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新课程

2022-03-01 16:33海南省海口市第五小学邢慧文
新教育 2022年19期
关键词:美的课文教材

◎ 海南省海口市第五小学 邢慧文

美随处可见,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确,一纲多本时期的小学语文教材,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是培养学生美感的重要载体。当前使用的统编新教材,编写资源空前雄厚,全国六十位专家学者及一线特级教师守正创新,集各版本教材的好经验,在教材编写上注重立德树人,做到润物无声,更具时代感!新教材渗透了许多美育内容,处处洋溢着色彩美、自然美、意境美、形象美和人格美等,给人以美的享受和熏陶,是一个巨大的审美磁场。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更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美的人、美的事、美的景、美的语言……学生在美的感召下,心灵沃土得以滋养,灵魂深处得到净化,进而提升审美情趣,树立健康的审美观。

一、关注插图,感受色彩美

有人曾经说过,艺术是人类精神的粮食。音乐为养耳、绘画为养目、美味为养口。新编教材有上千幅优美而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插图,其色彩鲜明,与文本内容高度契合。有的课文插图展现了栩栩如生的动物形象:如四年级下册老舍笔下的《猫》,采用了著名画家米春茂的作品,图中小猫脚跟不稳,却和一根鸡毛玩得不亦乐乎。小猫的活泼可爱、顽皮淘气跃然纸上,与文本内容相得益彰。又如丰子恺的《白鹅》则通过他自己的漫画,用凝练的线条,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白鹅高傲的步态和一丝不苟的吃相。有的课文插图展示了大自然的四季之美:如一年级下册识字1“春夏秋冬”,抓住四季鲜明的特点,通过色彩对比鲜明的插图,向我们展示了杨柳依依的春天、荷叶点点的夏天、晨霜渺渺的秋天、白雪皑皑的冬天。还有的课文插图向我们展现了世界人文景观之美:如《威尼斯的小艇》的插图直观展现水上城市小艇长、窄、宽的独特外形;《牧场之国》的插图则充满了浓郁的荷兰风情,广袤的田野、成群的牛羊,还有标志性的巨大风车……这些插图就像一幅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唤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怀,有效助力学生开展语言表达活动。不仅如此,教材插图还是一种绘画语言与学生之间的传情,它赋予课文内容强大的感染力,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例如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插图采用当代画家詹建俊的油画作品,将五壮士视死如归的威武形象与太行山连为一体,给人以纪念碑的效果;插图采用了仰视的角度,色彩浓重,让人肃然起敬,感受到战士们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诚实的孩子》则采用俯视的角度,表现了孩子犯了错误以后的悔恨心情。此外,统编教材插图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教学资源,那就是教材插图对中国文化元素的巧妙渗透:例如《北京的春天》所配插图有两幅,一幅是人们置办年货的热闹场面;一幅是儿童提灯笼闹元宵的情景,反映了人们在传统节日中的淳朴民风民情。而《腊八粥》所配插图则通过八儿被妈妈双手抱起,瞪大眼睛看锅里熬煮的香喷喷的腊八粥的温馨一幕,体现家庭和睦、其乐融融的画面。《欢乐的泼水节》通过周总理身着傣族传统服饰,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民族服饰之美和民族大团结之美。

教材插图色彩不同,能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如红色热烈、绿色清新、蓝色纯净、黄色辉煌,紫色则具有神秘感。而课文插图位置不同,对学生理解文本的或直观或抽象的意义也不相同,如文本前页插图多直观形象,能让学生了解与文本有关的背景知识;图文同页插图有助于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较抽象的课文;文本后页插图能巩固知识,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这些艺术形式多样、色彩斑斓的插图极具内涵和美育价值,关注它们,学生能获得课文内容以外的知识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二、以读为本,品味语言美

新教材选文词汇丰富而运用灵活,有的语言清新明快,有的凝练深沉,有的对仗整齐……读起来琅琅上口、音韵十足,富有音乐之美。教师应抓住语言固有的韵律美,以朗读为主旋律体会其中的美,从而引导学生批文见情、批文入情,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与文本同哭、同笑、同命运,产生共鸣。

如《找春天》里“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这一句通过两个AABB叠词的运用,巧妙地将早春姗姗来迟的特点呈现出来,同时也激发读者对“寻春之旅”的遐想。而在第4至第7自然段中,则通过相同句式的反复,描绘对生机无限的春天的想象:“那是春天的眉毛吧?”“那是春天的眼睛吧?”“那是春天的音符吧?”“那是春天的琴声吧?”四个相同句式的问句,将春姑娘的眉眼含笑、灵动飞扬勾画得淋漓尽致。朗读时飞扬的语调能让春色溢满课堂。再看诗歌《植物妈妈有办法》采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以富有韵律感的语言,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传播种子的方法。教学时,在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角色体验,可形象再现植物妈妈的灵性。学生丰富甜美的表情、天真烂漫的动作、充满稚气的话语,会把我们带入神奇的大自然中,让我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充满童趣的角色表演读,不仅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与理解,也展现了孩子们渴望美、表达美的强烈愿望。

教材中的古诗,更是“炼字”的典范。《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愁”字,刻画了诗人张继远离故土的孤独之感;《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动态表现春天来时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盎然生机;骆宾王的《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则通过“浮”“拨”等动词的妙用,勾勒出鹅动静相生的变化美。再看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短短20个字,连用3个典故,可谓字字珠玑。其“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透着浩然正气,成为千古绝唱,对偶手法的使用更是势如千钧、先声夺人。

此外,统编教材新增16篇小古文,篇幅短小,文字极为精炼,体现了教材“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的双线编排特色,选材涉及名人故事、成语故事、民间传说等。小古文讲究平仄、常用双声、叠韵、反复等手段。读起来节奏韵律十足:或荡气回肠,或温情脉脉,或慷慨激昂。如《少年中国说》中“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这些文字具有神奇的魔力,教师需要逐步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技巧:如停顿、重音、语气、节奏等,将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创造性多元解读教材,增长学生的见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其尽情欣赏文学语言所表达的形式美,更深入理解、感受课文中的人和事物之美。

三、挖掘内涵,塑造人格美

俗话说:“文以载道。”新编教材,凝聚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内涵,其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注入学生心田真善美的涓涓细流。教师要以教材为载体,引导学生挖掘内涵、感悟哲理,引发情感共鸣,启迪人生智慧,助力学生打好人生底色。

“教育无他,榜样而已。”教材中的许多优秀人物,他们所具备的人格美是学生人生的指路明灯。统编教材课文情节生动、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既有反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革命历程的篇目及他们的作品,也有反映狼牙山五壮士、黄继光、王二小、刘胡兰、雨来等革命英雄人物的事迹;既有为人类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和能工巧匠,也有具有美好心灵的普通人物……这些教材充满了精神感染力,满载着鞭策后人的“人格美”的力量,对启迪学生美好心灵、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起着“润物无声”的作用。引导学生从作品中体会真善美、识别伪恶丑,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无水不成池,无情不成课。”六年级上册《桥》是一篇微型小说,篇幅虽短,但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生动丰满,刻画了村支部书记在山洪暴发时忠于职守、沉稳果敢的形象,他将生的希望留给群众,用党性和人性的光辉融合成一座永恒的“生命桥”。在教学时,为了避免学生在理解人物时平面化、“标签”化,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人物言行、神态和环境描写,探讨写作技巧,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领悟老支部书记所传递出来的高尚品质。《桥》的语言很有特色,其中短句很多,自然段也极为简短,形成急促、紧张的节奏;环境渲染像一根线串联了整个故事:“水渐渐蹿上来……”“木桥开始发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既推动情节发展,又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此刻,教师可以追问:“为什么要用这么多的笔墨描写洪水?”让孩子们通过讨论明白:在洪水面前,桥不再是普通的桥,而是通往希望的生命之桥!而《桥》的情节设计更是匠心独运,抓住“老汉与一群人”“老汉与党员”“老汉与小伙子”“老汉与儿子”的四次冲突,通过老汉身份的不断变化,刻画了一位老党员在生与死的面前,恪守了党员的职责,也包含了对孩子的隐性父爱。小说最后的“留白”更是动人心弦,支部书记与小伙子二者的父子关系在老太太的祭奠中揭晓了,谜底的揭晓,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在震撼中使学生再度体会到一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老党员形象。

由于时空的阻隔,教材中有些英雄人物学生并不是非常了解,感受其人格美有一定困难。教学除了品读教材本身的文字符号,在字里行间反复揣摩,还应借助幻灯片、录像、音响、插图、多媒体电子白板等,越过历史长河,缩短时空差距,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使学生的感知从平面走向立体,从无声走向有声,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空白走向色彩……进而获得深层次的审美享受。例如教学《手术台就是阵地》一课,学生对“抗日战争”“齐会战斗”不太熟悉,可以先播放“齐会战斗”的一小段视频,让学生了解当时战争的严峻形势,接着提出“手术台是谁的阵地?他在阵地上做了什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然后出现课文插图:白求恩在硝烟滚滚、弹片纷飞中连续两天两夜在手术台边工作的情景,让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这样一个救死扶伤的白衣战士的形象,就会在学生心中定格!学生从文字符号的理解上升到对这位国际友人的崇敬,从而达到美的熏陶。

此外,小语教材还蕴含许多人生哲理,思想教育性极强,教师要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求智慧。如朱自清的《匆匆》流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虽感伤却不颓废,虽苦闷却不消沉,意在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负韶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讲述少年周恩来志存高远,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能激励学生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精卫填海》的故事告诉学生:做人应该具备坚韧、执着的品质……教材彰显的人格美、思想美,既能让学生陶冶自我的情操,又能使其自我人格得到提升,带给人思想的洗礼。

四、激发想象,体现创造美

创造美是美育的最终目的。所谓“学以致用”,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更要启发学生表达美、创造美。课程资源的开发能激发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例如教学《火烧云》,课文节选自萧红《呼兰河传》,主要描述火烧云的颜色和形状的变化极多极快。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火烧云图片,引导学生想像:“其实天空中的火烧云还有各种美丽的形状,你观察到了吗?”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像白兔,有的说像一架飞机,还有的说像房子。接着又适时引导学生:“那么,你们想不想把自己看到的火烧云画下来,并用一段优美的文字描述出来呢?”学生纷纷拍手叫好,立即动手作画,并附上一段文字,图文并茂,十分形象生动。有的写道:“一下子,东边跳出一只可爱的小白兔,长长的耳朵一摆一摆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它好像在咧着嘴朝我们笑。”还有的写道:“嘟……天空中浮现了一艘轮船,高高的烟囱正吐着白烟,一排排整齐的窗户……”

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实践,能激发形象思维,使认识更清晰透彻,表达更加酣畅淋漓。例如学习《秋天的雨》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作者用“五彩缤纷”这个词语描写了黄色的银杏树叶、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和美丽的菊花……让学生感受到秋天的灵动和快乐。此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秋天是充满诗意的季节,会唱歌、会跳舞、会走路,让我们到大自然中找一找秋天。”请大家在课外搜集秋天到来时本地具有代表性的落叶,并指导学生通过观察落叶的形态、颜色、形状和在空中飘动的身姿等等,激励学生想象思维能力,通过落叶叙述秋天的故事,动手写一写秋天的落叶以及它带来的美感。学生描述到:“秋天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落下来,很美。”“树叶离开了大树妈妈,要去旅行,它们很高兴。”“树叶像手掌、像扇子、像海星、像飞镖、像色彩斑斓的花蝴蝶、像金鱼的尾巴、像跳舞姑娘的花裙子……很美。”“树叶在空中飞舞着,像一只只美丽的花蝴蝶落下来,真美。”……孩子们不仅通过作文发现了秋天落叶的美,同时也培养他们做生活的小主人,用美的眼光去观察生活,成为生活美的创造者。

创造美除了运用图画、语言、文字等形式进行展现之外,引入手势、动作也是个较好的方法。如教学《荷叶圆圆》一文,学生通过课文中的景物描写,鉴赏了荷叶的自然之美,他们完全沉浸于情景之中。此时可以让学生用身体、手臂、手掌组合成荷花之图,表达对荷花的喜爱之情。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语文活动中积极地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从生活中发现美,产生创造美的冲动,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美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这种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亟待每一位语文教师不断探索、不断前进!

猜你喜欢
美的课文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背课文的小偷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背课文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