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互文修辞浅析1

2022-02-26 03:53戴金金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互文省略论语

戴金金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学界对其研究也主要侧重在这些层面。然而,《论语》的语言艺术,特别是在修辞艺术上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值得关注。

1 互文的定义

围绕互文的概念及其由来,学界有过许多论述。郑玄《毛诗笺》中提及“互文”,并指出互文即“参互成文,合而见义”[1]。孔颖达在《礼记正义》中提及互文现象,并将之归纳为互文修辞格,即在语言单位中,前后两者之间的相互增补、交织在一起,需要将两者联合在一起才能理解话语的整体意义[2]。笔者认为互文是一种简洁的语言表达形式:在形式上,同一句中的上下两部分各举一端,亦或是在两句中的上下两句之间;在意义上,两者相互阐释或者相互补充;理解时必须两句合起来解释或者上下两部分相互补充来解释。

2 《论语》中互文修辞格的分类

根据笔者所收集的语料,将《论语》中互文从形式、内容以及形式和内容上分为交错互文、同义互文、对举互文以及文本间的互文。前三者是一个话语片段之中的互文现象,最后一个是文本与文本间的互文现象。笔者正是采取这两者结合的方式,归纳并分析《论语》中的互文修辞格及其现象。

2.1 交错互文

交错互文是一种省略的互文修辞格现象,有承前省或蒙后省,交错互文在语义和形式上都有一定的联系,两者在语境上有联系且互为省略的现象便可称为交错互文。

2.1.1 词与词的交错互文

(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观其志,观其行。”当为互文,也可分解。“志”和“行”分别代表志向和行动,这是名词间的互文形式。进一步对其阐发为道是父亲确立的家规家法,一般都是好的。兄长出于敬爱应该三年无改,其后则与时损益,走改良路线。

(2)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这句话是说做官了,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了,有余力便去做官。“仕”和“学”两词都在此作动词,属于交错互文,说明做官和学习能够合理安排。

2.1.2 短语和短语的交错互文

(3)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论语·述而》)这是一个承前省略的互文句子。其中黄侃在《论语义疏》中解释《论语·述而》“多闻择其善而从之,多见而识之”时指出:若因多所见则识录也。“多见”不云“择善”者,与上互文,亦从可也[3]。“多闻”和“多见”为状中短语,在文中有省略。上文“多见而识之”为“多见择其善而识之”的省略,属于承前省略现象。这类互文的两项之间在形式上具有相互的关系,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单项省略关系。在语义上,上下文之间也具有一定的语义联系,只有整合并补充好两者之间的省略部分,才能够全面地理解句子的意思,所以这类互文能够概括为省略互文,合而见义。

2.2 同义互文

同义互文是指在一句之中或上下句中两个字或词使用得不一样,但其意思是相近的。

2.2.1 同为褒义词间的互文

(4)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阙殆”和“阙疑”的意思是相同的。在这句之中,上半句说作“阙疑”,下半句说作“阙殆”,“疑”和“殆”意思是褒义词性间的同义词,这就是前面所述说到的“互文”见义。可延伸为在生活和学习中,慎言慎行的重要性,谨言慎行是为人之要、为官之本。

(5)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庄”“慈”“善”都可认为是好的、积极的意思,“敬”“忠”“劝”是敬爱、爱戴的意思。“庄”“敬”可理解为严肃认真,它们间虽用词有差异,所侧重的方面不同,但意义间共同点的相互阐发,能够构成同为褒义词间的互文。这也是在用互文现象来说明当朝者要以德服人[4]。

(6)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笔者认为在此可理解为聪慧的人、英勇的人、仁德的人会不致疑惑、常常乐观、无所畏惧。采用互文的形式能够使句子间的联系更为紧密,较容易理解句意。尽管各有侧重点,不是完全具有互文现象,但互文现象体现在这三点的共同特点上。

(7)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事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论语·子路》)其中“言必信,行必果。”有的翻译为言语必定要信实,行为一定要坚决。而笔者认为它可以采用互文的修辞现象来翻译,即言语和行为都要坚决,这在告诫人们要言行一致,切不可心口不一。

2.2.2 同为中性词间的互文

(8)子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辱”和“疏”构成互文,阐述侍奉和与朋友结交两方面的表现,君主、朋友的“数”这里意为烦琐。其阐发我们后人,不管对于君主、朋友要有一定的耻辱感、距离感,两者之间的关系太频繁会导致一方受辱或繁琐而造成反面的效果。

(9)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其翻译为: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观察他为达到一定目的所采用的方式方法;了解他的心情,安于什么,不安于什么。那么,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这个人怎样隐藏得住呢?笔者在此可理解为“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三者“所以、所由、所安”三者构成互文。它们三者之间都是为了观察一个人的情态,但侧重点不一样,其共同特点上是从侧面去了解人,间接地说明了从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就能够大致了解这个人。

2.2.3 同为贬义词间的互文

(10)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巧言、令色”是“足恭”的体现,而“足恭”是“巧言、令色”的印象[5]。笔者认为其中“巧”和“令”两个事物对应“言”和“色”构成互文。可以说成“巧言巧色、令言令色”,即“巧言、令色”两者构成贬义词语间的互文。其意思是花言巧语、伪善的容貌,虽然两者在表现令人可耻的方面各有侧重点,但是互文现象整体体现在消极的方面,现在有成语“巧言令色”即是两者互文的体现,告诫后人不应有这些不良行为。

2.3 对举互文

对举互文是指在上下两句之中具有词语相对之义,或者短语与短语相对构成相互对举的形式,笔者认为是对举互文。

2.3.1 词与词的对举互文

(11)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论语·述而》)其意思是把我的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厌弃,教导别人而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这句之中,笔者认为“学”和“诲”“厌”和“倦”两者构成互文。可以说教诲他人而不嫌弃他人的水平低下,致力于学习而不疲倦,同时教导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学习,这是在上下不同的两句之中对举形成的互文,而《左传·宣公十四年》是在一句之中的对举成为互文。《左传·宣公十四年》:“中舟以孟诸之役恶宋曰:‘郑昭宋聋’。”孔颖达正义曰:“郑昭,言其目明,则宋不明也。宋聋,言其耳暗,则郑不暗也。耳目各举一事。而对以相反。”孔颖达在此是说郑人眼睛明亮而宋人眼睛不明,后两字说宋耳朵听不清而郑的耳朵能听清,上下二字之间相互对应而能够互相推导,故为互文见义耳。这个所举出的例子是处在一个单句中,关于词与词之间的互文,大都是言简意赅。从中可以帮助我们从修辞角度来理解句子的意思,更好地延伸阐发各经、传之意思,进而使更多学者关注到互文这一种修辞现象。

(12)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为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笔者认为“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构成互文,即“为”“诲”两者都可以说“不厌”和“不倦”,可看成是互文现象。意思是学习和工作都不厌倦,教导人也不疲劳,由此可见当时的学生就已把孔子看成圣人。

(1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笔者认为运用了互文的修辞,“食”与“脍”是指食物要精制细做,“精”和“细”是具体食物状态,这两者之间构成互文,其意为粮食、鱼和肉不嫌精和细。

2.3.2 短语与短语的对举互文

(14)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论语·泰伯》)这句之中“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构成短语间的互文,“有”也可与“虚”搭配,“实”也可与“无”搭配,两者构成互文。巧妙说明了有能力的人,知识可能是缺乏的;实际动手能力强的人,或许理论是缥缈的,将有无能力、知识丰乏联系起来,更好地说明了要发展成一个综合素质较高的人。

2.4 文本间的互文

文本间的互文是指不同文本之间因其意义上的联系而形成一定的照应[6]。

(15)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里仁》)两小段之中,将之放在不一样的篇章里面,讲的都是守孝道的事情,在行文上联系紧密,有相互照应之感,从而使两文本间构成互文现象。

(1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与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论语·子张》)这两则放在不同的章节里,但两者在语义上的核心意思都是说随处有老师,并且随时可向他人学习。虽不是完全意义上相对应的互文,但是其语义整体上联系密切,可以互相证明。

(17)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与我哉?”(《论语·述而》)和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为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这两小节是属于在同一个章节里面所形成的相互照应的小节,可以将之归纳为文本间的互文现象。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互相证明。两者讲述的是学习、教导别人都不厌烦、不疲倦的一种学习状态。

3 《论语》中互文的功能

3.1 互文的语篇功能

语篇功能是以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为基础,负责语篇的组织和语篇生成。互文现象的语篇功能是指在文中能够将语段中的上下句或段连接起来,使其更加具有结构性。不管是使两个相对的事物构成对举,还是两个相同的事物形成相似的结构,总之将它们放入同一个整体中,使其紧密联系起来,共同阐述某类问题。按照这些,将语篇功能分以下三个部分来阐述:

3.1.1 引出话题

引出话题是指在讲述某一件事时,用一些与之相关的事物来使两者之间形成一个连接,激发起人们对讲述问题的兴趣。例(1)前四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展现文意中父亲的言行对我们后人所产生的影响,意在引出“孝”这个话题,提起人们注意。

3.1.2 承接话题

承接话题是语篇功能中很常见的一种表现。使文章整体上结构紧凑,连接紧密,那么这就需要有承接性的语句来连接。例(2)上句讲述做官后有余力便可学习,紧接着说明学习后有余力可做官。两者之间运用了互文的修辞同时也承接话题,突出两者之间的重点。例(16)这两则虽然不是出自同一章的,但是这两则之间的意思是相互承接的。两者间互相证明,意思是不管身处哪儿,在自己身边的人都可看作是自己的老师。这与子贡侧面赞美其老师孔子随处都可以学习的核心是类似的。例(17)这两小节构成互文,讲述的是学习、教导别人都不厌烦、不疲倦的一种学习状态。

3.1.3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是语篇功能的又一重要部分,所总结的观点就是该篇章的中心思想。例(13)在该小节中,运用了互文修辞,意在说明该节的主旨是围绕此主题来展开的,表现粮食、鱼和肉不嫌精和细,后面部分的分述是对前两句的精细叙述。运用互文修辞的分析方法,能够使我们更快地理解篇章的结构和内涵,从而更加有效地获取知识。

3.2 互文的社会功能

在对文本进行互文性的分析时,虽然有些句子有时不用互文现象也能够翻译得通顺,但是如果考虑到互文这种现象的话更加能够体现出文本的紧密性,读懂文本,从而能够理清全段、章讲到的是些什么内容,给予后人有些什么启示。基于此,将文中所用的互文现象的语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3.2.1 做事之道

做事之道是指用来修身、律己的一些方式。在《论语》所提及的互文现象中,具体为孔子教导他的学生时所提出的一些处理问题的方式[7]。例(5)中是季康子询问孔子,怎么样使人民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和互相勉励呢?孔子回答,你自己对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那他们对待你的政令就如此。即自己要率先垂范,这样才能够使自己的百姓看到你的行动,那么百姓自己也会跟随你的行为来做。同时,这句也在阐述国君要实行以德服人来使百姓服从。

3.2.2 为人之道

为人之道指的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在《论语》中,运用了互文修辞的一些语句,阐述了我们在生活之中的一些为人方式,值得后人借鉴。其中阐述孔子及其弟子的为人处世之道还是有不少的,例(4)就是在讲述行动、做事情要慎言慎行。当今时代,尤其强调在只有一个人的时候,自己的行为是怎么样的?时代注重“慎独”,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就更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更要达到“言必信,行必果”的状态,切勿言行不一致。这对我们在生活之中为人处事尤为重要。同样,例(9)讲述到:于人于事,切勿轻信盲从,从多方面考虑,经过自己的考察判断再做决定也不迟。明白了这其中的道理,那么再看当今的一些社会现象也就见而不怪了,我们对于别人的评论,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要恰当地将两者结合起来。

3.2.3 家庭之道

家庭之道是运用在家庭生活之内的,为了规范家庭秩序、伦理等制定的一些规则。在《论语》中,从前文所举的互文的例子来看,有的阐述家庭的规矩,达到一种家庭的和谐。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和”是儒家所倡导的伦理、政治和社会原则,为的是缓和不同等级之间的关系,并安定社会秩序[8]。今天,“和为贵”是我们一直所提倡的,它不仅有利于人们之间的团结,也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因此“和”在家庭中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这之中,父亲在家中的地位在无言之中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光辉的榜样,例(1)说明要遵守父亲的教导与志向。的确,父母是我们人生之中的第一位老师,父亲的教导奠定了我们做人的根本与成长的基础。每一位父亲都是值得儿女们去学习的,他的志向也是需要我们坚定不移地去继承和发扬,所以《论语·学而》篇中对其进一步地阐发是要继承良好的家规家法,而后走改良路线即是对父亲家庭之道的继承。

4 结论

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法,找出《论语》中的互文修辞一共17例,并将其进行归类。其中交错互文3例,一般出现在词与词之间或者是短语与短语之间。同义互文7例,多分布在一句之中或上下句两个字、词相近之处,按照词语、句子的感情色彩有同为褒义词间的互文、中性词间的互文、贬义词间的互文,结合《论语》一书来看,其阐明意义和道理,多采用褒义词间的互文,当然也有少数贬义词间的互文来对比论证,以表达积极的态度。对举互文在文本中共4例,文本间的互文有3例。这些互文修辞,不管是从结构还是内容方面,一定程度上能够较好地帮助我们去理解《论语》的深刻含义。在结构上,互文修辞的语篇功能发挥了较大作用,从引出话题、承接话题、归纳总结三个方面能够使《论语》阐述问题更具结构性,也利于读者更好更快地理解篇章内涵,有效获取知识。在内容上,《论语》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们能够从《论语》中感知做事之道、为人之道、家庭之道,一方面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强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互文省略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偏旁省略异体字研究
中间的省略
《论语·为政第二》
半部《论语》治天下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
略论饶宗颐古代“语— 图” 互文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