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以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22-02-18 03:29何青倩
科学咨询 2022年13期
关键词:后生技校职校

何青倩

(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上海 201913)

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精准扶贫任务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职教其主要功能是培养技术型人才,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对于增强扶贫内生动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就业增收,加快脱贫致富,有其独特的作为,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想要真正做好职业教育精准扶贫工作,达到职教扶贫的“造血”效果,需要多方面的努力[1]。笔者认为,各地区助力职教扶贫的定点支援职校必须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办学优势,积极采取系列举措开展教育扶贫活动,以扎扎实实的行动助力乡村振兴。

笔者所在的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南技校)为沪滇职业教育协作对口支援中职校之一,在对口支援滇西地区开展职教扶贫的过程中,江南技校结合自身特点发挥办学优势,开展了校企合作结对帮扶活动、职教扶贫理念宣讲活动、为贫困学生提供勤工俭学社会实践等,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一、学校实施教育扶贫背景介绍

党中央、国务院对教育扶贫工作高度重视,颁布印发的《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对接活动,加大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工作力度。兜底式支持西部地区省(区、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到东部地区接受优质中职教育。将贫困地区教育作为帮扶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在印发文件中提出明确要求,如“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向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每生每年1 000-2 000元”,“滇西十州市根据各自实际在地方财政中安排一定的经费对到东部接受职业教育的‘两后生’予以生活和交通补贴”,“云南省从财政扶贫资金中按照每生每年5 000元左右的标准给予资助”,“东部四省(市)统筹安排各自优质中职学校,安排3 000名滇西10州市在校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采取‘2+1’分段培养方式开展教学,毕业后根据学生意愿优先在东部四省(市)安排就业”,“东部四省(市)统筹安排省(市)内优质中职学校,招收滇西10州市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不少于3 000名‘两后生’,按照现代学徒制、订单式等模式进行校企联合培养,实现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以此通过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就读东部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优质中等职业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以促进就业脱贫为导向,最终带动家庭脱贫,从根本上消除家庭贫困,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2]。

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教委职教处为贯彻落实《职业教育东西协作行动计划(2016-2020年)》文件精神,发挥职业教育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迅速行动,立即组织召开了沪滇职业教育协作计划座谈会,确立了上海市29所中职学校46个专业招收滇西学子,确立以就业为导向,最终实现毕业即就业的目标。

让贫困家庭“两后生”通过职业教育学习脱贫致富,应该说是一种见效快且具有可持续发展后劲的扶贫方式,但在职校落实职教扶贫这种行之有效的可持续扶贫方式过程中,仍出现许多问题。

二、落实职业教育精准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难题

(一)职业教育受到部分人群歧视的不良导向影响受援者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两后生”思乡情怯、流失率大

初到东部大城市,不少“两后生”步入新环境充满新奇感,但时间一长,不少人开始思念家乡,认为在东部地区大城市读书无依靠,学业完成后的实习就业时也无人帮扶,更加无法感受以往在家乡时父母亲人的关心与方便,因此产生辍学回乡的想法。尤其在寒暑假,不少学生返乡度过假期后,感受到家乡有亲人照顾,更加不愿再继续来到东部地区接受教育。再者,东西部地区相隔遥远,不少“两后生”来到东部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其实也是他们第一次离家远行,复杂的交通和路况给这些年纪并不大的学生带来了走出大山的阻碍。山高路远,不少贫困家庭“两后生”就因此畏缩不前,不愿再前往东部地区完成学业。调查发现,一部分“两后生”来到东部地区接受职业教育前,本人还在家乡就读于当地的初中或高中,不少接受过普教的学生心中同样存在“重文凭、轻技能”的倾向,受“学历高于一切”思想的影响,不少人认为技校学历有些丢人,对技能成才并不认可,同时不少“两后生”还表示自己今后毕业了就是技校学历,今后在社会上这样的学历是“吃不开”的。社会上部分人群对技能教育的不认可和用有色眼镜看待技校学生的不良导向同样影响着贫困家庭“两后生”,导致了“两后生”的流失。

(二)教育脱贫与技能脱贫的可行性未得到充分信任

发展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让受教育对象掌握一技之长,有更好的出路和收入[3]。尤其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一个家庭成员掌握一门技术,极有希望实现脱贫乃至迈向小康。可是一部分思想没有得到拔高的“两后生”内生动力不足,本应是“我要脱贫”最后演化成“要我脱贫”,在进入东部地区对口帮扶职校后仍不思进取,每月等待资助金,忽视技能学习,认为学不学没差别,没有充分意识到掌握一门技术技能对帮助家庭脱贫的重要性,思想意识上毫无进步。这与“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期望是背道而驰的,如此发展下去,教育扶贫效果将得不到显现。

(三)因家庭经济贫困问题导致的辍学问题

在实际的发展中,中职院校内的“两后生”虽然得到了政策上免除学费、享受国家助学金以及给予资助金等帮扶,可仍然还会出现由于本身的贫困加剧而辍学的情况。笔者曾遇到来自云南的贫困生虽然在校学习稳定,但因家庭变故,无力继续支付其生活费用,而提出退学申请。如若学校及其家长同意,则因为贫困问题尚且年幼的学生再次辍学,那么职教扶贫的实际意义也就不具备了。因此,职校应当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的途径和方式,不让任何一位学生因为家庭贫困而再次失去学习机会。

(四)职教扶贫周期长,扶贫效果短期内难以显现,影响受援者主动性的发挥

《管子-权修》:“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可见,教育人、培养人是周期长、投入大、见效慢的。教育扶贫相比其他扶贫措施的成效确实不能得到立竿见影的显现,这就导致不少贫困户在教育扶贫成果还未显现时觉得教育帮扶力度不大,甚至会认为教育扶贫是多此一举,引来质疑声。如何让受助者在接受教育扶贫的过程中就能感受到扶贫力度,坚定受助家庭对技能成才、改变命运的信念[4],是需要深入思考与实践的。

三、落实教育扶贫过程的策略探析与实践措施

针对贫困生环境不熟悉、亲人遥远等原因不能适应学习和生活,江南技校采取了几项做法:第一,精心挑选“两后生”班级的班主任,担任“两后生”班级的班主任老师必须通过学校的考核、培训、思想动员后选拔出来。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老师,能够做到及时发现学生问题,将班级问题及时反馈给学校,关心爱护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能及时感知学生的思想波动,从而稳定学生。对班主任老师的精心挑选,其实也是应对“两后生”稳定不流失的一个积极举措。

第二,利用学校的办学优势,面向“两后生”开展“结对助学”工作,建立帮扶机制。江南技校隶属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有着强大的军工央企背景和深厚历史底蕴,集团公司对江南技校“两后生”学习技能、脱贫成才的职教扶贫工作也十分关注。针对部分“两后生”产生的无依靠、就业无人帮扶等担忧心理,江南技校以党支部共建为契机,集团公司用工部门助学结对,为他们的求学之路提供更多的保障。“结对助学”不仅仅是进行结对助学仪式,发放学习用品,在进行结对签约后,还会定期座谈会等活动促进帮扶结对者的熟悉了解,也要求帮扶者必须定期了解帮扶对象的学习情况,解决结对学生的思想困惑、鼓励他们克服畏难情绪,学习好技能,让贫困学生真正找到依靠。

第三,考虑到“两后生”出行经验不丰富,交通路况不熟悉等原因,为了让“两后生”都能顺利前往学校学习或是顺利返乡,我校提前制定计划,严格选拔护送教师,接送学生返校学习及护送学生返乡度过假期。如此一来,解决了学生出行不便的后顾之忧,更让“两后生”感受到了学校对他们的细心关怀。

要让“争做大国工匠,技能成就梦想”的理念深入学子心中,江南技校利用自身办学优势,请到集团公司内的几位全国劳模、全国技术能手、各专业的高级技师等模范人物来到学校,不仅现场指点贫困学生的技能操作,还开展座谈会,将“技能改变命运”、“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的观念根植于学生心中,正确引导贫困学生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改变社会的学历教育与择业观念。座谈会上请到的几位高级技师纷纷从自身经历讲起,娓娓道来技能成就自己人生的故事,鼓励贫困生努力学技能,增强贫困学生对职教的认可。另外,加大对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宣传力度,通过舆论宣传贫困学生通过职教成才的事迹营造良好的职业技能成才氛围。学校还不断强化贫困生终身教育的理念,鼓励大家在学好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全方位提升自己。江南技校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继续教育的合作机制,为贫困生提供各种不断提升自己学历、文化层次和综合素质的机会。

对于忽视技能学习、应试教育缺失、道德滑坡、思想落后、“懒根”还待拔除的“两后生”,江南技校采取各种形式的精神贫困帮扶,例如开展多元化的教育辅导,设置传统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恩教育等专门课程。通过组织受助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团员青年主题活动等方式,创造和拓宽贫困学生回报社会的途径。开展职教扶贫、技能成才的典型案例宣讲会,通过正面典型让受助学生对技能学习萌生更多的期望,通过倡导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的工匠精神,从根本上转变“等、靠、要”的落后思想。同时,在平日的学习中,江南技校开展了“两后生”在校“评优”活动,对学习积极性高、积极上进的“两后生”树立优秀的典型,对于表现较差、学习懒惰纪律散漫的“两后生”给予批评处罚,让学生有动力也有压力。

对于因为家庭经济贫困再次辍学的现象,江南技校也有应对措施。江南技校为有需要的“两后生”提供在校勤工俭学的岗位,在不耽误学业的情况下,勤工俭学的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食堂等地方打工,在学校与食堂的协商下给予勤工俭学劳动津贴。在学生学习技能一段时间后,还可以挑选一部分技能学习成绩较为优异的“两后生”在江南技校内的校办工厂参与进行“产教结合”,也可发放一些津贴帮扶贫困生。在寒暑假期间,江南技校组织学生到“苏浙汇”、“威尔士”等一些知名的企业进行勤工助学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既缓解家庭经济负担,又锻炼了学生综合素质。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培育人才是长久之计。职业教育助力精准扶贫工作相比普教更具有公益性、普惠性和社会性,是最具活力的扶贫发展方向和途径。然而,教育的价值并不能够在短期内就得到具体的显现,想要看到教育脱贫的成效,期间必须经历一个过程。江南技校从家访入户着手,在2018年初,选派一批教师前往西双版纳、楚雄、丽江、保山四地部分“两后生”家中进行家访,家访首先向“两后生”家长讲解职教扶贫的政策,打消家长疑虑。家长了解到孩子在政府安排下前往东部地区就读职校学习技术,不仅能得到国家按时发放的贫困资助金,学生还能根据意愿就业,实现入校即入企、毕业即就业。向家长宣传好职业教育脱贫的优势,讲好职业教育脱贫的故事,帮助其从思想上脱贫。老师还向“两后生”家长介绍学校的基本情况、学校的办学优势、学生在校表现以及学校对学生做出了哪些帮扶举措,积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环境,学好技能,促进了良好的家校共育环境的形成。从某种程度讲,家访工作也是做好职教扶贫的群众工作,在贫困户所在的村庄社区,积极营造了职业教育脱贫解困的社会舆论氛围。“两后生”群体在校“评优”活动中涌现出好的典型,学校还以挂号信的方式通知评优获奖“两后生”的家中,增强他们参与职教扶贫的获得感,让贫困户家庭在接受职教扶贫的过程中产生职教脱贫的信心和希望。

四、结束语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指导和支持下,我们必须积极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做好职教扶贫工作,不断创新资助育人的途径和方式,进一步理清思路,采取力度更大、针对性更强、作用更直接的措施使教育扶贫可持续发展。各地区对口支援中职校不仅要保证贫困生可以顺利完成学业,还要做到让“要想富、学技术”的观念深入人心,达到职教扶贫的“造血”效果,从而遏制贫困代际传递,为精准扶贫、全面小康注入强大正能量。

猜你喜欢
后生技校职校
技校档案管理有关问题分析
“二后生”的传说
民办技校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
试论影响技校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及对策
沪指受压回落 轻仓待后生
让职校师生的心更敞亮
技校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体验教育在职校生专业选择中的运用
军休干部捐资助学惠后生
他用四招引领后生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