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地利人和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三方联动育人机制的构建

2022-02-19 01:10冯月娴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减育人德育

冯月娴

一、天时——顺应时代发展趋势

在“双减”背景下,应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适当增加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比重,增设丰富的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无法脱离社会大环境,都会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因此,开展德育工作时,应构建家校社三方联动育人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时代发展趋势,顺势而导,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紧扣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

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街道、社区、镇村、家庭共同育人的格局。因此,应推动各类教育发展,实现学校、社会、家庭教育一体化。

例如,笔者结合教材内容,开展“中华诗词润少年”活动,掀起了一股诵读中华诗词的热潮。其中有大量的爱国主义诗歌,有的诗歌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有的表现了诗人对民族前途命运的关切,有的抒发了诗人精忠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具有很高的思想教育价值。在开展活动时,笔者联系社会热点,与党的十九大、北京冬奥会等时事相结合,以学习爱国诗歌为线索,跟随祖国发展脚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歌中的精神,指引自己前行。该活动不局限在课内,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笔者发动家长一起参与活动,进行微演讲并发布到朋友圈,到社区进行“爱国小行动”。该活动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整合周边教育资源,把班主任工作、少先队工作、语文综合实践学习等整合在一起,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当前,学校教育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以学校为中心,团结家庭力量,联合社区教育委员会,挖掘身边的教育资源,定制教育方案,可以为学生增加许多学习的途径和机会。目前,相关部门提出的教育要求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新时代,学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使得教师意识到不能再以灌输的方式开展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这样学生才会愿意主动、积极地接受教育。第二,结合时代发展需求开展教育。不同时期,德育的重点是不同的,当前我国德育的重点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需要通过德育,让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自己实践,从而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第三,重视协同教育的开展。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意识到开展协同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社会各界对家庭教育的重视达到空前的高度。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的生活习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极大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现代教育认为,学生在成长时,从来不曾脱离社会和教育。因此,需要重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建家校社联动教育机制,促进协同教育快速发展。当前,学生可以通过接收各种信息了解社会价值导向,并且在学习和生活中,会与其他社会成员产生交集。从宏观的角度来说,社会价值导向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影响;从微观的角度来说,形形色色的社会成员的言行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影响。只有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学校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需要通过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态度,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提升他们的综合素养,培养出一批身心健康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可能性的高质量人才[1]。教育学者认为,要想增强教育的有效性,实现教育可持续发展,就要让家庭、学校、社会互为补充与促进,通过协同教育帮助学生成长。

(二)结合时事开展教育

少先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预备队,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伴随时代的发展,班队建设的侧重点也在不断变化。要想更好地进行班队建设,实现学校、家庭、社会三方联动教育,应善于捕捉时代发展变化,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引导和激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不断创新进取。

例如,教师可以2017年在广州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为切入点,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探究,深入了解该论坛的开展背景、特点、情况,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为什么选广州作为举办地?论坛论什么?假如我是小使者,我怎么介绍广州?论坛开展期间,广州有什么活动?在进行班队建设时,教师应结合时政开展教育活动,引领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参加少先队活动、学校传统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

在过去,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更重视理论教育,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理论知识,以先进的思想理论为指引,就能够成为品行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教师意识到仅仅进行理论教育,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认同、践行理论。假如学生没有对理论知识进行深入的学习,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就不会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真正含义。在这次活动中,学生如果没有进行深入的探究性学习,便很难从定量、定性的角度理解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无法通过横向和纵向的比较了解我国的发展情况。如果教师没有结合时事开展教育,学生没有通过自己的生活实践对理论进行验证,那么学生便难以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应结合时事开展教育,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多参加社会实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为推动社会发展添砖加瓦。而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完成,因此应构建家校社三方联动育人机制。

(三)紧跟新技术潮流

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渐成熟,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在信息技术发展初期,只有少数教师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育管理中。当前,信息技术已成为人们社交沟通、获取信息不可或缺的工具,并且被广泛应用在教育中。能够实现家校社三方沟通的工具也出现了,比如钉钉软件。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中星小学中队开设了微信公众号,把班队建设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融合。通过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教育动态,贯彻学校教育理念,呼吁学生展示自己的风采,刊登学生优秀作文,把学生的受教育范围从班级、学校扩大到社区,给予学生更丰富的实践学习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积极地接受教育。微信公众号的创建,给予学生正面的思想指引,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的心灵接受洗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德育工作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以往德育主要在学校课堂上开展,学生接受的是理论教育。但是单一的理论教育模式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无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家校社三方联动育人机制,开辟新的教育平台,运用新技术开展教学,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

二、地利——利用地域教育的特殊性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应充分挖掘和利用当地丰富的教育资源,盘活课堂,丰富课堂内容,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项目。

(一)实现地域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

在开展家校社三方联动教育时,教师可直接利用当地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面。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社区敬老院,帮助老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从小培养学生敬老爱老的优秀品质。

广州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中星小学多次开展课外活动,带领学生到陈家祠和荔枝湾等地深入了解,激发对广府文化的兴趣。陈家祠前的壁间有六幅画卷式的大型砖雕,立体、多层次的画面中隐藏着许多神话故事。荔枝湾记载了广州发展的足迹:在梁家祠,学生可以了解到荔枝湾的历史变迁;在蒋光鼐将军的故居,学生可以了解到广州革命历史;在“荔枝湾”大石上,有当代著名艺术大师黄永玉先生的墨宝真迹,学生可以欣赏到当代艺术家的书法;在泮溪酒家喝早茶,学生可以明白“食在广州”的含义,了解广州的茶文化。

总之,应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让班队活动变成对“社会课堂”的探究学习,运用浸润式教学模式,这样更能打动学生心灵。

(二)实现地域教育特色化

在家校社联动教育中,教师可以将当地的历史、风俗、革命传统作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创新教育载体和学习形式,打造优质学习项目。

中星小学位于先烈路附近,附近有着丰富的爱国教育资源和一些科技机构。因此,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当地教育资源,制定德育工作方针,开展德育工作,实现地域教育特色化。学校可以与科技机构共同开展教育工作,带领学生体验动漫制作,参观地震局、3D 打印体验馆、科学院,形成自己的德育特色。总之,应从身边着手挖掘课程资源,走具有地域特色的班级建设道路。

(三)实现地域教育合作动态化

可以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丰富教育服务载体,克服“条块”分割德育模式的弊端,把德育、少先队工作融入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把社区的各种活动和教育活动有机结合,促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学校可以与社区联合开展一系列德育活动,如“红领巾奖章”争章活动、“节约一度电、节约一滴水”活动、“金钥匙万人读书”系列活动、“讲文明,懂礼仪,做新时代的好少年”主题教育活动等。

三、人和——达成理念认同的关键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副司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傅国亮从大教育观的角度梳理了我国家校合作的发展历程,强调现代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现代教育观念,现代学校制度要探索和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中涉及的人主要是学生、家长、教师,所以教师要把班级管理好,与家长合作,携手育人,“人心齐”,则“泰山移”。

家长是德育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借用家长的力量,可以提高德育效果。班主任作为德育工作者,是家长和学校之间的纽带,必须与家长密切联系,使家长在理解的基础上支持学校工作。例如,中星小学成立由学校、家庭、社会各方代表组成的少工委,构建了学校、家庭和社会一体化的德育模式。中星小学还建立了家长学校、校外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邀请了社区内的劳动模范、解放军战士、医务人员、人民警察,组织学生聆听他们的先进事迹。由此可见,社会力量对学校、家庭教育具有补充和丰富的作用。

学生的生活范围主要是学校、家庭、社区,所以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学校、家庭、社区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笔者任教的班级中有一名学生的父亲是援疆干部,这名学生非常依赖父亲,因不理解父亲援疆的行为产生一些小情绪,导致学习一落千丈。作为班主任,深知强硬要求学生理解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了解父亲的工作性质和对国家的贡献,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于是笔者邀请家长牵线新疆,与新疆喀什疏附县第二小学的学生“牵手”,开展“粤疆小小石榴籽,牵手共筑中国梦”活动,让他们用书信交流。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白援疆的意义,加强民族团结教育,还能使学生感恩生活,好好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热心帮助有需要的人。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那名学生明白了父亲的伟大,为父亲而自豪。

因此,应促进家校合作,加强家庭教育,协调学校、家庭、社会之间的关系,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力量,提升育人效果。在“双减”背景下,构建家校社三方联动育人机制,需要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优势,紧扣教育目标和教育要求,结合时事开展教育,建立“三位一体”的小学德育模式,整合地域教育资源,实现地域教育特色化,从而提高德育质量与效率,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猜你喜欢
双减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