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创新实践

2022-02-19 05:28王尧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创新实践思政教育人才培养

王尧

摘 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构建了“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思政、实践教育思政、网络思政、文化思政”的全方位、立体化“大思政教育”体系,将思政教育融入整个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九个提升”,形成了一些可推广的思政工作范例。

关键词: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发挥专职政工人员的骨干作用,更要发挥全体教师的主体作用。2013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下简称学校)思政教育工作大会出台了《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了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充分利用好课堂内外资源,围绕“培根铸魂”“让思政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在发挥好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各类课程、一切有目的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思政作用和管理、宣传、服务的思政功能,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专业知识、社会实践、文化建设等各环节,落实、做细“十项育人”工作,培养坚定爱国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科学思维者、创新创业者和优雅生活者。

学校打造了思政育人的“大体系、大机制、大课堂、大队伍、大品牌”。大体系,即构建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思政、实践教育思政、网络思政、文化思政”的“六位一体”全方位、立体化“大思政教育”体系;大机制,即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思政育人的领导和责任机制,切实将思政育人落实到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大课堂,即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管理与服务、网络与宣传、建设与文化的思政功能,将传统小课堂扩展到大学广义课程的大课堂;大队伍,即汇聚校内外一切思政资源,实现专职人员与专业教师、管理干部与服务队伍、校内力量与校外资源的互动互补;大品牌,即形成了以“一院一品”教育工程、学风建设工程、建设“五有”学工队伍、“三高”班主任和文化浸润工程为代表的一批行之有效的思政教育品牌。

“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实践实现了学校思政教育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全过程融入,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的“九个提升”,形成了一套可推广的思政工作范例,受到了一些主流媒体关注与全国同行称赞。

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的背景

构建“大思政教育”体系的目的是试图解决高校学生思政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育人工作协同不够。学校管理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校园文化体系等相关工作存在融合交叉不足、思政合力不够等问题。工作中存在“六个不到位”,即领导重视不到位、教师研究不到位、全程育人不到位、典型引路不到位、激励措施不到位、学生反应不到位。二是思政教育渠道不宽。对思政教育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特别是认为思政工作只是辅导员、党委副书记、党委书记和团委、学工部门人员等专职政工队伍的事;专业教育与思政分离,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不强,课堂教学对学生的价值观影响力不够,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效果不明显;全员育人意识欠缺,思政教育课堂局限,对于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网络阵地、校园文化等应有的思政功能发挥不足。三是存在“十重十轻”现象。在各类教育教学活动中,存在重“活动”轻“教育”、重“知识”轻“思政”、重“独奏”轻“交响”、重“教案”轻“学生”、重“传承”轻“创新”、重“授课”轻“教研”、重“说教”轻“师表”、重“导研”轻“导人”、重“服务”轻“自立”、重“建设”轻“文化”问题。四是缺少有影响力的思政品牌。思政教育工作上存在创新特色不突出、个性教育不突出、有效办法不突出、品牌效应不突出问题。

“大思政教育”体系解决问题的方法

1.顶层设计,建立协同育人大机制

强化大思政工作领导机制,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组织协调、全校全员参与的“1+N”责任机制,确保思政“大体系”落实到位;完善大思政工作实施机制,建立健全目标任务责任清单,学校以《关于加强大学生主题教育工作实施方案》《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办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实施方案》等制度文件为支撑,确保思政工作有序推进;改进大思政工作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各支育人队伍考核评价激励机制:通过人事考核、教学评价、职务职级晋升制度,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工作评价和效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思政工作开展情况及育人效果纳入全体教职员工考核评价范围,推动思政工作提质创优。

2.五位一体,打造思政育人大课堂

借助省级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示范点的优势,育德铸魂,建设课程育人“金课堂”;实施课程思政“九个一”工程,打造精品“課程思政群”;学做结合,通过藕舫学院24类竞赛班、选派2支研支团、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等,把思政教育融入各类活动中,创新实践育人“活课堂”,创造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打造“两微一端”网络育人阵地和网络思政平台,丰富载体,形成思想引领合力,打造网络育人“新课堂”;组织建设与教育引领结合,基层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覆盖率达100%,实施“党建+红色文化育人工程”,打造“马克思主义青年说”“初心课堂”等,使“学、评、讲、绘、践”五位一体,构建组织育人“红课堂”。

3.多元协同,汇聚思政育人大队伍

突出专职队伍骨干作用,建设高水平思政课教学队伍,培养辅导员、党委副书记等政工干部向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坚持对其每年16学时培训;强化全体教师主体地位,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发挥科研育人功能,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中突出立德树人“主线”;发挥后勤管理思政作用,建立“生活思政、温度后勤”服务模式,打造了以宿管“吴阿姨”为代表的后勤思政队伍;拓展校外思政资源,聘请院士、劳模、优秀企业家、杰出校友等百名兼职思政课教师,提升思想教育感染力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教育实效性。

4.务实创新,创建特色思政大品牌

实施“一院一品”教育工程,“三聚焦”“三结合”,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融合,学校25个专业学院形成了25个各具专业特色的精品思政项目,整体提升了思政品位与教育效果;将学风建设作为学院“一把手”工程,各学院每学期召开学风建设大会。通过制定并落实辅导员“周检月报”制度,督促创建良好班风、舍风;组建学风、教风督导组,及时解决教风学风问题;成立“风云学子宣讲团”,发挥榜样示范作用;配齐配优骨干队伍,打造“有理念、有担当、有真情、有方法、有研究”的“五有”学工队伍,学校领导带头做班主任,选配政治素质高、学术水平高、育人热情高的“三高”教师做班主任;实施文化浸润工程,每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持续打造主题鲜明的开学典礼,建设马克思恩格斯广场、范仲淹广场、竺可桢广场、见山园等文化设施群和“信大素质教育在线”,以文化创思政品牌。

“大思政教育”体系的特色

1.更新了思政教育理念

将思政工作由通常只是专职思政人员、思政课,延伸到所有教职工、各类课程教学及学校管理、宣传、组织、服务等全员、全方位,拓宽了传统思政概念的外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针对学校思政教育存在“十重十轻”问题,提出思政工作要加强“十个融合”,即“活动”与“教育”融合,“知识”与“思政”融合,“导学”与“导人”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建设”与“文化”融合,“专职”与“兼职”融合,“小课”与“大课”融合,“线下”与“线上”融合,“一线”与“二线”融合,“传承”与“创新”融合。

2.拓宽了思政教育渠道

把思政教育贯通管理体系、服务工作、校园文化、社团建设。学校的实践研究“行业高校文化育人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获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文化精品)课题;把思政教育融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所有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各类有目的的教育活动的思政功能,扩大了思政工作的施教时间、空间。

3.丰富了思政教育方法

“大思政教育”体系在教育方法上注重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了解学生、分析学生、融入学生,将思政教育与学生实际面临的心灵困惑与心理需求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发展方面所遇到的真实问题和困惑,让理论学习、实践活动中的思政元素能够真正触及学生认知和实践的隐性根源,建立起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极大地丰富了思政教育方法。

“大思政教育”体系的理论研究

近年来,学校进一步加强“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先后获批教育部、中宣部、江苏省教育厅等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二十余项,其中“课程思政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获批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思政研究重大项目;“高校思政课增强‘四个自信’的培育机制研究”获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马克思主义研究》《江苏高教》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在光明网发表文章《提升教育“四力”,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在《新华日报·思想周刊》发表文章《提升大学的“育人温度”》,这些都丰富了“大思政教育”体系构建的理论研究。江苏先锋网、江苏教育新闻网、学习强国App等媒体以《道义争担敢息肩》《用百年党史砥砺青年学生成长成才》专题报道了学校思政工作,人民网“大学校长论坛”专访了学校“五有”学工队伍建设经验。

“育人”比“育才”更根本,《大学》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在教育领域具体表现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習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卫教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说:“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对我们今后深入进行“大思政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是巨大的鼓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课堂上讲,也要拓展理念、拓展场地、拓展思域,为从教育实践上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而继续努力。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课程思政融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项目编号:2020SJZDA143)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责任编辑:翟 迪]

猜你喜欢
创新实践思政教育人才培养
浅析班组文化建设与创新实践
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新时期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意义
论微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对策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探讨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