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社会思潮对印论中复古思想影响研究

2022-02-23 13:31王樱潼
河北画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秦汉金石印章

王樱潼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

从孔子提倡“复古”和恢复三代礼制以来,复古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发展的方方面面,这种思想根深地固深入人心,在印学中也是如此,一直贯穿着印学发展的始终。在印章发展的过程中,从最初以实用为功用逐渐发展成艺术。这期间从秦汉印的古朴到九叠篆这种形式化逐渐偏离复古。到文人参与篆刻开始,逐渐以“印宗秦汉”为取法对象。大量《集古印谱》的出现也为印人遵循复古思想提供了便利条件。

一、“印宗秦汉”思想的继承

从吾衍和赵孟頫的复古思想开始,复古思想一直影响着着文人篆刻的发展,清代在继承前人的“印宗秦汉”的思想的基础上还对“印宗秦汉”进行了突破。

(一)“印宗秦汉”的延续

在明末清初印坛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其一是由于《集古印谱》的大量出现,印人已经不再处于见不到秦汉印章的状态了,到清代以前印人的复古思想依然停留在对秦汉以及魏晋时期古印的学习,对宋元的印章是持有否定的,这是在朱简的《印经》中就曾经对印章的取法提出想法:

唐以前篆作印而印谬,宋元嗣其余派,不足观也。兼有二三君子,师心好古,力振颓波。其合作者,文婉丽而多姿,虽高古微逊汉晋,而超时越俗,亦荒莱之特苗、卤田之善秀欤。

从中可见此时的取法要求以及对于宋元印章的看法是不古。这一点清代的印人对此进行了突破。其二,大量的《集古印谱》使印人都能够见到秦汉印章,可以临摹和学习秦汉印,但此时摹古风盛行,导致印人在临摹时只关注印章的相似,对于印章的评判是以印章模仿的相似和逼真作为标准,出现仿造等现象。虽然是在学古印,但却阻碍了印章的发展,走入了极端。对于这种摹古风在清代印论中逐渐改变,例如,袁三俊提出:“天然在丰神跌宕,姿致鲜举,有不期然而然之妙。”吴正旸“古法在按古不可泥古。”陆汉标等人也都提出了对印章临摹时不能只注重外表的相似,而是加入自己内在性情,要带有神。其三,是受到程邃等人的影响大量妍媚工细的印章风格出现,导致印章没有生气,失去了古意。其四,受到尚奇的社会思潮的影响,首先是在沈野《印谈》中以“奇”作为评判汉印古雅的标准之一:“汉晋之印,古拙飞动,奇正相生。”在印中加入“奇”来代表自己的个性,但这种思想在后期发展中偏离了本来的含义。出现使用杂体字、随意增减改变偏旁部首刻意的仿造“刻文剥刓”等现象。印论中可见对这一现象的批评:“碑石冰泐者具在,好奇之士,乃专仿刻文剥刓之处,仅成字形,以为古意。”这些以奇为美是与复古思想相背离的。清代的高积厚在《印述》中说这种现象:

近人之作,师心自用,妄窜偏旁配合不偶,盘曲漫加,鲁鱼亥豕之讹,尚未审定,而鸟迹钟鼎,秦文汉篆,懵焉莫辨,甚至附会名目,强立体格,斯风下矣。

这种尚奇的时风在清代印论中也被努力的匡正过来,例如,《续印人传》中列举的程瑶田、黄易等印人也都是学习秦汉印章。可见,清代印人在此时期已经开始注意到印章发展偏离复古这一思想,对当时社会中的尚奇板俗等现象进行批评。大量的印人重新回归以秦汉文字作为复古的标准。周亮工《印人传》中也有大量提倡秦汉印的论述:“故尝略近今而裁伪体,惟以秦、汉为归,非以秦、汉为金科玉律也。师其变动不拘耳!”桂馥编写《续三十五举》中所列举的印人也正是为了提倡复古思想,以此来改变之前尚奇、板俗等风气,更加注重文字的字法。可见,在清代大量印人对在匡正时风追求复古时仍然以“印宗秦汉”作为标准。

(二)“印宗秦汉”下复古思想的突破和延续

对于清代“印宗秦汉“的继承和发展就不得不提到浙派,首先他的开山鼻祖丁敬在这种社会现象下,他一改前人的习气,以秦汉印为宗,在他的边款中:“秦印奇古,汉印尔雅,后人不能作,由其神流韵闲,不可捉摸也。”并且在此基础上不再只关注秦汉印章,而是取法多元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他的思离群思想,在“金农”印边款中有:

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混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

他认为学古不应该仅仅拘泥于秦汉印中,不在单单只关注秦汉印章,而是应打破这种单一的状态,将目光注意到六朝唐宋印章上,不再否认唐宋印章。罗榘在《西冷八家印选序》中说:“丁龙泓私印,集秦、汉之精华,变文、何之蹊径,雄健高古,上掩古人。”这一点突破了当时印章取法的局限性。

他除了对宋元印章的取法进行研究,还对金石碑版也有一定的研究,在他的边款中就有体现,在“研北生涯”边款中说:“吾友二石,生平珍玩诸品。若汉灯、古泉、古镜、富贵长乐汉砖,皆茸室贮之。”可见他对于对于“印宗秦汉”的复古思想进一步发展,开始关注到金石碑刻中,而后黄易等人也对这种思想进行延续。黄易在“金石刻画臣能为”中说:

古文纂隶之存于今者,惟金石为最古。后人摹仿镌刻,辗转流传,盖好古情深,爱奇志笃,非苟为适意遣兴已也。余宿有金石癖,又喜探讨篆隶之原委,托诸手以寄于石,用自观览并贻朋好,非徒娱心神,亦以验学力,因取义山语刻石,明臣所能为也。

奚冈在“金石癖”边款中又说:“作汉印宜笔往而圆,神存而方,当以《李翕》《张迁》等碑参之,戌申五月,铁生记。”董洵在其《多野斋印说》中道:

古印固当师法,至宋、元、明印亦宜兼通。若谓汉以后无印法,岂三百篇后遂无诗乎?他若金石文字、碑额墓阙,无往不可悟入。向同黄小松至太学观石鼓,摩挲竟日,颇觉有得。

由此可见,清代受到晚明时期的影响,“印宗秦汉”重新影响着印人的发展,并且丁敬改变了此时对古印取法的单一的现状,在“印宗秦汉”基础上创新,使此时的复古风不仅仅局限在“印宗秦汉”,开始将关注点放在秦汉印以外的地方。这也对后期“印外求印”及“印从书出”思想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也使复古思想在清代的地位更加坚固。

二、金石考据学下的复古思想

在明末清初,王阳明的心学使得人们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学术上都产生了空想的状态,为了能够改变晚明时期王阳明心学对社会的影响,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提出以“六书”为主的“经世致用”的思想,这种社会思潮影响着文学、艺术等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除此之外,由于清代初期社会环境和制度对文化、学术上的压制受到各方面的压抑下,文人开始寻求其他出路。

(一)金石考据学的发展

考据学最初开始在清代初期,到乾嘉时期走向了考据学的高峰,文人在这一时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将注意力从政治转移到文化中来。

明末清初由于对于刀法的发展已经逐渐完备,使得印人将篆刻发展的着重点放在字的取法,由于考据学金石学的兴起使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金石文字的著作,这种对文字金石等方面的研究也对篆刻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篆刻的发展受到考据学的影响。在乾嘉时期,印章的发展走向了另一座高峰。考据学家对古文字的了解和研究也弥补了印人在古文字上的不足。篆刻的印人与金石学家是可以互补的。也有很多印人精通金石学。清代金石学也影响着印学复古思想的发展,在朱剑心《金石学》一书中将金石学分为复兴、繁盛和变更期三个阶段。此时主要对石刻文字进行研究,在乾隆时期“金石学”的体系已经逐渐完善。在乾嘉时期掀起了仿碑热潮。而乾嘉学派就是建立在这种金石考据学的基础上,成为清代学术的顶峰。“印从书出”的产生是受到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碑派”的兴起和乾嘉学派、考据学的影响,使文人技法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就是印人敢于突破传统“印宗秦汉”的思想,敢于创新。

(二)复古思想在“印从书出”中的表现

在印从书出理论提出之前,用篆文字中吾衍在《三十五举》中就提出:

学篆字,必须博古,能识古器,其款识中古字,神气敦朴,可以助人。又可知古字象形、指事、会意等未变之笔,皆有妙处,于《说文》始知有味矣。前贤篆乏气象,即此事未尝用力故也。若看模文,终是不及。

其中古器文字以及《说文》文字等便是“书”的表现之一,都可以作为入印文字来使用。文人也开始关注到书法笔意与篆刻之间的笔意之间的关系。在朱简的《印经》中就首次提出“笔意论”:“吾所谓刀法者,如字之有起……无刀锋而似墨猪铁线,庸工也。”此时在印论中就已经开始关注到刀笔之间的关系,并且将印章中是否带有笔意作为评判标准。在此基础上朱简敢于创新将赵凡夫的草篆运用到自己的篆刻中。可以说朱简以赵凡夫草篆入印与邓石如的“印从书出”是一样的道理,只是并没有使用自己的书法文字。可以说是早期“印从书出”的萌芽阶段。“书从印入,印从书出”正是将自身思想、篆刻以及书法融合在一起的表现形式。

清代“印从书出”正是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下所产出受到金石考据学的影响。邓石如作为“印从书出”的先行者,他精通篆法,早期以李阳冰入印,后来将石鼓文、汉碑额等加入到他的印章中。邓石如首先将印章中的思想带入到书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也就是“书从印入”,而后,他又将带有自己风格特征的篆书转移到自己的篆刻中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可以说这是篆法发展中的重大突破。魏锡曾与李祖望是最早明确提出“印从书出”的,李祖望在《问刻印》中提出了邓石如的篆刻风格是以自己的书法加入印章所形成的,指出了“印从书出”的内在含义。到魏锡曾将这一点总结为“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他在其《吴让之印谱跋》中道:

完白书从印入,印从书出,其在皖宗为奇品、为别帜。让之虽心摹手追,犹愧具体。工力之深,当世无匹。

“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可通风。”即印林无等等咒。

他将“书从印入,印从书出”作为重要的美学观来评价,并且将邓石如的地位放在皖宗之奇品。邓石如的这一思想成为晚清时期入古出新的表现形式。也对复古思想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理解,开始了新的篇章。

(三)复古思想在“印外求印”中的体现

“印外求印”可以说是“印从书出”发展的结果。受到“印从书出”的影响下,印人已经开始打开思路,不再只把眼光放在“印内求印”上。可以说邓石如的“印从书出”也是“印外求印”的一种形式。

在《苦兼室论印》中首次将“印内”和“印外“做了区分,但并没有明确的提出“印外求印”。在《赵撝叔印谱序》中提出了“印中求印”和“印外求印”其中“印中求印”就是学习秦汉印章,也就是“印宗秦汉”,这是在学习印章时必须要学习的基础。“印外求印”便是赵之谦融合了秦汉印章以及浙派、皖派之后,突破“印内求印”及“印从书出”的取法,将汉碑、古币等加入到篆刻中所形成的。这些印外的文字都在他的印章边款中有所体现。他在“郑斋”边款中:

无闷拟汉砖作

“寿如金石佳且好兮”边款中

沈均初所赠石,刻汉镜铭,寄次行温州。此蒙游戏三昧,然自具面目,非丁、蒋以下所能。不善学之,便堕恶趣。悲翁并志。

可见,镜铭文、汉砖、碑刻等都是赵之谦“印外求印”的表现。除了古文字,对于刀法、章法也都有所借鉴。可以说赵之谦的“印外求印”思想,为晚清的篆刻发展开辟了新道路。也成为继邓石如“印从书出”之后印学发展的又一巅峰。

以上可以看出,“复古思想”一直贯穿着清代印学的发展,并且印人在遵循复古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下复古思想以不同的方式延续,从关注印内文字,到印外碑刻、汉砖、镜铭文等等文字,形成“印从书出”和“印外求印”使清代篆刻成为印学发展的又一巅峰。

猜你喜欢
秦汉金石印章
先秦秦汉时期的法律方法
金石不朽 承载灵渠千年记忆
我们有印章咯
新增编委介绍
赤子之心 金石留痕——记旅美华侨、金石名家汤成沅先生
冷热
日本“防狼印章”半小时售罄
阴阳刑德与秦汉秩序认知的形成
印章
大象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