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2022-02-19 01:10陈亮霞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师应动力数学知识

陈亮霞

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调学生不再被动地接受课堂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能够发挥主体性作用,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深化知识学习体验,培养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因此,教师需要及时转变传统教育理念,转变自身角色定位,发挥好引导者和启发者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充分体现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对于学生而言,无论处于哪个年龄和学习阶段,或者面对哪一个学科的学习,拥有内在动力都是学生实现高效学习的关键。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提升数学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教师应予以重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点等,采取有效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促使学生保持较高的学习积极性,积极配合教学,提升整体学习效果。数学学科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主要科目,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是当前数学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内在动力的必要性

根据相关研究,拥有较强内在动力的学生,会受到内在动力的驱使,并基于自身的好奇心、探索欲以及解决各种问题的满足感,对周围的事物更加敏感,更容易探查到问题的本质,或者透过事物现象发现深层次的原因。与此同时,这类学生会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致力于发现问题的真正原因以及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他们在真正从事社会工作时,会更加倾向于具有挑战性和创新性的工作,并不断从工作的完成过程中获取满足感。这种素质显然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格和综合素质。

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学生在内在动力的驱使下,相较于其他学生往往更能集中注意力于课堂教学和学习任务的完成,并主动地排除外界的干扰,全神贯注地完成当前的事情。因此这些学生相较于其他学生能够更加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学习任务,提升整体学习效果和效率。受到内在动力驱使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时往往是基于自身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身的兴趣而自发主动学习的,而不是为了获得教师与家长或者以成绩形式表现出来的外部肯定,因此更能够专注于数学知识本身。同时,受到内在动力驱使去主动学习的学生,往往能够在困难和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坚持更久,出于自身的兴趣更加热衷于探索发现数学中的奥秘和本质。此外,内在动力驱使下的学生更加善于联系所学知识,总结各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且往往具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因此,他们不仅能够学习掌握数学知识,而且能够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1]。科技创新时代,各国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持续扩大,而且各国之间的竞争已经日益转变为高质量创新型人才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学生最终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到内在动力驱使的学生更容易基于自身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对事物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这个过程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十分有利。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

(一)学科因素

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和复杂性知识较多的学科,如果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就很难掌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学习水平。对于数学中抽象性较强的知识,如果学生不具备良好的发散性思维,将抽象性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概念定理等转化为具象化的知识,就难以实现深层次的学习,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也只能停留在表面,难以应对各种综合性和复杂性较强的问题。另外,数学知识的关联性较强,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理解掌握不足,就会直接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容易导致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丧失学习动力。

(二)教学因素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和固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部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过于关注教学进度,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常常自顾自地讲解,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体验。部分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听课,整个过程缺乏教与学的互动。还有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的练习,常常在课堂上或者课后布置大量重复性、机械性的练习作业,导致学生逐渐丧失学科学习兴趣。

(三)自身因素

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自控意识较差,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较弱,因此当遇到难题时,往往倾向于向家长或者教师求助,难以独立思考解决问题。而部分家长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念,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管控意识,导致学生无法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品质。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缺点也会逐渐暴露出来,难以改变。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策略

(一)结合学生兴趣, 创设教学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性格特点,包括他们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方式等,全面掌握了解学生的兴趣点,并结合课本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设计趣味性较强的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中不仅能够获得知识,还能深刻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激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学习积极性。创设问题情境和教学情境都是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教学方式,都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关注课堂教学,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和学习质量。就游戏教学情境而言,主要是依据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爱闹、对各种有趣的事物专注力较强的性格特点,以游戏活动的形式开展教学。创设游戏教学情境,能够将原本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转变为趣味性强的游戏过程,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掌握数学知识[2]。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6~10 的认识和加减法”这部分内容时,虽然这是较为基础的简单数字运算,但是学生才刚开始接触数字,对其运算方法并不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10 以内数字的加减法为主题设置一个课堂小游戏。首先让学生动手制作一些小卡片,卡片上随机填写10 以内的数字,然后教师出几道简单的加减法运算题目,让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字并计算出结果,以“找朋友”的游戏形式让学生把教师提出的题目中涉及的数字和运算结果卡片都找出来。这种形式能够更加高效地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认识到6~10 以内的数字,并学会基本的加减法运算。而且游戏的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提升教学效果。此外,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发挥好引导作用,控制好教学活动的秩序,避免学生随意玩闹耽误时间,影响活动效果。只有教师对游戏教学的时间、范围和程度等进行了良好的控制,才能充分发挥游戏教学的效果,在保障学生学习乐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相较于传统教学方式,这种游戏情境的创设能够节省教学时间,获得更加显著的教学效果,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二)运用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是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各种数学知识,还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通过具体实践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认知。具体而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外,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各种能够动手操作的活动。因此,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动手实践形式的教学活动,创设良好的课堂互动情境,让学生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对数学知识形成更生动形象和深刻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中的“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计算公式,学生往往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计算方法,不利于其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各种数学难题。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合理的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形状为长方体的物体,如各种包装盒、塑料容器等。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制作一个这样规格的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大面积的纸板”,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和动手操作计算。很多学生能够及时想到用尺子测量长方体物品每个面的长和宽,求解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将六个面的面积加起来获得最终的结果。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卡纸或者硬纸板裁剪制作各种长方体的学习用具,如笔筒、文具盒等,促使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并寻求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式。这样不但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通过动手操作的过程还能还原数学知识形成和数学计算公式的原理,有利于强化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并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获得满足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 提升学生知识应用能力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实际联系十分密切的学科,主要体现在很多数学知识都来源于对实际生活的观察、概括和总结,同时很多数学知识都能应用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解决。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渗透生活化知识,列举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化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跟随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有利于学生意识到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同时提升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圆”这一课时,在教授学生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共同观察教室中悬挂的圆形时钟,并提出问题:“需要用多长的线才能绕这个时钟一周?”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很多学生就会提出用绳子围着时钟绕一圈,并标记好测量点,之后用尺子量的方法。教师可以此为基础,要求学生收集一些圆形的物品,并运用这种方法进行测量。在经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之后,教师再由此引出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在学生对圆周长形成了初步认知之后再提出相关的知识,更易于学生吸收和理解。列举的素材都是来源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因此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形成基于解决生活化问题的意识和数学学习的内在动力。

(四)加强作业反馈, 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不仅是学生巩固课堂所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还是教师掌握学生学习情况、获得教学反馈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意识到数学作业的重要性,认真对待学生的作业,在优化作业设计的同时,及时给出作业完成情况的反馈,避免采用打分等无法真实反映学生的问题和闪光点的形式。教师应根据作业完成质量,对学生采取奖励或惩罚的形式,做好反馈[4]。教师应及时指出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原因,要求学生及时改正,避免后续再犯类似错误。针对完成质量和完成度较高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如可以采取在作业本的后面贴小红花,或者画一个满意的笑脸等方式。

综上所述,学生的内在动力对于数学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充分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特点,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而提升数学学习效果。

猜你喜欢
教师应动力数学知识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浅议优秀器乐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动力船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生物教师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