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保护非遗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2022-02-23 13:31祝燕菲
河北画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扎染美德中华

祝燕菲

(作者单位: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

非遗文化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不断累积沉淀所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资源性和文化传统性。特别是地区的非遗文化,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能更好地唤醒人们的精神认同和集体记忆,并能利用其中包含的精神、品质、思想更好的感染和熏陶群众。在使其形成正确的三观和文化意识的同时,有效促进中华美德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发展。基于此,相关人员应正视新媒体时代的中华美德传承和非遗文化保护的困境,了解信息与科技发展,对人们的休闲娱乐、信息获取、学习生活产生的实质性影响,不断的进行非遗文化保护的总结和反思。对非遗文化数据和其中包含的传统美德内容进行有效整理,通过信息手段和新媒体途径,实现非遗文化作品的保存、再现、检索、传递、共享。以确保非遗文化传承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一、新媒体时代保护非遗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存在的问题

(一)保护思想较为薄弱

在新媒体时代,虽然政府和地方已经充分的认识到非遗文化的重要性,也根据实践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保护与传承措施。但受到以往的思想和理念的影响,仍有部分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并不深入,本身的传统美德意识相对淡薄。且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非遗文化的追求和生活品质的追求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高速率和快节奏的现代化模式的影响下,大部分年轻人往往会选择从事现代化工作,以期获得更好的待遇,极少有年轻人愿意接受非遗文化的传承。这就导致现有的代表性传承人,普遍存在老年化较为严重的倾向。且部分传承人本身缺乏坚定的立场和意识,只是将非遗文化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没有全面挖掘和创新非遗文化,也没有将中华美德传承作为重要的发展目标。在不能有效实现人生价值的情况下,实际的传承与发展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

(二)资源管理方式单一

地方性非遗文化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产生的历史环境和背景各不相同,且其在发展和传承过程当中也会产生不同的类型和项目。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我国的非遗文化遗产约有510 多项,通常包括了民间的杂志歌舞、传统戏剧、以及民间文化,其中包含了大量的传统美德,且具有较强的民间艺术代表性和地方区域性。而未被纳入保护名单当中的非遗文化多不胜数,且部分非遗文化由于缺少完善的统计,从而导致保护力度和传承力度不足,进而导致非遗文化传承断层或消失,将会严重影响民间非遗文化传承和中华文化传承。且部分的非遗文化的统计方法相对单一,只是利用文字和简单图片的方式进行说明。且对非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管理较为传统,不仅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其模式并不适应新媒体时代发展,取得的整体效果差强人意。

(三)缺乏有效推广宣传

且受到文化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的影响,人们能更好地接受来自不同国家和领域的文化。在激烈的冲击和影响下,部分非遗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部分的非遗文化传承面临的举步维艰的局面,甚至有的会濒临灭绝。虽然相关人员耗费了较多时间和精力进行推广,但未能有效利用新媒体途径,整体传播效果并不理想。这就导致群众并不能全面地认识、接触、了解非遗文化,无法掌握其中的文化价值和作用,更别提深刻地感受其中的传统美德,并积极地参与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了。而部分的非遗文化在限定的区域内的保护和传承效果较为良好,没有结合整体的国情和趋势进行推广。在缺乏良好的背景和资金的支持的情况下,个人传播的影响力比较有限,无法全面推动中华美德与非遗文化的传承进程。

二、新媒体时代保护非遗文化,传承中华美德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非遗文化保护思想,传承中华美德

非遗文化传承必须要打破单一化和刻板化的禁锢,了解当下的新媒体发展需求和市场需求,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改革、优化,构建“非遗文化+”的发展模式。例如,“非遗文化+红色经典旅游”,结合非遗文化的传承需求,把握中华美德传承的主节奏,科学设计云南民族团结红色旅游线、滇西抗战红色旅游线、南疆烽火红色旅游线、乌蒙磅礴红色旅游线、雪域高原红色旅游线、长征精神红色旅游线等不同的经典线路。对旅游线经过地区的非遗文化进行全面的梳理,结合旅游项目进行融合,加强红色经典旅游线路介绍和红色故事宣讲,全面激发红色基因,深化中华传统美德和非遗文化传承,全面加强爱党、爱国、爱民精神,以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也可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禁锢,掌握二者之间的衔接点与融合点,结合信息多元化和文化多元化发展的具体需求,树立“非遗文化+微信工作号”、“非遗文化+微电影”、“非遗文化+短视频”、“非遗文化+新媒体平台”等思想,加强非遗文化和各领域、各行业的融合,精准进行定位,在其中增加面向观众的知识、寓教于乐等内容,利用各大宣传平台和新媒体途径提升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另外,还可充分地利用“互联网+”的方式,进行中华美德传承和非遗文化保护的推广和宣传,定期的上传与非遗文化有关的政策法规、法律条款,引导相关人员和非遗传承人进行有效学习。并构建基于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知识平台,有效普及非遗文化知识,引导传承人和爱好者,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沟通和交流。加深其对非遗文化内涵本质的理解,使其能树立良好的传承意识和保护意识。全面渗透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加强对非遗传承人生活现状和传承情况的关注,了解存在的实际问题,为其提供相应的经济帮扶和技术质量。有效减轻非遗传承人的社会压力和生活压力,使其能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文化传承和传承人培养方面。也可鼓励非遗传承人进行自主创业,利用淘宝、京东、拼多多等平台进行产品销售,或是举办歌舞表演社团、普洱茶公司等。有效评选非议传承人典型代表,将能体现中华美德的事迹进行整理,重点呈现工匠精神、传承意识、文化精神等元素,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典型案例的宣传,以发挥榜样带动和宣传引领的作用。

(二)加强非遗文化资源保护,传承中华美德

当下,为了能更加全面、彻底、有效的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由相关人员对本地区的非遗文化进行调查和研究,由专业人员实际进行走访,借助大数据技术和信息系统进行统计,反复核实相关内容,加强非遗文化项目的审核力度,以数字技术为媒介开展档案管理工作。增加数字化的图片、符号、文字、动画等元素,由专业人员对非遗文化保护名录和资料进行全面整理,及时进行相关内容的补充和更新。例如,由专业人员实地录制彝族烟盒舞、彝族海菜腔、傣族马鹿和白象舞、纳西族东巴舞、傣族孔雀舞,以及傈傈族民歌、哈尼族多声部音乐《栽秧》、昆明调、洞经音乐等视频,对其进行编辑和整理,将其上传到非遗文化数据库当中。在进行非遗文化起源和历史的介绍时,可根据其特性制作相应的动画解说视频,直观、生动、全面地进行非遗文化的呈现。针对较为针对的非遗文化典籍,可利用无损扫描技术录入信息,生成相应的数字书籍。避免在传承过程当中造成损坏的同时,充分发挥重要典籍的应有作用和价值。还可构建非遗传承人的个人档案,对代表性作品和相关内容进行全面记录,以确保能更加全面、有效地进行管理,以维护非遗文化的持续、长远的传承。

非遗文化也可和本地区知名的图书馆和博物馆进行合作,由政府相关人员负责进行组织,开发基于非遗文化、中华美德的综合阅读活动和文化活动,有效推广包含了汉语谐音、国际音标、撰文记录的《汤谷村女子太阳节祭祀词》,并对于以太阳山祭祀有关的文献和资料进行整理,供感兴趣的读者或同好进行自主阅读。也可结合活动主题展示非遗实物资料,如昭通端公戏的表演面具,导入古老祭祀活动和戏剧文献的内容,对其中不同面具进行有效的解说。也可结合不同的民族和非遗文化传承项目开展文化活动,如彝族彝文古籍展,开发相关的数字资料库和文献库,供读者进行参观。并聘请专业人员开展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主题讲座,结合实际需求销售《大定府志》《城域金沙江》《劝善经》《彝族谱系》《彝族毕摩经》等。加深群众对非遗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使其能积极地参与和配合非遗文化保护和中华美德传承。

(三)构建非遗文化保护平台,传承中华美德

当下,相关人员可根据实际需求构建基于中华美德和非遗文化的网络平台,对板块功能进行优化设计,以此为媒介进行非遗文化的相关内容,以及新闻公告、实时动态、通知公告等的呈现。充分了解用户需求,在平台上设置相关的合作交流与沟通探讨板块,积极地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地对平台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借助群众力量进行有效监督,全面助力非遗文化和中华美德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还应把握中华美德核心,结合文化与社会的发展动态,引导非遗传承人和爱好者自主录制短视频。在保证非遗文化和中华美德的神圣性、严谨性、价值性的同时,适当的增加具有趣味性和亲民性的内容,增加其与人们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加强非遗文化视频的审核与管理,避免出现低俗或偏离主题的内容。如,昆阳米线节,可通过手机的方式记录迎土主和城隍、村民祭祀等的全过程,呈现热闹的分食米线的场景,或是展示米线节花灯剧,以及具有浓厚民间文化氛围的旱船蚌壳歌、秧老鼓舞、毛炉灯等,将其上传到抖音和快手上。也可开展保护非遗文化传承和中华美德的视频直播节目,引导传承人以线上直播的方式展示洞经音乐、纳西族白沙细乐、弥渡花灯戏、苗族花山节、陆良闹元宵,以及抬阁、高跷舞狮等。吸引更多的群众观看、点赞、转发,实现二次传递。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此打卡,实地的感受节日氛围、体悟非遗文化。

在技艺和数字化工艺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更加青睐数字印花等新兴技术。而白族扎染工艺由于缺乏时代感和多样性,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而想要赋予白族扎染工艺以活力和动力,则必须要深入地挖掘其中包含的中华美德,掌握其和现代化发展、新媒体发展之间的衔接点,不断的进行创新和创造,有效地将扎染工艺运用到生活、家居,以及旅游文创产品、时尚服饰当中。充分发挥文化价值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中华美德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例如,可结合保护与传承要求,利用大数据技术和网络平台进行扎染传播,提取白族扎染当中的造型、纹样、图案有关的元素,对其进行跨区域融合与设计,利用多样化风格和表现方式进行呈现,并将其应用到不同的行业和领域中。如, Prada 秋冬高定系列,在2019 年中大量运用了扎染元素。敦煌博物馆和李宁在2021 年的跨界联名活动中的丝路系列服装,在考虑大众审美感受的情况下,将运动休闲男装和染缬技艺进行组合。也可结合人们对家居产品的实际需求,利用扎染工艺制作整枕套、床单、沙发套,以及鼠标垫、桌布等生活物品。或是在陶瓷装饰、餐具,以及其他装饰工艺品中利用扎染手法。结合白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展扎染工艺参观项目,开发具有较强工艺特色的文创产品和旅游产品,为其设计包含了扎染传统和中华美德的小故事或文案,以更好的吸引消费者。也可结合白族的一些特殊节日,利用网络带货的方式进行直播,推广特殊的扎染手工艺品和民族特色设计服装。使群众更好的感受白族扎染工艺的高超技艺和文化魅力。此外,也可结合不同的非遗文创产品的特性,利用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信商城、资讯平台、电商平台等多媒体途径进行产品推送。与知名主播合作销售产品,在产品介绍时增加民族文化、非遗文化、中华美德等知识点的讲解。创造更多经济收益的同时,增加公众对非遗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相关人员必须要明确非遗文化保护和中华美德传承的重要性,掌握非遗文化的历史作用、传承价值、发展价值。结合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碎片化和泛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人们的审美倾向和社会心理,以全面凸显中华传统美德为前提,与时俱进地树立全新的非遗文化保护思想和意识。加大非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力度,立足于现状,不断的探索非遗文化保护方法和推广路径,构建数字化的非遗文化保护系统,全面开发非遗文化保护网络平台。结合人们的兴趣倾向和实际需求,紧跟时代潮流和发展步伐,深层次、多角度地进行非遗文化的宣传,科学推广具有中华美德和非遗文化特性的优秀产业和产品,全面提升其影响力、号召力、传播面。这样才能为基于新媒体时代的传统美德传承和非遗文化保护的协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扎染美德中华
邂逅扎染 布里生花——从古法扎染师到新阶层守艺人
诚实是美德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道人善即是善
节约用水是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