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家训中,最为重要的是什么?

2022-02-15 12:03徐梓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22年2期
关键词:刑场嵇康立志

徐梓

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对古人的修身、齐家起着重要的作用,更对今人的教育、成长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让我们一起聆听古人那些经久不衰的家训,收获更多成长。

距今约1760年前一个夏日的傍晚,在洛阳东市刑场上,身材伟岸、风流倜傥的嵇康就要走到自己生命的终点。他回头看了看快要落山的太阳,要来琴弹奏了一曲《广陵散》后,从容赴死,年仅39岁。

就在上刑场之前,嵇康在狱中给自己十岁的儿子嵇绍写了一篇《家诫》,开头就说:“人无志,非人也。”在嵇康看来,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没有坚定的志向,是不配做人的。

所谓的理想和志向不是指好高骛远,贪心不足,而是要切于实际,量力而行。理想和志向一旦确定之后,就要全力以赴,“口与心誓,守死无二,耻躬不逮,期于必济。”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如果由于外在的小小挫折,或者是忍受不了一时的艰难困厄,迁就暂时的情绪变化,最后只能劳而无功,一事无成。

无独有偶。约1390年后,明朝的杨继盛因上疏弹劾严嵩下狱,直至被处死。在就义的前一天,他在狱中给妻儿各写了一封信,被后人称为《椒山遗嘱》,又称《杨椒山先生遗训》《杨忠愍传家宝训》。

这篇家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要求儿子发奋立志。他告诫儿子,人必须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有立了志没有实现目标、后来依然成为“小人”的,但没有不立志而能成為“君子”的。

立志并不意味着获取高官显位,得到丰厚俸禄,而是要心存天理,存心公道。有公道之心,才能发为公正之行。“不拘做官不做官,人人都敬重你”。相反,如果没有确定不移的志向,心存恶念,发为恶行,就会成为众人所贱恶的“小人”。

嵇康娶了曹操的曾孙女,忠诚于魏国,不愿意做司马氏的官,是一介隐逸之士;杨继盛虽然是放牛娃出身,但后来中进士,任职朝廷,是著名的忠臣。两位身份完全不同的人,为什么在临终之前,都会给自己的儿子留下要求立志的家训呢?这是家训的本质属性所规定的。

家训的最终目的在于保家亢宗,也就是让子孙后代永远保持并发扬光大已有的家财产业和社会地位,而不是轻率地败坏家业,绝灭宗祀。如果子弟后人没有远大的志向,不具备坚定的意志,就难以肩负起这一重托,完成不了这一使命。

所以,在历代家训中,人们将立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阐释得非常充分。清朝的张习孔在《家训》中说:“贫莫贫于无才,贱莫贱于无志。”无才固然可怜,但无志更是可耻。

王阳明在《示弟立志说》中说:“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在他看来,源头不疏浚,流水就会枯竭;本根不培植,草木就会枯萎;一个人如果不立志,就不能存在于天地之间。所以,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都要把立志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和志向,人生就好似没有舵的船任意漂荡,像没有衔的马四处奔跑。

有人这样作譬,人世好似大海,一己之身如同一叶扁舟,而志就是调正小船航向的舵。要在险恶的大海上航行,不为风波灭没,不为海水吞噬,舵就不能须臾离手,“故士莫要于持志。”

一个人在身陷困厄时,还要坚持理想、不改初衷吗?是的,汉朝末年以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和庞统而知名的司马徽,得知自己的儿子家徒四壁,一无所有,在《诫子书》中叮咛说: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千万不要丧失了志气,更不能有违礼教。“论德则吾薄,说居则吾贫,勿以薄而志不壮、贫而行不高也。”表现出一种在逆境中弘毅的浩然之气,成为仁人志士们在困厄艰难中坚守节操的信念源泉。

猜你喜欢
刑场嵇康立志
姚立志绘画作品
苏梦飞
立志更守志 执志如心痛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党对少先队儿童的希望是什么??
聪明的战俘
聪明的战俘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能付出才是真朋友
从杀戏与戏杀看刑场与戏场的异质同构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