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记忆视域下纪录片中档案应用及价值探究

2022-02-22 23:13邓文霞
档案管理 2022年1期
关键词:档案价值纪录片

邓文霞

摘  要:社会记忆具有多层次主体、多种类客体、多向度时间等特点,展现出超个体、超生命、跨时空积累记忆的功能。档案和纪录片的融合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记忆的保存和价值发挥。文章首先梳理纪录片创作中档案的应用现状,再分析其所遇到的障碍并提出改进策略,最后以微纪录片《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为例,重点分析档案与纪录片的有效融合是如何记录历史、传播文化、发扬精神、保存社会记忆的,以期为之后档案和纪录片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提供启示。

关键词:黄河档案;社会记忆;档案价值;纪录片

Abstract: Social memory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level subjects, multiple kinds of objects, and multi-directional time, exhibiting the function of accumulating memories beyond individuals, beyond lives, and across time and space. The integration of Archives and documentary films is conducive to further promoting the preservation and value of social memory. The article firstly sorts 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Archives in the creation of documentaries, then analyzes the obstacles it encounters and proposes improvement strategies, finally concludes with the micro-documentary 'The Yellow River Story in Archives - Henan Chapter' as an example, focusing on the analysis of how the effective integration of Archives and documentary films can record history, spread culture, promote the spirit and preserve social memory, in order to provide inspiration for the further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rchives and documentary films in the future.

Keywords: Yellow river archives; Social memory; Archival value; Documentary film

近幾年来学界更加关注档案和纪录片的关系,相继研究了纪录片的档案属性问题、[1]纪录片需求下声像档案管理问题、[2]纪录片和档案融合发展问题[3]等,但较少以具体的纪录片分析其中的档案应用及社会记忆价值。本文将梳理档案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应用现状、遇到的障碍、改进策略,并以微纪录片《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为例重点分析档案与纪录片的社会记忆功能,以期促进档案和纪录片进一步融合发展。

1 纪录片中档案的应用现状

在当前纷繁复杂、真假难辨的多媒体环境中,纪录片因其“纪实性”原则以及“记录,而不干预进程”和“分享,而不灌输理念”的创作观点在文化市场中越来越受欢迎,满足了当下观众了解历史、关注现实、进行社会参与的渴望。[4]很多电视节目将档案和纪录片有机融合起来,打造了一大批精品节目。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历史纪录片创作工作蓬勃发展,生动再现了我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进程。如,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摄制了18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共和国脚步》,以时间顺序重现了1949年至1999年50年间共和国所发生的400多件重大事件。这是“我国档案系统独立自主拍摄的第一部纯粹以档案史料忠实还原历史、原汁原味地反映国家重大历史事件的大型文献电视片”,[5]是一部电视题材的共和国编年史、一部形象化的共和国大事记。再如,在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中央档案馆联合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隆重推出微纪录片《红色档案——走进中央档案馆》,精选大量馆藏珍贵档案,从多个角度、多个专题呈现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的初心和使命,[6]使观众沉浸式感受烈火淬金的精神锋芒。

随着国际上“新纪录片”和“影像历史”思潮的日渐兴起,档案与纪录片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英国BBC公司为拍摄纪录片《纳粹警示录》,采访大量的当事人、重返二战战场、寻遍各大历史博物馆,力求冷静、真实地揭示和记录德国第三帝国的兴衰史,以及希特勒和纳粹的崛起、巅峰、衰落。美国纪录片导演托德·道格拉斯·米勒团队联合美国太空总署及国家档案馆于2019年推出纪录电影《阿波罗11号》。在搜集过程中,制作团队首度发现了从未曝光的70mm片段,以及超过11000小时、记录了整个登月任务的对话录音,随后对其进行数码化修复处理,最终以高清的像素重现人类首次登月的历程。

这一系列节目的涌现,恰恰也证明了纪录片具有一定的档案价值。它既有利于将档案转化为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使之“传得开”“说得上”;又有利于将档案产品打造成文化精品,使之“立得住”“留得下”。但由于纪录片产业自身缺陷、档案保管利用程序繁琐、两者融合还待磨合等局限性,纪录片中档案价值的充分发挥仍然存在一定的障碍。

2 纪录片中档案价值实现的现实困境

纪录片和档案有效融合的实现就是利用档案创作纪录片的过程中所有要素的共同发挥,最终通过纪录片形式来展现其文化价值——即纪录片中的档案价值。[7]笔者认为,当代纪录片要充分实现档案价值还面临着纪录片产业自身竞争力较弱、纪录片过于“重历史”而“轻现实”、声像档案馆藏不足且转化困难、“求新”与“保密”有待融合等障碍,制约了纪录片中档案价值的发挥。

2.1 纪录片“曝光”较少,竞争力较弱。全媒体时代,视觉类节目和大众娱乐类综艺节目层见叠出,而忠于事实、冷静严谨的纪录片则较为“无人问津”。此外,国内纪录片市场发展还不成熟,盈利模式较为模糊。再者,纪录片相比于娱乐片,知识浓度较高,可能与大众存在一定的“知识鸿沟”,给大众带来“枯燥无味”的观感。因此,纪录片自身因其“曝光”较少,在整个媒体行业中竞争力较弱,纪录片中的档案价值难以发挥。

2.2 纪录片缺乏现实题材,受众范围较小。如今比较“出圈”的纪录片大多是历史文化纪录片和文献纪录片,且这两类纪录片也是较好与档案相融合的。“文献纪录片,指的是利用以往拍摄的新闻片、纪录片、影片素材以及相关的真实文件档案、照片、实物等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或加上采访当事人或与当时的人物和事件有联系的人,来客观叙述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纪录片。”[8]其中如《毛泽东》《开国大典》《邓小平》《中国 1949》《百年中国》等,都产生了巨大反响。但若纪录片想要真正融入这个时代,如何利用档案揭露现实问题、满足观众的现实需求是一个难题。这关系到是否能将纪录片受众范围进一步扩大,使其中的档案价值在更大程度上发挥的问题。

2.3 声像档案占比较少,且利用困难。在纪录片这种视觉类节目中,声像档案比纸质档案适配性更好。《开国大典》中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用浓重的湖南乡音振聋发聩地向全世界发出的那句“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比任何文字、图片都令人感动、令人振奋。但将声像资料有意识地当作档案保存却只是近一个世纪的事,发展还不成熟,更常将其作为传统文字的补充。且声像档案多以磁性材料和感光材料为载体,比较脆弱,保存、利用条件苛刻。声像档案的检索也较为困难。缺乏语义检索的情况下需要人工审阅、浏览、观看,搜索成本较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声像档案资源的匮乏影响了纪录片中档案价值的实现。

2.4 纪录片“求新”与档案“保密”的矛盾。我国最新《档案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由国家授权的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公布;未经档案馆或者有关机关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公布。”即国家现在虽然在鼓励社会广泛利用档案,但档案公布仍是严格管控的,这无疑使需要公开发行的纪录片在利用档案方面受到了一些阻碍。纪录片身处于全媒体竞争环境中,自然希望通过“挖掘从未挖出过的东西”来增强竞争力,不可避免地会触碰隐私,与档案的“保密性”相冲突。除此之外,声像档案公布制度不够完善。纪录片制片人无法在拍摄前明确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而是在成果出来后再被审核,可能会导致所有心血付诸东流。这些制度限制、高风险投资也会影响纪录片中的档案价值。

3 纪录片中档案应用策略的选择

“利用具有较强的文献传承性和历史厚重感的声像档案编研产品,能超越时空地唤醒民众的社会认同感,实现档案传播历史知识的目的,发挥一定的社会启蒙和社会控制的双重变奏功能。”[9]鉴于此,即使面临着以上许多障碍,仍要从纪录片和档案两个角度灵活转变策略,促进纪录片和档案更好地融合。

3.1 利用移动媒体渠道,与数字人文技术相融合。在传播方式上,纪录片创作团队应多与各流媒体平台合作,实现随时随地在智能设备上观看,扩大传播渠道。在形式上,纪录片的创作工作应改变原先宣传说教式的僵化模式,引入“真实再现”的艺术表现手法和三维动画的技术表现手段,并与真实的声像档案相结合,营造更加引人入胜的画面。[10]如在纪录片《圆明园》中,伤痕累累、布满泥灰的破旧园林石柱转眼间补全了伤疤,由石柱搭起的石台坊、周围高大的西洋式建筑、人间仙境的“万园之园”纷纷涌现在观众眼前。3D动画技术能使难以恢复的历史画面成为“现实”,带来极致的视觉享受,极具冲击力和震撼力。

3.2 结合热点创新取材,与当代文化语境相契合。首先,我国纪录片创作工作应注重从当代的时事焦点出发挖掘档案或题材,最大限度地激发观众的关注和共鸣,使历史中所得启示和镜鉴最大化。“纪录片档案的价值在运用蒙太奇剪辑手法的呈现方式之时,在时空、场景或内容的转换之间应给予受众自行诠释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将纪录片与自身生活经验相互熔合锤炼,就会不自觉地形成纪录片档案的意识观。”[11]例如,在如今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法国历经15年的筹备拍摄,推出环保纪录片《家园》。该片讲述了地球的宝贵资源消耗殆尽,珍稀物种滅绝,原始资源奇缺,污染日益严重等现实问题,引人深思。其次,在创作历史纪录片、文献纪录片等方面,我国应突破之前注重对意识形态宣传而疏于对历史本身反思的局限,应更加注重其文化传承和历史见证作用,[12]与当代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大背景相契合。

3.3 丰富优化馆藏资源,与民众审美意向相吻合。“档案是文献纪录片前期策划的基础。档案提供丰富的史实资料,既是创作文献纪录片的重要素材,也为文献纪录片的选题、视角、定位、主题、形式、结构等提供思路。”[13]第一,档案机构要加强对声像档案的收集和保护,保障资源素材的充足。第二,档案机构要加强对文字档案的编研工作,创新思路,采用画外解说、漫画重现等方式将文字档案和纪录片更好地融合起来。第三,纪录片制作团队应从实时报道、人物传记、历史事件、人文地理等多角度扩大片源,更广泛地将深藏于档案馆的珍贵档案呈现出来,发挥记录历史、揭露历史、教化社会的功能。

3.4 重视保护鉴定资料,与档案管理原则相符合。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和“摄影机”,但并不是所有音像、影像都能称为声像档案。公映的纪录片一定意义上承担着自上而下的文化传递功能,所以与公映纪录片融合的档案需要进一步地鉴定和保护。一方面,不仅要鉴定声像资料的年代和事件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合理,还要厘清拍摄者的意图、立场等,即拍摄者是主观地释放自身情感还是客观地记录历史?该资料是否有公共利用价值、是否能引起社会大多数人的共鸣?另一方面,对值得利用的档案,在利用时要注意拍摄时强光、高温、灰尘等对它的破坏,提前做好防护措施;在选材时减少闲杂人等,强化工作人员的保密意识,对涉密档案完全保护;在剪辑时避免过度花哨、杂乱的叙事手法破坏档案及纪录片的真实性。

4 纪录片中档案社会记忆价值体现——以《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14]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

河南省档案馆联合国际在线于2021年6月8日推出微纪录片《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以独特视角讲述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的由来、黄河铁路第一桥卢汉铁路郑州大桥的建设、焦裕禄带领兰考人民治理三害、黄泛区农场旧貌换新颜等故事。河南省档案馆精选馆藏档案文献以直接呈现、口述档案、情景再现三种方式为该纪录片提供了坚实的素材支撑。如图1所示,笔者将分析《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是如何将档案与纪录片有效融合来记录黄河历史、传播黄河文化、发扬黄河精神,并进一步保存黄河记忆的。

4.1 资料详实,记录真实黄河历史。河南省档案馆成立于1959年。截至2020年底,其馆藏档案达355个全宗,档案资料共1004966卷(件、册)。这些档案资料系统、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近现代河南经济社会的历史变迁,对于了解河南、研究河南、建设河南具有重要的鉴史明今作用。《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依托河南省档案馆详实的档案资料,将尘封的档案转化为鲜活的纪录片,不仅展现了众多有关黄河的清代档案、民国档案和革命历史档案,更见证了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变迁。

第四集《强渡天险》围绕三路大军跃进大别山展开。当时,党中央作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部署。河南省档案馆保存了当时冀鲁豫区委关于成立黄河河防指挥部的决定,明确了其任务是管理黄河交通,组织武装及沿河联防,建造船只,确保刘邓大军顺利渡河。除此之外,纪录片还邀请了重要渡口关阳村村民及其后代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当时关阳村人民勇敢协助解放军的故事。在第五集《古河新生》中,故事主要讲述了人民胜利渠引黄灌田及济卫工程——引黄河水至冀鲁豫三省农田,且增加卫河水量便利新乡至天津间的航运。河南省档案馆收藏了当时项目规划期间测绘的《引黄灌溉济卫工程灌溉区域图》,上面清晰表明了黄河两岸受益的区域非常广阔。第六集《峡谷风流》着重介绍了小浪底水库工程。按照规划,小浪底工程建设后能基本解除黄河下游的凌汛威胁、保障黄河下游主河床25年不淤积抬高、增加蓄水量、提供清洁能源等。但河南省档案馆馆藏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设计任务书》也透露了当时所面临的许多难题。第八集《泛区新颜》聚焦于焦裕禄、吴芝圃等无私奉献的基层力量。当时最严重的“黄泛区”(黄河洪水泛滥、泥沙淤积的区域)兰考县常年经受风沙、盐碱、内涝三大自然灾害,许多民众背井离乡,亟须有人来带头治理,焦裕禄、吴芝圃等人勇担重任。河南省档案馆至今仍保存着当时焦裕禄在全县干部大会上的讲话稿、中央任命河南省政府主席吴芝圃兼任黄泛区复兴局局长的纸稿等。第九集《海晏河清》带领观众从古至今领略中华民族治河的努力。“善为国者,治水为先。”自古以来,“河运”和“国运”密切交织在一起,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也是一部治国史。纪录片以动画辅助解读历史资料,并特邀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张民服教授倾情讲述从古至今的“治河”努力。

4.2 诚意出品,传播优秀黄河文化。《檔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是河南省档案馆联合国际在线推出的一次创新之举。河南省档案馆现存4400余件黄河档案,一直致力于做好黄河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为此次纪录片的拍摄提供了详实的资料支撑。国际在线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办的中央重点新闻网站,是中国使用语种最多、传播地域最广、影响人群最大的多应用、多终端网站集群,一直都以“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为己任。“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劳动人民在不断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此次联合开发纪录片能够更好地向世界传播“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黄河文化和华夏文明。

在第四集《强渡天险》中,三路大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相互配合,形成掎角之势,逐鹿中原,彰显了人民解放军的有勇有谋。关阳村全村240户人家近千名村民集体行动,或卸旧房木料、祠堂门板以协助造船,或搭帐篷、垒锅台、筹集粮草,或缝制军衣军鞋,全力支持陈谢大军强渡黄河,体现了我国军民一心的风范。“手拨河水脚蹬浪,腰系葫芦肩扛枪。纵横驰骋黄河上,惊涛骇浪任飞翔。”这既是对强渡黄河的将士和沿河村民舍命支前的壮举的高度赞扬,也是优秀黄河文化的体现。在第五集《古河新生》中,当时的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顶住大多数人的质疑,勇敢踏出历史第一步,提议“引黄灌溉”,体现了其敢于突破历史的胆识。人民胜利渠最终帮助灌区作物抵御旱灾、霜灾,还使卫河的航运工作两年内翻了一番,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真正实现了创新利民。在第六集《峡谷风流》中,各工程技术人员面对独特的水文泥沙、复杂的地质条件、严苛的水库运用等世界级挑战不畏艰难,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进行科学实验尝试,最终实现了我国第一个全方位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大型基建工程,体现了我国人民知难而上、敢于拼搏的精气神。在第八集《泛区新颜》中,焦裕禄同志拖着带有慢性肝病的身体,跑了120多个大队。在风最大的时候,去查风口、探流沙;在瓢泼大雨的时候,蹚水去看洪水流势;在风雪满天的时候,他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吴芝圃则号召一大批热血青年来到黄泛区战风沙、斗酷暑,搭起座座绿色帐篷,建立大型机械化农场。顶顶帐篷变为广厦万间、沼泽荒原变为麦海良田,这都是一代人辛勤奉献换来的。在第九集《海晏河清》中,河南省作为沿黄九省区的重要成员,积极主动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推动“治黄”进入新时代。郑州市着力打造世界级沿黄文化遗产带和郑汴洛文化旅游带;焦作市完成沿黄生态廊道绿化建设;古都开封入选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城市……这些举措都是黄河全流域治理与保护的一个缩影,无一例外地实践着“心之所向,步履所至”的承诺。

4.3 见微知著,发扬倔强黄河精神。《档案里的黄河故事·河南篇》区别于其他纪录片,特点在于“微”——总共9集,每集10分钟,短小精悍,符合当下流行的“碎片化”阅读视听习惯。虽体量短小,却以小见大。微纪录片从细节出发,通过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个故事串联起主线,细微处见真章,使滚滚向东的、古老又青春的黄河奔涌在每个观众的眼前,并将“团结、开拓、拼搏、奉献、务实”的黄河精神根植于每个观众的脑海里。

第四集《强渡天险》体现了黄河精神“团结”——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出凝聚力,团结出战斗力,团结出生产力。有了坚强团结的集体,就能招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第五集《古河新生》显露了黄河精神“开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增强改革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保持饱满的工作热情、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扎实的工作态度。第六集《峡谷风流》反映了黄河精神“拼搏”——保持一股拼劲、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知难而进,锐意进取,调动全部的积极性和潜力。第八集《泛区新颜》彰显了黄河精神“奉獻”——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一种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精髓。第九集《海晏河清》揭示了黄河精神“务实”——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注重实际,力戒虚名;注重实践,力戒浮漂;注重实干,力戒空谈;注重实效,力戒形式。

参考文献:

[1]丁文霞,谢众.社会记忆理论视角下纪录片的档案属性探析[J].档案学通讯,2017(02):35-38.

[2]连颖.历史纪录片创作需求视角下的声像档案管理问题探讨[J].档案学通讯,2014(05):87-90.

[3]戴怡.记史寻真鉴影知来——浅析档案与纪录片的互动[J].山西档案,2015(01):82-86.

[4]邵华,许玲.试析纪录片与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关系[J].档案与建设,2018(08):18-21.

[5]杨冬权.谈档案与文化建设——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2012(12):21-25.

[6]红色档案[EB/OL].[2021-09-20].https://www.saac.gov.cn/daj/hongsedangan/hsda.shtml.

[7]程结晶,甘敏,聂云霞,张加欣.纪录片档案价值构建的障碍及其策略[J].档案学通讯,2016(03):94-99.

[8]单万里.纪录电影文献[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486.

[9]庞博.影像档案编研产品的社会记忆功能浅析——以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为例[J].档案学研究,2019(05):78-82.

[10]段晓明,陈海华.试论数字技术对纪录片的影响[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05):72-73.

[11]樊启鹏.2014 年中国纪录片市场研究报告[J].当代电影,2015(05):107-110.

[12] 单万里.中国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425.

[13]黄萍.文献纪录片和档案可以融合发展——以《筑梦路上——在历史中触摸未来》为例[J].当代电视,2017(06):33-34.

[14]吴卫东.立足黄河档案讲好黄河故事[N].河南日报,2020-01-05(004).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来稿日期:2021-10-18)

猜你喜欢
档案价值纪录片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网络舆情档案的价值与管理
论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
基于大数据时代的档案价值及其开发利用探究
对档案价值、档案主体价值与档案客体价值的认识
关于档案价值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