke with dismay.“Traveling during a Chaotic Era is like walking through hell.I can’t stand it anymore.Also, I haven’t had anything to eat because you won’t give me any dried fish and you won’t let me eat the dehydrated bodies.What—”

隐喻也是比喻中的一种类型。从形式上来看,隐喻只含本体和喻体,不含比喻词,因此,他们之间的比喻关系并不依靠比喻词来展示,而是隐藏在语句之中。一些修辞学家把隐喻称之为“简缩了的明喻”(a compressed simile)。与明喻常常会明示喻底有所不同,隐喻则常常会隐藏喻底,直接将一事物当作另一事物来描写,需要读者自行去探索这两个事物间的相似之处,因而,隐喻的语义通常难以把握。对此,可以灵活地将其转化为明喻,从而使隐喻的内涵更加明晰化,缩短文本与读者之间的距离。

(3)化原文成语为明喻,使其意象更鲜明。在译文中,化原文成语为明喻,是《三体》明喻修辞翻译的另一特色。对于《三体》中使用的一些成语,如“平静淡泊”“近在咫尺”等,译者在翻译时,巧妙地进行了创译,将其转化为英语中的习语式明喻(idiomatic simile)。例如,在译文中,“平静淡泊”被翻译为“as gentle as water”,即“平静如水”,不仅通过增加喻体“water”一词使“平静淡泊”的意象更加具体、鲜明,“water”一词还与前半句的“历经沧桑”所使用的“storms”(暴风雨)一词相承接,在语言表达上显得更加通畅、自然。

例(8)现在,眼前这位历经沧桑变得平静淡泊的老人,和那位无知而无畏的大史,成了他摇摇欲坠的精神世界的两根支柱。

In his current state, his mental stability depended on two pillars: this old woman, who had weathered so many storms and become as gentle as water, and Shi Qiang, the man who feared nothing because he knew nothing.

习语式明喻是英语语言中普遍使用的修辞,其表现形式主要为“as...as”。习语式明喻精致地表现了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特征,容易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莎士比亚堪称是运用习语式明喻的始祖,其戏剧作品使用的诸多习语式明喻,如as hush as death、as chaste as ice、as pure as snow早已成为英语文化中的经典明喻。习语式明喻具有生动、明快、深刻的特点,在西方读者心目中具有更高的地位,在文学作品中常被大量运用。因此,习语式明喻在文学作品翻译中的灵活运用,是翻译实践中需要加以考量的一个因素。

(4)化原文典故为明喻,使其语义更明朗。化原文典故为明喻,是《三体》译文中新增明喻的又一重要来源。“唐僧肉”这一文化典故源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该作品创作于明朝年间。“唐僧肉”,故名思义,就是唐僧身上之肉,在原作品中被认为食用后可以长生不老,故被各种妖怪所垂涎。在《三体》中,作者刘慈欣就把“红岸基地”描述为当地人所垂涎的一块“唐僧肉”。对于中国读者而言,要理解“唐僧肉”十分容易,因为《西游记》的故事早已为中国读者所耳熟能详。但对于大多数西方读者而言,他们没有阅读过《西游记》或观赏过相关视听衍生品,不具备理解“唐僧肉”这一典故所需要的文化背景知识。比起以加注解的形式来阐释“唐僧肉”这一典故的来龙去脉,使用明喻更加直观和简练,也更有利于读者流畅地阅读。因此,译者在译文中只将“唐僧肉”的核心含义“a juicy piece of meat that they can take bites from”以明喻的形式呈现出来。

例(9)穷山恶水出刁民,将来与地方上的关系怕有很大麻烦,说不定,基地会成了这儿的唐僧肉。

If the observatory were located here, there would be trouble between the scientists and the locals.I can imagine the peasants thinking of the astronomy complex as a juicy piece of meat that they can take bites from.

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蕴含了丰富的典故、谚语、名言,它们正是中国文化精髓的所在。这些典故、谚语和名言深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之中,译者在翻译这类文化精髓时,常常会遇到其在异域语境中文化不可通约这一棘手问题。因此,译者需要以娴熟的翻译技能,巧妙地对原文中的典故进行中外语言的转换,而化典故为明喻使其语义更明朗,便是其中的一种有效翻译策略。

四、结语

明喻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广泛运用的修辞手法。在把两种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对比的过程中,明喻常常会利用具体的、浅显的和熟知的事物去阐释和描述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明喻的有效使用将会增加文学作品的创造力、生动性和准确度。尽管明喻在大多数情况下容易识别,但其语义在不同语言之间的传递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受到语用、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文学作品中的明喻翻译对译者而言,是一项颇具挑战的任务。

《三体》是我国当代科幻小说在西方接受度最高的一部作品,这离不开精通英汉双语的译者刘宇坤的精湛翻译,而明喻的翻译是其重要的构成部分。针对明喻修辞的翻译,《三体》英译本中的明喻绝大部分是从原文中的明喻经过语际转换而成,但仍有一部分是译者重新建构的明喻。对于由原文中翻译而来的明喻,译者主要采用了明喻直译、增译喻底、替换喻体等方法,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同时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进一步澄清、强化了原文的明喻意象。对于译者在译文中增译而来的新明喻,译者主要采用了化平实语句为明喻、化隐喻为明喻、化成语为明喻、化典故为明喻等方法,使译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语义更加直观通达。《三体》英译本所展现出的灵活、娴熟的明喻翻译方法,对中国文学“译出翻译”的修辞转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明喻原文中喻体
从语言符号象似性比较隐喻和明喻
英语明喻的语序功能研究
功能对等视角下明喻句的翻译研究
——以《红玫瑰与白玫瑰》为例
Subcutaneous sarcoidosis of the upper and lower extremities: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明喻翻译研究:以朱自清散文英译为例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
英语中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