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传播时代让小标题成为“新闻园林”中的漏窗

2022-02-18 21:52左元
新闻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传播力新闻标题

左元

【摘    要】融合传播时代,新闻采编人员必须全面提升基本功。本文认为,首先应重视新闻小标题的制作,让小标题成为“新闻园林”中的漏窗,吸引读者关注,引领读者阅读,进而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关键词】融合传播;新闻标题;小标题;传播力

插題,是嵌在新闻中的小标题。它概括文中每一部分的内容、主题,具有分段或分类的作用,所以又称为分题。工作中,大家习惯称之为小标题。

标题制作,是编辑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已经得到了大家足够的重视。那么,小标题的制作呢?传统的新闻理论认为,插题、提要题等“都不能叫做新闻标题”,“在写作上,对于插题的要求不如新闻标题那么严格,只要能够说明一个部分或段落的主要之点就行了”。但笔者认为,随着新闻改革的深入,融合传播的深化,读者要求的提高,小标题也应该成为“话题”了。

大多数新闻工作者认为,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简洁得不能再简洁的最单纯的新闻”、“是最容易打动人的精彩新闻”、“是报纸的广告”、“是新闻学的最高技术”、“是揭示稿件思想内容和表达报纸立场的工具”……笔者认为,小标题同样需要精心制作,让它们成为“新闻园林”中的漏窗,引领读者欣赏一处处美景。

江南园林中,总会设置许多漏窗(俗称“花窗”),透过漏窗观赏园中景色,虚实相间、步移景异。优秀的新闻小标题组合,也会达成这种景中有画、画中有景的艺术效果,从而提高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一、小标题的历史概览

最早的报纸,标题都没有,更不用说小标题了。到了上世纪初,报业逐渐发达,报道形式逐渐丰富,许多报道中出现了小标题。当然,这时候的小标题比较简单,类似今天组合报道中的一个个镜头,只是起个分类的作用。

比如上海《民立报》1912年1月8日《北伐声中总动员》有这么几个小标题——

北伐声中之炮队

北伐声中之步队

北伐声中之飞艇

北伐声中之艺员

北伐声中之筹款

北伐声中之铁血团

这一时期的小标题往往做得很细。如沈阳《盛京时报》1913年2月28日《清太后崩御详记》,报道了前清隆裕太后因病薨逝的消息,“兹将崩御后详情志下”,共列了11条小标题——

弥留时之凄惨语

薨逝后清宫之内讧

载沣总理丧仪

宫廷之扰乱

未来之皇太后

设立办理清室事务处

丧礼经费由民国担任

袁总统之赙仪

北京之戒严

袁总统之哀痛

舆论之惋惜

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天津一些报纸的小标题开始变得活泼生动起来。《真善美日报》1948年4月1日《谁是我们民选的副总统》,对国大总统竞选活动进行预测——

看三位候选人

李宗仁一马当先

程潜说凑热闹

于右任琵琶遮面

蒋主席的意思怎样呢

李宗仁和程潜

孙副主席是否竞选

居正呢?

五中全会最后决定

这几个小标题,都很抓人,第8个小标题不拘一格,“居正呢”,加一个问号,很有意思。

《益世报》1949年1月3日《暴风雨边缘的上海人》,用了2个小标题——

上海人总是上海人

我们,我们仍得撤退呀!

这两个小标题,多么生动!“我们仍得撤退呀!”够有声有色了,再将“我们”重复一遍,说话人的语气、神态跃然纸上。看了这样的小标题,你会不看下去么?

这一时期,许多报纸喜欢借鉴对联的形式,用字数相等的两句话做小标题,有一些很精彩,如“大少爷二小姐  一对难兄难弟”,“捏造杜鲁门送行  夸大蒋夫人欢迎”。

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的小标题大概是“时代特色”最鲜明的,不少像标语口号一样。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小标题的表现形式逐渐变得多种多样,出现了趋长和趋短两种倾向。长的如提要题式,一条可达十几、几十个字,是这一部分的提示和总结;短的则仅有二三个字,更加精练地概括出文章的精髓,同样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二、获奖新闻作品小标题举隅

《解放军报》1990年11月18日通讯《黑脊梁——记广州军区某团连长李帮亮》有3个小标题——

那脊梁,共和国安全的屏障

那脊梁,托起战士的希望

那脊梁,妻儿老小的依傍

在首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黑脊梁》是最能展现新时期军人风貌的一篇。它不仅以浓郁的兵味感动着读者,也以绵绵的人情味吸引着读者。这种兵味与人情味的矛盾统一、相辅相成,是其显著特色之一。这3个小标题,是对三部分内容的概括,一看而知,三部分由“大”(国家)到“小”(个人),由强调兵味逐渐过渡到强调人情味,最后将兵味与人情味统一起来。3个小标题像一组排比句,还押韵,而且用的是“ang”韵,朗朗上口,有着昂扬向上的气势。

30年后,《解放军报》获得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通讯《屹立在喀喇昆仑之巅》(2019年2月5日头版头条),小标题延续了这种风格——

有一种思念,叫不敢相见

有一种大爱,叫转身离开

有一种春天,叫守望雪山

《解放军报》这类小标题,仿佛接受检阅的战士队列,整齐而有气势。

《羊城晚报》1998年12月21日《中国彩电迎来“赤壁大战”》,报道分析了1998年年底中国彩电行业内部竞争加剧的局面,大标题引用了《三国演义》中尽人皆知的一个典故,文中的5个小标题紧扣大标题——

“赤壁大战”一促即发

战前细数此消彼长

“刘备”“孙权”不怕“曹操”

“孙刘”能否联手抗“曹”

大战还需冷静思考

这5个小标题字数相同,难得的是,编辑熟练地运用了《三国演义》中的典故,既与大标题息息相关,又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中国彩电业各廠商群雄争霸、互不相让的局面,很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

《四川日报》2017年1月22日发表的通讯《新房子只见楼梯不见楼》,短短的1253个字,表现了一个大主题。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脱贫攻坚的一项战略举措,但具体推进过程中面临不少难题。报道敏锐捕捉到“新房只见楼梯不见楼”这一异常现象,成功挖掘出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正面典型——既从实际出发,坚持量力而行原则,符合国家政策,又着眼长远,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发展动力,对全省乃至全国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打好脱贫攻坚战有重要参考价值。报道借用中医“望闻问切”四步诊疗法结构全文,形式新颖、语言朴实、画面感强——

【望】

“怪”现象:楼房只见楼梯不见楼

【闻】

大变化:猪粪臭变腊肉香

【问】

新起点:住上体面房活出体面样

【切】

既要严守红线也要谋划长远

该作品获第28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也许这一组小标题“功不可没”。

笔者对比了历届中国新闻奖获奖文字通讯与深度报道,感觉第31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中优秀小标题特别多,殊为可喜。比如2020年11月20日《金华日报》刊发的通讯《上山第一步 世界一大步》有这样一组小标题——

我从哪里来?

浙江的史前文明足足向前推了三四千年

我到哪里去?

世界农业起源认识的一次重要修订

我来干什么?

“远古中华第一村”标志着一个历史阶段的开端

“上山文化”是世界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浙江历史的起点。2006年11月22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作出重要批示:“要加强对‘上山文化’的研究和宣传。”金华日报记者李艳深入贯彻落实批示精神,坚持不懈跟踪报道“上山文化”。2020年是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中外专家联合公布最新研究结果,作者紧紧抓住该新闻主题,充分发挥其20年持续跟踪报道的丰厚积淀,完整展现上山遗址发现20周年的始末,以及对世界稻作文化、农业文化和农业文明的重大意义。报道鲜活生动,以细腻的笔触,将枯燥的考古发现娓娓道来,谋篇布局独具匠心,3个小标题紧扣主题,循序递进,有问有答,生动展现了万年美好生活的瑰丽画卷。

三、借鉴报告文学小标题做法

新闻可以借鉴报告文学小标题的制作方法,加强新闻小标题的文学性、艺术性。

如,黄宗英为了纠正少数官员对知识分子的偏见,呼吁抓紧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撰写了报告文学《大雁情》,报道了“种野药的”秦官属。全文用了4个小标题——

她……

她?

她??

这一组小标题,出人意料,都只有一个“她”字,只是后面加上了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没有),有了不同的含义,最后一个连用了两个问号,意味深长。这同一个字加不同标点符号的小标题,告诉人们,忘我劳动、默默奉献的中年女科学家秦官属,从一个尚未被人认识的人,到带着问号的女知识分子,到社会主义实干家,一些人由于思想僵化,对她带着问号,但是,是非公道,自有评说。

肖复兴的《啊,老三届》分别写了四个老三届毕业生,4个小标题下分别附上他们的一句典型的话语,也很有特色——

十年,他一直梦想买一架照相机……

他说:也许我一辈子都成不了摄影家,但我可以为学生服务。我爱摄影,也爱他们。

在窄小的胡同里有她的毛织厂……

她说:女人四十上下是黄金时节,我还能干十年。

刚回到北京时,他曾经想到过死……

他说:献给北大荒的全部青春,收获的不能仅仅是荆棘。

在美国,他分外想念北大荒……

他说:在这异国土地上,我跑了二十四个城市,我马不停蹄,我没有玩。

许多报告文学的小标题很精彩,往往既是很好的写作提纲、结构线索,也是详细而明确的阅读提示,给作者写作和读者阅读都带来了便利,富有魅力,值得新闻采编人员仔细玩味。

《贵州日报》2015年5月29日通讯《一对80后“羊倌”的辩证人生观——记晴隆草地中心畜牧师刘树军、伊亚莉夫妇》获第26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件作品就是借鉴报告文学小标题的一个优秀案例,依据大标题,紧扣“辩证人生观”,设计了3个小标题——

苦与乐的辩证

生活条件苦,但与钟爱的事业相伴,就能乐在其中

远与近的辩证

作别北京,远离都市,却能与世界科技前沿紧密互动

高与低的辩证

甘当“羊倌”,植根田野,让事业之树长高长壮

学历虽高,却扎根贫乡,甘当“羊倌”;年纪虽轻,却安于艰苦,勤学笃实;身为基层农技干部,却与国际养羊科技前沿紧密互动,成为青年专家……这是晴隆草地中心畜牧师刘树军、伊亚莉这对80后夫妻带给记者的感动。3个小标题,列出了刘树军、伊亚莉夫妇人生观的三对辩证关系,并各附一句说明,饶有兴味,引人入胜,有很强的文学性、艺术性。

四、周末报《原声》版小标题的探索

笔者曾在南京《周末》报主持情感访谈专版《原声》十年。刚主持《原声》专版的时候,笔者就不想做小标题,觉得那样会“破坏阅读感觉”。时任老总是一位读者观念非常强的报人,在内部学习会上,他反复强调“群众观点”,要求我们心中要装着读者,处处为读者着想。试想,一个整版,黑压压四五千字,能给读者怎样的“阅读感觉”呢?那就是“不想看”。于是,在做小标题上,笔者慢慢地由消极走向积极。笔者认为,一篇新闻的几个小标题,在内容上不能互相重复,要各有特点,但彼此又要形成有机的联系,都应是在同一新闻主标题统属之下。下面举几个例子。

一飘广州

二飘北京

再飘广州

飘来南京

不想飘泊

——《飘来飘去的女人》

这一组小标题充分解说了大标题的“题眼”“飘”字,把主人公的经历简单分割成几个时期,最后以“不想漂泊”作结。

他笑了一下,牙齿不太整齐

阳光下,他仰头笑着

他有点笑不出来的样子

我说麻烦你笑一下好不好

——《别人的好东西不要拿》

这篇稿件写的是一个女孩和一个已婚男子的故事。女孩第一次见到男子的时候,“他笑了一下,牙齿不太整齐”,女孩觉得他“有一种朴素的美”,因此发生了以后的故事。笔者觉得这是一特点,于是做出了第一个小标题,接着“灵机一动”,做出这么一组小标题。每一个小标题都是一幅画面,四幅画面组成了一个有情节的“故事片”。

夫妻相

婚纱照

啤酒瓶

降压片

婚介所

贵宾席

——《请记住我的美丽》

做这组小标题的时候,笔者借鉴了元散曲的表现手法,精心选择了在文中有着典型意义的一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一个个意象,形成一个意象组合,把故事“串”起来。

蛋糕  手套  香烟

玄武湖  午朝门  商品房

只是“临时工”?

断肠人心不死

——《成功后,再回来找你》

这一组更进一步,直接套用散曲《天净沙》的文字格式。当然,只是大致的。

第一章 无事

题注:天下男女,往往在无事中生出事来。

第二章 揉搓

题注:《来来往往》中写康伟业和林珠发生故事的过程时,池莉用了一个绝妙的词——“揉搓”。

第三章  漂洗

题注:“揉搓”之后自然要“漂洗”,漂去浮沫,难免留下一些污渍。

第四章  晾晒

题注:最后一道工序。

——《我们的“爱情”是“非法出版物”?》

这个故事的男女主人公都是出版社的编辑,我便套用了书的体例;他们的情感是应该被否定的,我便用这样的小标题,加上“题注”,进一步明确采编者的立场。也许我孤陋寡闻,这样的小标题,我以前没见过。

把一个错误结束了

开始了一个新的错误

希望错误不再是错误

——《去国外,躲避我所爱》

这一组小标题借鉴了绕口令的手法,第二个小标题造成懸念,第三个饶一下舌,其实是笔者含蓄地给当事人一个忠告。

他让我辞职

他又让我辞职

什么时候能把他“辞”了

——《何时快刀斩乱麻》

我一直回避女人,但这一次没有

我并不惧怕死亡,但是我不能死

我必须选择离开,但得有个说法

——《我不是一只“备用胎”》

这两组也绕来绕去,目的还是吸引读者。

奶少了!

不活了?

恨透了……

——《“月子”里,鸡飞鸭闹》

这一组小标题精心选用了合适的标点符号,表达不同的情感、趣味。

结语

小标题既是新闻报道分节的标志,又是对新闻报道每节大意的概括,小标题必须紧扣大标题,和大标题形成一个完整的纲目系统。无论大标题还是小标题,都是新闻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司其职,尤其是在媒体融合传播时代,它们各有价值,不可偏废。

(作者:南京报业传媒集团现代家庭报总编辑)

责编:周蕾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传播力新闻标题
2018世界杯英文体育新闻标题的及物性系统分析
浅谈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新余广电新媒体的探索与实践
从推选到竞演
我国新闻网站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影像的力量源于用心交流,用爱拍摄
《承德日报》:舞好“指挥棒”定好“风向标”提升传播力
从“第六届广府庙会”联动报道看南方报业媒体融合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