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徽州过大年

2022-02-18 01:19
美食 2022年1期
关键词:腊肠腊肉徽州

春节是我国传统节日里最为盛大的节日,因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所以各地形成了不同的春节习俗。皖南地区的徽州人过年很隆重、热闹,也很讲究,徽州乡村“山限壤隔,民不染他俗”,百姓们过年皆乐于承袭古制。因此如今在许多地方已失传的传统年俗,能鲜活纯真地保存在徽州的百户千村中。

腊味飘香 年味渐浓

古徽州的春节,从腊八到除夕的 23 天时间,为“忙年”阶段;从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半个月时间,则为“过年”阶段。

家家户户开始在自家门院前挂晒香肠和腊肉;

老人家拎着火熥晒着太阳;

邻居家的狗在叫着汪汪汪;

香肠腊肉在风和阳光下滋滋淌着油脂……

随着春节临近,安徽省黄山市的村民开始制作徽州传统腊味,腌制火腿、腊肉,灌制香肠,并进行晾晒,飘香的腊味成为一道独特风景,年味渐浓。

皖南徽州人用当地养的黑猪、自家土猪做为原材料,取其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腌成腊肉。刀板香更是《舌尖上的中国》推荐的徽菜代表,晶莹剔透的刀板香不禁让人向往恬静的村庄、雄伟的山峦、静静的小溪,美食让人无限回味。

刀板香有“三香”。

第一香:香樟木刀板上切是最好吃的。 蒸出来的刀板香一块块亮晶晶的,鲜与咸都 恰到好处,其木质本身带有独特香味,闻之 沁人心脾使人精神爽朗,肉有着木板的气息,也带走了咸肉的油腻,做到真正的“刀板留 香”。

第二香:徽州盛产竹笋,笋具有吸油的效果,淡淡的笋香也使得徽州刀板香这道菜的香气更加馥郁,笋肉质白,质地脆、嫩、 微甜,跟徽州农家土猪肉做的火腿或者刀板香相配那是一个“绝”字。

第三香是猪肉香,徽州土猪是刀板香的猪肉食材来源,在腌制猪肉时选用的是五花肉,即肥瘦适中、层次分明的肉,且熟而不烂,易于食用。腌制猪肉时最重要的环节是“晒”,时间很有讲究,一般选择在冬至后晴朗的日子,经过霜露风吹的洗礼,最终焕发出独有的香味。

在徽州地区也有关于刀板香的另一个说法,早先时候家家户户都不是很富裕,每年家里制作的腊肉只有在过年期间来客人的时候拿出来吃,当时小孩子是不上桌吃饭的,做饭的母亲心疼孩子,在切腊肉的时候把最好的一块肉拿给孩子吃,因此很多人儿时记忆中的腊肉都是在刀板上吃的,那香味经过岁月的沉淀历久弥新,蕴含了深厚的母爱,因此腊肉就有了“刀板香”的名称。

徽州香肠选用农家饲养的年猪,取半肥半瘦的部分, 7分瘦肉搭配3 分肥肉,配各种香料进行腌制,加入适量纯粮白酒、盐、 五香粉、生姜等,将肉灌入肠衣后自然晾晒风干。本地讲究传统做法的人家,灌腊肠的土猪肉要选取1 年以上的土猪,而且只选取前夹心和后腿肉,这样才肥而不腻, 肉质鲜嫩; 香料尽量少放, 主要以食盐为主,可适当增加胡椒等提味,保留肉质的原汁口感。除了食材选取考究之外,晾晒过程也十分讲究,以确保制成的腊肠色红味香。晒好的腊肠移至阴凉通风处晾晒1 个月左右,待肉和香料再次充分发酵,散发天然醇厚清香时,就可以打包收起,随吃随蒸。

腊肠,蒸的香,炒菜入味,放汤亦可,若是焖饭时切片铺上一层,开锅后米有肉味,粒粒晶莹。徽州更多的是把腊肠作为一份正菜而食,直接入锅蒸熟,装盘上桌,保留腊肠的原味和纯正。徽式腊肠有土猪肉清香,肉质有弹性有嚼劲,口感油而不腻,味道咸中微带甜。

古徽州的马头墙、青石砖、红灯笼,配上农户家或门院前或庭院内一排排晾挂的红红腊肠,营造出美满的火红画面,透出浓浓的收获感和幸福感。

徽州打食挑

长在深山叶飘飘,来到凡间磨刀雕,娘娘高举啪啪响,仿佛白云落九霄。

腊月里,在皖南徽州黟县的南屏村,经常还能 听得见这样的敲打声,那就是徽州乡村标志性的年 俗之一——黟县打食桃。这首当地的童谣讲的就是 徽州地区春节前“打食桃”的风俗,在黟县从古传 到今。把糯米和籼米碾成米粉, 按比例加热水搅拌,一块一块球状的米粉团摁进模子里,再敲打出来,  就是“食桃”, 各式各样的形状, 一片一片扁平的 白色食桃又像云朵。刻着各种吉祥图案的模具代代 相传,印在食桃上,象征对新一年的祝福和期盼。

“打食桃”的传统技艺, 包括“碾制米粉”“揉 制粉团”“入模打制”“上笼蒸熟”“点红晾干”五道工序。

说起打食桃,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当地习俗。打食桃用的米粉得提前一天准备,首先将糯米、大米用水浸泡一夜。第二天将米磨成粉,将糯米粉倒入盆中,加入适量热水,和成面团。和好的面团分成均匀的小面团,小面团蘸取一些干粉,放入模具中压平,然后手拿模具的把手在桌子上一敲,一个印着漂亮图案的食桃就做好了。做好的食桃放到蒸笼里,上柴火灶蒸熟,倒在桌上铺开,就要进行最后一步——点红。用食用色素在食桃上点一个红点, 红点在我国习俗里是喜气的意思,点个红点图个彩头,寓意来年“红红火火、大吉大利”。这样食桃就制作完成了。

打食桃用的“食桃模”,可是非常有讲究的。首先是制作食桃模的木料,必须选用木质细腻、纹路缜密的石楠木、黄柏、枣木、桃木等制作,用其它木料就經不住反复敲打,也不便于雕刻;其次是“食桃模”上雕刻着的图案,要将年年有余、寿桃福星和元宝等巧妙地绘制在“桃形构架”图案中,设计、 雕刻技艺非常考究,综合采用徽州木雕的相关技艺,图案活灵活现,寄托了“平安、祥和”等诸多美好的愿望。许多人家的食桃模具都是代代相传,用到边缘的涂漆掉了色, 这些年俗中不可少的老物件见证了一个家庭许多年和谐兴旺的时光。

不少村庄里的人们正是用“家家户户打食桃”的方式来渲染辞旧迎新的氛围。每到这个时刻全家人其乐融融地围聚在桌旁,小孩子们也纷纷跑过来凑热闹,在欢声笑语中打出一个个洁白的食桃。出锅后的热气腾腾给屋子笼上一层热闹喜庆的氛围,孩子们忍不住先拿起一个食桃吃起来,刚蒸出的食桃还有些烫手,散发着香醇的米香味,满足地吃下肚,带来了节庆的欢乐与美好。

春节贴春联

在中国历史文明中,庆祝春节的习俗很多,不分地域且存最广的习俗 当是贴春联。贴春联,是中国人庆祝春节的重要事情。每当春节将近的 时候,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崭新的春联,红底黑字,稳重而鲜艳, 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虽然现如今很多家都是买现成的春联,但是一些人还是保留了春节亲自写春联的习惯。在安徽宏村的院子里一位先生正在写春联和福字,写好的春联和福字用小石头压上,防止被风吹走,晾干墨后就能贴起来了。传统贴春联用的“浆糊”是用面和成的,刷在春联和福字背面的边角上贴起来,春联和福字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团团圆圆的年夜饭

在中国人的味觉记忆中,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无论身居何处,总有一个专属于年夜饭的味道是难以忘怀的,这道菜是家乡的味道,也是团圆的味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年夜饭从不缺席。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年夜饭习俗,北方人习惯在过年的时候吃饺子,南方人则偏向软糯香甜的汤圆。年夜饭的不同大可分南北、省份,小到细分每一个城市都会以过年时有不同的年夜饭菜。

在安徽宏村,徽州人的年夜饭家常但不失热闹隆重,除夕当天一大早人们就开始为年夜饭而忙碌了。家里晾晒好的腊肉和刀板香从屋梁上拿下来,自家种的蔬菜采摘好放在篮子里,准备好的年货摆好。团团圆圆

正如同全国各地的约定俗成,徽州人的年夜饭桌上必有一只整鸡,选用的是山里的散养鸡,皮黄肉嫩,清理干净后放在小碳炉上文火慢炖成醇厚的鸡汤,将新鲜鸡血倒入鸡汤中继续炖煮,保持了鸡肉本身的原汁原味,也暗合过年的氛围,有吉祥如意的含义。

在我国有“无鱼不成席”之说,尤其是吃年饭,更不可或缺。因“鱼”与“余”谐 音,象征吉庆有余、年年有余,宴 席上有一道鱼是我国千百年来的待 客情结。所以,春节时徽州人家的 餐桌上都少不了当地特色的臭鳜鱼,它既是年夜饭,也是家乡的味道,  融入了浓厚的民俗文化。年饭中的 臭鳜鱼一般要上整条鱼, 寓意新年 “红红火火”“鸿运连连”“有头 有尾”。烧好的臭鳜鱼在餐桌上的 摆放也有讲究: 为了体现尊敬长者,  往往是鱼头要对着贵宾或长辈; 如 果贵宾是文化人,则将鱼肚对着他,  以赞美他才高八斗、满腹经纶;如 果贵宾是武将,则将鱼脊对着他,  以赞美他威武豪放。宴饮场面热闹,  欢声笑语一片。风趣横生的食鱼民 俗,给千家万户带来美好的祝愿,  展示了人们心中理想的生活情感。

人们都说的一句话:“徽州第一奇,豆腐长毛细菜”。毛豆腐的形成具有独特的“徽州基因”。将发酵方法与当地气候相结合,豆腐表面覆盖着一层白毛。对于每一个土生土长的徽州人来说,毛豆腐的味道都是一种独特的家乡记忆,也是徽州年夜饭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制作毛豆腐的方法有很多, 如煎、烤、葱摊、红烧等。年夜饭中的毛豆腐先煎香再红烧,当铁锅和毛豆腐在菜籽油的作用下吱吱作响时,总会给人一种不言而喻的治愈美味的感觉。几双筷子一起伸到盘里夹起毛豆腐,嘴唇和牙齿一起享受食物带来的共鸣。

徽州的年夜饭,是徽州人佳肴最多、花样最新、味道最美的一顿饭。从徽州年夜饭中,才知道“吃在徽州”这句话的含义。在灯笼高挂、大红春联迎新年的热烈氛围中,全家依次入席,共享年夜饭,一张张笑脸,一道道佳肴,一句句祝福,企盼着一年更比一年好。

初一见『喜』锡格子茶

“锡格子茶”,是皖南地区新年期间的一种传统早茶风俗。“锡格子茶制造技艺”如今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格”是装茶点的锡器工艺品, 大年初一见“锡”就是见“喜”,有吉祥喜庆之意。

古往今来的徽州人家,欢度了除夕,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就是享用“锡格子茶”。大年初一一早大家相互拜年、恭贺新禧之后,便依次围坐在厅堂中心的桌旁。每人面前都放了两杯沏好的早茶:一杯是糖茶,寓意“生活甜美、年初甜到年尾”;一杯是香茶,寓意“春满家乡、活色生香”。茶是徽州茶乡所特有的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和祁门红茶等名茶。先喝香茶,后喝糖茶,寓意“先苦后甜”“好日子在后头呢”。

八仙桌正中心,则高高立着一只圆圆的、扁扁的,周边雕有斑纹层层叠加的塔形锡器工艺品,通常由一底、一盖、一提篮以及中心的四层组成,这就是那相似果盘的“锡格”,寓意为“步步高、年年高”。将锡格从塔形款式除掉提篮、掀盖, 将中心四层分别搁置于桌上,里面摆放着黟县的当地特产茶点千张酥、寸金糖、芝麻糖和花生糖。各自寓意为:多片酥糖、 多层叠加、外边有彩色色纸包裹的“千張酥”——步步高;外形既像金条又似元宝的夹心糕点“寸金糖”——吞金进银,招财进宝;红纸包的“芝麻糖”——节节高;花生糖——子孙满堂、儿女双全。

就着早茶品过茶点之后, 就有一盘热气腾腾的五香茶叶蛋端上 桌子,通常每人要吃两只茶叶蛋,有“成双成对、好事成双”的美意。

茶香氤氲, 茶蛋飘香, 吃过茶叶蛋之后, 大家便高高兴兴地相 继离席, 那四层锡格又被添加满糕点, 连同底座和顶盖顺次叠加成 塔形,置于拾掇洁净的桌上。 “锡格子茶”饮用结束后,“大拜年”“走 亲戚”“访友朋”“看大戏”等欢度新年的帷幕便正式摆开。从此,在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整个新年时间,每当家中来了拜年的客 人,主人家都会用“锡格子茶”风俗款待宾客。流传至今,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新春鱼灯

舞出一年好兆头

春节期间,人们举着巨大的鱼灯在古村的巷道穿行游走,与徽派的马头墙、斑驳的老墙相映衬形成了一幅欢乐喜庆的画卷。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脸上都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在阵阵欢笑声中,在铿锵有力的鼓点中,送走旧历,迎来新年。这也是徽州地区的春节习俗——舞鱼灯。鱼灯是传统民俗的道具之一,呈鲤鱼状,用竹篾绑扎, 糊表白纸绘制而成, 鱼头、鱼身、鱼尾, 三节可灵活转动。

人们从村里的四面八方汇聚, 每个鱼会由一名小“鱼头”统一调度,踏着锣鼓声,  “鱼群”在村子里穿街中来回穿梭游走,让每一个看舞鱼灯的人都感染了欢乐兴奋的情绪。

猜你喜欢
腊肠腊肉徽州
无梦到徽州
腊肉和臘肉你肯定搞混了
闲话“腊肉”
新年的腊肠
徽州人
有趣的腊肠树
Chinese Perch:Dream Beauty Portrayedin Art, Poetry
有趣的腊肠树
南昌的佳肴
寒冬腊月,腊味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