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开放式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以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

2022-03-01 19:36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薛秋勤
学苑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道德法治教材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 薛秋勤

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现状直接影响中华民族整体素质,也直接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发展。道德与法治学科有助于小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知以及法制意识,在学生今后的人生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学习离不开他所生活的环境制约,局限于书本世界的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学生真实内心,因此,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回归生活,基于学科特点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让探究具有情境性,让课堂教学充满浓浓的生活气息,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宽松、真实的课堂氛围中得以发展,真正实现知行的统一。

一、教材处理的个性化,实现教学全覆盖。

教材是教师教学的核心资源,在教学实践中,道德与法治课要回归生活,要与学生现实生活以及社会经验密切联系,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情,基于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学习需求对教材资源进行个性化处理,实现教学全覆盖,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1.适当增删,冲破教材束缚。

统编教材《道德与法治》在具有一定优势的同时,也会因为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原因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我们“照本”教学,一些看似很熟悉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对此,教师应针对地区、学校、班级的不同而适度处理教材内容,冲破教材束缚,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里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

例如六年级下册《防御自然灾害》一课,如果仅仅利用教材中所提及的长江、嫩江和松花江所发生的特大洪水灾害等素材进行教学,那么这对于一直生活在人间天堂——苏州地区的学生来说,从未遭受过自然灾害的影响,这样的震撼和触动是肤浅的。对此,我们不妨大胆舍去教材提供的素材,选择发生在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2019年的贵州水城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和2021年的河南洪灾,因为网络、电视、手机、电脑的普及,学生对这些新闻的报道并不陌生,当这些素材移入课堂,触目惊心的场面能瞬间触动学生心弦,这样的课堂也更显真实、高效。

2.适时调序,丰富教材内容。

教材编写有自己的逻辑体系,但为了更符合教和学的实际,教师可以遵循教材大的体系,适当微调教材顺序,按着自己学生实际认知程度系统地重组教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阔视野、熏陶情感。

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是小学生啦”与第二单元“校园生活真快乐”,内容都是入学适应教育,从认知顺序来看,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时间上是相互交叉、相互融合的,而从实际教学时间的安排上来看,却存在着8周的时间间隔。在实际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接触校园生活的先后顺序对教材的内容进行调序,使教学更能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校园生活。

3.适度拓展,拓宽教材外延。

教材内容毕竟是浓缩且有限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老先生启示我们可以教材为原型和范例,根据实际需要适度拓展,依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对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既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能,也能使教学内容更符合学生自身的生活逻辑和认知规律,给学生的教育和启迪也更为深刻。

例如《人大代表为人民》(六年级上册)一课,小学生生活体验有限,教材提供的内容与资料还是略显单薄,学生对人大代表的职责依然是懵懵懂懂,参与度明显不高。对此,教师向学生推荐了中国人大网“代表风采”栏目,要求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阅读和了解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的种种事迹,有文字介绍、图片及视频,网站的信息非常丰富,要求学生阅读五位人大代表的先进事迹材料,并将材料中提及的主要工作内容罗列出来,以表格的形式上交作业,并在课堂上进行组内汇报与学习交流。有了丰富的素材,学生能够依靠直观的感受和事例去认识人大代表的职责信息,让枯燥的课本知识更加容易理解和内化。

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拓展教学深广度

道德与法治学科内容来源于生活,而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教学,须让学生用心去体验,才能让学生在发现生活、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变得敏感、细腻起来,促进学生个性充分发展。因此,教师应注重教学形式的开放性,多种学习方式并存,让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灵动的、不拘一格的课堂。

1.“教材+”综合实践学习。

道德与法治学科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在平时的教学中,选择生活气息浓的生活情境作为切入点,将课程教学贯穿于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之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有问可提、有情可感、有理可悟,置于熟悉的生活场景中,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内化所学的知识,并将其转化成自觉行动。

比如一年级上册《吃饭有讲究》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编制调查问卷“关于饮食的调查”,提前了解学生平时在家的饮食习惯,从而可以在课堂上更加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同时,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在上课前一天在家吃晚餐的情况,用于在课堂进行交流。这样的教学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教师也不再是照本宣科,课堂教学趣味大大提升,而了解饮食健康的常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做到吃的健康、吃的文明,这对学生将来的一生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样的教学,也更符合“提升儿童家庭生活的品质,与学校生活相协调”的单元教学意图。

2.“教材+”拓展性课程。

随着课改的深入,“拓展”一词逐渐走入人们视野,“唯教材是从”的理念不再是主导,教师成为学生知意、明理的引导者。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拓展性课程应关注学生的生活化,符合学生实际,注重情感体验,从学生学习兴趣点入手,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体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的。

例如《美丽文字民族瑰宝》(五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汉字的发展历史和书法艺术,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一些甲骨文的文字,再以“猜一猜”的教学游戏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讲一讲这个字的演变过程和蕴含的古人智慧,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整合了教材的学习与拓展性课程,不仅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了解了汉字的演变过程,掌握应有的历史知识,也能有效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分析与整理信息的能力,为接下来进一步感知文字的丰富多样、古老优美、意蕴隽永和深远影响打好铺垫,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教材+”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性强是道德与法治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设计实践活动,将教材的学习与社会实践活动相整合,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富有个性地学习,源于生活的社会实践活动更能引发共鸣,在经历不同的实践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以三年级上册《安全护我成长》单元教学为例,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意识,待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布置课外实践作业,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家长的陪同下观察和了解生活中的安全知识,如参加户外运动的时候应该如何预防事故的发生,乘坐公交汽车、电梯等时候应该怎样遵守规则,如果不遵守规则,会有哪些安全隐患?如果遇到危险又该如何处理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对生命的认知,也能提醒学生看似平常的事,如果缺乏“110”意识,同样会暗藏着危险,从而增强学生对“安全记心上”的体会,才能更好地热爱生活。

三、评价方式的开放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衡量教师教学成效的有效手段,新课改倡导发展性评价观,要求以生为本,发挥评价的激励促进功能,实现课堂质态的良性循环。因此,教师不能只局限于知识层面的评价,而应改变原有单一的评价机制,以多元开放的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心理气氛,让课堂更加高效。

1.评价主体的多元。

评价主体多元化,即评价不仅有师对生或生对师的评价,也要有学生之间的评价、小组间的群体评价以及家长的共同参与,从单向转为多向,这样的评价客观真实,使评价更互动、更民主、更全面,落实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例如二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我能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能够学会发现、欣赏自己和同学的优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针对学习目标,我在课堂上开展了“自我介绍”的活动环节。课堂上,学生拿出了在课前准备好的自画像或生活照片、自己获得的各种奖状以及参加表演的视频资料等,借助PPT呈现出来。学生首先从自己的外表样貌、兴趣爱好及特长进行自我介绍,接着,通过“给自己一个大拇哥”独特鼓励方式夸一夸自己,然后再开展“大拇哥送给你”的活动环节夸一夸自己身边的同学。活动最后,教师参与其中,夸一夸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这样的教学活动,从“父母眼中的我”“同学眼中的我”“老师眼中的我”拓展到“家人眼中的我”“好朋友眼中的我”“邻居眼中的我”等不同角度寻找,将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相结合,也能使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评价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是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

2.评价形式的多变。

传统的教学评价形式单一,无法适应不同个性学生的需要。开放式教学要求改变单一的评价形式,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凸显评价的个性和激励价值,如:争星评价表、艺术的评价语言以及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等方式,从而使学生更愿意主动参与评价,懂得自我反思,也更易于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比如新课程所倡导的成长记录袋评价,通过在某一段时间内记录下的学习过程、成果和评价,多层面、多方面地评价学生。一般来说,成长记录袋可包括如下内容:成果展示:某一段时间内进行的调查报告、观察记录、小制作、生活照片及学习奖状等;成长评价:如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及自我评价等;自我了解:即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份“我的简介名片”。积极转变评价方式,以多样化的评价形式增强德育评价的有效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评价内容的多样。

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学科知识,而忽略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开放式教学模式下的评价提倡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尤其是学生的合作、探究、实践及创新等能力,关注学生态度、心理及习惯等,既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与技能”,也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这样的评价实现了评价内容与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体现了以评价促发展的理念,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自控能力,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这样的评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成为学生成长的动力。这就是多样评价的智慧所在。

《拉拉手,交朋友》是一年级上册的内容之一,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学习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课堂上,学生拿出了准备好的玩具、绘本等,4~6人为一组,在小组内分享。当看到有2人及以上的学生选择同一样东西时,我会主动上前引导他们讨论“怎么办?”并让大家一起评一评谁的意见更准确、更合理,从而引导学生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的方法,懂得尊重、友爱、公平和协商,形成积极的交往情感和态度。

总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是知与行紧密结合的学科,教学活动应该是开放而有活力的。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作为德育中重要的一门课程,“道德与法治”学科应积极构建开放式课堂,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创设开放式教学环境,找到科学的评价依据,优化评价体系,在动态的、变化的教学过程中融入开放性的教学因素,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品德与社会课堂更加高效、智能,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促进每位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道德法治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