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草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2022-02-17 06:19李莉娜
畜牧兽医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牧草全市养殖场

李莉娜

(定西市畜牧兽医局,甘肃 定西 743000)

1 草牧业发展情况

截至目前,定西市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78.21万头、290.90万只、154.01万头和1036.70万只,出栏分别达到15.10万头、104.72万只、68.15万头和370.07万只。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7.06万t。全市草牧产业总产值达到192亿元,草牧业增加值达到13亿元,人均牧业收入达到2800元。全市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73家,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全市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达46家、种畜禽场28家。全市规模养殖场累计达558家、规模养殖户10万户,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2%。

1.1 牧草种植基地稳步扩大

全市新种植各类优质牧草13.50万hm2,其中紫花苜蓿、红豆草、岷县红三叶、猫尾草等多年生牧草3.35万hm2,燕麦、甜高粱等一年生牧草3.36万hm2,青饲玉米6.79万hm2。全市建成牧草种子田0.25万hm2,千亩优质牧草示范片带0.55万hm2。全市加工各类草产品204.2万t,裹包青贮0.1万t,窖贮微贮303万t。

1.2 牛羊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重点扶持5个万只肉羊扩繁场和5个千头肉牛繁育场,新增牛良种0.55万头,良种羊2.71万只。组建成立安定和谐、陇西佰盛2个肉羊产业联合体。建成牛羊养殖示范乡镇11个、示范村22个,培育提升39家牛羊合作社和360家规模养殖场,带动发展养殖大户3 977户。

1.3 牧草基地稳步扩大

新种优质牧草 135 608 hm2,其中多年生牧草33 634 hm2,一年生牧草33 768 hm2,青饲玉米68 206 hm2。全市多年生牧草留床面积234 969 hm2,其中优质紫花苜蓿201 201 hm2,红豆草26 063 hm2,岷山猫尾草7 169 hm2,岷山红三叶536 hm2,鲜草产量达1100万t。

1.4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新增省级草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全市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73家。创建部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全市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达46家、种畜禽场28家。加工商品牧草204万t、窖贮微贮303万t。全市规模养殖场累计达558家、规模养殖户10万户,规模化养殖比重达52%。

2 动物防疫

2.1 强化基础免疫

全市春季重大动物疫病共免疫各类动物1 272.98万头(只、次)。免疫猪、牛、羊口蹄疫疫苗266.24万头(只),其中免疫猪O型口蹄疫和口蹄疫合成肽疫苗80.73万头、牛O型-A型口蹄疫苗48.9万头、羊O型-A型口蹄疫苗136.61万只,免疫密度均达到了100%。免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430万只,免疫密度100%。免疫禽-新二联苗430万只,免疫密度为100%。注射猪瘟疫苗29万头,免疫小反刍兽疫疫苗34万只;羊三联四防、牛出败等其他常规免疫143.14万只(头、条)。

2.2 非洲猪瘟防控

落实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属地管理责任,严格规模养殖场分片包干和养殖场户“一对一”监管包抓制度,进一步明确生猪养殖场户防疫监督、疫情排查的具体单位、责任人和具体任务,实行网格化管理。指导养殖场户改善动物防疫条件,严格落实门禁管理制度,严格出入车辆和人员管理。督促养殖场健全完善养殖档案、养殖户建立养殖记录。截至目前全市共排查养猪场、(户)597万场(户、次),生猪3544万头(次);排查屠宰场8家、猪16.9万头,未发现不明原因死亡和可疑病例;对35家规模养殖场、次开展非洲猪瘟病毒荧光定量PCR检测3781份,结果全部阴性。屠宰企业落实了非洲猪瘟自检和官方兽医派驻制度,完成非洲猪瘟自检16.9万头,未发现不明原因死亡和可疑病例。

2.3 推进疫病监测

2.3.1 病原学监测 为切实做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工作,全面掌握非洲猪瘟病毒污染及毒株变异等情况,对生猪养殖、屠宰、无害化处理、调运等环节开展了调查,共采集环境样品、屠宰环节样品、调运环节样品共113份送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进行检测。

2.3.2 血清学监测 针对7种主要动物疫病共监测70 402份,其中口蹄疫免疫抗体监测7 419份,合格率为97.1%;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3 335份,合格率为96.67%;猪瘟免疫抗体监测1 511份,合格率为96.69%;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监测2 824份,合格率为97.7%;奶牛结核病监测3 005份,全部阴性;牛羊布病监测45 842份,检出阳性羊50只,阳性牛17头,阳性率0.15%。

2.4 人畜共患病防控

截止目前,全市累计监测牛羊布病45 380头(只),其中羊布病检测40 263只,检出阳性50只,阳性率为0.12%;奶牛布病检测3133头,检出阳性17头,阳性率0.54%;其它牛布病检测2 026头,结果全部为阴性。完成奶牛结核检测3005头,结果全部为阴性。对检测出的阳性畜全部扑杀并无害化处理。

3 畜产品监管和动物卫生监督

落实重点监管对象网格化监督和“一对一”包抓监管制度,监管覆盖率100%。落实动物检疫和外引动物落地监管,产地检疫185.17万头(只、匹),屠宰检疫各类动物40.21万多头(只、匹)。落实屠宰环节“两项”制度,保障出厂肉品“两证两章一报告”齐全。强化兽药饲料生产经营使用监管,落实追溯管理机制,累计认证GSP 兽药经营企业50家,认证GMP 饲料生产企业2家。强化动物贩运行为管理,备案生猪贩运车辆391辆,登记和培训动物贩运人员1 400人次。

4 产业绿色发展

4..1 扎实推进境内长江流域禁捕工作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重要指示精神,压实长江流域禁捕工作责任,成立禁捕专责领导机构,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对岷县马坞镇、锁龙乡境内的西汉水上游燕子河长江流域支流联合执法6次,检查畜产品市场、商场超市345家、餐饮单位2308家,监测电商平台(网站)53次。

4.2 扎实推进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以生猪、奶牛、家禽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利用为重点,通过全量还田、堆肥、有机肥生产等方式,提升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全市畜禽粪污产生总量792.1万t,资源化利用662.0万t,利用率83.6%。全市558家已登记备案的规模养殖场粪污资源化设施设备配套率和运行率均达100%。

4.3 扎实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

引进承3359、豫23号等优良品种饲用玉米种植,推广地面堆贮(窖贮)、裹包青贮、填窖配送、黄贮微贮等利用模式,示范应用强力生物菌剂、增香青贮微贮专用剂等青贮生物添加剂,有效推动秸秆资源循环利用,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5.6%。

5 产业升级

5.1 全力提升草畜产品加工能力

目前全市建成5万吨以上的草产品加工企业9家,2 000 t以上的牧草收储加工配送点38家,加工各类草产品204.2万t。全市新建生猪屠宰企业1家,累计达到9家,扶持扩大4家牛羊屠宰企业加工能力。年内全市加工各类肉品3.2万t。

5.2 打响打亮产业品牌

鼓励龙头企业开发新产品,创建新品牌,临洮华商牛羊肉、临洮宏达生猪、甘肃黑司令猪肉等4个产品通过甘肃省无公害农产品认定,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累计达到36家。着力打造“定西肉羊”“西部牧草”品牌,提升“中天羊肉”“甘肃红豆草”“岷山猫尾草”“黄河源”等名优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6 存在的问题

尽管全市草牧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构建现代产业体系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养殖总量小。尤其是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养殖规模偏低,饲养总量提升空间巨大。二是产业链条短。草畜就地转化还未良性运转,畜食转化、食工转化能力弱,畜禽产品仍处于以鲜活产品销售为主的产业发展初期阶段,精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少。三是品牌打造不足。全市具有定西特色的草牧业“打得响”“叫得亮”品牌少,仅有岷山猫尾草获得“中国优秀绿色环保产品”称号,特别是牛羊类产品品牌近乎空白。四是要素活力不足。融资难融资贵、产业投入动能不足、招商引资落地难等问题普遍存在,民间资本投资草牧业的积极性不高、意愿不强。五是服务体系发挥不充分。草牧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明显滞后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现代设施装备应用存在明显短板,牧草种植、收割、加工等综合机械化水平低。

7 对策及建议

全市草牧业工作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新定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按照“立草为业、草畜并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总体思路,以“草畜转化、畜食转化、食工转化”全产业链开发为主线,以培育家庭适度规模为基础、规模养殖场(小区)为重点、现代化龙头企业为方向,迅速壮大牛羊猪,稳步提升鸡和驴,实现种养加销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推动草牧业高质量发展。

7.1 全面构建现代养殖体系

7.1.1 加强良种培育与推广 争取实施好农业部育种创新能力提升项目,扶大扶优5家万只良种肉羊扩繁场、5家千头良种牛繁育场、5家万头三元杂交商品仔猪繁育场。岷县重点加强黑裘皮羊地方种质资源保护,推广良繁技术,建设牛羊猪良繁基地,不断扩大牛羊猪基础母畜群。

7.1.2 加强饲草料生产基地建设 不断调整种植结构,优化饲草布局,加快推进好地种好草,把南三县打造成寒区猫尾草等特色牧草生产基地,把北四县打造成旱区133 400 hm2亩粮改饲草田轮作示范基地。新种多年生牧草6 670 hm2,一年生牧草33 350 hm2,饲用玉米66 700 hm2,建成牧草种子田2 401.2 hm2,鲜草总产量达到1 200万t以上。推广各类牧草种植、收割、加工机械0.7万台(套)。

7.1.3 迅速壮大牛羊猪产业 培育提升现代化程度高的10家养殖企业、31家合作社和320家规模养殖场,带动发展3 100家牛羊养殖大户。创建牛羊示范乡镇11个和示范村22个。切实加快促进草畜转化,饲草就地转化率达到75%。落实生猪稳产保供“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新增能繁母猪2万头以上,确保完成生猪稳产保供目标任务。积极争取实施全省奶业提质增效建设工程项目,对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奶牛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全市规范提升草牧专业合作社100个,创建市级以上示范社30个,新(改、扩)建规模养殖企业100家,发展规模养殖户1万户,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

7.2 全面构建加工流通体系

加快“畜食转化”步伐,优化发展规划布局,加快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升级,扶持引导龙头企业抱团发展,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引领产业发展。力争商品牧草加工量达到250万t,畜产品加工量达到3万t以上。发挥“中国西部草都大数据管理交易平台”作用,推动大数据在产业链条各环节的广泛应用,形成覆盖全国的畜草产品市场网络体系。规范提升大型综合畜禽交易市场2个、县级综合交易市场5个和重点乡镇畜禽交易市场30个。积极打造草畜特色知名品牌,争取把甘肃红豆草、岷山猫尾草两大地方特色牧草打造成中国驰名商标,提升“黄河源”裹包青贮饲用玉米品牌效应。

7.3 全面构建产业经营体系,加快“食工转化”步伐

7.3.1 推进草牧产业强镇建设 全市创建产值3亿元以上的集标准化牧草种植、规范化畜禽养殖、集约化加工转化、现代化流通体系于一体的草牧产业强镇10个。

7.3.2 推进草牧产业园区建设 按照“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全政策链扶持”的思路,加快推进安定区草牧产业园、通渭县肉牛产业科技园和陇西县渭北草牧产业园等3个省级产业园区建设,园区产值均达到10亿元以上。推进通渭县黑驴养殖产业园区和渭源县德青源蛋鸡产业园2个市级产业园区建设,园区产值均达到5亿元以上,初步形成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格局。三是推进草牧产业集群。推进以安定、通渭、陇西、临洮为主的牧草产业集群,以安定、通渭、陇西、临洮和渭源为主的肉羊肉牛产业集群,以临洮、安定、陇西、通渭为主的生猪产业集群,以渭源为主蛋鸡产业集群,形成“一县多业”“多县一业”“跨县成带”“集群成链”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格局,集群内草牧业一二三产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7.4 全面构建绿色发展体系,促进产业循环发展

7.4.1 推进境内长江流域禁捕工作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启动长江十年禁渔计划,岷县要强化责任担当,健全联合执法机制,加强禁捕执法监管,按期完成禁捕工作任务,为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贡献定西力量。

7.4.2 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大力推广“饲草(秸秆)—畜禽养殖—沼气—有机肥—农田—无公害农产品”的循环利用模式,全市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均达100%。

7.4.3 推进秸秆饲料化利用 全面推广青贮、微贮、黄贮等技术,建设青贮饲料储备库,购置加工机械设备,组建秸秆收储、运销队伍,实现秸秆收储运的专业化和市场化。力争全市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6%。

7.4.4 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建设 启动运行全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各县区建设乡镇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收集暂存点,确保全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有效开展。

7.5 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

保障产业发展安全,落实畜禽养殖、贩运、屠宰加工等各环节的动物防疫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市县应急指挥系统运行机制,加强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严格养殖、调运、屠宰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的监管,督促指导养殖场户落实生物安全管理措施和防疫措施,确保产业生产安全。

猜你喜欢
牧草全市养殖场
规模养殖场防疫现状及对策
牧草病虫害及牧草保护工作探析
养兔牧草品种咋选择
牧草的种植管理与利用
规模化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技术
初探优质牧草周年均衡供给高产栽培技术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9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
2016年1—11月全市经济运行简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