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探究

2022-02-19 01:10
教育信息化论坛 2022年8期
关键词:信息化信息技术课堂

李 静

随着我国教育界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地理已经逐步成为中考的必考科目,在初中学习中日益受到重视。地理作为一门研究人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其涉及范围较广,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地理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解释生活中发生的很多现象,也对其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的环境有着促进作用。在教育信息化2.0 的社会大背景下,本文从地理学科的视角出发,就如何适应这一教育改革浪潮,开展相关教学进行探讨。

一、教育信息化2.0 战略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提升我国未来人才的竞争能力和国家竞争能力,我国在2018年4月公布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从宏观上为未来的教育信息化改革提出了总体要求。该项计划重点强调,要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促进两个方面水平提高。促进教育信息化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的高阶演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全过程,在改进教学手段、优化管理、提升绩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要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高效融合。力图在我国打造出个性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学校教育模式,以推动我国整体教育教学工作向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满足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教学发展导向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我国地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国情复杂,而教育是以人为主要对象的活动。因此,在进行教育信息化改革时,各地可以依据不同的教育阶段、教育内容、教育区域情况在大框架下合理改动,以更加适应自身的实际情况[2]。

二、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信息化教学现状

教育信息化改革中基础设备的配置是信息化教学开展的前提,但我国各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人口分布差异较大,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目前省会城市和一二线城市中小学有充足的教育信息化软件、硬件配置,而一些偏远地区的相关配置相对匮乏。地理教学中很多知识的展示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环境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学科教学活动的开展。另外,教师是地理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和建构者,一些教师的信息素养不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欠缺,限制了信息化设备在教育活动中作用的有效发挥[3]。

三、教育信息化2.0 背景下初中地理学科教学改革

(一)开展师资培训, 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5G”“人工智能”“VR 虚拟技术”“数字星球系统”等为创新初中地理的课堂表现形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但这些技术在地理课堂中的有效运用也对初中地理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提出了挑战。为此,学校应该高度重视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工作,在学校中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帮助教师及时了解技术的更新情况,提升教师的应用操作能力。教师自身也应该意识到设备运用能力对课程教学效果的影响,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探索信息设备功能,并对其加以利用[4]。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学生能够有效阅读地图,对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特征有一定的认知,掌握北方地区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养成读图、用图的习惯。教师自身要对虚拟现实等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知道如何利用编程和虚拟现实技术将地形地势、土壤情况通过3D 效果在课堂中展现出来,再利用数字星球系统输入不同数据,形成不同的气候条件,模拟不同自然特征对农业环境产生的影响,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知自然特征与农业生产间的关系,并促使其产生地理学习的兴趣。

(二)精准分析学情, 提升教学适应程度

学生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体,教师教育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确定等都需要围绕学生这一主体来进行,只有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最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目标,并以此选择相关的教学内容。信息化教学拓宽了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渠道,对开展分层教学、形象教学等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对班级学生从积累情况、学习层次的差异、学习目的、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学情分析,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情况,以便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开展地理教学活动,以提升学生对教学的适应程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5]。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第七章“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为例,在上一章节中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之间的关系,学生对自然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联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知。在学生学习上一章节内容之后,教师可以在网络平台上发布测评作业,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进行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学习特点,并将学生的实际掌握内容、地理学习解题技巧掌握情况等作为学情分析的依据,制定本单元和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将班级学生按照多角度参考后的结果分层,在课堂上有所侧重地进行实际教学。

(三)运用媒体技术, 实现趣味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环节是正式课堂教学的第一环节,对课堂氛围渲染、情绪调动等都起着一定的奠基作用,是教师打响课堂教学的第一枪。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将感想、图片、研究成果等发布在网络平台上。网络中的资料内容浩如烟海,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多种媒体技术的出现也为教师选择不同的课堂导入形式提供了机会。教师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中的信息资源,从中筛选出适合教学内容的资料,并根据班级学生的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导入形式,让导入环节更具趣味性和参与性,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兴趣[6]。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二节“干旱的宝地——塔里木盆地”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提前让学生了解塔里木盆地相关的历史故事、地形特征、气候地点、文化习俗等。教师可以提前在多媒体屏幕上展示与塔里木盆地相关的“你画我猜”题目,将班级学生分为两组,开展“你画我猜”比拼活动,每组三分钟,看哪一组猜出来的相关知识点比较多。通过互动游戏引入课堂,既有利于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又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有一定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

(四)利用网络技术, 增加课堂互动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明确生动地表达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地理是一门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其内容与生活联系密切,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有地理基础知识教学,还有地理调查教学、地理实验教学等。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实践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储备、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教师要在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多与学生互动,通过提问等方式引起学生思考,为其提供一定的自主学习和表现平台,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提升其深度学习能力。此外,教师还应该为学生演示相关设备的具体操作方法,让学生掌握拍摄、测量、数据分析、实验建模等多种相关实践操作技能[7]。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第八章“西北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一课为例,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与农业的基础上开展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地理分析思维,并对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教师为班级学生创设问题:西北地区的气候是怎样的?西北地区的地形地势有何特征?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是如何影响西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将班级学生四到六人分为一组,引导其开展小组探究活动,每个小组轮流利用相关实验设备,最后得出结论,并利用互动设备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实践操作中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整体参与度和参与兴趣。

(五)通过微课视频, 突破教学重难点

地理学科虽然与人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强的关联性,但是也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理论,特别是一些需要数据和实验支撑的部分内容,更加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学生在学习这类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单单依靠书本中的内容和插图,配合教师的表述,学生往往难以在头脑中形成直观的形象认知,对原理等的理解也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面对抽象性较强、不利于学生理解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将知识内容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掌握学习中的重点、难点[8]。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一课为例,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东北地区的位置、范围,能够精准识别并归纳东北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和河流的分布情况,掌握气候特征,有效分析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并掌握东北地区的河流、气候、地形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图片或视频资料制作一段精美的微课短视频,将其作为课堂的导入环节播放出来,让学生对本节课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认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是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控制变量的基础上,将相关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用数据模拟出来,形成实验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其形成原因和影响,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六)利用媒体软件, 打破学习时空限制

以往的地理教学受到人们思想观念和技术等的限制,一般局限于课堂的有限教学中,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广度和深度都不够。但在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教师打破传统的时空教学限制提供了可能。初中地理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内容有全面深刻的认知,也要对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态度等有一定的掌握。确定课堂教学内容,并在课堂中观察学生的学习和表现情况,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学习资料,布置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关的课堂作业,打破传统的时空限制,让学生可以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等展开相关学习,加强对知识内容的掌握。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一课为例,教师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参与次数、发言质量等,并利用随堂小测试或者随机抢答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依据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拓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教师在网络上搜集并筛选一些与高原湿地相关的具体内容,作为本节课的课后拓展内容发布在班级群中,或者让学生直接利用相关软件进行搜索、观看,进一步补充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对湿地的形成原因、湿地的生态系统等有一定的了解。

综上所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更新换代对未来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肩负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要与时俱进。教育信息化2.0 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是手段,提升融合创新能力是目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融合创新能力,也要注意提升自身接受新事物、运用新事物的能力,提升自身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在课堂的各个教学环节,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能力、运用能力,满足新时代下社会对学生的新要求。

猜你喜欢
信息化信息技术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美在课堂花开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翻转课堂的作用及实践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