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研究

2022-02-26 07:28卞思瑶
高校后勤研究 2022年5期
关键词:服务项目品牌化志愿

卞思瑶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研究

卞思瑶

[集美大学]

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不断增加,如何进一步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从双因素理论视角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中存在“激励—保健”因素的影响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创新志愿服务内容、增强志愿服务的认同感等具体改进措施。

双因素理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

一、问题的提出

大学生志愿服务是高校德育、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志愿服务成为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的主要抓手,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课堂。2018年3月12日团中央印发了《关于推进青年志愿服务工作改革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推动青年志愿服务朝着现代化方向与时俱进,实现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给志愿服务队回信,鼓励志愿者们发扬志愿精神,用实际行动贡献青春力量。依托于此,各高校充分发挥专业和学科特色,逐步形成了青春支教、扶贫济困、抢险救灾等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在行动中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修养和个人能力,满足精神追求。

当前,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方位,对于志愿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为推动社会文明进步、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书写新时代雷锋精神。[1]随着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不断增加,实践育人的作用逐步得到体现,但仍然存在着志愿精神匮乏、缺乏法律和政策保障、志愿服务管理机制不健全、志愿服务被认可度不高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解释框架:双因素理论的分析视角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兹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著名的“激励--保健因素理论”,又称“双因素理论”,该理论打破了将各种变量放在一个连续体中考虑的思维方式,提出这些变量是否成为一个连续体的疑问。[2]对于当前志愿者激励不足、活动来源狭窄、队伍发展受影响等问题,仅从立法和政策支持层面出发,虽有助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长远发展,但在现阶段难以见到成效,尤其要充分理解志愿服务的公益性和自愿性,更好地激发工作热情,提高志愿者的服务能力。

(一)双因素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通过长期对员工工作情况的深入调查和研究,从员工的心理承受力、心理情况、消极心理出现的频率等总结分析出有两类因素影响着人们工作的积极性,以不同方式影响人们的行为。一是“激励因素”,指能在工作中满足员工实际需求并产生正向激励,主要包括工作晋升空间、工作机会或工作舒适度等;二是“保健因素”,如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等,指帮助员工减轻负面情绪,保持稳定工作状态,但保健因素只能保持基本状态,无法产生激励作用[3]。双因素理论早期以工程师和财务人员等脑力劳动者为研究对象,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群体而言,其安全保障、物质激励等保健因素与工作热情、工作经验及技能等激励因素,需要从“规避不满意度”和“提升满意度”两个方面做出改善,才能有效建立志愿服务的品牌化效应,以此产生更大的激励作用并持续保持良好的正向效应,这样才有助于引导志愿服务品牌化、规范化和专业化管理。

高等教育的初衷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大学生志愿者们利用所学专业,结合所处环境、时间等优势,依托志愿服务实践平台发挥聪明才智,提升自身价值,同时在“青年大学习”热潮下,也是为共青团打好改革攻坚战,从严治团部署守好一段渠,耕好一块田。

(二)双因素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一种经典的内容激励型理论,双因素理论的研究复杂多样且具有综合性,将双因素理论引入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有助于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志愿服务品牌。

1.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的必要性

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主要是通过将日常的志愿服务活动进行分析、总结,注重多元化、品牌化融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实现志愿精神“溢出效应”的最大化。[4]品牌化发展是高校社会服务和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也是有效提高服务对象满意度,实现公益性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着缺乏活动特色、活动针对性不强、志愿意识不足等问题,其根源在于志愿服务的品牌效应和系统化管理不到位。要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下,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的责任意识、使命担当和对志愿精神的认可,通过对志愿服务的价值和意义的系统了解,打造项目品牌,提高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双因素理论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双因素理论从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将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进行归因分析,有针对性细化影响因素,体现差异性和独特性的服务特色,展示优势性功能服务,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与利益相关群体形成良性的信息沟通和互动机制。[5]怎样才能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热情,使其积极开展工作?只有将大学生认可的价值目标与其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才能将价值目标的激励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在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其保健因素主要表现为政策和制度保障、过程延续、成效评估等环节,激励因素主要有志愿服务精神、社会价值、志愿服务创新性等方面,如果保健因素缺失时,就会引起志愿者的不满意感,当这类因素改善时,只能减少他们的不满意度,而不能增加其满意度。而当激励因素得到满足时,志愿者会获得强大的动力和激励,产生工作的创造性和积极性。[6]保健因素作为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发展的基础,只有在维持志愿者具备的基本水平时,才能充分体现激励因素的功能。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过分强调保健因素,会影响志愿者的服务意识和行动力,因此需要将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有机结合,从而实现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有效转化,这样才有助于持续推进志愿服务的精细化和规范化,进而达到服务项目的品牌化建设。

三、“激励-保健”融合模式: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具有自愿性和公益性的活动,是共青团系统的一项战略品牌工程,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要运用管理学思维来探讨志愿服务项目的品牌化建设,走品牌化的发展道路,通过优势项目和有效资源的整合,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持久性和高品质发展。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中的激励因素

基于激励因素中的参与意识与志愿精神、能力与成就感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激励因素在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中发挥的志愿性和主动性,以更好地适应高校实际发展需要。

1.志愿服务参与意识和认同感

赫兹伯格提出,效用最持久的激励就是逐渐建立咨询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同时感觉到自己是优秀团队的一部分[7]。从目前的志愿服务项目建设来看,大多仍是延续性的志愿服务项目,缺乏创新性和时代性,只有紧贴疫情热点、党史学习等相关主题的志愿服务才更能凸显时代特征,彰显青年的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志愿服务作为一项没有明显收益与回报的工作,在高校志愿服务过程中,真正热爱志愿服务事业,有坚定志愿服务精神的人少之又少。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志愿服务过程中缺乏定性,意志难以坚定,无法维系对志愿服务的热忱;二是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往往依托于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者更多是配合完成相应任务,缺乏认同感和自主性,难以从真正意义上培育志愿服务精神。

2.志愿服务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

对于当前的志愿服务项目,大多数倾向于爱心支教、关爱老弱病残、环境保护等志愿服务项目,对志愿服务能力要求相对较弱,并没有涉及到过多的专业性和针对性。除了基本的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外,对于专业性强的志愿服务项目,对志愿者基本素质和专业能力要求较高,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学习,在时间上无法保证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因此,大学生志愿服务过程往往只能进行简单机械式的劳动输出,不能保证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个人成长空间较小;对项目而言,特色性和品牌力难以突出,无法区别于社区或其他志愿服务项目,且存在面向校外群体服务,面向校内人员宣传,难以引发共鸣和关注,难以形成社会影响力。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中的保健因素

赫兹伯格认为保健因素作为维持工作持续效能的重要环节,只有在保健因素得以保障的前提下,工作才能稳定、持续。对于志愿服务活动而言,开展品牌化建设需要有稳定的项目为前提,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保障为动力,效果评估为提升,不断总结经验,这样才能进一步完善项目的运作过程。

1.项目的延续性和制度保障

志愿服务在突出专业对口的基础之上,要注重深入挖掘项目的可持续性。无论是在服务对象的选择、服务范围的确定还是服务活动的具体实施内容,需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依托志愿服务发展的总目标,细分不同服务项目的具体任务,形成联动机制,保障项目持续运行,避免出现项目的“形式主义”。当前高校志愿服务项目数量大,项目主体不明确且针对性不强,导致难以长期发展。[8]由于当前服务环境存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政策和法规上未能有效保障,在高校志愿服务项目中主要体现在流程的不规范性和参与群体的流动性大,因此不利于志愿服务项目的传承和经验总结。

2.政策扶持和物质奖励

志愿服务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决定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容易出现成本低廉、经费难以保障等现象,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高校志愿者组织缺乏经费支持,而大部分志愿服务在校外,容易产生管理费用,这些费用往往需要志愿者自行承担,长此以往容易产生不满情绪;其二,志愿者的激励方式通常只体现在志愿服务的工作时长上,缺乏适当的物质奖励;[9]其三,从当前高校志愿服务项目来看,扎堆现象严重,项目主要聚焦在相同的几种类型,社会需求已基本饱和,导致志愿服务项目的特色不够突出,未能体现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的专业性和延续性,难以得到媒体的宣传和群众的认可,可借鉴性较少。

3.志愿服务的成效评估

成效评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检验志愿服务项目的运作情况和实施效果,有助于完善项目流程的规范性和完整性。一方面,志愿服务项目的公益性和责任性作为成效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个人素质和能力的提升同样也是评估和考核的另一重要指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项目管理涉及的人员较多,如校院领导、志愿者组织管理人员、志愿项目负责人、指导老师等,在评估过程中容易出现评价者对志愿服务情况不了解,甚至与志愿服务脱节等情况,无法对志愿服务项目进行有效反馈,反而容易打击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服务热情,不利于提升志愿服务质量和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综合素养能力。

四、基于双因素理论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的改进措施

随着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化管理中面临的创新能力、服务意识欠缺等一系列问题,基于双因素理论下的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更需要通过健全管理体制改革、立足实际发展需求、依托专业特色创新、加强团队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

(一)保健维度:保障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的稳定效果

1.健全管理体制,确保志愿服务效果

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流程和管理制度有助于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持续稳步推进,形成规范化的管理体系。首先是管理者能够将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项目创新和精细化管理中,避免出现志愿服务项目的应付性、临时性现象,缺乏长效的运行机制;其次,服务效果更取决于志愿者的服务情况,大学生志愿项目更多的是以老带新的团队建设,要充分发挥有经验的志愿者对具体项目工作的领导力,带动新队员尽快适应志愿服务项目的各项环节,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知名度,加强宣传力度;最后,在志愿者权益保障、专业培训、经费支持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尽可能避免服务环境的不稳定性,保持志愿服务项目的持续性,全方位保障志愿服务项目的有效运行。

2.立足实际发展需求,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志愿服务品牌的建立,一是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部署,紧贴当前的时政热点,如红色文化传承、抗疫精神发扬等方面,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二是以服务地方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深入基层走访调查,精准定位服务对象,确定志愿服务品牌的发展方向。只有在延续社会实际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志愿服务项目才有现实意义,如爱心支教、关爱留守老人或儿童、环保护河等,这些志愿服务项目在不同方面适应了社会发展需要。此外,长效机制的建立既要在立意上立足实际发展,还要从精神层面对志愿者予以肯定,除了固定的志愿时长和奖学金综合测评认定等物质奖励外,更应该从心理和生理方面给予物质支撑,例如部分高校通过评选十佳志愿服务项目、十佳志愿者等,从个人综合能力、项目管理等方面将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有机结合,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品牌化建设。在评价体系中,通过将自身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形成良性循环,以扩大对志愿服务项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进一步扩展品牌化效应。

(二)激励维度:激发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1.依托专业特色和专业培训,创新志愿服务内容

志愿服务内容一方面要立足地方实际发展需求,另一方面要与专业相结合,让志愿者的专业能力在实践中有效提升。高校志愿服务项目只有强调专业性,才能彰显大学生的优势,例如食品专业可以结合食品安全科普、宣传等方向,组建食安志愿服务队,开展与食品相关的志愿服务,通过开展食品安全进社区、食品安全进校园等以健康中国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助力创新志愿服务内容。生物、化学等专业通过学院科普实验室或是趣味化学、生物实验项目等途径,激发服务对象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索精神。通过专业特色和多种形式的业务培训增强大学生的业务能力,同时提高社会对志愿服务的信任感和满意度。

2.培育志愿服务精神,增强志愿服务的认同感

除了注重专业性外,对于高校志愿服务项目而言,培育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对志愿服务的社会认同,形成1+1>2的效应,尤为重要。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多挂靠在团委,缺乏对岗位职责和自我身份的认同,从而无法获得相应的体验和团体归属感。对于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而言,从志愿服务对象的确定、志愿服务内容的设定、项目团队的管理等都需要积极吸纳志愿者的想法和建议,引导他们参与和管理项目品牌化建设,培养志愿服务的自愿性和自发性。一方面通过志愿服务项目的活动宗旨和服务内容激发公共服务的热情,强调公益性与责任性相结合,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指导、校企合作、团队自发等方式加强多元化互动交流和沟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志愿者归属感和行为认同感。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学生志愿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EB/OL].(2015-03-16)[2020-04 -26].http://old.moe.gov.cn/ publicfifiles/ business/htmlfifiles/moe/s7060/201503/185406.html.

[2]余舒敏,刘宏奋,邱伟波.新时代背景下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效机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06):59-63.

[3]杨振梅,周序.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志愿服务——以厦门大学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13(06):48-50.

[4]吴海春.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图书馆志愿者激励模式与价值效应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20(10):95-96.

[5]李蓉,赵康,李晶晶.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探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05):67-68.

[6]陈柯.高校青年管理干部队伍建设问题探讨—基于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分析[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01):126-128.

[7]费雷德里克·赫茨伯格.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M].张湛,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8]蒋欢.新加坡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广东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08): 26-30.

[9]王万奇.当前研究生支教团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究[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02):72-76.

基金课题:集美大学校团委课题项目“基于双因素理论的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品牌化建设研究——以集美大学志愿服务项目为例”(项目编号:XTW202010)

(责任编辑:赵相华)

猜你喜欢
服务项目品牌化志愿
我志愿……
中药材种业品牌化战略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项资金使用存在问题及建议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制定和落实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基于互联网地图语言的实时路况信息服务项目探析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