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2-02-18 11:33林晨志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22年30期
关键词:步行冠脉血浆

林晨志 袁 金

(福州市第八医院,福建 福州 350013)

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与老龄有明显的相关性[1]。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CHF发病人数也随之增加。而老年CHF的首要病因是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脏病[1]。老年CHF患者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心室重构等,常合并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病变,加之并存多种疾病,导致运动不耐受、生活质量下降、死亡率增高、预后不佳。老年CHF患者常规药物治疗即是针对上述病因和机制进行干预,给予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ll受体拮抗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聚集等。但临床实践中,老年患者合并症多、病程长、病情复杂、依从性不高,常规药物干预疗效程度不一。因此,非药物治疗手段治疗老年CHF受到关注。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通过机械的方式增加舒张期主动脉压力,改善舒张期冠脉灌注,在收缩期前气囊同步排气,使收缩期外周阻力明显下降,心脏后负荷降低[2、3],可以使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获益。本研究在常规CHF治疗基础上,给予EECP治疗老年CHF患者,旨在探讨EECP对老年CHF患者的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NT-proBNP)水平、左心射血分数(LVEF)以及6 min步行试验(6MWD)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CHF患者72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6例。本研究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选取标准:(1)CHF诊断符合《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4];(2)年龄65-75岁;(3)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Ⅱ-Ⅲ级。排除标准:(1)急性心力衰竭;(2)急性冠脉综合征;(3)中重度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和)狭窄;(4)肺动脉高压(平均肺动脉压>50 mmHg);(5)主动脉瘤;(6)高血压未控制(>180/110 mmHg);(7)房颤等影响EECP运行的心律失常;(8)明显出血倾向或出血性疾病;(9)下肢深静脉血栓、静脉炎;(10)反搏部位的皮肤有严重的感染灶;(11)合并脑血管疾病遗留肢体活动受限、脑动脉瘤病史;(12)认知障碍。

1.2 方 法

对照组给予慢性心力衰竭常规治疗,即ACEI/ARB、选择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并对病因、诱因和基础疾病进行干预和治疗等。每周电话随访2次。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EECP治疗。治疗方案:每日30-40 min,每周5次,连续治疗6周。EECP设备(重庆普施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型号:P-ECP/Ⅱ)。

1.3 观察指标

1.3.1 血浆NT-proBNP水平测定 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抽取患者2 m L空腹静脉,采用免疫荧光法进行NT-proBNP水平测定。检测仪器:日本三菱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试剂盒由北京康思润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

1.3.2 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 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的LVEF。仪器:GE Logiq S8。

1.3.3 6 min步行距离 每位患者的6 min步行试验均由同一医生进行安全评估、试验操作并记录6MWD。步行试验前后测定血氧饱和度(SPO2)、心率和血压。在测试中,如患者出现头晕、胸痛、出冷汗、紫绀、苍白、步态失衡等不适症状,立即停止试验。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血肌酐、体质量指数(BMI)、心功能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和基础疾病构成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n(%)/±s]

表1 两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n(%)/±s]

?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NT-proBNP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NT-proBNP水平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的比较(±s,pg/m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浆NT-proBNP水平的比较(±s,pg/mL)

注: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t=2.234,P=0.032;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t=3.266,P=0.002。

?

2.3 两组治疗前后LVEF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LVEF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EF提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LVEF的比较(±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LVEF的比较(±s,%)

注: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t=3.204,P=0.003;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t=3.817,P=0.01。

?

2.4 两组治疗前后6MWD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6MW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6MWD均较本组治疗前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6MWD延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6MWD的比较(±s,m)

表4 两组治疗前后6MWD的比较(±s,m)

注: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t=3.761,P=0.001;观察组干预前后比较,t=6.939,P<0.001。

?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有5例患者在EECP治疗过程中出现尿量增加,未特殊治疗,治疗结束后尿量恢复原水平。两组患者治疗中未出现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加重、急性冠脉综合征以及急性脑血管意外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 论

近年来,作为心力衰竭病因和危险因素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同时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延长了慢病患者寿命,老年CHF患者人数持续上升[5]。传统慢性心力衰竭药物对老年CHF患者治疗具有局限性:(1)易发生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2)多病因诱因共存,合并症多,药物种类多,易发生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3)依从性差;(4)改善运动耐量作用有限,无法满足现阶段老年患者对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的需求。EECP早期用于心绞痛的治疗,随着临床适应证扩大,EECP在心力衰竭中也得以应用并取得疗效[1、2]。EECP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循环方法:(1)即刻的血流动力学效应:通过同时挤压双下肢动、静脉,增加回心血量以提高心排量25%,增加重要脏器和组织血供;EECP由远端向近心端序贯加压,让更多血流返至主动脉,增加主动脉根部舒张期灌注压,冠脉内平均压上升16%,明显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血供;在收缩期前气囊同步排气,使收缩期外周阻力明显下降,降低心脏后负荷[2]。(2)血管的生物学效应:提升血浆一氧化氮水平、降低内皮素-1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2],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总之,EECP能改善老年CHF患者心肌供血,提高心排量,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重要脏器和组织血供[6]。从而使CHF患者能从EECP治疗中获益,尤其老年患者获益更大[5]。LVEF与心衰患者疗效及预后呈正相关。NT-proBNP是BNP前体裂解的无活性的片段,其浓度可反映短暂时间内新合成的BNP释放,可用于评估心衰的严重程度以及预后[7],但其受年龄、肾功能等因素影响[8]。6MWT是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骨关节肌肉组织等整体活动能力和功能状态进行评估的手段,具有无创安全、简单易行、重复性好、精确反映日常生活活动的优点[9]。因此,测定血浆NT-proBNP水平、LVEF和6MWT步行距离平变化可作为评价EECP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疗效及预后的重要指标[2]。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血浆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观察组降低更为显著;治疗后两组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更为显著;治疗后两组6MWD均较治疗前明显延长,观察组延长更为显著。结果表明常规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EECP治疗,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延长6 min步行距离,与吴宇红等[10]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在常规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EECP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通过上述多环节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从而降低血浆NT-proBNP水平,提高LVEF,延长6 min步行距离,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步行冠脉血浆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魔方小区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血浆置换加双重血浆分子吸附对自身免疫性肝炎合并肝衰竭的细胞因子的影响
冠脉CTA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APSCM与100kVp管电压的比较
256排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心病诊断的应用价值
步行回家
冠脉CT和冠脉造影 该怎样选
血浆B型利钠肽在慢性心衰诊断中的应用
从步行到奔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