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把关能力的调适与提升

2022-02-27 00:41谢明俊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谢明俊

(玉林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广西 玉林 537000)

“把关”是现代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术语,依据“把关人”理论[1],当信息在一定群体或组织中传播时,会经过某个过滤环节,也就是所谓的“关口”,而“把关人”负责对信息进行过滤、筛选,对信息传播的继续或终止具有决定权,起着关键的作用,其决定取舍的行为就是“把关”。各种传媒在不同的出版环节都有不同的把关人。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最主要的“把关人”就是编辑,学术期刊编辑往往参与组稿、初审、编校和出版发行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因而能否办好学术期刊,编辑的把关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数字时代,学术期刊也进入了全媒体出版时代,期刊编辑在新的潮流面前,必须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进行重新认识,对自己的把关内容和把关能力加以重新调整,与时俱进,不断提升自己的把关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把关存在的问题,深入探讨学术期刊编辑如何调整把关能力及内容,对如何提高把关能力建言献策,为做好编辑实务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把关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在数字化传播的发行模式中,编辑把关能力及功能无形中被弱化

不可否认,大多数学术期刊都有比较系统的编辑出版规章制度,发表的文章一般经过“三审三校”的编辑出版流程,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各种失误和问题出现。但在当前的全媒体时代,学术期刊的无纸化传播日益普及[2],诸如在线采编系统、学术不端检测系统、黑马校对等现代编辑技术和手段广泛应用,有的期刊无形中形成了对人工智能的惯性依赖,编辑工作的互动性和自由度增强了,而人工审核的把关功能受到削弱,特别是年轻编辑,如果过度依赖技术手段,缺乏亲身实践体验,很容易导致对期刊文章的学术价值和内容细节缺乏判断,从而出现把关不严的风险。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期刊的营销意识不断提高,部分期刊推送学术内容的营利目的比较明显,有的期刊甚至背离了办刊宗旨,忽视学术期刊大力传播科技文化的初衷,这既不利于期刊学术氛围的保持,也违背了数字时代期刊融合发展的创新理念。

(二)学术期刊数字化以及同新媒体融合的程度相对滞后

在数字时代,很多学术期刊建有自己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传播平台,但多数缺乏有效管理,读者关注度不高,学术期刊媒体融合发展程度整体偏低。有的期刊也就是随大流建立各种媒体平台,缺乏人财物的投入,推送数量不足,内容陈旧、不够丰富。学术期刊新媒体平台的品质良莠不齐,存在建设不完善,更新、维护不及时等问题[3],网络传播和实体纸质出版不同步、时间脱节的情况较为常见。有的期刊有意无意迎合评价体系,观念守旧,对媒体融合工作缺乏热情,也没有创新意识,服务工作不够主动,与作者、读者的互动比较少。

(三)在期刊出版、传播过程中,学术期刊面临著作权保护困难的问题

数字媒体互动性、共享性较强,传播平台主体广泛,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化、可复制再生等特点,在作者及读者著作权意识日益增强的背景下,出现了不少著作权保护问题[4],诸如推送论文作品未经作者同意,或者未标明出处和作者姓名,侵犯作者的署名权、作品复制权;对作者原文任意编辑、增删,侵犯他人作品完整权;随意提供媒体平台二维码或者网络链接,形成间接侵权;等等。一些数字出版的从业人员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漏洞进行非法生产,从中牟利,著作权保护的难题因而时有发生。

(四)学术期刊编辑在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参差不齐

数字时代的期刊编辑,既要达到传统纸质出版对编辑的学科专业知识和编辑出版能力要求,又要适应期刊数字化和媒体融合发展对其提出的能力及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学术期刊编辑在学科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参差不齐,不少编辑离上述要求尚有差距。比如编龄长的编辑,有学术水平和工作经验,但对编辑现代化工作手段的诸多技能欠缺实际操作能力,对与期刊相关的数字化传播平台不够了解;年轻编辑理论功底好,熟悉计算机操作和网络技术,但工作经验欠缺,编辑把关能力尚需提高;等等。上述情况容易造成编辑出版过程中把关不力的问题。

二、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把关能力的调适

(一)数字时代学术期刊发行及传播的特点

早在2013年就有研究者指出,世界上超过90%的数据是在过去两年中产生的,每秒钟就有205 000GB的数据被创造出来,相当于1.5亿本书的容量[5]。由于各种数字化传播平台的崛起,网络发行与传播方式在学术期刊出版工作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不少期刊除了建有网站,还开通有新的传播渠道,比如微博、微信、抖音及各类 App等,各种新媒体形式不断出现,改变了传统纸媒传播面比较窄的短板。新媒体方便学术期刊采用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多种多样的数字化形式,借助网络、手机等渠道进行传播,具有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影响力大的优势,也有利于读者提高阅读的效率,有利于各家期刊展示办刊成果,大大地促进了科技文化信息的传播[6]。

新媒体传播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方式,与之相应,数字时代的读者阅读需求呈现4个特点:多样化、综合化、个性化、互动化。因此,任何一种学术期刊想要在数字时代发展前行,就必须在关注读者需求的前提下进行调适,以数字时代的新模式为切入点进行运作,扩大影响力,提升竞争力。

(二)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把关能力的调整及适应

1.更新编辑理念,确立全媒体传播的创新思维。在期刊领域,促进期刊数字化、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建设期刊强国的一个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7]。在市场经济和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学术期刊如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不去适应数字化发展的节奏,那么建设双一流期刊的愿望只能成为空谈,提升学术期刊的影响力也难有质的突破。因此,学术期刊编辑要及时更新编辑理念,创新办刊思维,将媒体融合发展和期刊数字化纳入工作思路,强化期刊发行及传播的互联网意识,自觉适应全新媒体信息管理的需求,为读者提供便捷、专业的学术平台服务,同时要多关注网上用户的诉求以及读者对期刊的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期刊发展、规划编辑工作的信息参考。

2.加强学习数字时代编辑所需技能,提高编辑服务能力。作为期刊从业人员,我们知道各家期刊的编辑在学科专业知识、编辑工作经验、期刊融合发展所需的数字化工作技能等方面的情况各不相同。因此,提高编辑在数字时代所需的技能要结合具体情况对症下药。通常来说,年长的编辑要加强各种现代化工作技能的学习,掌握各种与工作相关的办公软件、网络传播技术,提高网络互动交往能力,熟练应用电脑、手机等设备进行网络智能操作。年轻编辑应注意向前辈学习,积累各种文字处理经验,提高组织和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编辑部团队协作加强期刊内容优化建设,打造特色栏目和品牌,突出办刊优势和亮点栏目内容,利用数字化技术加强期刊的图文以及音视频媒体融合传播,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的科技文化知识服务。

3.增强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强化编辑的团队精神。编辑的主体意识时刻体现在日常编辑工作当中,反映编辑的工作态度和思想觉悟。要办好学术期刊,编辑的主体意识不可或缺。数字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要确立主人公意识,不仅要主动做好选题策划、联系作者组稿、联系专家审稿,还要能够和地方科研组织、高校等学术机构协调合作,使学术期刊获得长期稳定的健康发展。

学术期刊编辑主体意识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编辑自身的各种涵养和专业知识的积累,同时也取决于编辑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所以,一个好的编辑不单能做好文字工作,还要上得了各种平台,编辑部成员要培养团队精神,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的队伍,除了与作者、读者以及各方面的专家联系合作,还要与政府机构、各种科研团队进行沟通合作。只有发挥好团队精神,才能做好各种协调合作、办好学术期刊,才会具备媒体融合发展传播所需的平台运营能力和管理能力。

三、提升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把关能力的策略思考

在期刊数字化充分发展的时代,科技文化信息海量增长,网络使用方便快捷的特点使人们很容易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信息内容,对科技文化信息的获取也不例外。因为网络的存在,读者对纸质期刊的依赖以及关注度大为降低,各家学术期刊数字化程度加强,激烈竞争、优胜劣汰已是势在必然。学术期刊编辑作为把关人,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把关意识和把关能力均急需提升,唯有迎难而上,经受住市场化、数字化带来的竞争考验,方能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数字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努力,进一步改进把关工作,切实有效地提升自己的把关能力。

(一)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提高期刊出版工作的政治站位,切实抓好意识形态把关,做到安全办刊

学术期刊要加强政治把关,其中重要性毋庸置疑,每年期刊的核验、评优均把政治质量放在首位,政治质量不过关,一票否决。由此可见,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加强办刊政治站位,保持敏锐、清晰的政治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对来稿内容进行鉴别、分析,把握好国家政策的范畴、标准和界限,切实抓好意识形态把关,做到安全办刊。

学术期刊编辑要提升政治把关能力,既要遵守党的宣传纪律,也要加强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学习,深入领会和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充分认识学术期刊在引领思想、推动和谐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强化编辑职业道德意识。平时要注意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宣传、新闻出版主管部门举办的相关培训,坚持学习党和国家的出版路线、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思想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编辑的意识形态安全把关是期刊出版活动的“方向盘”,一刻也不能跑偏。换句话说,编辑出版是政治要求很高的行业,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在工作中对党和国家、社会和人民负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做好学术期刊的意识形态把关,想方设法做到安全办刊。

(二)严把期刊编排规范、学术规范关,提高期刊出版编辑质量

随着我国各行业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不断加强,学术期刊的编排规范化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但不可否认,学术期刊失范的现象还有不少,编排不统一、不标准,编排格式缺项、漏项的情况仍然存在。另外,在学术成果发表的过程中,个别人受利益动机驱使,剽窃抄袭、掺假侵权,形成了学术不端行为。如果这样的行为多了,就会促使学术期刊的品牌价值遭遇信任危机。因而,作为主导学术成果传播的学术期刊编辑,应该扮好“把关人”的角色,严把期刊编排规范、学术规范关,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

首先,要做好学术规范的把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具体做法是要建立健全严格的审稿、文章检测制度,严格把关,对于复制比超标的稿件一律不发,以此提高学术期刊的公信力。还可以通过数字学术平台和读者互动,加强公众监督力度,探讨并试点实施必要的防范和惩罚措施。

其次,文章格式和编排规范要有明确、统一的要求。要办好学术期刊,不单是要求文章内容要有深度、有特色,还需要在编排和外观设计上做到合理统一,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积极主动,树立精品意识,发扬“工匠精神”,编辑人员要精编、排版人员要巧排,做到创新务实,将编务工作做精、做细,真正达到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既要按照数字化网络平台的编排规范标准进行编排,同时编辑人员也要注意引导作者强化科研论文写作的规范意识。

(三)把好期刊文章的学术质量关,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优化期刊内容建设

作为所在单位的重要“窗口”和学术名片,学术期刊的学术质量把关非常关键,一定要突出“学术”两个字,学术至上。一本期刊的学术质量是由其所发表文章的学术价值和水平决定的,因此要提升刊物的质量就要将学术质量把关工作放在首位。把好学术质量关必须坚持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在组稿、接收来稿环节,要坚决排除非学术性文章,刊物最终发表的文章必须是各个领域的学者研究出来的有学术价值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科学性和创新性兼具则更佳。二是要做好审稿和编校工作,执行、落实“三审三校”制度。编辑人员除了要自己做好稿件初审,还要协调编辑部遴选的学科专家进行审稿,通过专家审稿鉴别文章的学术价值,最后所有文章由主编终审,确定发表的文章在排版、印刷之前做到“齐、清、定”。审稿环节结束之后,编辑要及时把专家的审稿意见反馈给作者,从中协调做好稿件的修改。通过“三审”且最终决定采用的文章,在编排过程中编辑人员一定要严格编校,发扬“工匠精神”,一丝不苟地对文章进行编辑加工和规范化处理,期刊文章的学术质量才会更有保证。要做好以上两方面的工作,编辑部必须明确编辑人员的学科分工,从而挖掘编辑的组稿和编校潜力,提升刊物的学术含量和水准。同时,编辑部要坚持强化编辑人员的文字基本功以及学科专业素养。文字基本功可以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办法来提高,边做边学,不断总结经验;学科专业的修养则要坚持文理科各专业互相渗透,“博”与“专”结合,专业学科内要“深”,专业学科之外要“杂”,尽量做到一专多能。

除了做好学术质量把关,办好学术期刊还需要强化品牌意识,需要从学术期刊的定位、质量、传播渠道等多角度拓展。期刊编辑既要善于发展创新,又要能够借助更多的数字化传播手段,在实现学术资源共享的同时加强内容把关,对读者负责。通过努力树立期刊的品牌形象,进而扩大期刊的影响力。数字化潮流对学术期刊的影响是巨大的,期刊编辑只能主动适应大数据环境要求,确立“内容为王”的办刊理念,不断加强期刊内容优化建设,提升期刊的竞争力。学术期刊编辑要以加强组稿为基础、拓宽内容提升渠道,以特色办刊为手段、打造内容优势。而要达成这一目标,要求学术期刊编辑一要增强自身编辑素养,通过理论学习和业务培训,提升编辑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要加强期刊内容选题策划和组稿力度,结合自己的实际选择并争取学术资源优势,进行整合优化、合理配置,形成学术期刊的内容竞争力。

(四)加强对期刊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在数字化出版时代,各种著作权侵权行为时有发生。实践中侵犯学术期刊著作权的行为主要有:未经编辑部同意,刊登或者转载期刊发表的文章;少数作者毫无节制的一稿多投行为;等等。学术期刊与普通期刊相比,读者虽然不是很多,但期刊作为经过编辑劳动形成的作品,也理应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要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著作维权把关能力,就要重视国家期刊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应重点加强学习著作权法[8],了解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和维权的方式方法,具体而言要做好如下两点。

1.加大对期刊出版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力度。学术期刊编辑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平时多关注出版行业法律法规建设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编辑出版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学习要系统、深入,不要流于形式或止于一知半解,真正理解法律法规的立法精神和内容实质,做到有针对性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结合实际工作举一反三。期刊编辑部要尽量创造条件,鼓励编辑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把法律法规学习培训提高到和编辑业务工作同样的高度,改变过去只重视编辑技能培训、忽视学习法律法规的做法。

2.在期刊组稿和编校的各个环节培养编辑的著作权意识。在组稿阶段,编辑人员要从作者的角度考虑,注意把握好审稿周期的时间节奏,及时履行告知义务。要有明确的征稿启事或稿约,对稿件的处理方式和采稿用稿周期作出明确、具体的说明。在审稿阶段,必须坚持“三审”制度,同时编辑人员应及时向作者反馈编辑部的审稿意见。在编辑加工阶段,学术期刊编辑要注意尊重和维护作者的署名权、修改权以及作品完整权,这也是对他人劳动的一种尊重。

(五)强化期刊编辑的责任担当意识,充分认识学术期刊编辑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

在大数据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更新换代,学术界也时常出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造假的不正之风。学术期刊编辑有责任提升自己的把关能力,面对各种形式的学术不端行为,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担当,严格审稿把关,加强鉴别过滤环节,在学术期刊的理论阵地上设好“关卡”,让学术不端之作品无机可乘,使学术期刊真正成为优秀文化成果的传播平台。

在科技文化繁荣发展和数字化传播的背景下,各种学术论文和著作数量呈几何级增长,学术期刊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媒介,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责任和文化使命,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善学术出版环境,匡正学术风气,在学术期刊出版的过程中应有更多的责任担当和文化自觉。面对学术出版的激烈竞争,学术期刊编辑应该积极对自己的角色、职责和工作方式做出调整。具体而言,学术期刊编辑要做好把关人,要加强为出版物质量把关的意识[9],推动文化精品的形成和传播,促进学术繁荣,弘扬人类先进文化成果。为此,编辑要努力从理论修养和工作实践方面提升自身素质,守正创新,将期刊编辑工作与学术研究结合进行自我发展,从而提升编辑把关能力。学术期刊编辑要主动转换思维,清晰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担当、文化使命以及价值追求,率先垂范,以自己的历史担当和人格魅力影响作者、读者,为繁荣学术文化和促进科技强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学术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期刊问答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祝《导航定位与授时》学术期刊创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