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直播视域下青少年群体参与现状及加强思想政治引导的对策
——基于赤峰市的问卷调查

2022-02-17 14:22李沄松
广西教育·D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主播问卷青少年

李沄松,李 静

(赤峰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近几年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5G 的到来,为在线直播带来巨大的机遇。在直播平台泛娱乐用户的规模逐渐增加,娱乐方式越发多样化;此外直播平台的新型商业模式和多元化收入形式吸引了大量的粉丝群体。据CNNIC 调查,10—29 岁年龄群体是网络直播最大的受众群体,也是各直播平台最活跃的主播[1]。2020年1月据艾媒咨询调查,24 岁及以下在线直播行业用户占比46.9%,学历大多大学本科用户占近五成,三线及以下城市用户体量大[2]。根据对我国青少年网民上网行为的调研结果:不足25 岁的青少年关于娱乐、 信息检索功能的使用尤为频繁[3]。

网络直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的培养来说搭建了新的平台,辐射范围更广。如从学习角度出发,网络直播可帮助青少年建立自主学习观,体现青少年求知若渴的态度;从心理角度出发,帮助青少年建立多维度的社交观,满足青少年自我认同的需求。但是也要看到网络直播可能存在的消极影响,如对青少年可能存在的影响包括:1.不良的舆论导向;2.不健康内容的影响;3.沉迷网络直播对正常生活产生影响;4.误导形成错误的择业观[4-7]。

青少年价值观尚处在形成阶段,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的重要时期,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会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和走向。价值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并且对其行为产生指导性的作用[8]。尽管各直播平台均设有“青少年模式”,但却形同虚设,仍然不能阻止青少年作为主要受众参与到网络直播活动中。本文以调查青少年参与网络直播的平台、类型和内容等为研究起点,结合网络直播的特点来分析网络直播乱象以何种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学习和价值观产生的影响,最后落脚在探究如何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的引导,减弱网络直播乱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一、研究方法与调查问卷

(一)研究方法

应用定量分析的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赤峰市青少年观看、参与网络直播情况及态度进行调查研究,获得最直接、具体、准确的研究材料。

(二)研究样本与选择

研究选择赤峰市高校(赤峰学院、赤峰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内蒙古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高中(赤峰市蒙古族中学高中部、赤峰市元宝山区挚诚学校高中部、赤峰学院附属中学)、初中(赤峰市蒙古族中学初中部、松山四中、松山五中)学生为调查样本,样本群体的年龄段(12—25 岁)覆盖青少年的重点人群,结合调查实际又将此年龄段划分12—17 岁,18—25 岁两个阶段,人数分布比较均匀,具备正常的读写能力,能有效地填写并完成问卷,调查结果可信度高。

(三)问卷设计与发放

问卷共23 题,包括3 个部分:第1 部分共15题,内容为调查对象的年龄、性别信息和作为观众观看网络直播的基本情况;第2 部分4 题,内容为调查对象作为网络直播的“主播”的情况;第3 部分共4 题,内容围绕青少年对网络直播平台评价、价值选择及改善建议方面。问卷设有单选题、多选题,正式发放前对40 位志愿者开展重复调查,结果显示重现性高,具有可靠的信度。此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309 份,其中问卷星问卷1309 份,纸质问卷1000 份。

(四)问卷回收与统计

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2048 份,回收率为88.7%,有效问卷1986 份,有效率为97.0%,数据统计后使用excel 进行处理。

二、青少年参与网络直播的情况分析

通过随机抽样方式确定赤峰市8 所学校作为此次调查的样本主体,采用问卷星线上问卷和纸质问卷的形式。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 所示,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性与女性比为1146:840,初中、高中、高校人数比例为471:430:1085。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表

(一)“观众视角”的青少年参与网络直播情况

新时代青少年对于网络直播这一新媒体形式接受度高,适应能力强。对收回的1986 份问卷进行统计,如图1、2 数据显示:78.75%的青少年都观看过网络直播,3%的青少年不知道网络直播是什么,可见网络直播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认知程度是很高的,64.8%青少年通过手机参与网络直播,这和当前青少年持有手机率高有关。据调查,青少年中除处于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在校内不允许使用手机外,处于高校阶段的青少年人均至少一部智能手机,这就为观看网络直播提供了工具。

图1 青少年观看网络直播的情况

图2 青少年观看网络直播的工具

1.青少年观看网络直播的动机

2020年网络直播平台关注度呈倍数增长,一方面受“泛娱乐”这一休闲趋势的影响;另一方面疫情期间群众居家隔离,休闲时间较多,主动寻求娱乐性、互动性强的方式打发时间。网络直播观看通常不收取费用,且实时性强、延续性情节少,随时可进入观看,当粉丝群体较高时,主播再通过秀场、带货等形式获取较高收益;网络直播的类型和内容比较多元化,如真人秀直播、游戏直播、体育直播等,可根据自己需求选择。

根据图3、图4 数据显示,青少年主要在无聊时选择观看网络直播,占比达64.2%。而青少年观看网络直播的最大动机是消遣娱乐、 放松心情,占比81.1%,其次是消磨空闲时间(30.6%)、获取相应信息(25.0%)、了解商品信息(21.0%)。网络直播通常满足受众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围观心理、获取知识需求和经济来源需求等,调查结果显示青少年群体大部分在无聊时会主动选择观看网络直播以消遣娱乐、放松心情,网络直播主要满足青少年娱乐需求,且该需求的满足存在主动性。而直播平台为持续满足青少年观看动机会加大“娱乐”形式内容的投入,这类内容对青少年吃苦耐劳、奉献担当意识的培养可能存在影响。

图3 青少年观看网络直播的时机

图4 青少年观看网络直播的目的

2.青少年观看网络直播的平台及类型

根据图5 和图6 数据,可看出青少年使用的网络直播平台主要有快手直播 (53.1%)、 虎牙直播(34.4%)、B 站直播、斗鱼直播、淘宝直播、抖音直播,各平台的直播类型和领域各不相同,快手直播以泛娱乐直播形式居多,虎牙、B 站、斗鱼直播主打游戏直播,淘宝、抖音以购物直播为主。而青少年观看直播的内容类型包括泛娱乐直播、 游戏直播、电竞直播、电商直播和体育直播等。青少年关注的网络直播平台及观看类型是对其价值观乃至政治思想意识造成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了解青少年对网络直播的关注情况是探究建立、改善、完善青少年价值观,加强政治思想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严格网络监管的重要切入点。

图5 青少年观看网络直播的平台

图6 青少年观看网络直播的内容类

3.青少年观看公益类直播的情况

网络直播的平台中不乏公益类内容,青少年可通过公益类直播了解社会治理现状,参与社会公益事业,有助形成良好公民意识及德育品质的提升,激发内心的爱心和奉献精神,图7 所示公益类平台也受到部分青少年群体的关注,如45.8%的青少年对“与爱同行”直播有过观看行为,42.8%观看过“淘宝公益直播”,对最具知名度的“爱满心尖”明星直播公益活动观看的较少。总体来说青少年对社会民生、特殊社会群体的关注较低。

图7 青少年观看公益直播的情况

4.青少年观看网络直播的频率和时长

据图8、图9 显示,50.2%的青少年偶尔观看网络直播,经常看和天天看的占比11.9%,很少看的占37.9%,75.1%的青少年每天观看网络直播时间在1 小时内,19.8 的青少年观看1~2 小时,仅有5%的观看时间在3 小时以上。可见网络直播已经成为多数青少年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据数据显示,直播用户量最大、最活跃的时间为晚上10 点,因此大部分主播偏好选择夜间直播,青少年群体若在这一时段观看,其生活作息、身心健康和学习效率将受到影响[9]。

图8 青少年观看公益直播的频率

图9 青少年观看公益直播的时长

5.青少年在直播平台消费情况

直播平台的带货、主播打赏等是直播平台带动消费的主要形式,了解青少年在直播平台的消费情况,有助于了解青少年是否存在非理性消费情况,尤其是在线上教学、 低端口要求的游戏等更大范围普及的背景下,在引导青少年合理消费方面十分有利。从图10 中可以看出,82.7%的青少年只看直播,不送礼物,送礼物的花费也比较少。

图10 青少年在直播平台消费情况

对主播的态度方面如图11 所示,81.3%的青少年说不会对主播产生崇拜情况,看直播只是为了消遣,12%的认为主播很酷,会崇拜,7%的青少年有自己喜欢并且崇拜的主播。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养成的重要时期,崇拜者常对主播传递的价值观有效仿和学习的倾向,例如就消费观来说,有些主播衣食住行使用奢侈品牌,这对培养青少年勤俭节约的意识就存在矛盾。

图11 青少年对主播的态度

6.主播在直播活动中不当言论和不文明行为情况

如图12、图13 所示,认为主播在直播时没有不当言论和不文明行为的比例分别为53.1%、62.0%,偶尔会有不当言论和不文明行为的占比18.8%、15.7%,常有不当言论和不文明行为的情况分别占比4.3%、3.3%。尽管关于网络直播的法律法规相继出台,监管力度逐渐加大,各平台也通过限流、封号等处理保障网络的文明环境,但仍无法杜绝如低俗、软色情、炫富、卖假货等内容,甚至一些主播打着瑜伽、健身的旗号,实则在进行低俗表演。网络直播平台的主播行为及语言的不可控,若向青少年传递不当言论和不文明行为,对青少年身心健康会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传递正确积极的价值观[10]。

图12 主播是否存在不当言论

图13 主播是否存在不文明行为

(二)“主播视角”的青少年参与网络直播情况

高质量的网红所创造的价值使得我们能从网络上迅速捕捉对自身有用的知识或信息,并创造更利于自身发展的生活条件。而很多人错误的认知在于,渴望爆火之后能不工作不学习也获得很好的生活,能成为例外不遵循社会的规则[11]。

在问卷调查的青少年群体中,如图14、 图15所示12—17 岁、18—25 岁的青少年尝试过网络直播的分别占比4.8%、0.9%,12—17 岁年龄段青少年做主播的较少,这一年龄段持有手机比例低,在校学习期间不允许携带手机,在直播手段和时间上比较受限;18—25 岁年龄段在直播过的青少年中有85.0%,直播时间在30~60min 不等,直播的类型包括游戏(31.9%)、电竞(23%)、综艺(17.7%)、体育(7.1%)、公益(5.3%),18—25 岁年龄段的青少年持有手机比例高,且网络浏览行为不受限制,开直播的目的主要是消磨空闲时间,其次是实现自我价值、与网友互动、交友、获得收入。

图14 青少年做为主播的直播类型

图15 青少年做主播的直播目的

(三)直播平台管理及主播质量情况

如图16、图17 所示,青少年中认为现在直播平台质量一般或较差的占比23.5%;认为个别平台管理不到位的占38.8%,还有6.7%认为管理非常不到位,很混乱。54.4%的青少年认为网络直播对青少年思想可能产生负面影响,7.8%的认为肯定会有负面影响。

图16 青少年评价直播平台的质量情况

图17 青少年评价直播平台的管理情况

三、网络直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网络直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针对青少年模式形同虚设的问题,如何有效使用这一模式,可参考上海市的做法,近期上海市发布通知要求未满16 周岁不能担任网络主播,并将上海试行《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设置指南》(简称指南)。指南中从入口、分类保护、消费行为等方便采取了相应的措施:1.针对目前网络平台“青少年模式”普遍存在的入口藏得深、覆盖不够广、身份识别不精准、专属内容不丰富、应用效果不佳等问题,在哔哩哔哩、小红书、喜马拉雅、阅文集团、Soul、么么直播等18 家受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推广试行,指导上海属地主要音视频、网络文学、网络社交、 网络直播等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加强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创作和传播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网络产品和服务,为未成年人织网络保护网;2.以教育类、知识类、科普类内容为主,确保该模式下内容符合青少年认知水平,同时限制青少年模式下的搜索和推荐算法功能,在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方面最大限度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15]。

首先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平台,有效使用和利用新媒体的信息,可增强思政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12];青少年对网络直播的关注度高,通过他们观看的平台、内容等有助于了解思想状况,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找到切入点;正能量的网络直播对价值观塑造有利,如青少年对公益类直播、人民网、新华网等直播平台的关注。

有助于强化青少年公民意识,多元化的内容拓宽了青少年的视野,是青少年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个环节[13]。网络直播代表青少年新的生活方式和理念,通过参与网络直播使青少年主体意识增强,是创意创业先锋力量。

(二)消极影响

对青少年价值观形成有一定影响,如青少年为消遣娱乐,主动寻找泛娱乐、游戏直播等内容进行观看,使直播平台不断投入这类内容[14],不利于锤炼吃苦耐劳、攻坚克难的意识品质;低俗内容及行为等不利于青少年正确的道德认知和养成,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挤占青少年休闲时间,尤其晚10 点前后时间,作息不规律直接影响学习和生活;网络直播的门槛低、收入客观对青少年来说十分有吸引力,有些青少年自己做主播来实现自我、获取收入,这对青少年正确择业观的形成有不利影响。

四、网络直播视域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网络直播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新的领域、新的环境,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多元的。在网络直播的视角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全方位的参与,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环境,探索可行性对策。

(一)发挥“青少年模式”有效性

(二)加大直播平台实施监管力度

对直播内容的实时监控力度仍需加大,可设置自动识别不文明用语系统,根据系统识别的频次随时做好限流、封号等准备,通过相应的惩罚措施引导主播增加高质量内容。对网络暴力倾向的内容及时响应,留存维护青少年权益的证据,严惩相关主播及平台,加强警示作用。

(三)分年龄段差异化功能设置分类引导

本研究调查的对象是12—25 岁群体,在调查中发现12—17 岁主要是初高中生,18—25 岁为高校学生,两个年龄段持有手机情况、观看网络直播情况有较大差异,因此在思想政治引导方面可分段式考虑。针对初高中生,需要家校共建良好环境。首先是落实好青少年模式的使用,引导关注正能量、公益类直播平台;其次家庭成员对青少年增加关注度,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及时应对出现的问题。如指南中探索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做出差异化功能限制,要求网络平台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8—16周岁、16—18 周岁)在充值、购买产品时对单次、每月累计金额设置上限;明确在青少年模式下不得开启打赏功能,未满16 周岁的青少年不能担任网络主播。

青少年群体中高校学生的生活学习范围主要在学校,需要学校给予高度的关注和参与,参考网络直播的增加粉丝的运营方法,在引导关注主流直播平台的同时,在快手直播、B 站直播平台增开设校园直播平台,开发直播内容;对于高校学生做主播的,在直播内容和时间上做好引导,学生工作人员、教师等可参与到直播活动中,在加强互动的同时,传播学生喜闻乐见的高质量直播内容。

猜你喜欢
主播问卷青少年
青少年发明家
第一次做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我是小主播
问卷网
问卷大调查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问卷你做主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