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在非遗教学中的文化旅行

2022-02-23 05:33吴思思
学习与科普 2022年1期
关键词:非遗美术素质教育

吴思思

摘要:小学高阶的美术教学学习更侧重于对学生美术理念和认知层次的提升。非遗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形态,是美术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并珍贵的教学资源。而怎样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是值得教学深思的课题。美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创造美,非遗同样是对生活素材再创造实现的民间艺术形态。所以说,美术与非遗两者的精神是统一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非遗;素质教育

对非遗文化精神的领悟和传承应该成为学龄教育的组成部分。虽然美术教学目前并未被划为文化课,但就教学方向发展来看,素质教育始终是与传统的单一化教育模式不尽相同的。在素质教育精神的引领和倡导下,美术课堂绽放出活力和色彩。美术源于生活,源于老百姓的智慧和创造。正如非遗源于民间技艺创造一样。美术与非遗本是同根生的文化形态。当上升到精神层次上时,美术所传达的视觉和感官上的体验,与非遗创造的精神体验能够完美的结合起来。两者能够达到教学和学习上的统一性。都是为了追求“美”而产生的认知行为。更重要的一点是,美术学习能够承载非遗文化精神的传承,以日常课堂授课的方式将传统民间技艺的精髓传达给学生们。让教育的发展与民族传统相呼相伴,实现美术教育精神的深层次挖掘。

一、非遗走进美术课堂的意义

非遗精神和文化代表着地方区域的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象征。相对于广而泛指的美术知识。非遗知识更具有新鲜感和生动性。因为,非遗创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成果。它是时间和智慧馈于人们的“珍宝”。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也并非是广而泛指的任何人。她或者他往往是非遗项目历史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因此更富有保护和传承非遗精神文化的使命。当非遗走进课堂,与美术课程结合在一起,对美术教学本身而言,是一种开创性的教学模式。对学生而言,能够从鲜活生动的非遗项目中感知到民间艺术的惊人叹为观止的创造性。美术课堂能够成为非遗文化传播的更为广阔平台。并且,在这个以学生学习感知世界之美,为根本的美术学习环境中,非遗的传统文化以一种更为有效和广阔的方式得以经久不衰,薪火相传。

二、非遗走进美术课堂的背景

非遗文化能够融入到美术教育中,本身就是一种开创性的教学思路。正如开篇所述,这是与现代化的教育发展相辅相成的。素质教育倡导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美术教学同样要求实现多元化教育教学,也就是说,美术教学不单单是为了能够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会用笔画出一幅画,更要能够创造出美的同时,完成认知层次上的飞跃。感知到美术文化的来源于生活的本源性,和传统性。

基于素质教育精神的发展,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非遗项目学习步入美术课堂中,这是美术教学的革新,更是美术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实践。

任何教育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单纯的美术教学不能逃离开生活元素的融入。让美术成为空中楼阁式的存在,是美术教学的失败。所以说,非遗走进美术,美术走进生活,这是环环相扣也是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和磨合。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应充分利用当地民族、民间艺术资源以及文物资源,开展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三、在美术课堂中有效开展非遗文化知识教学学习

(一)老师主导美术与非遗相结合

在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群体中,对地方文化特色或者非遺项目等等相关概念,并没有具体的经验和认知。也许对这样的词汇不算陌生,但要是让学生具体说一说有什么内容,概念如何描述时,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都会是一头雾水,不知道该说什么。而这恰恰是非遗走进课堂的第一道坎。

素质化的教学倡导的是以生为本,而当学生对一种事物非常陌生时,作为老师的真的就能投其所好,避而远之么?当然不行。所以说,以生为本的课堂依然是以老师为主导的课堂构建。而在实施方式上是为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如果学生对一种知识类型感到不熟悉,并且表现出“怕生”的态度时,老师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对之有兴趣,最终能够心悦诚服的接纳并消化新知识。这是之以生为本投其所好。

所以说,美术课堂中的非遗文化教学学习也将是这样一个教学“套路”,老师要尽量模糊非遗与美术两者之间的差异化,以求同存异的教学思维,“心”知不同,“行”之类同的方式开展美术与非遗文化的教学活动。

具体开展中,就是要找两者的结合点,在大同中,让学生感知到非遗文化的生趣。

如,调查或者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而用什么方式或者手段进行记录呢?教师就可以适时推出非遗项目的制作。

再比如,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艺术与社会,艺术与历史,艺术与文化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

再或者,结合当地传统节目创作与制作设计的平面或立体美术作品,让学生对传统工艺有所感知和认知。

拓宽学校美术课堂空间,美术课堂上,邀请当地的美术历史学者,民间非遗手艺人进行作品展览,走到学生中间,进行作品交流。

总之,非遗文化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微妙的缩影,非遗一直存在于大众文化中。只是当成为一种传统技艺或者艺术形态时,普通老百姓对之的了解和认识依然停留在最初级阶段,但并非是完全不知的。从这个角度而言,非遗文化知识其实离生活很近,当有意的从美术学习的角度抽离出来时,最佳的方式就是回归非遗最初的样子。同时,借助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对地域性非遗文化的了解和学习也变得更加便捷。

(二)在美术课中设立非遗文化知识课

以常规美术课的形式开展非遗文化学习,让学生以学习的心态认知和了解非遗文化精神。这就像是美术课含义和概念上的延伸。正如上文提到的“泰顺木偶戏”学习中,当老师以嫁接的方式,将非遗文化嵌入到常规美术课时。在学生一方,可能心理上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并不是与美术课一样重视的。而如果将非遗上升到与美术课学习一样高度时,自然会匀出相对多的时间,让学生对非遗文化接触了解学习。如此这般,接触时间长了,自然在学习非遗上也会变得自然而然。

这个方式主要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重视非遗文化知识,并使之成为美术学习的一种常规形态。

当非遗知识成为美术知识的一个分支,教师可以纳入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中。虽然五六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小升初的紧张阶段,但这并不影响学生对非文化课美术知识的学习。特别是当美术的学习内容已非彼美术时,非遗在一定程度上反而能够成为一种学习之余的放松和娱乐活动。生活的城市的孩子对发源于乡土的非遗项目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自然对其更感兴趣。因此这可以成为良好的非遗文化教学素材。

再比如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余姚草编。简单的草绳能够大变身,变成诸多可爱并且具有实用功能的物件。既然能够成为独一无二的非遗文化项目,那么其中必有“过人”之处。

教师可以构建一堂“草绳的舞蹈”为主题的非遗文化课。还可以带领学生亲临草绳编织现场进行观摩学习,从而系统的了解到草绳编织的工艺技术。原来从草绳的原材料选材,到量材,再到加工,手法练习,最终成品定型,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非遗人的专注力与创造力。如果要实现草鞋的经久耐用功能,就需要非遗人具有扎实的编织功底,精准的编织定位和力度。所以,一堂美术非遗课,可以成为一次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课,也可以成为一堂学生户外社会实践参观课。

非遗文化是能够代表百姓朴实纯真生活状态的典型形态。大多数非遗项目的最初状态都是源于民间百姓的传统技艺。体现出的智慧却又是至真至诚的。所以说,这也是美术教学精神所要追求的,美术课并不是要让美术创作变成曲高和寡,而是要和非遗一样,以体现大众智慧的方式彰显出价值。这同样是艺术源于生活的真谛。

(三)通过非遗讲解美术知识

非遗与美术都属于造型艺术,无论是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两者都具有一定的通性。小学高段的美术教学,教师着重于培养学生对于美感的认知。艺术中的美,是通过色彩,线条,和对象等构建出主题的。这同样是作品中作者关于生活所见所闻中的精神传达。不少非遗项目同样是与美术创作思路具有共性的。比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京剧艺术中的京剧脸谱创作。其中每一笔线条,每一种色彩,都蕴含着丰富的精神理念传达。所以说,美术课中的非遗文化传达,不一定是总是先以美术知识为打头阵。从而引出某个相关的非遗文化知识,还可以反其道而行之。

比如一个线条和色彩繁复的京剧脸谱,往讲桌上一摆,无需多言,学生们已然兴趣十足。通过京剧脸谱的绘制,让学生对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和造型主题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引申讲解中,学生学习到了绘制脸谱的原材料,一种非遗文化项目—高凝油。这种原材料是专为油塑工艺品而开发研制。中国油塑艺术世界文明,是凸显国风传统文化文明的标签。所以,老师在讲解油塑艺术品创作时,有两点教学建议:一是,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色彩和主题创作思路,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二是,发挥学生创造力,完成一样油塑作品。平时看的动画片主角,比如超人蝙蝠侠,米老鼠。我国国宝,大熊猫,家里养的小狗,小猫,都可以成为本次油塑作品的主题。鼓励学生大胆用色,造型无关乎美丑,只要能够实现心中所想,并且能够绘声绘色的讲出自己创作作品的初衷,老师就视为优秀作品。

因此,由非遗文化引入美术知识,再回归到学生个体学习创作实践上。这样一个教学案的构建实现的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再到学以致用的良性循环。

(四)结合非遗专注于小学美术教学特征

非遗蕴含着丰厚文化渊源,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学生能够解读和理解的仅仅是一个非遗项目,是眼睛直观所见的,并不具有能够透过表象探究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的能力。所以说,小学阶段的美术与非遗教学是简单而淳朴的,是在小學生的认知经验范围内的。

当然,无论是文化课,还是美术课,都应担负起扩大小学生认识世界“疆土”的使命。但单就美术课而言,不像数学课,有一说一,原则性很强。美术知识首先是一种视觉效果,其次是实践性,再次是人文性,似乎哪一点都不具备严格的规范性。所以说,美术知识有很强的个性化特征,学生个性各不相同,所以有必要在保护鼓励学生个性基础上,遵循小学美术的教学特征进行知识教授。先登上第一个台阶,让学生都走上美术学习的“大道”了,再寻求学生的拓展发展之路。

什么是小学美术教学的“大道”呢?笔者认为即是遵循小学美术的教学特征进行非遗知识文化传授。

一是,视觉性。人的感官中,最直接的就是视觉传达。小学美术教学同样要专注于对学生视觉能力的培养。比如一件非遗作品,欣赏角度在哪里?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并且善于欣赏,能够表达一二。如此才有希望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这同样是了解非遗文化最浅层的知识要求。所以说,小学阶段对非遗知识的学习,并不适宜抛开视觉传达讲深厚的文化层面,笔者的建议是,浅尝辄止即可。

二是,实践性。会欣赏了,就要付诸于实践课,老师不希望培养出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古语也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劝诫。所以说,任何文化知识,都需要付诸于行动才会彰显出价值感。美术知识学习亦是如此。正如上文中提到的“草编文化”,“油塑工艺品”等,最终都会在实践环节验证教学学习效果,见分晓。

三是,人文性。笔者认为,学生对于非遗文化人文性的学习,更多的还是要靠自己“悟”,人文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较为缥缈的课题。就像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对于人文性的理解,学生自然也会因为个性和关注点不同,形成各色差异。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人文性是艺术创作永恒的精神主题。所以,小学阶段的美术非遗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教师对人文性的讲解传达,一定要追寻在主流方向上,积极正能量,唤醒人心中的善良,是主要的。至于人文性的个人化解读,作品体现出来的的个人化精神气质,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自由发挥了。

四、结束语

美术课程不仅仅是学习绘画的课,更是一门包罗万象的综合性学科。美术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多元化教学的思维,在学生实践和学习中,鼓励和引导学生接触和学习更为丰富的美术知识。非遗文化体现的是地方传统文化的样貌。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因此,小学阶段开始,在美术课中融入非遗知识,就像是带着学生们进行的“文化旅行”。美术教学的概念化被拓展,路线也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小小美术课堂,承载了全国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颇有点“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智者胸襟。所谓素质教育的教学精神解读,便是如此吧。

参考文献:

[1]孙猛.有效开发和利用地域性美术课程资源的意义和方法[J].《美术教育研究》.2019年5期.

[2]郑子建.关于“非遗进校园”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研究与实践[J].《文渊(小学版)》.2019年9期.

猜你喜欢
非遗美术素质教育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在素质教育中树立文化自信
美术篇
浅析我国的素质教育政策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也谈素质教育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