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拉力赛”2022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2022-02-24 08:43
当代 2022年6期
关键词:当代奶奶生活

本刊已增设网络渠道选登读者留言。本刊微信公众号(ID:dangdaizazhi)将定期组织线上评刊,推动新媒体与纸刊的互动阅读。留言一经采用,均有稿酬及赠刊。我们期待读者鲜活、中肯、丰富多元的短评。

读者:洪浩

推荐中篇小说《橘颂》。这部作品非常好看,其文本简约节制,内里饱含张力,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很不一般,是罕见的纯粹的艺术珍品。故事是简单的,但包含了多个维度,因此丰富而厚重。因为写了老人和猫,写了山区迷宫般的建筑,它首先是一个富于童趣的故事,细想之下,又觉得是一个探讨生活真谛的故事,一个关于坚忍不拔的奋斗者的故事。有关石屋的神奇描写,在作品中是最出彩的,作家由此阐述了一个道理:了不起的创造只能源于自由的灵魂,有梦想的日子才是生活。此外,作品的可读和耐读,还在于其百科全书风格,比如读者已感陌生的山区民俗生活,以及大自然的神秘诗意,会触及不同读者的兴奋点;神话元素的植入,也强化了形而上的哲思。

读者:谢华萍

张炜的《橘颂》以不疾不徐的节奏、平和旷达的笔调,娓娓讲述了一位老人和一只猫的一段山居生活。他们住进迷宫般的石屋,与留守乡亲为邻,与山川草木为伴,与鸟兽虫鱼为友,以日月星辰为灯,过着箪食瓢饮、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呈现出天人合一、万物共生的理想家园形态。同时,借助主人公对荒芜古村落的探寻、对濒危海洋“冰娃”故事的解密、对“橘颂”美好隐喻的演绎,把山村与海洋、历史与现实、坚守与遗弃、自然与人文等巧妙勾连起来,表达出作家深沉的乡愁意识和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深层忧虑,以及融入大地、回归自然、关切人性的理想诉求,使小说具有历史反思的厚度和关照现实的时代感和当代性。

读者:何文潮

本期《当代》,“深固难徙,更壹志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张炜老师的《橘颂》当属冠军。一位老人,一只猫,一片沟壑,“三只小鸟飞过河,一只大鸟在山中呼唤”……小说一开始,就把我们带入一个神奇的佳境。诗化的语言,精确、生动,如“那里的春天比这里大”,将一个用滥了的“大”字,化腐朽为神奇,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

读者:李巍

最喜欢苏更生的《女人的秘密生活》。三个性格迥异的女人一路走来,拷问亲情又唤醒温馨,从“东亚孤女”的委屈中开启了秘密世界。故事没有什么惊涛骇浪,却浓缩着生活带给我们的无可奈何。我们能看到苏更生作为女性作家表现出来的细致,比如开头,子珍抱着父亲的骨灰,她不敢动,骨灰盒上的漆光滑又温润,抱了太久有了温度,她想哭,又流不出眼泪。这样的慢镜头,把一个女子内心的迷茫书写得淋漓尽致,那种孤独与无助,绝对是内心最深的“秘密”。岁月漫长,但愿三姐妹相伴走过,不慌张。

读者:李永海

苏更生的长篇《女人的秘密生活》叙写以金子珍、周子密、许子熙三姐妹为轴心的故事,她们是父亲去世后才相认的三姐妹。作品贴近生活,从人物的角度看世相,从亲情的角度去窥视人间,用滚烫的文字书写长在心底的善良,以及生命里的小欢喜。毫不夸张地说,该小说是一部有温度、有温暖、有温情的作品,遵从自己本心,体悟人与人之间在时间长河里的生生之韵。我相信,经过时光浸泡的文字或事物,一定会在生活里留下烙印,在记忆里永存。

读者:刘苏

我心中的冠军作品是夏天敏的《我叫孙芸芬》。民娃奶奶的“寻名”之路遇到了许多困难和不理解,但是她没有放弃,找到名字后迫切希望所有人知道她的名字,并且叫她“孙芸芬”,这不是一种执念,而是人到暮年希望自己不是谁的附属。农村里很多女性都像孙奶奶这样,谁的媳妇、谁的妈妈、谁的奶奶,很少有人叫名字。孙芸芬被这样叫了一辈子,中国还有许许多多的“孙芸芬”也被这样叫了一辈子,比如我的奶奶,年轻时是爷爷的媳妇,生了孩子是爸爸的妈妈,有了孙子是弟弟的奶奶,但是现在,在我心里她是像孙芸芬一样有自己名字的朱怀英。

读者:伊国华

我推荐《我叫孙芸芬》。她没有姓,也没有名,在娘家时叫“二妹”,嫁人后叫“家顺媳妇”,有孙子后叫“民娃奶奶”。“她不断地做一个梦……她那死去的老娘,总是不断地叫她的名字,孙芸芬、孙芸芬”,她终于从梦中找到了姓与名,于是“她开始攒钱……要把自己的名字堂堂正正刻上,不要像老辈样叫个什么氏”。作家写出乡村的生活原态,映射出女性的解放,还原成为真正的乡愁。

读者:杜峰帅

本期作品我推荐《中关村东路》为冠军作品。人才、技术、设计、产能等等一系列问题组成了“卡脖子问题”组。作者通过技术专业词汇与现代的语言,以一个从业者的角度,向大家展示着科技发展过程中的细节,并对高校科研动态与市场综合反应的复杂关系进行了细致描述。读者们可以轻松通过文字,近距离感受科技进步过程中这些有温度的人和事。向不断突破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们致敬!

读者:李凌

正如《再婚》开篇所言,婚姻不仅是两个人的感情,还牵扯到两个家庭的利益,甚至不止两个家庭。中国人说“少年夫妻老来伴”,到了老年,更需要的是陪伴。而再婚家庭与原配婚姻有所不同的是人际关系敏感,利益复杂,带给老年人更多的是有苦难言。唯有隐忍负重到生命终止。人到暮年,很多习性已经形成,再去面对新的家庭,恐怕是力有不逮!愿老年人都能得到情感的慰藉,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读者:橙英

给《再婚》投一票。作者写出了再婚的真实生活。美好,艰难,复杂,无奈。小说中两位老人看得出是有情感的,经济情况也都不错。崔伯拖着沉重的身子爬八楼一定也是真诚的。女主去人家吃饭都不能上桌,凡事都忍让不仅没有换来好脸色,还遭到打骂。看似是儿女不好相处,其背后利益才是矛盾的根源。好在主人公能及时止损。这也是我喜欢这篇小说的理由。生活本就不易,还是要有个安稳、自主、自在的生活才对得起自己。

读者:李树森

“拉开大幕是真的”,北京人艺的话剧好看也是真的。有幸看了两代演员饰演的《茶馆》。感谢作者刘琳对北京人艺的创建、人物以及传承等方面的讲述。该文谈及《茶馆》剧本的来历,台前幕后,演员对剧本的揣摩,台词的运用,即兴创作,以及布景设计音效灯光的用心,编剧、作家、导演在合作时的态度。这些都太值得敬佩了。

猜你喜欢
当代奶奶生活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奶奶驾到
中国中产阶级音乐的人文观察
论当代女摄影师作品中的个人视角
“《当代》文学拉力赛”2016年第五站读者来信选登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当代》背后的当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