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分组讨论在中职心理课堂中的实效性

2022-02-28 20:16顾婷婷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分组讨论中职学生

顾婷婷

摘要:分组讨论是中职心理课上心理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它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在日常教学中,常出现小组讨论仅仅流于形式,甚至沦为组员间的闲聊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从合理设置分组、精心设计问题、丰富分享形式、巧妙进行互动四个方面入手,探索如何提升分组讨论在心理课堂中的实效性。

关键词:分组讨论;心理课堂;中职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2)05-0025-03

分组讨论是指学生在分组的情况下,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组内讨论的学习方式。分组讨论具有促进学生相互交流,通过相互启发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活跃课堂氛围等显著的作用,成为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式。但教师在日常运用时,常出现讨论仅仅流于形式,甚至小组讨论沦为组员间的闲聊的现象。为提升分组讨论在心理课堂中的实效性,本文进行了以下思考。

一、分组讨论面临的问题

(一)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存在差异

在日常上课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讨论时,部分活跃的学生会占据大部分讨论的时间,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扮演听众的角色,使得分组讨论无法达到相互交流、增强团队意识的目的。另外,在一次新教师随堂听课中,我看到授课教师以班级座位随意分组,这样的分组结果是,有的小组是4位女生,有的小组是8位男生。组间差异较大的情況也导致之后分组讨论积极性不足。

(二)讨论激烈但分享时出现冷场

分组讨论活动的另一难题就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场面热闹、讨论激烈,但在展示和分享讨论结果时容易出现相互推诿、僵持冷场或者只有个别小组成员愿意发言的情况。这一情况对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教学环节的流畅进行无疑是一种阻碍。

(三)讨论无法深入甚至偏离主题

在一些问题的讨论中,会出现讨论只流于表面,或部分学生无话可说,甚至开始闲聊或互相调侃的情况。这样的讨论仅仅是形式上的,学生仅仅是敷衍地应对,无法深入地思考问题。

二、关于分组讨论问题的应对方式

(一)合理设置分组,人员分配均衡

心理课上,小组成员的构成会直接影响分组讨论的效果,因此合理分组对分组讨论的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首先,在人数设置上,根据学生人数和场地情况,一般分为4~6组,每组5~8人,呈圆形或U字形围坐为宜。这样的布局有利于小组成员开展讨论,也有利于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进行巡视与指导。

其次,在人员设置上,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每个小组内学生的内外向性格、男女生人数要搭配均衡。教师可以在前几次课做好课堂观察,之后有意地进行分组安排。可以在第一节课时要求学生制作属于自己的姓名牌,之后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分组。比如在某次合作主题的心理课前,教师将小组成员的姓名牌提前放在他们的课桌上,要求学生来到心理教室后按照课桌上的姓名牌入座,并告知他们这是老师随机摆放的“命运之牌”。再采用民主选举组长、讨论小组名称、制定小组口号等方式,增加组员间的凝聚力,将小组成员固定下来。从效果看,这种方式达到了合理均衡分组的目的,有助于提升分组讨论效果。

(二)精心设计问题,贴近学生实际

中职学生的年龄一般为15~18岁,这一时期的学生追求潮流,爱好网络用语,思维活跃。所以,心理课选用一些话题如人际交往、恋爱问题、追星及消费等,都能激发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学生能有感而发。除了主题切合学生实际,教师还需要在问题设计上下功夫。

首先,问题设计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现实性。例如,在以“积极面对挫折”为主题的一节心理课上,授课教师设置了一个“学生考试失误”的情境,让学生讨论“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当时很多学生在讨论中表示 “‘考试失误不存在,我就没有考好过”“考不好不要紧的,习惯就好了”等,有些甚至开始调侃起来。这与教师本来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积极面对挫折的初衷不符。所以,心理课在情景设置上要贴合中职学生的生活。例如,我所在学校是以“航空服务”专业为特色,所有学生入校之后都需要开始学习和背诵“航空代码”,学生不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因此,以“背诵代码不顺利”设置情境,更能引起中职学生的共鸣。之后,在另外一个班级上课时,以此为情境导入,学生的讨论更加积极而热烈。

其次,要符合学生的思考习惯,具有逻辑性。在引导学生对一些情境或者现象进行讨论的时候,可以采用经典的4F提问法,即事实(Facts)、感受(Feeling)、发现(Findings)和未来(Future)。例如,我在上“父爱母爱亲情进行时”这一课时,引入动画短片《负空间》组织学生讨论,具体问题见表1。

再次,应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具有开放性。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讨论时,如果学生的想法基本趋于一致,那么利用分组讨论来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所以在设置问题时需要考虑问题的开放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让学生有思考空间的问题。例如在“架设师生爱心桥”一课中,我引入电影《老师·好》中学生洛小乙被老师误会冤枉的片段,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自己是电影中那位知道真相的安静同学,是否会仗义执言。在课前,通过超星学习通,我组织了一次“如果同学被冤枉,你知道真相,会为他仗义执言吗”的主题讨论,结果显示,在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一个班级中有两名学生表示“不会”,其他都表示“会”。这种“是或否”的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激不起学生思想上的涟漪,学生的思考仅仅停留在浅表,因此在实际上课时,我又增加了“仗义执言前,你的顾虑有哪些”“仗义执言后,你认为师生关系会发生哪些变化”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师生关系的影响因素。

(三)丰富分享形式,创设积极氛围

由于中职学生在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上与普通高中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需要在分享的形式上作一些改变,从而改变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场面热闹、激烈,但在展示和分享时出现冷场的情况。

首先,可以巧妙运用背景音乐,活跃分享氛围。例如在“认识情绪”一课中,我将学生分为四大组,分别讨论和记录表示“喜”“怒”“哀”“惧”四大基本情绪的词语。在分享时,邀请每组派一位代表上台将记录纸展示并念出来。配合主题,我加入了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如“喜”的背景音乐为《Wistler's Song》,“怒”的背景音乐为《War Gods》,“哀”的背景音乐为《再见警察》,“惧”的背景音乐为《Nightmare》。在音乐的烘托下,学生分享的积极性特别高。

其次,可以创设舞台氛围,提升学生分享的主动性。例如在“做情绪的主人”一课中,我设计了“解忧杂货铺”的活动,组织学生分成每四人一组,讨论并设计一种解忧药物。讨论结束后,在课件中加入了药物推介会的背景,邀请课代表作为主持人,创设药品推介会的舞台氛围,每组派一位代表作为产品经理上台推介,并增设了民主投票和颁奖环节。这一设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另外,运用情景演绎的方式,增强学生分享的代入感。例如在“排解职业压力”一课中,我创设了“休息时间老板经常发送工作微信”的职场情境,三组学生讨论老板这样做的心理活动,三组学生讨论员工遇到这样的情况时的心理活动。采用戏剧教育中“拳击场”的方式,双方一对一上台进行述说和辩驳。这一方式既活跃了上台分享的学生的思维,增强了代入感;也调动了台下观看的学生的热情,增强了体验感。

(四)巧妙设置互动,鼓励学生表达

在学生分组讨论的过程中,心理教师的任务是巡视。通过巡视,一者可以大致了解学生讨论的情况,对在讨论中不够积极的学生进行善意的鼓励和指点;二者能够通过倾听、肯定、提示、启发等方式,提升学生讨论的自信心,为之后的分享环节作铺垫。一般来讲,巡视之后,教师会对讨论的情况进行汇总,将个别小组讨论出的比较典型的结论提出来,引导全班进行深入分析。当分享出现冷场时,教师应通过鼓励和回应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热情。

例如,在“筑起心灵的防火墙”一课中,我创设了一个校园欺凌的情景:班级内某一小团体孤立学生小A,并且要求全班同学都不能与其来往。我邀请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分别讨论小团体成员(欺凌者)、小A(被欺凌者)、班内其他学生(旁观者)在认识到这是校园欺凌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于“旁观者”这一角色能够采取的行动有不同看法。有的小组认为,当自己已经意识到这是校园欺凌的情况时,如果不制止这样的情况发生,会影响班级的整体氛围,所以作为旁观者,应该告诉老师或者主动去沟通。有的小组的观点是,虽然不认可这样的行为,但是如果把这样的情况告诉老师或者主动去和小A沟通,会担心自己成为被孤立的对象,所以选择保持沉默是最好的选择。个别小组成员在述说自己的观点时,看向老师的眼神是小心翼翼的,脸上出现害怕老师不认同的表情。为此,我在倾听时鼓励他们积极表达:“我认为你的顾虑是有道理的,如果我是你,我可能也会这么想,谢谢你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我们。”采用共情的方式消除学生的顾虑,为之后组织全班分享作铺垫。

在组织全班分享时,我特地邀请两组成员派代表上台就“旁观者”角色的做法进行讨论,台下的学生也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其实双方的观点都有合理性。最后,作为课堂主导者的心理教师,我总结和肯定了学生的发言,并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作为旁观者,相较于被欺凌者来说,其实是强者。我认为强者是应该保护弱者的,不是因为他弱他有理,而是因为有一天当你成为弱者的时候,你会有‘我也会被照顾和保护的踏实感。”课后,有学生特地跑过来说:“老师,其实我小学的时候就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谢谢你刚刚没有否定我想要保持沉默的看法。另外,你课上那句‘自己也会有被照顾和保护的踏实感触动了我。”

三、总结与反思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心理课上的分组讨论注重成员之间的情感体验与经验的分享,需要组内具有相互信任与和谐的关系支持,所以分组讨论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会受到小组内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影响。为此,心理教师需要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并结合课堂观察,及时掌握各组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情况,为分组讨论创设一个更好的氛围。

分组讨论的组织还需要心理教師有较高的控班能力,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还遇到过学生在台上分享讨论结果,下面的学生相互交流而影响分享的情况,如何改善这一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黄太梅.心理课堂中分组讨论有效性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7(2):2-3.

[2]黄海亚.心理课堂中小组讨论低效化的对策探索[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22):18-19.

编辑/张国宪 终校/石 雪

猜你喜欢
分组讨论中职学生
分组讨论
分组讨论②
如何让数学课堂生动有趣
分组讨论教学法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中职英语单词教学策略
浅谈如何培养中职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浅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激发中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合作交流,建设新型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