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科学趣味课堂构建策略

2022-03-01 19:36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吴月珍
学苑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教具学科实验

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后龙中心小学 吴月珍

小学科学教材包含诸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推开教程,创建趣味性课堂氛围,能够对学生形成多点激发,全面提升学科教学品质。引入游戏内容、对接生活现象、组织探究活动、应用多样教具、延伸训练维度,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思维触动,形成崭新学习体验,教师要有整合、优化意识,对这些学习活动做优化处理,以提升教学适配性,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成长学科核心素养。

一、引入游戏内容,启动生本观察思维

小学生对游戏竞赛表演等比较感兴趣,如果教师能够适时在课堂不同环节做渗透和引入,无疑能够对学生多种感官带来一定冲击。游戏形式有很多,如何才能与学科形成对接,需要教师做更多研究和思考,让课堂充满快乐的气氛,让学生在玩乐之中掌握学科认知。课堂导入、师生互动、课堂训练、延伸实践等环节,都属于游戏渗透切入点,教师要做好筛选和对接处理,让学生顺利进入到观察环节,在渗透融合中形成学习契机。

如教学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太阳和影子》,学生对太阳和影子都比较熟悉,教师在课堂导学阶段,要求学生来到教室外,现场观察太阳和影子,对影子的长短、方向,以及与太阳所处位置关系做分析,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展开深入研究和交流。为调度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在教室内做游戏性实验操作:这里有手电筒,打开后,这相当于太阳了,我们找一支铅笔,在手电筒光前适当位置做移动,可以看到其影子也随之变化,或长或短。如果用这个实验来表现每天太阳和影子的变化,你打算如何进行操作呢?学生进入到实验操作环节,开始研究每天太阳变化的规律。教师跟进指导,与学生一起展开具体操作,启示学生对太阳影子变化进行深入研究。教师根据学生操作情况,及时做出学习调整,让学生进入校园之中,找到适合的位置,对太阳和影子做测量,并归结其观察数据,找到其变化的规律。学生学习主动性被调动起来,纷纷进入实验操作环境之中,现场做太阳和影子观察实验,将实验学习推向高潮。教师适时做出指导,让学生对实验现象做梳理和总结,从规律思考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观察实验需要适合的天气,还有科学的数据支持,学生大多没有经验积累,教师多从这个角度做出指导和组织,给学生提供更多辅助,确保实验顺利展开。

学生对游戏性操作实验比较感兴趣,自然能够快速行动起来,对相关内容做深入研究。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先引导学生到教室外做实地观察,然后推出游戏性操作活动,学生关注度更高,其操作也更为主动,由此建立起来的学习认知更为深入。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互动,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激发,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学生喜欢灵动性操作,如果教师能够渗透一些比赛内容,势必能够带来更多调度力。

二、对接生活现象,提升生本学习意识

科学与学生生活有太多融合点,教师要有对接处理的意识,让学生借助生活认知参与课堂学习,在交融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科学学科中的实验和制作等内容,与学生生活对接更为紧密,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操作这些活动,在创新体验和实践中建立学科意识。学生对科学实验内容比较敏感,如果能够让学生在生活条件下展开相关操作和探索,其助学效果会更为显著。学生生活认知更为鲜活,教师有意识做对接处理,学生学习呈现多元化特征。

学生生活认知极为丰富,教师在学科对接设计时,要对学生学习动机做分析,找到最佳设计取点,才能形成最为丰富的学习启动力。如教学《看月亮》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让学生做学习阅读,对相关内容做梳理性阅读,对月相变化规律做归结。为让学生有更直观的观察,教师打开多媒体,利用动画视频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开始对月相变化的规律有了一定了解。教师对接学生生活认知做布设:月相变化周期为一个月,我们可以每天抽出一点时间来做观察,将月亮的形状描绘出来,最后做总结,将月相周期性进行图画展示。学生对这项生活化观察任务充满期待。因为这项作业任务时间比较长,教师时常利用网络交互平台做调度,让学生每天坚持做观察和描绘。如果因为天气制约不能观察月相,教师则利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给学生做信息补充。在成果展示环节,教师对学生观察记录情况做归结,学生的观察都比较及时,绘图也比较准确。教师要求学生对观察数据和结果做解读,课堂学习气氛开始浓重起来。有学生介绍:月相变化有一定规律,月初的时候,月亮只是小月牙,到月中时,月亮逐渐变大变圆,所以才有八月十五赏月的说法。也有学生说,月亮初升的时刻也是不同的,过了月中后,月亮初升的时间向后推移。教师参与学生互动交流活动,对学生观察结果解读情况做评价。课堂上学生进入良性互动环节,教学秩序井然有序地展开。

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多种观察机会,让学生对月相变化规律做归结,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启迪。学生进入生活观察学习环节,自然建立观察认知体系,形成了观察成果。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认知展开教学布设和组织,其调度效果非常突出,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体验更为真切。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最为关键,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让更多学生能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三、组织探究活动,开阔生本认知视野

科学实验、手工制作、生活观察等,都属于探究活动范畴,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活动有特殊参与热情,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为学生顺利进入到探究活动之中创造良好条件,以开阔其认知视野。科学学科内容极为广泛,与学生生活认知有更多融合点,特别与学生学习兴趣取向有更高趋同性,教师针对性做出布设,能够快速形成教学成长点,让学生在多重探索操作中建立学科核心能力。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之中做观察研究,其启动效果会更为突出,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特别是观察实验,这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其操作难度也比较小。教师要做出必要指导,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建立实验认知。在教学《昼夜对动植物的影响》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给学生设计的生活观察任务是:我们家里都会养殖一些鲜花,这些鲜花有自己的生长规律,回家之后,对其昼夜变化做观察,以一周为一个周期,研究昼夜对这些植物带来的影响。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主动展开材料,利用课余时间做观察,将相关数据记录下来。在一周观察结束时,对相关数据做研究,很快就得到了实验结果。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发言,对实验结论做展示和交流,课堂学习气氛浓重起来。教师对学生观察体验效果做归结,肯定学生的学习行为。学生介绍实验观察过程很详细:植物有一定的趋光性,白天的鲜花比较鲜亮,夜晚的鲜花比较暗淡,特别是花朵开放的时间,大多会在清晨时段,随着太阳初升,温度提升,花朵开放更为鲜亮。教师对学生观察情况进行点评,对昼夜对植物影响原因做技术解读,对一些特殊植物的表现做介绍,有些植物在夜晚会更加活跃,这是比较个性的表现。学生从教师讲解中获得的知识信息比较明确,对昼夜变化影响因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观察实验任务,成功调度学生参与实验学习的主动性。在具体实践操作中,学生从中获得的学习成长是显性的。学生对观察实验比较有认同感,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丰富数据,教师指导学生做实验数据分析,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启迪,帮助学生顺利内化实验认知。学生对实验操作数据缺少科学分析的方法,教师要做精准投放,让学生科学分析实验数据。

四、应用多样教具,发掘生本实验潜力

科学实验和操作环节需要更多材料和教具的应用,学生对这些材料和教具有特殊使用热情,教师要注意做创新设计,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工作,在替代性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对科学实验有更全面的认识。教师借助多样教具展开助学设计,也能够对学生形成心理冲击,让学生借助这些教具进行深度探索。学生有主动探索的欲望,教师要结合教材内容做对应设计,以顺利启动学生学习思维。

教学需要教具的支持,教师可以利用学校里的教具,也可以自制一些教具,或者是让学生参与教具的搜集和制作,都能形成崭新教学激发动力,满足学生主动探索的愿望。如教学《七色光》,教师要求学生准备一些材料。如手电筒、镜子等。教师给学生准备了三棱镜、水槽等。首先是教师的演示实验,教师拿出手电筒和三棱镜,让学生做细致观察:我们知道手电筒发出的光是白色的,现在再观察一下,如果将手电筒对准三棱镜,你会看到什么样的情况呢?学生认真观看,教师做示范操作,白色的手电筒对准三棱镜之后,出现了斑斓的色光。教师继续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开始思考,教师及时作出解释,然后让学生做相关实验操作,用水槽、三棱镜、手电筒、镜子等实验教具,对更多学科内容做深入解读。学生进入实验环节,先对实验器具做研究分析,设定实验方案,教师深入到课堂,对各个小组的实验表现做观察,从技术角度进行指导,让学生顺利进入到实验环节。学生开始操作实验时,教师要求团队集体行动,每一个学生都要发挥作用,做好必要的分工,确保实验顺利展开。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要求学生对实验结论做总结,对实验数据做分析,课堂学习进入研究环节。教师主动参与学生学习互动,从专业角度做出辅助,让学生自然建立学科认知基础。

学生对实验操作最感兴趣,教师要求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成功调度学生学习热情,确保实验训练顺利展开。科学学科实验需要更多生活中的材料,学生有材料准备的能力,教师适时做出布设,给学生提供更多直观学习的动机。教师抓住学生学习心理做对应设计,给学生提供更多心灵的触动。学生在参与实验的操作过程中建立的学习认知更为鲜活。深度发掘学生探究潜力,教师要做更多深入研究,以便找到最佳教学切点。

五、延伸训练维度,巩固生本学科能力

科学训练设计时,教师要从学生学习需求出发,对训练内容和训练形式做创新处理,让学生深入到训练深处,在创意探索中建立学科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教师训练设计提供更多选项。电子作业的出现,让课堂训练呈现多元化特征,教师借助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做远程教学,让学生共享电子信息,设计录制音频、视频等任务,都能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

学生对一些操作性训练内容比较有感觉,教师要抓住学生训练心理做对应投放,让学生主动展开探究性训练和学习,其调度作用会更为突出。如教学《简单电路》,教师课前准备了一些实验材料。如: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回形针、图钉、泡沫块等。将学生分成五人小组,设定了操作方案,让学生借助这些材料做电路连接操作。学生开始观察教材中的图示,对相关内容做重点阅读,然后是集体讨论,设计基本的操作路线,做展示演示。教师在学生进入集体训练环节后,深入到学生中间,跟进做具体指导,确保每一个小组的电路连接操作都能获得预想效果。电路设计、链接、操作、验证等环节众多,学生在具体操作时,很容易出现一些技术问题。教师先让学生做图示研究,理顺电路连接顺序,然后对照图示,对实验材料做梳理,找到电路连接的基本方法。学生开始做线路规划和连接,教师适时做观察和指导,学习活动顺利启动。学生对电路连接比较感兴趣,但关涉到家庭用电安全问题,教师需要做出引导,给学生更多安全提示,讲清楚实验用小电池和家庭交流电的区别,给学生提供生活常识服务。

教师推出了电路连接训练任务,要求学生用以小组形式做集体研究和操作,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意学习的机会。学生对这样的训练方式有更高接受度,自然会积极响应,在小组中表现出更多的配合。连接简单电路没有太多难度,关键是正确使用好相关材料,教师及时跟进指导,确保实践操作顺利展开。

引入游戏内容,能够及时启动学生观察思维;对接生活现象,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意识;组织探究活动,能够开阔学生认知视野;应用多样教具,能够发掘生本实验潜能;延伸训练维度,能够巩固学生学科综合能力。教师要有创新探索的主观要求,针对性做教学设计和调整,为学生设计更多实践性活动,势必能够带来全新学习体验认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猜你喜欢
教具学科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自制玩教具《拼拼乐》
做个怪怪长实验
初中物理自制教具应用探讨
“超学科”来啦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