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如何教育

2022-02-21 00:52王建华
新教师 2022年12期
关键词:道德性坏事坏人

王建华

道德与教育共同维护着现代社会的运转。没有道德就没有教育。没有教育也就不可能有道德的人,更不可能有道德的社会。道德、教育与社会正常运行密不可分。道德起源于人的自然中的善,教育则是利用了人的自然的可完善性或可教性,以创造崇高生活的可能。道德教育就是要利用教育来张扬人性中的善,并抑制可能的恶,从现实生活转向可能生活。“我们的教育仅仅不使人变坏是不够的,应该使人变好。”人是道德与教育发生联系的中介。只有人既需要道德的约束又需要教育的帮助。人的自然是道德与教育的共同载体。没有道德的约束,人的教育不可能展开;没有教育的帮助,道德的约束则很难持久。

人类社会,道德的衰落伴随着教育的危机。教育中的道德危机也意味着社会的道德危机。现代社会中,学校的繁荣与教育的式微并存,物质的进步与精神的衰退同步。虽然不能说是物质的进步导致了精神生活的萎缩,也不能说是学校教育的大发展导致了社会道德的危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代社会中教育与道德一起呈现危机的状态绝不是偶然或巧合。現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的道德危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道德败坏。道德危机是抽象的,是一种存在状态;而道德败坏则是具体的,是一种社会现象。二者之间的区别就像坏人和做了坏事的人一样。坏人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高度抽象,做坏事的人则是对于人的日常生活中一个具体场景的描述。虽然常识告诉我们,坏人总做坏事,做坏事的多是坏人。但人的常识理性可以证实,坏人并不是尽做坏事,坏人有时也做好事;反之,做了坏事的人也并不一定就是坏人,好人有时也做坏事。道德危机与道德败坏的关系也一样。“道德世界的难题在于:‘坏是伴随着‘爱而到来的。”道德实现的前提总是某种善的匮乏。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中存在道德危机并不是说每一个人都道德败坏,尽做坏事。教育中的道德危机的重要表征就是人的普遍的道德冷漠和道德平庸,即“好人”匮乏的危机。在道德德性上,好人与坏人之间没有第三条路。那些所谓不好不坏的人最终定会主动或被动地滑向坏人。在道德上如果我们不能做个好人,那其实离个坏人也就不远了。同样,只要现代社会不再把道德性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只要人们主动摒弃了本能的怜悯与同情,自然在个人身上不充分在场,道德的危机也就开始降临。教育作为一项道德事业,原本对于道德危机十分敏感。教育本身甚至就是社会抵御道德“病毒”的有效“抗体”。但现代以来,在资本主义精神的冲击下,在现代性宏伟规划和实用主义哲学的诱惑下,教育本身的道德性开始坍塌。毕竟古典教育在起源上的道德性并不能保证现实中的现代教育是道德的。由此,道德教育也成为现代教育中挥之不去的梦魇,教育中的道德危机也就不可避免。

在道德方面,现代教育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现代社会的道德教育总是“高不成,低不就”。一方面现代教育借助人的自然征服自然本身,另一方面现代教育又为了自然本身而去压制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与自然的冲突中,现代教育选择了人性(知性)。但在身体与灵魂的冲突中,现代教育又选择了身体而放弃了灵魂。这也就意味着,现代教育虽然在合法性上是以人性假设为基础,但其根本的宗旨是为了身体而不是灵魂,是为了知识而不是道德。现代教育是以知识为目的,而不是以人为目的。本来知识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的一种手段,结果人却成了知识的工具。不是人控制了知识,而是知识在规训着人。知识独立于人而存在,人反倒成了知识人。在上述一系列看似矛盾的选择中,现代教育呈现了它吊诡的合理性逻辑,即人性是复杂的,教育也是复杂的,人性有多少种自由的可能,教育就有多少种可能的控制。在这种现代性逻辑下,教育内在的崇高性被外在的世俗性和功利性所取代,道德教育成了一种教化或控制的技术,而不再是激励人追求美好生活的艺术。事实上,无论何时,道德教育必须关照人的自然。如果道德教育忽视了人的自然状况,完全服务于政治意识形态或抽象的社会需要,就会沦为空洞的说教。这种道德教育也许可以加速人的社会化,但却不符合教育的道德,也不是道德的教育。

(摘自《教育指归》,福建教育出版社,2022年版,有删改)

猜你喜欢
道德性坏事坏人
有时候,放弃其实 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坏人长什么样
一不小心成了“舆情”?未必是坏事
多动症不一定是坏事
胡塞尔视域下王阳明心学中的“意”之研究
警察教你识坏人
教育是一项道德性的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