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阅读关键,提升教学效果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研究

2022-02-19 03:20翁丽霞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352100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切入点人教版文本

翁丽霞(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 352100)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要努力把学生培植起来,让他们读书明理,愿意为国鞠躬尽瘁。”可见,加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语文阅读教学的教育价值是教师应尽的责任。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阅读教学不得其法,不仅影响学生的阅读感受,甚至影响了阅读教学实效性的发挥。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抓住阅读教学关键,精心锁定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化解阅读教学难点,使其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的作用

1.有助于实现阅读教学目标

阅读教学目标不仅对阅读教学起到方向指导的作用,也是阅读教学的最终归宿,教师任何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都需要为教学目标服务。阅读教学切入点的合理选择将会影响阅读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效果,从而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带来较大影响。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邓稼先》一文,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第一,知识和能力目标包括两点:①理解课文中的“马革裹尸、彷徨、鞠躬尽瘁”等词语;②找出文章的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第二,过程方法目标包括:①掌握文章的语言和语句特点;②体会文章描写人物的方法和手段。第三,情感目标包括:学习文章描写对象——邓稼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鞠躬尽瘁的高尚品格。阅读教学重点是了解本文类“比方式对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教师在针对此文章教学时,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②找出文章关键语句,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和内涵”作为阅读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品读。教师设置了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作者意在突出邓稼先的人物性格,为什么要写中国近一百年来的悲惨历史?课文中写道‘邓稼先是中国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哪些内容体现了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教师利用课文中关键词句和语言作为阅读教学切入点,围绕阅读关键点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挖掘课文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和描写对象的伟大精神,从而让学生深入参与到阅读教学活动中。由此可见,选择好阅读教学切入点不仅调动了学生阅读热情,增强了学生学习驱动力,还有助于阅读教学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提升教学效果。

2.有助于挖掘阅读文本张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而每个学生生活环境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千差万别,进而在阅读同一文章时的体验也不同。教师可以通过阅读切入点的选择,为学生明确阅读方向,让学生从各自的角度进入文本构建的意境中,挖掘文本的张力,体会作者的“真情”。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木兰诗》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文章中“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具有较强戏剧反差的语句作为切入点切入教学。“阅读诗歌,你认为哪些情节表现出了木兰女子柔美的一面?木兰哪些行为让‘伙伴皆惊忙’,慨叹‘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教师从文章的“情节冲突”入手,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让每个学生均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深挖课文的语句和内容,体会文章细节,形成自己独特见解,从而将文章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帮助学生对文章深入理解。因此,合理选择文章切入点,有助于学生对文章深入剖析,挖掘文本张力,促进学生自读自悟。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选择的基本方法

1.文章题目切入法

透过题目能够看到文章的灵魂,了解文章深邃的内容,而且,根据绝大部分读者的习惯,阅读也是由文章的题目开始,从题目包含的信息入手,将文章内容层层拨开,解读文章的内涵。因此,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实际需求,采用“文章题目切入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和思考,把握文章表达的内容和情感。

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最苦与最乐》一文,从标题上就能够让学生一目了然,想到文章内容与“什么是最苦”“什么是最乐”的事有关。这是梁启超先生的一篇议论体裁的文章,作者从“苦”和“乐”两方面论述了如何对待自己的“责任”。教师将文章题目作为引导学生阅读的切入点,让学生思考“你认为什么事情‘最苦’?什么才是‘最乐’?”有的学生会认为“身有病患”为最苦,“身体健康”为最乐,有的学生会认为“学业有成”为乐,“劳而无功”为苦,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对自己的猜想加以验证。

2.关键词句切入法

陶行知曾说:“教学生,不但要让他知其然,还要让他知其所以然。”关键词句切入法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探究关键词的使用位置和含义,让学生既“知其然”,又思考“其所以然”,从而增进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级语文《陋室铭》中,“陋”字是文章的关键词,文中反复用到了“陋”字,如“斯是陋室,唯吾德馨”“何陋之有”等。教师可以将“陋”字作为引导学生对古诗文阅读的切入点,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思考“‘斯是’哪里‘陋’?为什么孔子认为‘何陋之有’?”等,学生紧抓一个“陋”字,就能以此为中心对作者的观点加以分析,“陋”指的是客观环境之“陋”。“台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长满苔藓,被荒草包围的破屋;而“何陋之有”则因“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此“陋室”中作者可以修身养性,独享其乐,故而引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将关键词作为切入点,学生能围绕关键词反复阅读文章语句,深入思考,让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问题自主体会古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精准掌握文章的主旨。

3.文章线索切入法

通过文章线索能够直接了解文章作者在写作材料组织时的思路,找到文章各类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通常情况下,文章线索包括人物线索、事件发展线索以及情感变化线索等。教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文章线索作为切入点,则能让线索成为学生驾驭文章的抓手,让学生将文本内容串接起来,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驿路梨花》这篇小说重在叙事。小说中所描述的故事具有较长的时间跨度,涉及的人物多而杂,而让这些材料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的原因则是由于文章的两条具有互补作用的线索,线索一为“梨花”,线索二为“小茅屋”,文章以线索一为主,线索二为辅。小茅屋是小说的叙事线索,文章中的人和事的设计都是围绕“小茅屋”展开的,“建造茅屋”“照料茅屋”“接管茅屋”“借住茅屋”等无不证明茅屋是联结小说中人与事的第二条线索。教师可以将《驿路梨花》中的两条线索作为阅读教学切入点,让学生沿着线索理解文章的整体,将文章内容串联起来,更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材料组织思路,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体会《驿路梨花》这篇文章的写作技巧。

4.课后习题切入法

初中教材课后练习题是创编者经过精心策划,精挑细选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导向性。教师可以根据阅读教学需求,适当采用课后习题切入法阅读教学,让学生围绕课后问题展开文章阅读。例如,人教版七年级课文《老山界》的课后“思考探究”部分有这样一道课后思考题,“红军翻越老山界克服了哪些困难?体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结合具体内容做简要分析”,教师可以将此题目作为切入点,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对课后题做出解答。这种课后习题切入法相较于其他方法简单、易操作,能够省去教师大量归纳、总结,寻找切入点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种方法能让学生具有明确目标,提高学生阅读针对性,同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切入点选择方法,便于学生自主阅读课内文章。

5.写作背景切入法

初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文章普遍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脱离了文章的写作环境,学生将很难体会到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无法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教师采用文章背景切入法,对文章的作者以及文章创作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等详细介绍,能拉近学生、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让学生结合时代特点和文本展开对话。例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收录了光未然的诗歌《黄河颂》。光未然是他的笔名,原名叫张光年,他1927年参加了我国的革命战争,1938年,张光年带领表演队到抗日根据地——吕梁山慰问,在途经黄河时,亲眼看到了黄河惊涛拍岸、漩涡急流的壮观景象,聆听了船夫悠长而高亢的号子,深有感触,于是在1939年春天,张光年创作了《黄河大合唱》组诗。后来,《黄河大合唱》经过冼星海谱曲成了抗战时代激发抗日将士战斗热情的不朽篇章。如今的初中生生活在和平年代中,他们缺乏对战争年代的直观印象,而且诗歌本身以意味悠长为主要表现特点,进而增加了初中生诗歌阅读理解的难度。教师采用写作背景切入法向学生介绍《黄河颂》的作者和诗歌的创作年代、社会背景,能将学生思维带入战火纷飞、国家生死存亡悬于一线的抗战年代中,想象在“抗日烽火燃遍全国”的时候,诗人登上高山之巅,眼望奔流不息的黄河大声朗读诗歌的磅礴气势。教师采用“写作背景切入法”能在学生阅读课文前率先积淀情感,进而带着感情色彩阅读文本,这样将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阅读感受,促进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的理解。

三、结语

阅读教学切入点是实现阅读目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探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选择方法对提升阅读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陶行知说过:“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为教而学。”因此,教师需要秉持“师生共学”的态度,充分认识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重要作用,加强阅读教学切入点选择方法研究,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尝试和体验,从而促进初中生语文阅读教学水平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切入点人教版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
新闻记者践行“走转改”的三个切入点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