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深度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开展

2022-02-19 03:20李春波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状元府小学266727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题型深度解题

李春波(山东省平度市崔家集镇状元府小学 266727)

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性、结论确定性、应用广泛性等特点,因此,学好数学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具备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但是,如果采取过去的浅层学习法,学生只能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的表层含义,而在具体应用时却常常出现知识点混淆、运算结果错误、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情况,进而严重影响了数学成绩。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应将深度学习法与教学过程融合到一起,使学生的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

一、设置递进问题,激发数学潜质

掌握深度学习理念的精髓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使学生盲目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这样反而会给学生增加心理负担与学习压力。尤其在设置数学问题时,教师应当考虑每一位学生的切身感受,如对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个人接受能力、领悟能力、学习能力与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如果提出的问题具有大众化特点,那么数学基础差的学生将很难得到提升的机会。因此,教师在提出与本节课相关的数学问题时,应当遵循“由浅入深、逐层递进”的原则,在课前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基于对学生个人学习状态、学习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的考虑,为处于各个不同层级的学生分别设置一些针对性问题,这样既可以实现共同进步、协同发展的教学目标,同时也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平行四边形面积》这一知识点为例,由于此前学生已经接触了长方形面积的求解方法,因此,在学习本节课时,多数学生都能够跟上教师的授课进度。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只能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出发,解决相关的应用问题,如果问题与公式之间存在的显性关系转变为隐性关系后,学生便手足无措。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结合深度学习理念,利用一些递进式问题,逐步将学生引导至解决实际问题的真实情境中。比如,针对数学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设置下面这一问题:“一块平行四边形的麦地底长200米,高是70米,它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公顷可以收6000千克小麦,那么这块麦地一共可以收多少千克小麦?”很显然,从这道问题的题面看,属于直接套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题型,学生可以快速计算出最终的正确结果,即200×70÷10000=1.4公顷,6000×1.4=8400千克。而针对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这道题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这块麦地一共可以收9800千克小麦,那么平均每公顷可以收多少千克小麦?”通过转换以后,解题思路立刻发生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得出的计算式为:9800÷(200×70÷10000)=7000千克。从这个解题思路可以看出,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左右两边交换了位置,虽然这两道题都运用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但是运用效果却截然不同。遵循这种由浅入深的原则设置数学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脱离浅层学习状态,而快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数学基础差还是数学基础好的学生,大脑思维都能够处于活跃状态,学生的数学潜质也将被快速激发出来。基于对这一方面的考虑,教师事先应对课堂提出的问题仔细斟酌,并注意以下三个问题:第一,问题的有效性,即所设问题应当与本节课所讲述的内容息息相关,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可以结合本节课内容对问题的题干剖析,进而快速产生解题灵感。第二,问题的适用性,即在设置问题时,教师应当事先准备多个不同难度的问题,在提出问题环节,首先提出一些难度相对较低的问题,然后再逐层加大难度,这样,一些数学基础差的学生能慢慢适应教师的授课节奏,这对学习成绩的提升将大有帮助。第三,问题的创新性,即教师设置的问题应当具有思考价值,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能够从多个角度出发,进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得到充分锻炼。

二、创建合作小组,激活数学思维

深度学习理念的核心是将大脑思维意识完全集中在所学知识的深层维度上面,进而摆脱浅层学习的桎梏,使大脑思维空间得到更多拓展的机会。为了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和平台,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团队合作力量,通过创建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能在集体互动协作的氛围下,快速进入深度思考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人与人的关系是建筑在互助的友谊上,凡是同志,都是朋友,便当互助,倘不互助,就不是朋友,便不是同志。在学校中不能共同做事,一到社会也是不能的。所以要国民有共和的精神,先要学生有共和的精神,先要使他有共同的生活,有互助的力量。”从这段精辟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只有借助集体互助的力量,学生在学业上才能有所成就、有所突破。

以《分数乘法》的知识点为例,在讲授本节课内容时,教学重点是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运算技巧,并明确计算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基于深度学习理念,在实践教学课堂,教师首先将学生划分为4~6个合作学习小组,然后在每个小组中分别指派一名学生担任小组长的角色,专门负责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讨论过程进行监督,接下来,教师围绕“分数乘法”这一知识点,为各小组布置一项合作学习任务。教师:“请同学们通过观察和思考下面的分数计算题型,归纳总结出在解决分数乘法问题时,需要注意哪些事项?13×1/14=13/14,1/7×1/8=1/56,2/16×1/5=1/40。”当各小组接收到这一学习任务以后,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能够快速进入讨论与深度思考状态。在讨论过程中,由于每一个学生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也大相径庭,在这种情况下,小组长应当及时对讨论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并将一些具有普遍性特点的答案合并到一起,然后将最终的讨论结果分享出来。

通过这种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方法,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状态也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在集体合作氛围下,学生更乐于主动探究和思考问题,尤其在其他小组成员的带动下,一些学习成绩差、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将逐渐拥有一种危机感,这时也会随着其他同学的学习与探究的步伐走进深度学习、深度思考的行列。

三、运用新颖题型,拓展学习深度

与浅层学习模式相比,深度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理论与新思想,而不仅停留在当下所掌握的知识层面上。因此,在数学教学课堂,教师应当始终秉持一种“推陈出新”的观念,并针对教学方法、教学流程不断创新。首先,应当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发和锻炼学生的数学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其次,尽量简化教学流程,将更多的课堂可支配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方式,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挖掘。最后,在布置课堂练习或者课后作业时,教师应当布置一些新颖独特的题型,而不能“照猫画虎”似的引述教材内容,这样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拓展学习深度。

数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涉及的知识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实践性与抽象性,以至于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学生经常遇到一些“一题多解”的题型,如果学生能够多接触类似的题型,那么数学思维也将逐步被激活,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也将更加浓厚。基于这一思想,教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布置一些“一题多解”类的新颖题型,然后帮助学生逐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进而获取更多的解题灵感与思路。比如,下面这道数学应用问题:“福明小学原计划买12个篮球,每个篮球72元,从买篮球的钱中先拿出432元买足球,剩下的钱可以买几个篮球?”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应用问题,但教师在布置这道习题时,应当重点强调需要利用“一题多解”的方式求解该问题。为了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学生思考期间,教师可以适当给予一些简单的提示,如可以利用一般的算术解法解决问题,也可以利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在教师的提示下,学生的解题思路也将变得越加清晰,教师可以选择学生代表将自己的想法分享出来。学生:利用算术解法,可以直接列出计算式:(72×12-432)÷72=6个,如果利用列方程的方法,可以设剩下的钱还可以买x个篮球,列出的方程是:72x=12×72-432,x=6。通过运用“一题多解”的思维,学生能够将某一类数学题型分解成多种可能出现的解题过程与方法,这不仅拓展学生的解题思路,而且学生对这一类题型的印象也将更加深刻。

可见,在实践教学中,运用一些新颖的数学题型开展教学活动,是引领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的一条有效路径。首先,如果经常接触“一题多解”的题型,学生的大脑思维将变得异常活跃,这样一来,无论遇到哪一个类型的数学问题,学生都会深入剖析问题的实质,挖掘问题的内涵,并分析和判定这些数学问题是否还有更多的求解方法,这就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产生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其次,“一题多解”类题型,帮助学生脱离了浅层学习状态,学生在思考问题过程中,不再局限于一个知识点,头脑中的知识架构也不再单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自主学习意识将变得更加强烈,久而久之,学习自信心也将倍增,这对数学成绩的提升将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深度学习模式已经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收到了显著效果。因此,数学教师应当基于深度学习理念,不断对教学方法进行优化与创新,并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创设一个深度学习情境,在开发与激活数学思维的同时,为数学成绩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题型深度解题
用“同样多”解题
设而不求巧解题
离散型随机变量常考题型及解法
巧妙构造函数 破解三类题型
用“同样多”解题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一次函数中的常见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