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红外线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对面瘫患者神经功能、血浆免疫球蛋白和面部温度的影响

2022-02-24 04:50姚雪青潘良德
针灸临床杂志 2022年2期
关键词:面神经红外线面瘫

姚雪青,潘良德,王 林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上海 200120)

面瘫也称作面神经麻痹,以口眼歪斜为主要表现,患者无法完成闭眼、抬眼和鼓腮等面部表情动作,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多数患者可通过及时有效治疗而痊愈,相关数据显示[1],治愈率高达60%~70%。但治疗不当易留下后遗症,因此需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主要通过给予糖皮质激素、扩张血管药物和营养神经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理想。面瘫属中医学“面瘫”“吊线风”“卒口僻”等范畴,病机为面部经络受风寒侵袭,以致经络受阻,筋脉失去濡养,面部肌肉萎缩。近年来,中医在治疗面瘫领域的效果逐渐受到重视,电针为传统针灸的延伸,电针刺激可改善局部微循环,调节生理机能,红外线照射能够刺激神经末梢,促进血液循环[2]。高压氧能够提高氧分压与血氧含量,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研究经电针与红外线联合治疗面瘫,治疗效果显著提高[3]。但临床中有关电针、红外线与高压氧相结合治疗面瘫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中面瘫患者采用电针、红外线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选取2016年1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88例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4例,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8.86±7.65)岁;病程10 d~3个月,平均病程(36.98±11.24)d。对照组44例,男性28例,女性16例;年龄21~70岁,平均年龄(48.93±7.85)岁;病程7 d~3个月,平均病程(35.72±10.89)d。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神经内科疾病诊疗指南》[4]:①起病急;②病初可有下领角或耳后疼痛;③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患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无法鼓嘴,鼻唇沟变浅,口角低;④舌前2/3存在味觉障碍,可伴有听觉过敏、外耳及耳廓感觉障碍。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针灸治疗学》[5],一侧面部肌肉突然板滞、麻木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并歪向健侧,患侧无法完成皱眉、闭目、露齿和鼓腮动作,可伴耳后疼痛,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

1.3 入选标准

1.3.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中、西医面瘫诊断标准;②病程≤3个月;③年龄≥18岁;④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2 排除标准 ①有出血倾向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糖尿病者;③合并有头面部手术史者;④合并肿瘤者;⑤处于妊娠期与哺乳期者。

1.4 剔除标准

①中途由于服用其它药物难以判定疗效者;②资料不全,影响有效性及安全性判断者;③研究过程中自行退出者;④治疗依从性差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基础治疗 两组患者均给予基础治疗,给予患者泼尼松片(生产厂家: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911)30 mg/d,肌肉注射维生素B1100 mg(生产厂家: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0911)、维生素B12500 μg(生产厂家:河南新乡华星药厂;生产批号:20150803),并将6 mL血栓通(生产厂家:内蒙古康臣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生产批号:20151208)与0.9%氯化钠溶液250 mL(生产厂家:辰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51126)混合,行静脉注射。

1.5.2 对照组 应用电针与红外线治疗。针刺选取穴位为患侧翳风、牵正、丰隆、下关、足三里、地仓透颊车、颧髎、颊车、四白、丝竹空、合谷、阳白和攒竹,健侧丰隆、足三里、风池和合谷。操作方法:手消毒,选择长1.5寸、直径0.35 mm毫针,针刺部位消毒后行平补平泻手法,采用电子针疗仪治疗(华佗牌SDZ-Ⅱ型),调至疏密波位,频率<2 Hz,强度为1~2 mA,每次治疗20~30 min,以局部肌肉轻度收缩、酸胀麻能忍受为度。电针治疗结束后,清洁所取穴位周围皮肤,粘贴穴位敷贴,使用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患侧耳后及面部,红外线治疗仪保持距离皮肤约30 cm处,每次照射时间20~30 min左右。电针与红外线治疗频率为1次/d,10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5.3 观察组 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高压氧治疗,患者使用YC2260/0.3-10型高压氧舱,空气加压,15 min左右加压至0.25 MPa,稳压70 min,稳压期间指导患者吸99%氧60 min,分2次进行,中间间隔10 min;出舱减压15 min;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评定两组神经功能、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和面部温度。

1.6.1 中医症候积分 参照《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6]评定,评定内容包括额纹、轻闭眼、鼻唇沟、人中沟、鼓腮、吹口哨、微笑、安静印象分,严重麻痹计0分,轻微麻痹计2分,正常计4分,以上项目累计积分<14分为重度;积分≥14分且<22分为中度;积分≥22分为轻度。

1.6.2 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采用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7]评定,包括躯体功能得分与社会生活功能得分,FDI得分越高表示面神经功能恢复越佳。

1.6.3 血浆中免疫球蛋白 应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同期免疫球蛋白IgA、IgG和IgM水平。

1.6.4 面部温度 选取患者面部穴位迎香穴、巨髎穴与阳白穴,使用MODEL HF370型红外线小型测温仪(PHILIPS公司生产)测量,测量前在测温头前固定2 cm长塑料管,保证塑料管一头紧贴面部进行测量。

1.6.5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统计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7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评定,治愈:临床症状即面部表情及眼裂正常,额纹显露,面部各部位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运动功能基本恢复,存在轻微联带运动,静止时面部对称,口角稍微不对称;有效:面部功能障碍仍较明显,存在明显联带运动,静止时面部张力正常,眼睛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明显存在不对称现象;无效:临床症状未消失,面部运动功能无改善。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1.8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中医症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2.2 神经功能积分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FDI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FD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积分比较

2.3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7.27%(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4 血浆中免疫球蛋白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IgA、IgG和Ig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IgA、IgG和IgM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血浆中免疫球蛋白比较

2.5 面部温度比较

治疗前观察组迎香穴、巨髎穴和阳白穴温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迎香穴、巨髎穴和阳白穴温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两组面部温度比较

2.6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面瘫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20~40岁最多见,常见一侧发病,起病较快,超过3个月仍未恢复患者易出现后遗症[9-10]。面瘫可致血液循环受阻,面部经气与血液循环缓慢,面部温度降低[11]。临床研究发现[12],面神经炎与患者血清免疫蛋白水平异常升高有关。面瘫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确,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主要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药物治疗,但效果不理想[13]。中医学认为该病主要由于正气虚损、风气内盛、痰浊内阻、气滞血瘀等所致,其中正气亏虚为本,其余三者为标,临床多本虚标实。《灵枢·经筋》篇载:“其支者上频,结于頑,直者上出于手太阳之前”,足阳明经筋“上颈,上扶口,合于頑,……其支者,从频结于耳前”,表明手足阳明经筋面部分布与面神经走行一致,面瘫属经筋病候。《针灸大全》记载:“中风口眼喎斜,牵连不己,可针颊车、人中、合谷、太渊、瞳子髎、十宣穴”,针灸在古代已被广泛应用于面瘫治疗。

针灸是治疗面瘫有效方法之一,坚持以足阳明经穴为主,手足太阳及少阳经穴为辅[14]。手足阳明经为循行于面部的主要经脉,手足阳明经穴位如合谷、地仓、颊车及足三里均为重要针灸穴位。主穴以面部穴为主,针灸可直接作用于面瘫病灶处,从而调解面部经气血脉,促进血液运行,濡养经脉[15]。配穴合谷系手阳明大肠经原穴。足三里穴为胃经之合穴,可调节阴阳、疏通经络,治疗足阳明经循行部位的疾病。针灸合谷、翳风、风池和颊车,可促进风邪疏散、调畅气血。电针为传统针灸的延伸技术,相比传统针灸技术,电针高效性与可控性更明显。电针波形属于间断型脉冲密波,主要通过低频脉冲电流刺激穴位,促进受到刺激的运动肌群产生持续收缩,使表情肌以较长时间收缩,收缩时间达2 s左右,从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明显提升,血液循环加快,进而促进肌肉功能恢复[16]。存在痉挛、不自主运动、联带、倒错患者采用密波治疗,可激活高级中枢,抑制异常兴奋的面肌纤维,从而产生调节作用。电针刺激可促进面部经气与血液循环,驱逐邪气,促进面部疾病康复。红外线可直接刺激皮肤神经末梢感受器,皮肤及表皮下组织经红外线照射,可将红外线散射出的能量转化为热能,从而促进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速度,改善局部循环与组织营养,促使面部神经功能恢复[17]。

高压氧治疗使患者处于一个超过大气压的环境中吸入纯氧气,可迅速提高血氧分压,增加血氧含量,用于面瘫患者治疗中可迅速提高毛细血管血液氧气弥散率与弥散距离,改善面神经供氧[18]。同时,高压氧可促进面神经血液循环,修复面神经受损细胞,减轻或消除面神经因病毒感染所致的水肿症状,改善脑代谢,促进脑功能恢复[19]。此外,高压氧还可促进血小板聚集率下降,使血液粘度降低。临床研究已证实[20],高压氧能够改善自主神经失调所致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解除缺血、缺氧状态,对眼肌麻痹、偏头痛发作后致单瘫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红外线、电针与高压氧结合治疗面瘫,三者相互协助,可同时发挥针灸直达病所、通经活络作用,红外线改善局部组织作用,还可增补人体正气,从而提升整体疗效。

本次研究中面瘫患者采用电针、红外线与高压氧联合治疗,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治疗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电针与红外线联合治疗面瘫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但在此基础上联合高压氧可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最大程度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由表4~5可知,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IgA、IgG和IgM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迎香穴、巨髎穴、阳白穴温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电针与红外线联合治疗面瘫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浆免疫球蛋白水平,提高面部温度,而在此基础上联合高压氧可进一步提升效果。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表明电针、红外线与高压氧联合治疗面瘫不良反应少,安全性佳。

综上所述,面瘫患者采用电针、红外线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临床疗效显著,神经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血浆中免疫球蛋白水平明显降低,面部血液循环加快,局部组织营养增加,从而促进面部温度升高,同时,安全性较高。

猜你喜欢
面神经红外线面瘫
术中面神经肌电监测对腮腺切除术后面神经麻痹发生率的影响Meta分析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蜂蜇医治面神经麻痹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大型前庭神经鞘瘤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危险因素分析
物品寻找器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